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针灸促进脊髓损伤后细胞增殖和分化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天前
脊髓损伤后神经缺损的有效修复仍然是临床治疗的挑战.随着干细胞和再生医学的发展,目前常用的脊髓损伤细胞治疗包括促进内源性干细胞分化、神经干细胞、嗅鞘细胞以及雪旺细胞等移植治疗.然而,不同细胞来源的干细胞均存在各自的局限性,而联合应用针灸治疗能够直接调控内源性神经干细胞的增殖和分化、促进外源性移植细胞的存活和向损伤局部的迁移、促进轴突再生以及修复脊髓继发性损伤的微环境.在后续研究中应围绕参数标准化、再生精准化和方案制度化,推动针灸联合细胞移植方法在脊髓损伤诊疗方案中的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脊髓损伤干细胞治疗的研究现状与未来
编辑人员丨2天前
脊髓损伤是一种严重的中枢神经系统损伤,致残率高、并发症多、预后差。近二十年,尽管脊髓损伤的外科治疗取得一定进展,但仍无法从根本上改善脊髓损伤患者的临床预后。干细胞治疗被视为再生医学中最具应用前景的治疗手段之一。近年来,干细胞移植、刺激自体潜在的干细胞分化等干细胞治疗脊髓损伤已取得一定成果,但其临床转化仍存在诸多瓶颈。笔者回顾近年来脊髓损伤干细胞治疗的研究现状并对其未来进行展望,为脊髓损伤干细胞治疗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患者免疫吸附治疗的护理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总结蛋白A免疫吸附在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探讨护理要点。方法:对10例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患者行蛋白A免疫吸附治疗,重点做好心理护理,吸附前进行全面评估,确定吸附治疗的处方;吸附治疗时准确预防及处理低血压、血浆分离器的破膜溶血、寒战等各种不良反应;治疗结束后注意预防院内感染、吸附柱再生与保存等。结果:免疫吸附治疗后,10例患者血清中IgG水平、抗体、平均扩展残疾状态量表(EDSS)评分有不同程度下降,血清IgG浓度由治疗前的(6.04 ± 2.77)g/L下降至治疗后的(2.23 ± 1.74)g/L,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无一例次免疫吸附操作失败,病情均较前好转。结论:蛋白A免疫吸附治疗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安全、有效,规范的评估、操作和护理是达到良好效果的关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鼠脊髓挫伤后慢性期脊髓微血管网络的三维形态学表征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利用同步辐射显微断层成像(SRμCT)表征大鼠脊髓挫伤(SCC)后髓内微血管在慢性恢复期的三维形态计量学特点。方法:成年雄性SD大鼠(取自中南大学动物实验中心)48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SCC后12周和24周组( n=16/组)。SCC后12周和24周组采用改良的Allen’s打击法建立SCC模型,对照组仅行椎板切除术。3组大鼠在相应时间点行脊髓血管灌注造影并取标本行SRμCT扫描成像( n=8/组)和血管免疫荧光染色( n=8/组),组间均值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 结果:在SCC后的慢性恢复期,大鼠后肢BMS评分仅恢复至正常水平的61.1%~64.7%,髓内血管再生进入平台期。RECA-1+血管密度在SCC后24周和12周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13.12±21.30)/mm 2比(100.25±21.81)/mm 2, t=1.194, P>0.05],血管容积比在SCC后24周和12周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4.35±1.72)%比(12.61±1.87)%, t=1.936, P>0.05],分支节点密度在SCC后24周和12周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 600.0±1 319.1)/mm 3比(4 025.0±1 513.5)/mm 3, t=0.810, P>0.05),中央沟动脉血管分支计数在SCC后24周和12周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20.0±29.8)/mm 3比(126.3±32.1)/mm 3, t=-0.354, P>0.05]。 结论:大鼠SCC后慢性期后肢运动功能的恢复进入平台期可能与脊髓髓内微血管内源性再生的终止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在创伤修复再生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天前
间充质干细胞(MSCs)外泌体能够通过旁分泌作用,发挥类似干细胞的促进组织器官修复再生的功能,避免了直接移植MSCs的风险,如致瘤、伦理、免疫排斥反应等。MSCs外泌体参与细胞通讯,维持微环境的稳态,促进细胞的增殖、迁移及细胞外基质的修复再生,且能够在不同物种之间传递,却不会引起明显的免疫反应,在组织器官的修复与再生方面表现出巨大潜力。笔者就MSCs外泌体的特征、提取、鉴定及其在脊髓、皮肤、骨、肌腱和神经等组织器官创伤修复再生方面应用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为临床应用MSCs外泌体修复组织器官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星形胶质细胞在脊髓损伤后各病理阶段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天前
脊髓损伤可分为原发性损伤和继发性损伤,其中继发性损伤是脊髓损伤中重要的一个过程,按照时间及病情进展可分为急性期、亚急性期和慢性期。氧化应激反应、炎症反应、组织水肿、瘢痕形成等病理改变在这一过程中相继出现。星形胶质细胞是中枢神经系统中分布最广的细胞之一,在脊髓损伤后的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形态,发挥着抗炎或促炎、神经保护或阻碍修复等复杂作用。星形胶质细胞已经成为脊髓损伤研究中的热点。笔者以脊髓损伤后继发性损伤的病理变化为主线,对星形胶质细胞在脊髓损伤后的氧化应激反应、兴奋性毒性、炎症反应、组织水肿、瘢痕形成、脱髓鞘、轴突再生和细胞转分化等方面的作用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脊髓损伤的相关研究提供新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线粒体转移在脊髓损伤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3天前
脊髓损伤(SCI)后线粒体功能障碍是造成脊髓继发性损伤的重要病理机制。有研究表明,线粒体转移在损伤后的神经再生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线粒体向损伤部位神经元转移后主要通过增强受损神经元的能量代谢水平和减少氧化应激等机制来发挥作用。本文主要对线粒体转移的潜在机制、转移后对损伤后神经再生的影响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进一步研究线粒体转移在SCI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以及在SCI治疗新策略中的潜在应用提供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第534例 颈部肿物—意识障碍—重度贫血
编辑人员丨3天前
本文报道1例青年男性,明确诊断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在第2程化疗中突发尿便障碍、四肢无力,并迅速进展至昏迷。多次评估脑脊液常规、生化、细胞学均未见异常,骨髓涂片完全缓解,病因诊断一度陷入困境。患者后续通过脑脊液病原DNA二代测序检出细小病毒B19序列获得病因线索。头颅磁共振成像的特征表现、细小病毒B19特异性抗体及后续出现的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提供了进一步佐证。该患者最终诊断为细小病毒B19感染相关脑脊髓炎,经过人免疫球蛋白及糖皮质激素治疗后,神经系统症状及影像学征象完全恢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间充质干细胞移植修复脊髓损伤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3天前
脊髓损伤(SCI)是一种严重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传统的手术治疗、药物治疗、康复治疗无法实现SCI的有效修复。近年来,间充质干细胞(MSCs)因其具有自我更新及多向分化潜能表现出强大的再生能力,成为SCI最具潜力的修复方式。但MSCs移植修复SCI存在治疗不规范、细胞质控不统一等问题,影响MSCs移植修复SCI的临床化进程。本文将对用于SCI修复的MSCs来源、移植方式、作用机制、细胞的改造优化以及临床试验等进行评述,以期建立标准化流程的MSCs移植体系及完备的监管制度,推动MSCs治疗脊髓损伤的临床进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干细胞外泌体对脊髓损伤修复的作用和机制
编辑人员丨3天前
脊髓损伤是临床常见的,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的疾病之一,涉及多种复杂的病理过程,目前并没有有效的特异治疗方法。近年来,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在脊髓损伤的研究中取得有效进展,但其存活率较低且不良反应较多。间充质干细胞分泌的外泌体具备与干细胞相似的作用,并且弥补了干细胞的一些缺陷,已被广泛的用于脊髓损伤修复和再生的研究。外泌体中包含多种复杂的物质,可以通过修复血-脊髓屏障、抑制炎症反应、减少神经元凋亡、促进少突胶质细胞增殖、促进神经元再生等途径促进脊髓损伤的修复,其中涉及多种复杂的信号通路。本文拟对外泌体促进脊髓损伤修复的不同途径和相关蛋白研究作一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