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内侧深入路造腔内镜技术在难治性跖筋膜炎治疗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全内侧深入路造腔内镜技术治疗难治性跖筋膜炎的可行性及其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纳入徐州市中心医院2018年5月—2020年5月采用全内侧深入路造腔内镜技术治疗的28例30足难治性跖筋膜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3例13足,女15例17足;年龄22~57(40±11)岁。症状持续时间8~24(17.0±4.6)个月。观察项目:(1)患者术后切口愈合、症状缓解情况等;(2)比较患者术前、术后1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跟痛评分(CS),以及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与后足评分,评价手术治疗的功能效果。结果:28例患者术后均获随访12~24(16.9±3.7)个月。所有患者切口一期愈合,未出现伤口及神经损伤并发症。末次随访时,无一例患者存在足跟部内侧疼痛症状,足趾及踝关节运动理想,无挛缩或畸形。术后1个月及末次随访,患侧足跟部的VAS、CS、AOFAS评分均较术前改善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01)。末次随访患侧足跟部的VAS评分为0分,CS评分为(96.2±4.7)分,AOFAS踝与后足评分为(95.1±4.5)分,获得优27足、良3足,优良率100%。 结论:对于难治性跖筋膜炎患者,全内侧深入路造腔内镜技术是临床治疗中可供选择的一种疗效较为满意的微创技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Lisfranc损伤足底入路的解剖学研究及初步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采用单一足底入路或联合足背入路治疗足背软组织条件差、跖侧撕脱性骨折或多柱复杂的Lisfranc损伤的安全性、有效性及初步应用疗效。方法:①收集新鲜成人足部标本6支,采用足底入路解剖标本,以明确足底入路的皮肤切口和放置钢板螺钉内固定的安全区域,并完成相应钢板、螺钉固定。②足底入路解剖研究明确后,对2020年9月至2021年11月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足踝外科收治的3例足背皮肤挫伤严重坏死或跖骨基底撕脱性移位骨折的Lisfranc损伤患者采用足底入路治疗,其中男2例,女1例;年龄平均为51岁(34~68岁)。通过分析患者的复位效果、末次随访时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的中足评分、Maryland评分、Kofoed评分、骨折愈合情况、术后并发症以评估初步疗效。结果:①解剖显露范围:内侧可显露内侧柱(内至第1跖楔关节跖侧),外侧可显露中间柱(外至第3跖楔关节跖侧);可探查腓骨长肌肌腱、Lisfranc足底韧带及骨间韧带;模拟手术后X线片示钢板位置满意。②临床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时间6~14个月(平均11个月)。末次随访时VAS评分为0~1分(平均0.5分),AOFAS评分为85~92分(平均89分),Maryland评分为93~96分(平均95分),Kofoed评分为92~95分(平均94分)。所有患者骨折均愈合,均未发生并发症。结论:在明确解剖研究后,采用单一足底入路或联合足背入路治疗足背软组织条件差、跖侧撕脱性骨折或合并多柱复杂Lisfranc损伤安全、有效,初步疗效满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内外侧联合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合并载距突骨折脱位的跟骨骨折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内外侧联合入路治疗合并载距突骨折脱位的跟骨骨折的疗效。方法:选取成人下肢防腐标本4具(8侧),其中2具(4侧)行跟骨内侧解剖,观察载距突毗邻结构及显露范围;另2具模拟内外侧联合入路复位固定跟骨骨折。回顾性分析临床应用内外侧联合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的合并载距突骨折脱位的SandersⅡ~Ⅳ型跟骨骨折患者9例(9足),男7例、女2例;年龄(49.9±11.3)岁(范围25~58岁)。术中先取内侧切口,临时复位并固定载距突于距骨;再取外侧切口,显露跟骨外侧,复位并固定骨折块;载距突以螺钉经外侧固定,其中2例经内侧辅以可吸收棒固定。同期采用单纯外侧入路手术的合并载距突骨折脱位的跟骨骨折6例(8足)作为对照。两组外侧均采用跟骨锁定接骨板固定,并以脱钙骨基质植入后关节面复位后的空腔。测量两组患者术后1年的B?hler角、Gissane角,并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踝与后足评分系统评估功能。结果:载距突-距骨关节面呈倒"V"形,分为前、后两部分。经胫后肌腱前方可显露载距突尖部,经胫后肌腱与趾长屈肌腱间隙可完整显露并复位固定载距突及跟骨体内侧。内外侧联合入路组术后切口引流量为(73.6±4.3) ml,大于单纯外侧入路组的(70.6±7.1) ml( t=2.18, P=0.045)。外侧切口均一期愈合,内外侧联合入路组1例内侧切口出现延迟愈合。内外侧联合入路组及单纯外侧入路组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分别为(12.2±2.1)周和(12.8±2.8)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0.50, P=0.622)。术后1年,内外侧联合入路组及单纯外侧入路组B?hler角分别为37.0°± 5.7°、27.9°± 4.0°,大于术前的4.7°±3.4°、3.9°±2.9°( P<0.05),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3.76, P=0.002);Gissane角分别为133.2°±9.8°、139.1°±9.4°,较术前的172°±7.3°、175.6°±5.6°减小( P<0.05),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1.26, P=0.226);内外侧联合入路组AOFAS评分为(93.6±4.0)分,大于外侧入路组的(84.3±8.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3.03, P=0.008)。 结论:跟骨关节内骨折合并较高概率的载距突骨折或脱位,采用内外侧联合入路及先内侧后外侧的手术顺序有利于恢复跟骨力线及解剖形态,尤其是跟骨内侧载距突与距骨下缘的对位关系,与采用单纯外侧入路比较可获得更好的早期临床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关节镜下复位内固定治疗距骨后突骨折的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观察关节镜下复位内固定(ARIF)治疗距骨后突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21年6月武汉市第四医院骨科收治的42例距骨后突骨折患者资料。男25例,女17例;年龄21~60岁,平均40.5岁。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分为两组:ARIF组(15例,采用踝关节后内侧+后外侧入路ARIF)和切开复位(ORIF)组(27例,采用后内侧跟腱旁入路完成ORIF)。通过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术后1年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的踝-后足评分观察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具有可比性。ARIF组患者的出血量[(32.0±11.5) mL]、住院时间[(5.3±1.8) d]、骨折愈合时间[(4.6±1.0)个月]、术后并发症发生率[20.0%(3/15)]显著少于ORIF组[(80.0±15.2) mL、(8.4±2.4) d、(6.3±2.2)个月、29.6%(8/27)],但ARIF组患者的手术时间[(74.0±8.9) min]显著多于ORIF组[(62.9±5.1) mi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所有患者术后1年的AOFAS的踝-后足评分均显著高于术前,且ARIF组AOFAS的踝-后足评分[(83.0±13.0)分]显著高于ORIF组[(72.3±16.0)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相较于切开复位内固定技术,ARIF技术切口小、出血少、住院时间和骨折临床愈合时间短、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低,更能改善踝关节-后足功能,是微创治疗距骨后突骨折的有效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改良踝关节后外侧入路联合内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三踝骨折的疗效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比较改良踝关节后外侧入路和传统后外侧入路联合内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三踝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13年6月至2019年6月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46例三踝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14例,女32例;年龄19~71岁[(49.2±14.9)岁]。Lauge-Hansen分型:旋后外旋型4度33例,旋前外旋型4度13例。25例采用改良后外侧入路联合内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改良入路组),21例采用传统后外侧入路联合内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传统入路组)。比较两组术后3 d和1周视觉模拟评分(VAS)、骨折愈合时间、末次随访时踝关节屈伸活动度和踝关节功能Baird-Jackson评分、术后患肢麻木及伤口坏死等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患者均获随访11~21个月[(14.8±2.2)个月]。术后3 d两组VAS、骨折愈合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术后1周改良入路组VAS为3.0(3.0,4.0)分,显著低于传统入路组的4.0(3.0,5.0)分( 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踝关节跖屈活动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但改良入路组背伸活动度为(11.8±2.8)°,显著大于传统入路组的(8.1±3.5)°( P<0.01)。末次随访时两组Baird-Jackson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传统入路组4例出现患肢麻木,2例伤口皮肤坏死,改良入路组无患肢麻木及伤口皮肤坏死出现( P<0.01)。 结论:改良踝关节后外侧入路与传统踝关节后外侧入路联合内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三踝骨折均能取得良好疗效,但前者具有疼痛减轻、踝关节背伸功能恢复更好、术后并发症少等优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后外侧入路联合前内侧入路治疗三踝骨折的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观察三踝骨折采用后外侧入路联合前内侧入路内固定治疗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0年8月天水市第一人民医院骨二科收治的20例三踝骨折患者资料。男16例,女4例;年龄20~70岁,平均49.6岁;均采用后外侧入路联合前内侧入路复位内固定治疗外踝、后踝和内踝。术后观察患者的并发症,并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的踝-后足评分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价功能。结果:本组患者手术时间为85~115 min,平均88.4 min;术中出血量为50~600 mL,平均120 mL。所有患者术后均获随访,时间为12~20个月,平均14.5个月。骨折愈合时间为3.2~5.4个月,平均3.8个月。随访期间无手术切口感染坏死、内固定失效、骨折不愈合、畸形愈合等并发症发生。术后12个月AOFAS的踝-后足评分[(87.8±6.4)分]较术前[(32.3±4.9)分]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9.454, P<0.001);根据VAS评分:0分1例,1~3分13例,4分6例。 结论:三踝骨折采用后外侧入路联合前内侧入路内固定治疗手术时间少、出血量少、并发症少,疗效确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三维打印导板辅助关节镜下微创踝关节融合术治疗晚期踝关节炎的临床效果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比较三维打印导板辅助关节镜下微创踝关节融合术和传统开放式踝关节融合术治疗晚期踝关节炎的临床效果。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队列研究。回顾性分析2018年5月至2023年2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六人民医院骨科收治的256例行踝关节融合术的晚期创伤性踝关节炎患者资料。男性119例,女性137例,年龄(59.6±9.5)岁(范围:37~83岁)。其中行接骨板螺钉内固定(外侧+内侧双入路58例,单纯外侧入路117例)175例;行传统开放式前路螺钉内固定48例(传统开放组);行三维打印导板辅助关节镜下微创踝关节融合术33例(三维打印导板组)。采用倾向性评分匹配对三维打印导板组和传统开放组患者的基本资料进行1∶1匹配,卡钳值为0.02。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Wilcoxon 符号秩检验、 χ2检验或矫正 χ2检验对患者围手术期数据及随访资料进行比较。 结果:三维打印导板组和传统开放组各20例匹配成功,术前基本资料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与传统开放组相比,三维打印导板组的手术时间更长[(88.9±5.6)min 比(77.9±11.7)min; t=-2.392, P=0.022],但术中透视次数更少[(1.7±0.8)次比(5.2±1.2)次; t=10.604, P<0.01],住院时间更短[(5.5±0.9)d比(6.4±1.5)d; t=2.480, P=0.01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三维打印导板组的融合率为95.0%(19/20),传统开放组为85.0%(17/20),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0.278, P=0.598);传统开放组的融合时间为(12.1±2.0)周,三维打印导板组为(11.1±1.7)周,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1.607, P=0.116)。末次随访时,三维打印导板组的美国足踝外科学会踝与后足评分为(72.6±5.5)分,传统开放组为(70.5±5.8)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1.003, P=0.322);三维打印导板组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为[ M(IQR)]1.50(1.00)分,低于传统开放组的3.00(1.0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3.937, P<0.01)。传统开放组与三维打印导板组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5.0%(5/20)比5.0%(1/20), χ2=1.765, P=0.184]。 结论:三维打印导板辅助关节镜进行踝关节融合术与传统开放手术相比,手术时间略长,但在减少术中透视次数、减轻术后疼痛和缩短住院天数方面有一定优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3D打印在治疗后Pilon骨折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3D打印技术在治疗后Pilon骨折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16年01月至2017年12月于郑州市骨科医院下肢1科收治的后Pilon骨折患者20例,其中男16例,女4例,平均年龄为43.8岁,以数字随机法分为实验组12例和对照组8例,所有患者术前均行踝关节CT平扫+二维+三位重建检查,其中实验组12例患者应用3D打印技术制备骨折模型,通过模型制定精准的手术策略,待手术时机成熟后行手术治疗,对照组根据X线、CT等相关检查结果进行术前规划和手术。分析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 2检验,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 t检验。 结果:实验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分别为(64±12) min,(72±8) ml;观察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分别为(105±21) min,(132±14) ml;两组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1.270、14.320, P<0.05)。实验组术后功能效果:踇长屈肌力评分(43±13)分,踝关节ROM评分(46±10)分,踝-后足(AOFAS)评分(90±8)分;观察组术后功能效果:踇长屈肌力评分(22±9)分,踝关节ROM评分(24±7)分,AOFAS评分(76±7)分,两组患者术后踇长屈肌力、踝关节ROM、踝-后足(AOFA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7.230、21.260、19.320, P<0.05)。 结论:在术前3D打印技术辅助下,根据骨折类型通过后内侧或后外侧入路治疗后Pilon骨折,可明显缩减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提高复位固定质量及术后踝关节功能恢复,减少踇长屈肌及周围软组织粘连,3D打印技术有助于治疗方案的个体化与精准化,疗效良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后内侧胫后肌腱前方入路联合后外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Klammer Ⅱ/Ⅲ型后pilon样骨折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后内侧胫后肌腱前方入路联合后外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KlammerⅡ/Ⅲ型后pilon样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江苏省人民医院及江苏省人民医院溧阳分院收治的37例后pilon样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17例,女20例;年龄25~65岁[(49.5±9.3)岁]。Klammer Ⅱ型20例,Klammer Ⅲ型17例。均采用后内侧胫后肌腱前方入路联合后外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观察术后骨折复位、切口愈合及并发症情况。观察随访过程中是否有骨折复位丢失或内固定失效等情况发生。记录骨折愈合时间。末次随访时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及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后足评分评估疼痛及踝关节功能。结果:患者均获随访12~20个月[(15.6±1.2)个月]。骨折均解剖复位;切口均Ⅰ期愈合;无切口感染、皮肤坏死、胫后血管神经束损伤、下肢深静脉血栓、足趾马缰绳样畸形等并发症。随访过程中无骨折复位丢失或内固定失效。骨折愈合时间为11~16周[(13.2±1.4)周]。VAS由术前的6~9分[(8.0±0.8)分]改善至末次随访的0~2分[(1.2±0.6)分]( P<0.01)。末次随访时AOFAS踝-后足评分为80~100分[(89.7±4.6)分],其中优15例,良22例,优良率100%。 结论:后内侧胫后肌腱前方入路联合后外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Klammer Ⅱ/Ⅲ型后pilon样骨折复位满意,术后并发症少,疼痛明显缓解,功能恢复良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改良后内侧经踇长屈肌外侧入路治疗后Pilon骨折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比较改良后内侧经踇长屈肌外侧入路与改良后内侧入路治疗后Pilon骨折的临床疗效以及对肌肉、软组织损伤的水平。方法:选取佛山市中医院2016年6月至2018年6月诊断为后Pilon骨折患者43例,男27例,女16例,年龄19~71岁,依手术方式将患者分为观察组(改良后内侧经踇长屈肌外侧入路)和对照组(改良后内侧入路),分别为21例和22例。比较两组术前等待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记录相关并发症。比较两组手术前后不同时间节点血肌酸激酶(CK)、肌红蛋白(Myo)、C反应蛋白(CRP)的差异,以评估肌肉、软组织损伤水平。采用Burwell-Charnley影像学评价标准比较两组骨折复位情况,比较两组骨折愈合时间、末次随访时踇趾跖趾关节活动度(MTP-ROM)、踝关节的活动度(Ankle-ROM)、美国矫形足踝协会(AOFAS)踝-后足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的差异。结果:所有病例均获得随访,观察组随访(19±6)个月,对照组(16±8)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术前等待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和骨折愈合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MTP-ROM和Ankle-ROM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观察组AOFAS评分为(88.2±7.8)分,对照组为(84.5±7.6)分,观察组VAS为(0.9±1.0)分,对照组为(1.3±0.8)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观察组解剖复位率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术后CK、Myo、CRP均较术前提高,但相同时间点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观察组无神经损伤情况,对照组出现2例(9.0%)神经麻痹症状。两组无切口感染、踇趾挛缩等并发症。 结论:改良后内侧经踇长屈肌外侧入路手术视野更好,时间更短,术后并发症更少,并不增加对肌肉、软组织的损伤水平,是治疗后Pilon骨折的一种安全入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