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BT辐射接枝改性对血小板功能影响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7/13
目的 研究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T)接枝不同单体[丙烯酸(AA)、丙烯酰胺(AM)、苯乙烯磺酸钠(SSS)、AA+AM、AA+SSS]对血小板黏附及功能的影响.方法 采用γ射线辐照将单体[丙烯酸(AA)、丙烯酰胺(AM)、苯乙烯磺酸钠(SSS)、AA+AM、AA+SSS]接枝到PBT表面,依据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和润湿时间等指标表征接枝后的PBT;利用扫描电镜(SEM)观察接枝不同单体的PBT对血小板的活化、聚集情况,同时测定通过接枝不同单体的PBT的血小板浓度、最大聚集能力、CD62p阳性表达率、血小板低渗休克率(HSR),考察其对血小板粘附及功能的影响.结果 FTIR上出现了AA、AM、SSS的特征吸收峰,且接枝后的材料亲水性明显改善,表明单体接枝成功;SEM结果显示,PBT原样导致的血小板活化聚集程度明显高于改性后的PBT;滤过PBT原样的血小板与血小板原样相比:血小板浓度为(533.00±4.58 vs 672.00±3.61)×109/L,血小板最大聚集率为(48.80±0.96 vs 58.60±1.37)%,CD62p阳性表达率为(45.35±0.58 vs 39.90±0.52)%,血小板 HSR 为(48.74±0.46 vs 51.86±0.93)%(P<0.05).与PBT原样相比,接枝不同单体后的PBT材料导致的血小板损失和血小板功能损伤都明显下降(P<0.05),其中PBT-(AA+AM)对血小板的综合影响最小[血小板浓度(637.00±2.65)×109/L,血小板最大聚集率(62.45±0.61)%,CD62p阳性表达率(37.39±0.42)%,血小板HSR(53.51±0.58)%].结论 表面接枝AA+AM的PBT对血小板的黏附及功能损伤的综合影响明显小于接枝其他单体的PBT,有望进一步开发用于血小板制剂中去除白细胞的过滤材料.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13
-
铁离子功能化羧甲基甲壳素基微球的制备与止血性能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4/6
目的:探究铁离子功能化羧甲基甲壳素基微球(Fe@CM-g-AA)作为可吸收止血材料的可行性.方法:结合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观察Fe@CM-g-AA微球的形貌;采用CCK-8 和溶血实验评价微球的生物相容性;利用体外酶促降解实验评价微球的生物降解性;利用体外凝血实验评价微球的促凝血性能.结果:Fe@CM-g-AA微球具有完整的球形结构,在生理条件下结构稳定,在体外酶促降解至第 9 天时,降解超过 60%,显示出良好的生物降解性.Fe@CM-g-AA微球对L929 和Lewis细胞均无毒性,且溶血率低于 5%,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在凝血实验中,相比于空白对照组,Fe@CM-g-AA微球体外凝血时间从 77s缩短至 57 s,能够形成更为牢固的血凝块;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凝血酶原时间(PT)均显著缩短(P<0.01).结论:通过电子束辐照和螯合作用制备了Fe@CM-g-AA微球,该微球能够通过促进红细胞聚集和血液凝血级联反应加速血液凝固,具有作为可吸收止血材料的潜在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6
-
PAI/ITI双模态PtCu纳米框架介导光热-放疗联合消融肿瘤实验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制备具有近红外(NIR)光热及放疗增敏效应的铂铜(PtCu)纳米框架,综合考察其光声成像(PAI)及近红外热成像(ITI)体内外成像性能,并检测其在NIR激光辐照下和X射线对子宫颈癌HeLa细胞的治疗效果.材料与方法 利用热溶剂法制备PtCu纳米框架,在框架表面修饰聚乙二醇(PEG)以提高其血液相容性,并在表面接枝叶酸(FA)以提高纳米框架对肿瘤的靶向性能.继而对PtCu纳米框架的理化性能进行分析表征,考察材料在体内外的PAI/ITI双模态成像性能,并检测光热-增强放疗对肿瘤细胞的杀伤性能.结果 PtCu纳米框架呈规则凹八面体结构,在各种溶剂介质中分散性良好,粒径(65.32±4.37)nm,Zeta电位(7.80±1.54)mV.在NIR (808 nm、5min、2.4 W/cm2)和X射线(10Gy、10min)的辐照下可有效杀伤肿瘤细胞.经联合治疗小鼠实体肿瘤体积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体内外成像结果显示,PtCu纳米框架具有较好的PAI/ITI双模态成像性能.结论 本研究设计制备PtCu纳米框架能够实现PAI/ITI双模态成像介导的光热-放疗增敏联合消融肿瘤,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岩藻多糖修饰的相变型造影剂体外超声显像及靶向肝癌的实验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制备岩藻多糖修饰的相变型造影剂(FPCA),评价其体外超声显影和对肝癌细胞的靶向能力.方法 采用薄膜水化-超声乳化法制备包裹全氟戊烷的纳米脂质体,之后化学接枝岩藻多糖,制备FPCA纳米粒,对其基本理化性质进行表征.使用显微镜观察FPCA在水浴加热、微波辐照后的相变情况;使用超声诊断仪观察FPCA相变后的二维超声、超声造影成像能力;使用荧光共聚焦、流式细胞仪分析验证FPCA对肝癌细胞的靶向能力.结果 制备的FPCA平均粒径(222.1±32.5)nm,外观呈球形,分散性好,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和生物相容性.使用水浴加热、微波辐照均能使FPCA发生相变,最佳相变温度为50℃,最佳相变微波功率为1.5 W/cm2.并且,相变后的FPCA对二维超声、超声造影均具有显著的增强显像能力.通过使用FITC荧光标记,FPCA能够特异地与肝癌细胞靶向结合,结合率高达(96.19±1.62)%,而对正常肝脏细胞的结合率不足10%.结论 成功制备出稳定性和生物相容性良好的新型相变超声造影剂,其不仅可通过相变增强超声显像,还能对肝癌细胞具有特异的主动靶向性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