-
艾司氯胺酮预防性镇痛对胸腰椎骨折患者术后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探讨艾司氯胺酮预防性镇痛对单节段胸腰椎骨折患者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PPSF)治疗后疼痛、血流动力学和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1年4月至2023年4月上海大学附属南通医院收治的行PPSF治疗的单节段胸腰椎骨折患者85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于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下行PPSF,采取常规麻醉诱导、维持和术后自控静脉镇痛,其中42例患者于手术结束前20 min静脉推注艾司氯胺酮10 mg(观察组),43例患者不作该处理(对照组).比较两组术后不同时间点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血流动力学[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血氧饱和度(SpO2)及呼吸频率]、应激反应[嗜酸性粒细胞(EOS)、血小板计数(PLT)水平]及不良反应.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T1(术毕)时观察组HR高,MAP低(P<0.05);术后2 h(T2)、术后6h(T3)时观察组VAS评分低,术后48 h镇痛泵按压次数少(P<0.05),两组各时间点SpO2、呼吸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1、T3时观察组EOS水平高,PLT水平低(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52%vs4.65%,x2=0.206,P=0.433).结论 艾司氯胺酮预防性镇痛有利于缓解单节段胸腰椎骨折患者PPSF治疗术后近期疼痛,减轻应激反应和稳定血流动力学,安全性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经皮高黏度骨水泥椎体成形术治疗老年胸腰段椎体压缩性骨折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探讨经皮椎体高黏度骨水泥成形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胸腰段压缩性骨折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2月安徽理工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脊柱外科收治的31例老年性胸腰段压缩性骨折病人为研究对象,所有病人伤椎均为单一椎体新鲜骨折,伤椎采用经皮注入高黏度骨水泥.比较治疗前和治疗后各时间点病人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活动能力评分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比较治疗前和治疗后各时间点伤椎后凸角和前后缘高度.结果 31例伤椎骨水泥注入治疗后第2天、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椎体前缘高度[(27.07±1.93)mm、(27.01±1.96)mm、(26.94±1.89)mm、(26.95±1.89)mm、(26.92±1.92)mm]均高于术前(18.62±2.02)mm(P<0.05),后凸角[(6.96±0.86)°、(6.94±0.86)°、(6.98±0.87)°、(6.95±0.87)°、(6.99±0.81)°]均低于术前(10.59±1.19)°(P<0.05);病人术后各时间点VAS评分、活动能力评分及ODI指数均低于术前(P<0.05).结论 老年骨质疏松性胸腰段椎体新鲜压缩性骨折采用经皮椎体高黏度骨水泥成形术治疗效果明显,能有效恢复伤椎高度、纠正后凸角,明显减轻病人疼痛、提高生活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胸腰椎骨折后路手术全身麻醉术中俯卧位护理核查方案的效果评价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全身麻醉术中俯卧位护理核查方案在胸腰椎骨折后路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8年6月至2020年5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收治的106例收治胸腰椎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80例,女26例;年龄25~57岁[(48.6 ± 11.9)岁]。损伤节段:T 11 18例,T 12 26例,L 1 21例,L 2 25例,L 3 16例。患者均采用全身麻醉胸腰椎后路螺钉内固定术治疗。2018年6月至2019年5月收治的51例患者接受常规体位护理(对照组);2019年6月至2020年5月收治的55例患者在接受常规体位护理基础上,开展全身麻醉术中俯卧位护理核查方案(核查组)。比较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包括压力性损伤、臂丛神经损伤、尺神经损伤和患者眼部不适症状)、住院时间、患者满意度、术后3个月视觉模拟评分(VAS)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 结果:患者均获随访8~12个月[(10.5 ± 0.9)个月]。核查组和对照组压力性损伤发生率(4%∶29%)、臂丛神经损伤发生率(4%∶16%)、眼部不适症状发生率包括流泪(2%∶12%)、异物感(0%∶4%)和干涩(4%∶1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两组尺神经损伤及眼部不适症状中的视物模糊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核查组住院时间为(7.0 ± 1.3)d,较对照组的(9.9 ± 1.9)d显著缩短( P < 0.05)。核查组和对照组的患者满意度分别为85%(47/55)和69%(35/51)( P < 0.05)。术后3个月,核查组VAS为(1.9 ± 0.8)分,较对照组的(3.5 ± 1.1)分显著下降( P < 0.05);两组OD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 结论:对于胸腰椎骨折后路手术患者,开展全身麻醉术中俯卧位护理核查方案有助于减少全身麻醉手术俯卧位相关并发症,缩短住院时间,提高患者满意度,减轻术后疼痛,促进患者快速恢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骨质疏松羊模型中胸椎骨膜的结构与细胞特征的变化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利用骨质疏松绵羊和正常羊模型深入研究胸腰段椎体骨膜在骨质疏松状态下的结构和细胞变化,为预防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提供潜在的关键治疗靶点和理论基础。方法:选用8只健康状态相似的成年雌性小尾寒羊,随机分为骨质疏松组( n=4)和正常组( n=4)。骨质疏松组实施卵巢切除术、低钙饮食和甲强龙注射以诱导小尾寒羊的骨质疏松状态。卵巢切除术后4个月,取出T 12椎体。利用微型计算机断层扫描分析骨小梁体积、厚度和数量,利用HE染色组织学评价骨膜的厚度和细胞数量,碱性磷酸酶(ALP)和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P)染色评价成骨和破骨细胞的比例。 结果:与正常羊相比,骨质疏松羊的骨小梁相对体积(BV/TV)、厚度(Tb.Th)和数量(Tb.N)明显降低[(22.708±0.973)%比(35.409±1.254)%,(8.970±0.473)μm比(10.432±0.392)μm,(0.025±0.000)mm -1比(0.035±0.004)mm -1,均 P<0.05],而骨小梁分离度(Tb.Sp)明显增加[Tb.Sp (27.385±0.318)μm比(21.935±2.101)μm, P<0.05]。HE染色呈现典型的开窗小梁结构,骨质疏松羊骨膜的形成层和纤维层更厚,并且形成层的细胞数量更多(均 P<0.05)。标准化后,TRAP和ALP染色显示骨质疏松羊的TRAP +破骨细胞明显增多,而形成层和纤维层骨膜的ALP染色结果显示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骨质疏松羊的骨膜与正常羊相比在结构和细胞群上存在差异,表现为更活跃的骨吸收,而骨形成活性相当。以骨膜为靶点的治疗有望成为预防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关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格林模式护理在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患者术后抗骨质疏松治疗中的应用效果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格林模式护理在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OTLF)患者术后抗骨质疏松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21年9月至2022年6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收治的168例OTLF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32例,女136例;年龄56~81岁[(72.0±6.6)岁]。骨折节段:T 1~T 10 29例,T 11~L 2 114例,L 3~L 5 25例。均采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2021年9月至2022年1月入院的86例患者采用常规护理(常规护理组);2022年2月至2022年6月入院的82例患者采用格林模式护理(格林模式护理组)。比较两组术后1、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抗骨质疏松治疗依从率(主要包括规范用药、合理饮食、运动锻炼及定期复诊);术前、术后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中国人骨质疏松症生存质量量表(COQOL)评分(主要包括疼痛程度、身体机能、社交活动能力、心理精神功能)及总分;术前及末次随访时骨密度;末次随访时再骨折发生率。 结果:患者均获随访12~16个月[(13.2±1.0)个月],其中常规护理组3例失访,格林模式护理组2例失访。术后1个月格林模式护理组规范用药及定期复诊依从率为97.5%(78/80)、98.8%(79/80),与常规护理组的90.3%(75/83)、96.4%(80/8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1个月格林模式护理组合理饮食及运动锻炼依从率分别为92.5%(74/80)、91.3%(73/80),均高于常规护理组的78.3%(65/83)、73.5%(61/83)( P<0.05或0.01);术后6个月格林模式护理组规范用药、合理饮食、运动锻炼及定期复诊依从率分别为86.3%(69/80)、83.8%(67/80)、82.5%(66/80)、90%(72/80),均高于常规护理组的57.8%(48/83)、60.2%(50/83)、38.6%(32/83)、37.3%(31/83)( P<0.01);末次随访时格林模式组各维度依从率分别为80%(64/80)、75%(60/80)、70%(56/80)、82.5%(66/80)均高于常规护理组的36.1%(30/83)、54.2%(45/83)、26.5%(22/83)、27.7%(23/83)( P<0.01)。两组术前COQOL评分的疼痛程度、身体机能、社交活动能力、心理精神功能分值及总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格林模式护理组COQOL评分的疼痛程度、社交活动能力、心理精神功能分值及总分均低于常规护理组( P<0.05或0.01);术后6个月COQOL评分的身体机能分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末次随访时格林模式护理组身体机能分值较常规组显著降低( P<0.05)。两组术前骨密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末次随访时格林模式护理组骨密度为(-2.7±0.9)SD,高于常规护理组的(-3.1±0.9)SD( P<0.05)。末次随访时格林模式护理组骨密度较治疗术前显著改善( P<0.01),而常规护理组骨密度值较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格林模式护理组再骨折发生率为3.8%(3/80),低于常规护理组的13.3%(11/83)( P<0.05)。 结论:相较于常规护理,格林模式护理能显著提高OTLF患者术后抗骨质疏松治疗的依从率,改善生存质量和骨质量,降低再骨折发生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两种微创手术方式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疗效比较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经改良Wiltse入路微创小切口与Sextant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单节段、无神经症状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7年1月至2020年4月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手术治疗的60例单节段无神经症状的胸腰椎骨折患者,将60例病例随机分为经改良Wiltse入路微创小切口组(A组)和Sextant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组(B组)。采用 t检验比较并分析围手术期临床资料、影像学检查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等指标。 结果:60例病例经过1年随访,无感染、断钉、脱钉、神经损伤等现象。术中透视时间为,A组(1.06±0.44) s,B组(5.29±1.80) s,A组明显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1.563, P<0.05);手术时间为,A组(97.80±17.93) min,B组(88.93±22.72) min,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1.734, P>0.05);住院天数为,A组(10.30±3.52) d,B组(10.27±3.44) d,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0.032, P>0.05);Cobb角为,A组术前(11.90±2.97)°、术后3 d(4.44±1.08)°、术后6个月(5.32±1.06)°,B组术前(11.79±2.60)°、术后3 d(4.31±1.01)°、术后6个月(5.55±1.18)°,术前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0.159, P>0.05);同样,术后3 d及术后6个月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A、B两组术后3 d及术后6个月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组 t=14.832、11.773,B组 t=16.782、12.127, P<0.05)。术前伤椎椎体前缘高度比值:A组术前(57.57±5.00)%、术后3 d(90.47±1.47)%、术后6个月(89.09±2.69)%,B组术前(57.13±5.64)%、术后3 d(89.57±1.97)%、术后6个月(87.57±2.47)%,两组间术前、术后3 d和6个月分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0.307、0.861、1.359, P>0.05),两组组内比较,术后均比术前显著改善(A组 t=-34.545、-29.939,B组 t=-36.571、-25.597, 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VAS法,A组术前(7.90±0.71)分、术后3 d(3.00±0.79)分、术后1周(1.67±0.61)分,B组术前(7.77±0.68)分、术后3 d(3.57±0.73)分、术后1周(1.90±0.61)分,将术前、术后3 d以及术后1周3个时间点,两组间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t=0.701、-1.084、-1.564, P>0.05)。两组组内比较,术后均比术前显著改善(A组 t=23.233、36.505,B组 t=30.224、37.348, 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胸腰椎骨折的微创手术具有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减轻对椎旁肌肉的损伤以及加快术后恢复速度的优点。与Sextant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比较,经改良Wiltse入路微创小切口术可明显减少术中透视时间,即降低X线对人体的损害;同时也减少术后残余腰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快速康复外科理念在微创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围术期护理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快速康复外科理念在微创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围术期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3月至2019年3月在广东省深圳市龙华区人民医院实施微创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90例,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各45例。围术期,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接受快速康复外科护理方案。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术后各时间段观察组患者疼痛评分、住院费用及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均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护理服务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在微创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围术期实施快速康复外科护理,可缓解患者疼痛,提高护理满意度,促进术后康复,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伤椎斜向置钉联合双节段椎间融合治疗单节段严重胸腰椎骨折的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单纯后路伤椎斜向置钉联合双节段椎间融合治疗合并椎间盘严重损伤的单节段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至2021年6月中部战区总医院骨科收治的22例合并椎间盘严重损伤的单节段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资料。男15例,女7例;年龄43.50(29.75,52.25)岁;骨折按AO分型:B2型12例,C3型10例。均采用后路伤椎斜向置钉联合双节段椎间融合治疗。比较所有患者术前、术后1周、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伤椎前缘高度比(AVHR)、局部Cobb角(KCA)、伤椎楔形角(VWA)和椎管内占位率(SCER)。根据美国脊髓损伤协会分级评估神经功能改善情况,采用CT三维重建评估椎间融合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时间(26.1±1.3)个月。术后1周所有患者的疼痛VAS评分和ODI均较术前显著下降,术后3个月和末次随访时较术后1周进一步显著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1周、术后3个月、末次随访时所有患者的AVHR、KCA、VWA、SCER均较术前显著改善,末次随访时SCER较术后1周显著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末次随访时所有患者神经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改善,全部椎间隙均获得骨性融合。 结论:采用单纯后路伤椎斜向置钉联合双节段椎间融合治疗合并椎间盘严重损伤的单节段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可以充分解除神经压迫、恢复伤椎高度、重建骨折区域的曲度、椎间融合可靠,疗效满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术后恐动症发生情况及其危险因素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胸腰段脊柱骨折(TLF)患者术后恐动症发生情况及其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在永康市第一人民医院接受手术的108例TLF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术前及术后一周评估患者抑郁自评量表(SDS)、坦帕运动恐惧症量表(TSK)、恐惧-回避信念量表(FABQ)评分,根据TSK评分结果将患者分为恐动组(TSK评分>37分)和非恐动组(TSK评分≤37分),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SDS、FABQ评分。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TLF患者术后恐动症的影响因素。结果:108例患者术后1周时TSK评分为26~60分,中位评分34分,平均得分(33.43±8.74)分,术后恐动症发生率为28.70%(31/108)。TLF术后恐动组和非恐动组患者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工作情况、骨折类型、骨密度、伤椎前缘高度比、手术方式、手术时间、术前SDS评分、术后1周SDS评分、术后1周FABQ评分、合并腰部退行性疾病等资料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两组婚姻状况、家庭月收入、致伤原因、损伤节段、术前Cobb角相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年龄、骨质疏松、开放手术、术后1周SDS评分、合并腰部退行性疾病是TLF患者术后恐动症的危险因素(均 P<0.05),在职是TLF患者术后恐动症的保护因素( P<0.05)。 结论:TLF术后恐动症发生率为28.70%,年龄、骨质疏松、开放手术、术后1周SDS评分、合并腰部退行性疾病可促进TLF患者术后恐动症的发生,在职可降低TLF患者术后恐动症发生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后路短节段固定联合伤椎椎弓根基底部外上缘入路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胸腰段骨质疏松性爆裂骨折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后路肌间隙入路经伤椎短节段固定联合伤椎椎弓根基底部外上缘入路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胸腰段骨质疏松性爆裂骨折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8年1月至2021年2月宁波市第六医院收治的56例胸腰段骨质疏松性爆裂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4例,女32例;年龄56 ~72岁[(63.5±4.6)岁]。患者均采用后路肌间隙入路经伤椎短节段固定联合伤椎椎弓根基底部外上缘入路PKP治疗。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手术相关并发症。比较术前、术后2 d及末次随访时腰背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伤椎前缘/中间/后缘高度比及伤椎后凸Cobb角。 结果:患者均获随访12 ~28个月[(14.5±2.2)个月]。手术时间为55 ~85 min[(62.0±12.1)min];术中出血量为80 ~150 ml[(94.0±18.5)ml];住院时间为5 ~9 d[(7.4±1.1)d]。术后2 d CT检查示椎旁骨水泥渗漏2例,椎间隙渗漏2例,椎管内渗漏1例,均无相关临床症状。随访期间未见内固定失败及手术相邻节段骨折。术后2 d VAS为(3.2±0.8)分,较术前的(7.5±1.2)分明显降低( P<0.01);末次随访时VAS[(2.2±0.8)分]较术后2 d进一步降低( P<0.01)。术后2 d伤椎前缘/中间/后缘高度比及伤椎后凸Cobb角分别为(89.5±13.2)%、(85.8±7.9)%、(89.5±9.0)%、(5.6±3.2)°,较术前的(48.9±11.8)%、(61.9±11.9)%、(79.9±9.8)%、(26.3±5.6)°明显改善( P均 <0.01);末次随访时伤椎前缘/中间/后缘高度比及伤椎后凸Cobb角[(87.0±12.7)%、(82.1±7.8)%、(88.6±10.0)%、(5.4±3.2)°]较术后2 d出现轻微丢失,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 结论:后路肌间隙入路经伤椎短节段固定联合伤椎椎弓根基底部外上缘入路PKP可安全有效治疗胸腰段骨质疏松性爆裂骨折,明显减轻腰背部疼痛,恢复伤椎高度及纠正伤椎后凸畸形。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