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饲料精氨酸含量对海水驯化虹鳟的渗透调节、抗氧化和免疫力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秒前
实验旨在探究饲料添加精氨酸(Arg)对虹鳟(Oncorhynchus mykiss)海水驯化前后渗透调节、抗氧化和免疫力的影响.选择初始体质量(67.04±6.93)g的虹鳟480尾,随机分为4组,分别投喂Arg含量为1.46%(A-1.46)、2.50%(A-2.50)、3.45%(A-3.45)和4.62%(A-4.62)的4种实验饲料.在淡水养殖5周后,对上述每组虹鳟分别进行为期2d(SA-2)和4d(SA-4)的海水驯化,SA-2为首日从盐度0升至15,次日升至本地海水盐度27;SA-4首日升盐同SA-2,随后每天以4/d的升盐速度至盐度27.在淡水养殖结束和入海后的1d、7d和21d采样并测定虹鳟渗透调节、抗氧化和免疫等指标.结果显示,在淡水养殖结束后,A-4.62组虹鳟末体重、增重率显著低于其他组,表明饲料Arg含量过高会使虹鳟生长受到抑制.在两种驯化方式下,随着入海时间推移,A-3.45和A-4.62组虹鳟血清K+含量先升高后恢复,表明两组虹鳟离子转运能力较好;在入海后21d时,各组虹鳟肝脏总抗氧化能力(T-AOC)显著高于其相应淡水值,而A-3.45组虹鳟的综合生物标志物响应(IBR)最小,表明A-3.45组可能所受盐度胁迫较小.相比于SA-2方式,SA-4方式下各组虹鳟渗透压较平稳,表明SA-4方式更有利于虹鳟维持其渗透平衡.此外,在SA-2方式入海1d时,A-3.45组虹鳟将体内多余Na+排出体外,使其更好适应海水环境;随着入海时间推移,A-3.45组虹鳟血清溶菌酶(LZM)含量显著升高,表明入海后A-3.45组的体液免疫力显著提高.在SA-4方式入海21d时,A-3.45组虹鳟降低鳃NKA活力来减少Cl-流入,从而更好维持离子平衡.综上,在两种驯化方式下,饲料Arg含量为3.45%时,虹鳟的生长好,适应能力更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秒前
-
糖尿病肾脏病的靶点药物研发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我国2型糖尿病所致慢性肾脏病(CKD)患者约3 108万例,且糖尿病合并CKD已成为我国CKD患者的首位住院病因。早期预防、诊断以及延缓糖尿病肾脏病的进展,对降低心血管事件、提高患者生存率及提高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高血糖对肾脏受损的发生和发展较为复杂,其机制包括:肾脏血流动力学改变、氧化应激、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激活和炎症等是重要原因。多年来,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是糖尿病肾病患者的重要治疗方式。近期,钠-葡萄糖共转运蛋白2抑制剂(sodium-glucose cotransporter-2 inhibitors,SGLT2i)、新型非甾体类盐皮质激素受体拮抗剂、胰高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glucagon-like peptide-1 receptor agonist,GLP-1RA)、胰高糖素样肽(glucagon-like peptide, GLP)/抑胃肽(gastric inhibitory polypeptide, GIP)受体的联合激动剂、内皮素拮抗剂等药物开创了糖尿病肾病管理的新时代。另外,GLP-1RA也正在继续探索2型糖尿病合并CKD治疗领域,其所进行的FLOW研究于近期由于疗效优异而提前终止。GLP-1RA在糖尿病肾脏病中具有潜在的肾脏保护作用。替西帕肽是GLP-1/GIP受体的联合激动剂,已经在美国和欧洲上市。在SURPASS-4研究的2年随访过程中,替西帕肽组患者eGFR平均降低1.4 ml/(min·1.73 m2),尿白蛋白/肌酐比值较基线无明显改变,甘精胰岛素组患者eGFR下降3.6 ml/(min·1.73 m2),尿白蛋白/肌酐比值持续上升。此外,无论患者是否使用SGLT-2i,替西帕肽均能减少eGFR降低幅度。葡萄糖激酶激活剂类药物多格列艾汀、内皮素受体拮抗剂、细胞凋亡信号调节激酶-1活化剂、晚期糖基化终产物抑制剂、核因子E2相关因子2激活剂等,也已经在临床试验中显示出积极效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眼用药物药代动力学模型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视力与生活质量息息相关.临床上倾向于使用侵入性较小的外用和全身给药方式治疗青光眼等眼部常见疾病.眼部许多的生理生化屏障包括泪液周转、角膜渗透、血-眼屏障等,限制药物在眼部的渗透与分布,造成眼内药代动力学特征不明确,常用眼部房室模型来描述药物在眼内处置动力学.经典眼房室模型以角膜或玻璃体为中央室,将眼部其他组织整体视为外周室,而基于生理的药代动力学(PBPK)模型则引入眼部血流量变化、转运体对药物转运影响、血-眼屏障等因素,可提供更多药物在眼部的处置细节,有助于辅助眼用新药的开发和指导眼部疾病药物治疗.文章综述了不同给药方式时眼部用药的药代动力学特征,经典房室模型和PBPK模型及其在临床眼部用药方案设计中的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信息化管理模式对国内患者院内安全转运影响的Meta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对信息化管理在国内患者院内安全转运中的应用效果进行Meta分析。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维普网、万方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CINAHL、Cochrane Library中关于信息化管理对国内患者院内安全转运的随机对照试验和类实验性研究,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2年5月17日。由2名经过培训的研究员独立进行文献筛选、质量评价和资料提取,采用Stata 15.1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纳入14篇文献,共涉及130 670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信息化管理组患者院内转运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OR=0.24,95% CI:0.17~0.35, P<0.01),院内转运时长短于对照组( WMD=-5.76,95% CI:-8.30~-3.22, P<0.01),院内转运的患者满意度( OR=1.11,95% CI:1.05~1.17, P<0.01)和转运医务人员的满意度( OR=1.37,95% CI:1.13~1.66, P<0.01)高于对照组。 结论:信息化管理能有效控制国内患者院内转运不良事件发生率,缩短其院内转运耗时,并改善院内转运患者和转运医务人员的满意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儿童早期预警评分在急诊转运中的应用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儿童早期预警评分(pediatric early warning system score,PEWS)是对患儿的体温、血压、心率、呼吸、意识、血氧饱和度及各项生理指标等进行监测,给予评分,以协助医护人员早期识别患儿病情变化的评分系统,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度。此外,PEWS有助于急诊和重症患儿转运,其应用能大幅度降低院内及院外转运风险,优化医护人员配置,促进病情严重患儿的早期识别与治疗。但目前缺乏标准的PEWS评分系统和相关指南,加之基础理论研究有待深入,这些因素都影响了PEWS的定义、实施和有效测量的一致性。因此,该文对PEWS的发展及其在急诊转运中的应用进行综述,以期为提升急诊患儿转运质量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线粒体功能障碍在化疗所致周围神经病变中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化疗所致周围神经病变(CIPN)通常表现为持续的疼痛及感觉异常,严重时可能出现振动感和关节位置感丧失、自主神经和运动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线粒体功能障碍可能是化疗药物诱发周围神经病变的机制之一。本文从5个方面综述了不同化疗药物导致的不同的线粒体功能障碍,包括如神经元线粒体形态异常、线粒体通透性转换孔激活及其相关钙失衡、线粒体生物能量学功能失调、氧化应激及轴突线粒体转运异常等。避免或改善线粒体功能障碍是预防或减轻CIPN的主要策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心搏骤停患者垂直空间院前转运过程中机械心肺复苏效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分析心搏骤停患者垂直空间院前急救转运过程中机械心肺复苏(CPR)救治效果。方法:采用历史性队列研究方法,收集2019年7月至2021年6月经湖州市急救中心转运至湖州市中心医院急诊医学科就诊的102例院外心搏骤停(OHCA)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019年7月至2020年6月在院前转运过程中实施人工胸外按压的患者作为对照组,2020年7月至2021年6月在院前转运过程中实施人工-机械胸外按压(先实施人工胸外按压,待机械胸外按压装置准备就绪后立即实施机械胸外按压)的患者作为观察组。记录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基本资料,以及院前急救过程评价指标〔胸外按压比例(CCF)、总CPR暂停时间、院前转运时间、垂直空间转运时间〕和院内高级复苏效果评价指标〔初始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 ETCO 2)、自主循环恢复(ROSC)率、ROSC时间〕。 结果:最终共84例患者纳入分析,其中对照组46例,观察组38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是否接受旁观者CPR、初始心律、院前急救响应耗时、发病时所在楼层、预估垂直高度、转运过程中有无垂直转运电梯或扶梯等基本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在院前急救效果评价方面,观察组患者院前急救过程中的CCF较对照组显著升高〔69.05%(67.35%,71.73%)比61.88%(58.18%,65.04%), P<0.01〕,总CPR暂停时间较对照组显著缩短〔s:266(214,307)比332(257,374), P<0.05〕;但观察组院前转运时间和垂直空间转运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院前转运时间(min):14.50(12.00,16.75)比14.00(11.00,16.00),垂直空间转运时间(s):32.15±17.43比27.96±18.67,均 P>0.05〕。说明机械CPR可以提高院前急救过程中的CPR质量,且并未影响院前急救医务人员对患者的转运。在院内高级复苏效果评价方面,观察组患者初始P ETCO 2较对照组明显升高〔mmHg(1 mmHg≈0.133 kPa):15.00(13.25,16.00)比12.00(11.00,13.00), P<0.01〕,ROSC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min:11.00±3.25比16.64±2.54, P<0.01),ROSC率较对照组略有升高(31.58%比23.91%, P>0.05)。说明转运途中持续机械按压有助于保障持续高质量CPR。 结论:机械胸外按压可以提高OHCA患者院前转运过程中的持续CPR质量,改善患者初期复苏结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SLC1A2基因与特发性震颤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特发性震颤(ET)是以震颤为主要表现的常见运动障碍性疾病。ET在临床上存在异质性,除以震颤为主要表现的运动症状以外,还包括非运动症状如神经精神症状(焦虑、抑郁)、人格改变、睡眠障碍等,其中焦虑、抑郁最常见,并随着疾病进展逐渐加重,对患者生活质量造成不良影响。因此寻找ET精神症状的临床早期生物标志物对ET患者的诊疗起到重要的作用。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WAS)描述了与ET相关的SLC1A2基因,在ET患者的非运动症状中此基因编码的兴奋性神经递质谷氨酸的主要转运蛋白(EAAT2)或胶质高亲和力谷氨酸转运体(GLT1)与ET患者的焦虑、抑郁表型存在联系。目前有关ET患者的发病机制尚未清楚,但许多报道证实遗传因素在ET的发病机制中起着重要作用。其中SLC1A2有望成为该病神经精神症状表型的生物标志物,为临床工作者及时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本文就SLC1A2基因与特发性震颤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钠-葡萄糖共转运蛋白2抑制剂联合胰高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治疗2型糖尿病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糖尿病是全球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其并发症的发生发展更加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糖尿病的治疗重点不仅在于血糖的控制,还在于降低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率和死亡率。近年来对降糖药物的探索中,钠-葡萄糖共转运蛋白2抑制剂联合胰高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治疗2型糖尿病表现出降糖、降压、减重、调脂,改善心血管、肾脏、肝脏功能等多方面的获益。该文总结了钠-葡萄糖共转运蛋白2抑制剂联合胰高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及安全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感染性眼病的病原微生物实验室诊断专家共识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感染性眼病是发展中国家重要致盲原因之一,病原微生物检查是感染性眼病诊断的金标准。由于眼部组织取材困难、标本量少,实验室诊断阳性率偏低,严重影响疾病的诊断和预后。我国大多数医疗机构感染性眼病实验室诊断能力不足,缺乏眼部微生物检测的标准化方法。为此,北京医学会检验分会组织专家和相关课题组通过讨论和临床验证,总结出适合我国眼科临床实践的病原学诊断路径,形成感染性眼病实验室诊断专家共识。该共识从常见感染性眼病临床表现和送检指征入手,规范眼部标本采集、转运、质量评估的方法和流程;强调眼科医师应与微生物检验人员充分配合,正确选择适宜的微生物检测方法,提倡床旁接种,同时针对刮片细胞学检查、传统微生物培养、棘阿米巴培养以及核酸检测、宏基因组测序等技术提出建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