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封闭冲洗引流系统在腰椎内固定术后切口深部感染治疗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3/9/16
目的 探讨封闭冲洗引流系统在腰椎后路内固定术后切口深部感染治疗中应用的操作技巧和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20-08-2021-08诊治的5例后路腰椎内固定术后切口深部感染.切口清创后根据切口大小在引流管中间部分剪数个侧孔,引流管放置于两侧深筋膜深层,两端管口从切口外缘皮肤穿出,通常上端为进水口,下端为出水口,放好后直接缝合切口,固定出入口管道,深筋膜用鱼骨线进行无水缝合,防止液体外渗.两侧进水口分别连接3 000 mL生理盐水,两个出水口连接两套负压引流装置.流量常规设置为100~200 mL/h,关闭负压吸引,冲洗液自然引流,间隔6~8h打开负压吸引装置1次,将冲洗液流量开至最大,冲洗2~3 min,预防引流管堵塞.结果 1例迟发性感染患者因椎间隙感染、cage松动,术中取出cage与钛棒,保留椎弓根钉,向上延长1个节段行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其余4例均保留原有内固定及内置物,行植骨融合内固定的患者获得骨性融合.5例均进行细菌培养明确致病菌,应用敏感抗生素治疗,感染均得到控制,切口愈合良好.结论 改良封闭冲洗引流系统可明显减少引流管堵塞的发生,更好地掌握引流管拔除时机,是治疗后路腰椎内固定手术切口深部感染的一个经济、简便、有效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9/16
-
暂时性腹腔关闭联合腹腔双套管负压引流术在腹腔严重感染治疗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暂时性腹腔关闭(TAC)联合腹腔双套管持续负压引流技术在腹腔严重感染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7月至2017年9月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八医院收治的31例腹腔严重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17例应用TAC联合腹腔双套管持续负压引流技术进行治疗(联合治疗组),14例采用传统引流方法及直接关闭腹腔进行治疗(常规治疗组),分析2组的治疗方法和效果.结果 联合治疗组中14例患者腹腔感染得到有效控制,2例患者术后分别出现肠瘘、肠间隙脓肿等并发症,1例患者术后继发多器官功能衰竭而死亡.常规治疗组中有8例患者术后出现腹部并发症,2例死亡.联合治疗组较常规治疗组在术后腹部并发症发生率(17.6%vs 57.1%)、体温[(37.6±0.5)℃vs(38.1±0.5)℃]、心率[(88.7±10.7)次/min vs(99.3±13.4)次/min)]、腹内压[(17.2±4.0)mmHg vs(25.1±4.0)mmHg]、APACHEⅡ评分[(15.6±4.9)分vs(19.8±5.2)分)]、ICU住院时间[(7.6±2.2)d vs(11.0±1.9)d)]、总住院时间[(23.9±10.3)d vs(36.7±15.8)d)]等方面均显著降低(P<0.05).结论 TAC联合腹腔双套管持续负压引流技术在严重腹腔感染的治疗中疗效显著,引流效果好,可显著降低腹内压及腹部并发症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渐进性关腹术:一种新的暂时性腹腔关闭术后早期确定性腹壁关闭技术
编辑人员丨2023/8/5
损害控制性剖腹术提出已经近 30 年,随着负压封闭引流辅助的暂时性腹腔关闭( temporary abdominal closure,TAC)技术的发展和成熟,TAC显著改善了腹腔间隙综合征、严重腹部创伤和腹腔感染等患者的全身血液灌注和脏器功能,降低了病死率[1-2].虽然临床高度重视开放腹腔术后的早期腹部切口确定性关闭,但仍然有10%~25%的患者需要植皮形成计划性腹疝(planned ventral hernia, PVH)[3],这些患者需要在6~12个月后行确定性腹壁重建,常需应用腹壁分离技术[4]或生物补片[5]等人工材料,可能发生肠瘘、切口感染等并发症,且腹壁功能受到不同程度损害,影响生存质量.TAC后早期确定性腹壁关闭是避免形成 PVH 的关键,本文系统阐述了我们提出的一种新的 TAC 后早期确定性腹壁关闭技术——渐进性关腹术( progressive abdominal closure,PAC)的设计思路和技术方法,报道如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