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完全剥除和保留中心凹内界膜剥除手术治疗高度近视黄斑劈裂的疗效比较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对比观察玻璃体切割手术(PPV)联合内界膜(ILM)完全剥除和保留中心凹ILM剥除治疗高度近视黄斑劈裂(MF)的疗效。方法: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2016年6月至2018年6月于解放军中部战区总医院眼科检查确诊的高度近视MF患者31例31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9例,女性22例;均为单眼。平均年龄(57.55±9.45)岁。患者均行BCVA、屈光度、频域OCT检查以及眼轴长度(AL)测量。采用Snellen视力表行BCVA检查,记录时换算为logMAR视力。根据手术方式将患者分为PPV联合黄斑区ILM剥除组(A组)和PPV联合保留中心凹ILM组(B组),分别为16例16只眼和15例15只眼。两组患者年龄( t=0.649 , P=0.527)、AL ( t=-0.639, P=0.533)、MF类型( P=0.576)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A组、B组患眼平均logMAR BCVA分别为1.03±0.33、1.11±0.3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0.368 , P=0.718 );平均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FT)分别为(596.51±196.69)、 (578.33±200.18)μ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0.228, P=0.823 )。手术后平均随访时间为(18.65±5.15)个月。手术后7 d,1、3、6、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采用手术前相同设备和方法行相关检查。对比观察两组患眼BCVA、CFT变化以及黄斑裂孔等并发症发生情况。两组间手术前后BCVA、CFT比较采用配对 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Fisher's精确概率法。 结果:末次随访时,31只眼中,MF完全复位27只眼(87.1%);MF部分复位4只眼(12.9%)。A组、B组平均logMAR BCVA分别为0.67±0.24、0.64±0.21;平均CTF分别为(126.25±36.61)、 (134.27±25.29)μm。与手术前比较,BCVA提高( t=6.630、9.260 , P=0.000、0.000),CFT下降( t=10.206、8.799 , P=0.000、0.000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眼间logMAR BCVA、CFT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t=0.156、-0.924 , P=0.878、0.371)。A组发生全层黄斑裂孔1只眼(6.3%),B组无黄斑裂孔发生;两组患眼间黄斑裂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0.969 , P=0.516 )。随访期间无眼内出血及眼内炎等其他并发症发生。 结论:PPV联合剥除ILM以及保留中心凹ILM可有效治疗MF,BCVA和CFT均得到改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康柏西普不同给药方式治疗病理性近视脉络膜新生血管的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观察康柏西普不同给药方式治疗病理性近视脉络膜新生血管(mCNV)的疗效。方法:回顾性临床研究。2012年6月至2017年6月于解放军中部战区总医院眼科检查确诊的mCNV患者57例61只眼纳入研究。所有患者均行BCVA、眼压、屈光度、裂隙灯显微镜、FFA、OCT检查和眼轴长度测量。BCVA检查采用国际标准视力表进行,统计时换算为logMAR视力。根据不同的起始治疗方案,将患者分为1+PRN治疗组(A组)和3+PRN治疗组(B组),分别为27例31只眼、30例30只眼。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患眼玻璃体腔注射10 mg/ml的康柏西普0.05 ml(含康柏西普0.5 mg )。完成起始治疗后,再根据重复治疗标准进行按需治疗。平均随访时间30.8个月。以治疗后24个月为疗效判定时间点。对比观察两组患眼玻璃体腔注药次数和复发率,以及BCVA、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MT)变化情况。组间连续变量比较行独立样本 t检验;分类变量比较行 χ2检验;logMAR BCVA、注射次数比较行Wilcoxon秩和检验。治疗前后CMT比较行配对 t检验。 结果:治疗后24个月,A组、B组患眼玻璃体腔注药次数分别为(3.94±1.88)、(4.83±1.72)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2.182, P=0.029 );完成起始治疗方案后,再治疗次数分别为(2.94±1.88)、(1.83±1.72)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2.330, P=0.020)。CNV复发率分别为38.71%、1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5.074 , P=0.024 )。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1、3、6、12、24个月,A组、B组患眼平均BCVA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A组: Z=5.634、5.367、5.532、6.344、6.135, P<0.05;B组: Z=5.809、5.090、5.341、5.938、8.103, P<0.05)。治疗后1、3、6、12个月,两组患眼平均logMAR BCVA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Z=-0.966、-0.932、-0.523、-1.759, P=0.334、0.351、0.601、0.079);治疗后24个月,两组患眼平均logMAR BCVA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2.525, P=0.012)。与治疗前CMT比较,治疗后1、3、6、12、24个月,A组、B组患眼平均CMT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A组: t=4.691、2.624、2.121、1.921、2.237, P<0.05;B组: t=4.947、4.554、5.290、5.567、5.314, P<0.05 );两组患眼间平均CMT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457、0.871、0.505、0.333、0.798)。随访期间所有患眼均未出现眼部并发症以及全身不良反应。 结论:不同给药方式对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治疗mCNV安全、有效,均能有效提高BCVA、降低CMT;3+PRN较1+PRN总注射次数更多,但再治疗次数和CNV复发率更低,末次随访视力更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