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氧化氮缓释二氧化硅纳米颗粒对内镜生物膜的清除效果及其临床应用评价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缓释二氧化硅纳米颗粒(简称NO缓释剂)对内镜生物膜的清除效果及其临床应用评价。方法:选择院内临床使用中的消化内镜160件,随机分为两组:清洗剂组80件,采用清洗剂对内镜进行消毒处理;NO组80件,采用NO缓释剂对内镜进行消毒处理。另建模型组,采用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模型,用磷酸盐缓冲液(phosphate buffered solution,PBS)处理,作为对照。先在体外层面,构建内镜管腔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模型,经NO缓释剂处理后采用扫描电镜观察生物膜微结构,采用活菌计数法分析NO缓释剂对生物膜细菌的清除效果,再在临床层面,通过分析清洗后临床内镜的蛋白残留测定、菌落计数及ATP生物荧光检测评价NO缓释剂对内镜的实际消毒效果。结果:扫描电镜观察,模型组生物膜完整,NO组和清洗剂组生物膜表面可见散落杆菌。平均标准菌落数,与模型组[(4.86±2.67)×10 6菌落形成单位(colony-forming units,CFU)/mL]比,NO组[(1.37±0.61)×10 4CFU/mL]和清洗剂组[(1.31±0.21)×10 5CFU/mL]均显著降低(清洗剂组比模型组, P=0.009;NO组比模型组, P=0.008),且NO组比清洗剂组更低,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清洗剂组比NO组, t=9.53, P=0.000 6)。临床消化内镜层面,残留蛋白,NO组处理前后分别为(8.03±1.47)mg/mL、(0.50±0.37)mg/mL,清洗剂组处理前后分别为(8.01±1.51)mg/mL、(0.91±0.52)mg/mL,各组处理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且NO组降低幅度更大。临床内镜分别经NO缓释剂与清洗剂处理,NO组与清洗剂组的消毒在合格范围内,但NO组的ATP生物荧光值[(78.56±42.59)RLU]、蛋白残留量[(0.50±0.37)mg/mL]与菌落计数量[(7.55±4.56)CFU]均显著低于清洗剂组[(120.80±54.00)RLU,(0.91±0.52)mg/mL,(11.50±4.75)CFU],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1)。 结论:NO缓释剂能够有效清除内镜生物膜,提高内镜消毒效果,可能对改善患者的诊疗效果及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miR-155通过调控巨噬细胞极化和ROS/NO分泌发挥抗菌作用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miR-155通过调控巨噬细胞极化发挥清除病原菌的作用和机制。方法:使用脂多糖/干扰素-γ(lipopolysaccharide/interferon-γ,LPS/IFN-γ)或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4分别处理RAW264.7细胞和骨髓来源巨噬细胞(bone marrow-derived macrophage,BMDM),24 h后检测miR-155表达水平;将RAW264.7细胞和BMDM分别过表达、抑制miR-155后,检测巨噬细胞极化表型转化,以及活性氧、活性氮和细胞因子释放;将miR-155过表达的BMDM进行M1型诱导,取上清培养大肠杆菌不同时间后,检测大肠杆菌菌落形成能力。结果:LPS/IFN-γ的添加可以明显促进miR-155在RAW264.7细胞和BMDM中的表达,而IL-4的诱导降低BMDM中miR-155水平;进一步在RAW264.7细胞和BMDM中过表达miR-155后,可促进M1型极化分子转录、抑制M2型极化分子标志物的表达;反过来,通过反义寡核苷酸抑制miR-155后,可以抑制M1型极化而促进M2型极化;同时,过表达miR-155的巨噬细胞分泌的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和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显著性被促进;过表达miR-155的M1型极化BMDM培养上清明显可以减少大肠杆菌菌落形成数量。结论:miR-155通过调控巨噬细胞极化,影响其ROS/NO和细胞因子的分泌,参与巨噬细胞清除、杀伤病原菌的过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全新口腔综合治疗台水路污染情况监测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研究全新口腔综合治疗台(DCU)水路污染变化情况。方法: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选择7台同一品牌的全新DCU,5台DCU为市政用水集中处理后统一供水,2台为独立储水罐供水。从临床使用第1天开始持续采集三用枪和高速手机水路和漱口水的水样,进行细菌培养,统计其菌落数量。结果:共采集水样343份。开诊前冲洗水路2 min后三用枪和高速手机出水口水样的菌落数量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集中供水和独立储水罐供水的口腔综合治疗台水路(DUWLs)菌落数量在冲洗前、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水路冲洗可以降低水路中菌落数量( P<0.01),但是全天的菌落数量无变化( P>0.05);全新DCU水路的菌落数量在投入临床使用第2天即可超过指南推荐的标准,且菌落数量与第1天相比出现增加,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在临床工作中,无论采取何种供水方式,除按规定进行水路冲洗外,还应每天对DUWLs进行消毒。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经皮迷走神经电刺激对骨髓炎大鼠骨破坏的影响及机制研究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观察经皮迷走神经电刺激(tVNS)对骨髓炎(OM)大鼠骨破坏的影响,探讨tVNS改善骨破坏的机制。方法:按照实验方法将大鼠分为阴性对照组(Control组)、伪刺激对照组(Sham-tVNS组)和实验组(tVNS组),每组15只。各组大鼠均以约含3×10 8 CFU/ml金黄色葡萄球菌的10 μl PBS注入大鼠骨髓腔内制备OM模型,造模后根据分组情况予以相应的处理。通过小动物CT(Micro-CT)评估OM大鼠骨破坏情况,采用ELISA检测各组血浆中炎症因子水平及血浆和骨组织中乙酰胆碱含量,采用细菌培养法观察骨组织的感染情况。 结果:与Control组和Sham-tVNS组相比,tVNS组OM大鼠骨体积分数、骨小梁数量、骨密度增加,骨小梁分离度减小,血浆中炎症因子水平降低,血浆乙酰胆碱浓度和骨组织中乙酰胆碱含量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tVNS组OM大鼠骨组织培养形成的菌落数少于Sham-tVNS组及Control组,表明tVNS组骨组织中金黄色葡萄球菌被抑制。 结论:tVNS减小了OM大鼠骨破坏的范围,其机制可能与tVNS促进血浆与骨组织乙酰胆碱释放、抑制炎症反应及金黄色葡萄球菌生长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牙龈卟啉单胞菌持留菌通过上调叉头盒转录因子1信号通路诱发巨噬细胞炎症反应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索牙龈卟啉单胞菌(Pg)持留菌(Ps)对巨噬细胞免疫炎症反应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将Pg(ATCC 33277)悬浮培养和生物膜培养至对数末期(72 h)后,不使用药物处理以及使用高浓度甲硝唑(100 mg/L)和(或)阿莫西林(100 mg/L)处理不同时间,分别为空白对照组、甲硝唑组、阿莫西林组、甲硝唑+阿莫西林组,采用血平板计数法检测Ps生成数量,细菌活死染色检测Ps的生存状态;使用Pg和甲硝唑处理的PgPs(M-PgPs)刺激巨噬细胞,分别为空白对照组(不经任何处理)、Pg组、M-PgPs组;通过透射电镜观察细菌进入细胞内部的情况;使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和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检测巨噬细胞内炎症相关指标的表达情况;通过RT-qPCR检测巨噬细胞叉头盒转录因子1(FOXO1)信号通路的激活情况;利用共聚焦免疫荧光显微镜检测FOXO1在巨噬细胞内的分布情况。使用FOXO1抑制剂(Fi)和激活剂(Fa)处理巨噬细胞后,用Pg和M-PgPs刺激巨噬细胞,分别为空白对照组(不经任何处理)、Pg组、M-PgPs组、Fi组、Fi+Pg组、Fi+M-PgPs组、Fa组、Fa+Pg组和Fa+M-PgPs组,通过RT-qPCR和ELISA法检测巨噬细胞内炎症相关指标的表达情况。结果:悬浮培养和生物膜中的Pg经过高浓度的甲硝唑和(或)阿莫西林处理后,均无法被完全杀灭,且存活的Ps可重新生长形成菌落;Pg和M-PgPs均可进入巨噬细胞内部且巨噬细胞中的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IL)-1β、IL-6、IL-8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蛋白表达量[Pg组分别为(2 392±188)、(162±29)、(5 558±661)、(789±155)μg/L;M-PgPs组分别为(2 415±420)、(155±3)、(5 732±782)、(821± 176)μg/L]均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分别为(485±140)、(21±9)、(2 332±87)、(77±7)μg/L](均 P<0.01)。同时,Pg和M-PgPs均可促进巨噬细胞内FOXO1入核,巨噬细胞内FOXO1信号通路相关基因FOXO1、B细胞淋巴瘤6和Krüppel样转录因子2 mRNA的相对表达量均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均 P<0.05)。另外,Fi+Pg组IL-1β、IL-6、IL-8和TNF-α的蛋白表达量[分别为(1 081±168)、(70±8)、(1 976±544)、(420±47)μg/L]均显著低于Pg组[分别为(4 411±137)、(179±6)、(5 161±929)、(934±24)μg/L](均 P<0.05);Fi+M-PgPs组IL-1β、IL-6、IL-8和TNF-α的蛋白表达量[分别为(1 032±237)、(74±10)、(1 861±614)、(405±32)μg/L]均显著低于M-PgPs组[分别为(4 342±314)、(164±17)、(4 438±1 374)、(957±25)μg/L](均 P<0.05)。相反,Fa+Pg组IL-1β、IL-6、IL-8和TNF-α蛋白表达量[分别为(8 198±1 825)、(431±28)、(8 919±650)、(2 186±301)μg/L]以及Fa+M-PgPs组蛋白表达量[分别为(8 159±2 627)、(475±26)、(8 995±653)、(2 255±387)μg/L]均显著高于Pg组和M-PgPs组(均 P<0.05)。 结论:PgPs对甲硝唑和阿莫西林表现出高度耐药性;M-PgPs通过上调FOXO1信号通路诱发巨噬细胞的免疫炎症反应,该作用与未经药物处理的Pg无显著差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尾静脉注射牙龈卟啉单胞菌对野生大鼠海马神经干细胞和神经元标志分子表达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观察尾静脉注射牙龈卟啉单胞菌( Porphyromonas gingivalis,Pg)对野生成年大鼠海马神经干细胞和神经元标志分子表达水平的影响,初步探讨Pg入血对海马神经发生的作用。 方法:建立尾静脉注射Pg大鼠模型:18只雄性Sprague-Dawley(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3组(每组6只)。低剂量组、高剂量组大鼠分别经尾静脉注射1.0×10 3 和1.0×10 8菌落形成单位(colony forming unit,CFU)的Pg菌液200 μl,假手术组大鼠注射等体积磷酸盐缓冲液(phosphate buffer saline,PBS),3组大鼠均每周注射3次,连续8周。行为学检测:应用莫里斯水迷宫(Morris water maze,MWM)定位航行实验、空间探索实验检测大鼠学习和记忆能力。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各组大鼠海马颗粒下区(subgranular zone,SGZ)神经干细胞标志分子神经上皮干细胞蛋白(nestin)、神经母细胞和未成熟神经元标志分子双皮质素(doublecortin,DCX)、成熟神经元标志分子神经元核抗原(neuronal nuclei,NeuN)的阳性细胞分布。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各组大鼠海马组织nestin、DCX、NeuN的表达水平。 结果:学习和记忆能力:MWM定位航行实验结果显示,第5天到达平台时间高剂量组[22.83(16.00,38.34)s]显著长于假手术组[5.59(5.41,6.17)s]( t=-11.17, P<0.001),低剂量组[9.85(8.75,21.01)s]与假手术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6.83, P=0.080);MWM空间探索实验中60 s内穿越原平台位置次数,高剂量组[1.50(1.00,2.00)次]显著少于假手术组[4.00(2.75,4.00)次]( t=9.75, P=0.003),低剂量组[2.50(2.00,3.00)次]与假手术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4.50, P=0.382)。免疫组织化学法结果显示,对于nestin阳性细胞密度,低剂量组[(35.36±4.32)个/mm 2]和高剂量组[(26.51±5.89)个/mm 2]均显著低于假手术组[(59.58±14.15)个/mm 2]( t=24.21, P=0.018; t=33.07, P=0.005);DCX阳性细胞平均吸光度值,低剂量组(0.007±0.002)和高剂量组(0.006±0.002)均显著低于假手术组(0.011±0.001)( t=0.004, P=0.018; t=0.006, P=0.005);NeuN阳性神经元密度,高剂量组[(0.75±0.08)×10 3个/mm 2]显著低于假手术组[(1.13±0.14)×10 3个/mm 2]( t=0.38, P=0.017),低剂量组[(0.88±0.19)×10 3个/mm 2]与假手术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0.25, P=0.075)。蛋白质印迹法结果显示,与假手术组相比,高剂量组海马中nestin、DCX、NeuN表达水平均显著降低( t=0.74, P<0.001; t=0.18, P=0.014; t=0.35, P=0.008),低剂量组上述3个指标与假手术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t=0.18, P=0.108; t=0.08, P=0.172; t=0.19, P=0.077)。 结论:尾静脉注射Pg后呈剂量依赖性降低野生大鼠学习和记忆能力,并显著降低大鼠海马神经干细胞和神经元标志分子nestin、DCX、NeuN阳性表达细胞数量和表达水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碘伏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膜的抗菌作用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碘伏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膜(BBF)的抗菌作用。方法:体外培养金黄色葡萄球菌,选取480枚钛合金板,分别在钛板表面建立7,14,21,28 d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膜体外模型,每个时相点120枚。再将每个时相点生物膜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无碘伏浸泡组(PBS组)、碘伏浸泡5 min组(5 min组)和碘伏浸泡10 min组(10 min组)。PBS组分别采用异硫氰酸荧光素标记的刀豆蛋白(FITC-ConA)与碘化丙啶(PI)、PI与SYT09染料将金黄色葡萄球菌染色,染色后使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细菌生物膜的形态结构,并采用活菌计数法(CFU计数)清点菌落数;5 min组、10 min组采用PI和SYT09染色,染色后使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碘伏浸泡后的生物膜变化及细菌活力,采用活菌计数法评估碘伏的抗菌效果。结果:PBS组采用FITC-ConA和PI染色后,通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可见,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细菌胞外多聚物逐渐增多,生物膜空间结构逐渐成熟,到21 d时生物膜空间结构变化明显,28 d时成熟;PI和SYT09染色后通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可见细菌数量增多,外形呈山峰状。扫描电镜观察可见,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细菌胞外多聚物逐渐增多,形成了结构化的微环境并逐渐成熟。5 min组、10 min组中培养7 d[0(0,0)CFU/ml]及14 d[0(0,0)CFU/ml]时细菌被全部杀灭,21 d时5 min组及10 min组抗菌作用均减弱,但10 min组[100(100,125)CFU/ml]较5 min组[300(275,425)CFU/ml]的抗菌效果好( P<0.05),28 d时碘伏浸泡5 min组[500(375,700)CFU/ml]和10 min组[250(175,400)CFU/ml]的抗菌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生物膜的成熟是细菌和胞外多聚物的整体成熟并形成空间化的微环境,生物膜以21 d为界分成年轻生物膜和成熟生物膜,二者的主要区别在于胞外多聚物及微环境的成熟;对于培养时间≤21 d的细菌生物膜,碘伏浸泡10 min较5 min抗菌效果好,而对培养时间>21 d的细菌生物膜延长碘伏浸泡时间对于抗菌效果没有明显差别。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miR-125b靶向Fas/FasL信号传导途径影响胃癌细胞增殖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究miR-125b在凋亡相关蛋白(Fas)/凋亡相关蛋白配体(FasL)信号介导胃癌细胞生长中的调控作用。方法:体外培养胃癌SGC-7901细胞,将miR-125b inhibitor序列、NC序列、转染试剂分别转染至SGC-7901细胞中,分为miR-125b抑制组、NC组、Control组。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法检测转染后细胞miR-125b表达,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情况;平板细胞克隆形成实验检测菌落形成情况;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以及周期情况;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Fas、FasL的蛋白表达;荧光素酶活性测定检测miR-125b对Fas的靶向调控作用。结果:miR-125b抑制组细胞miR-125b表达水平及细胞菌落形成数量显著低于Control组、NC组,细胞增殖抑制率、凋亡率显著高于Control组、NC组(均 P<0.05)。miR-125b抑制组G 1期DNA含量显著高于Control组、NC组,S期细胞DNA含量显著低于Control组、NC组(均 P<0.05)。miR-125b抑制组Fas、FasL蛋白表达显著高于Control组、NC组(均 P<0.05)。Fas mRNA的3′-UTR中存在miR-125b的靶位点,与NC+Fas 3′UTR-Wt组相比,miR-125b抑制组+Fas 3′-UTR-Wt组荧光素酶活性显著降低( P<0.05)。 结论:抑制miR-125b表达后可激活Fas/FasL信号进而抑制SGC-7901细胞增殖,引起细胞周期G 1期阻滞,促进其凋亡。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低频超声作用下微泡联合庆大霉素治疗糖尿病足溃疡的效果观察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低频超声下微泡联合庆大霉素对细菌生物膜的清除作用及对糖尿病足溃疡愈合的影响。方法:前瞻性选取2021年7月至2022年6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创伤中心收治的27例慢性糖尿病足溃疡伴感染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低频超声+微泡+庆大霉素软膏组、低频超声+微泡组、庆大霉素软膏组,每组9例。三组患者由同一手术医生行简单清创术,低频超声+微泡+庆大霉素软膏组先以低强度聚焦超声仪辐照4%浓度微泡混悬液覆盖的创面5 min,随后均匀涂抹庆大霉素软膏治疗;低频超声+微泡组予以低强度聚焦超声仪辐照4%浓度微泡混悬液覆盖的创面5 min治疗;庆大霉素软膏组予以均匀涂抹庆大霉素软膏治疗。持续2周,并于术中、治疗2周后分别取分泌物与组织标本。比较三组间治疗后创面一般情况指标(包括溃疡深度评分、分泌物渗出量评分、新鲜肉芽组织生长程度评分、指标总分)、溃疡面积、溃疡愈合率、分泌物培养阴性率的差异。比较三组治疗后在扫描电镜下细菌生物膜结构变化和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下菌落计数的差异。结果:三组间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治疗2周后,三组间一般情况指标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低频超声+微泡+庆大霉素软膏组各项指标评分低于低频超声+微泡组和庆大霉素软膏组(均 P<0.05);三组间溃疡面积总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三组间溃疡愈合率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低频超声+微泡+庆大霉素软膏组愈合率高于低频超声+微泡组和庆大霉素软膏组(均 P<0.05);三组间分泌物培养阴性率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低频超声+微泡+庆大霉素软膏组阴性率高于低频超声+微泡组和庆大霉素软膏组(均 P<0.05)。扫描电镜显示,治疗前三组均存在细菌生物膜感染,治疗2周后,低频超声+超声微泡+庆大霉素软膏组生物膜生成明显减少,低频超声+微泡组、庆大霉素软膏组较治疗前变化不大。共聚焦显微镜下三组间菌落数量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低频超声+微泡+庆大霉素软膏组菌落计数低于低频超声+微泡组和庆大霉素软膏组(均 P<0.05)。 结论:低频超声下微泡联合庆大霉素对细菌生物膜具有清除作用,并促进糖尿病足溃疡愈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小分子Halicin抗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初步研究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Halicin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抗菌作用。方法: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检测Halicin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最低抑菌浓度和最低杀菌浓度;通过摇菌培养和稀释菌落计数法检测Halicin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时间-杀菌曲线;通过微量棋盘稀释法检测Halicin与常用抗菌药物的联合抗菌作用;通过结晶紫染色法测定Halicin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膜的抑制和清除作用;通过红细胞溶血试验初步检测Halicin对红细胞的毒性;最后,通过小鼠皮肤脓肿模型,取脓肿周围皮肤组织研磨稀释菌落计数。采用 t检验比较Halicin的体内抗菌效果。 结果:Halicin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具有抑菌作用,其最低抑菌浓度为2~4 mg/L。Halicin 16 mg/L处理8 h后,金黄色葡萄球菌平均菌落数下降5.5×10 6 CFU/ml( t=73, P<0.05),且呈现浓度依赖性。Halicin和氨苄西林联用时,表现为协同抗菌作用,其分级抑菌浓度指数为0.5。Halicin的浓度为4倍最低抑菌浓度时,可以有效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膜形成,使其生物膜总量( A570)从(2.89±0.09)减少到(1.35±0.17)( t=11.12, P<0.05),但对已形成的生物膜无显著清除效果。Halicin对红细胞几乎无溶血活性,即使当Halicin的浓度为128 mg/L,其溶血率仍低于10%。体内实验表明,20 mg/kg Halicin可使细菌数量下降3.0×10 7 CFU/ml。 结论:Halicin对金黄色葡萄球具有较强的抑菌作用且无明显的溶血毒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