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6-2022年湖州市无偿献血人群HIV-1新发感染特征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 探讨 2016-2022 年湖州市无偿献血人群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1 新发感染特征情况.方法 回顾性纳入2016 年1 月—2022 年12 月湖州市无偿献血人群血液标本233 552 份.经健康检查合格的献血者,献血时通过旁路留取EDTA-K2抗凝血液标本,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法)分别进行HIV抗原/抗体的初检和复检,严格按照《全国艾滋病检测技术规范》(2015 年修订版)中标准判定结果,将HIV-1 抗体阳性的标本使用HIV-1新发感染酶免疫检测试剂盒,采用限制性抗原亲和力法检测标本是否为新发感染,若标本CD4 细胞>200 个/L且病毒载量>1 000 拷贝/mL则定义为新发感染.比较各年度的HIV-1 抗体阳性情况,以HIV-1 抗体阳性作为基数,采用卡方检验,比较HIV-1 抗体阳性患者不同类型(性别、年龄、职业等)亚组HIV-1 新发感染率.结果 2016-2022 年湖州市无偿献血人群血液标本233 552 份,其中HIV-1 抗体阳性标本共15 份,感染率为6.42/10 万,其中新发感染和既往感染占比分别为 40.00%和 60.00%.2016-2022 年,HIV-1 感染率逐年下降(1.62%、1.24%、0.63%、0.31%、0.30%、0.28%和 0.27%).比较HIV-1 抗体阳性 15 名患者不同类型(性别、年龄、职业等)亚组HIV-1 新发感染率发现:重复献血亚组HIV-1 新发感染率高于初次献血亚组,但组间比较统计学无差异(P>0.05);男性HIV-1 新发感染率高于女性,但组间比较统计学无差异(P>0.05);在不同学历HIV-1 抗体阳性献血者中,初中及以下新发感染占比较高,但与其他学历亚组人群比较无差异(P>0.05);不同职业亚组的HIV-1 新发感染率比较也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湖州地区近年来HIV-1 新发感染率逐年下降,且新发感染的发生在初次献血与重复献血亚组及不同性别、学历、职业等亚组中无明显分布特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献血者应急招募方案的建立及应用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 建立和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献血者应急招募方案并验证其成效.方法 制定平时、急时、平急结合三种状态下的献血者招募策略,并根据需要有层次启动献血者应急招募方案.将 2017-2019 年新型冠状肺炎疫情发生前血液采集数据作为对组照,以 2020-2022 年新型冠状肺炎疫情发生后血液采集数据作为实践组,对血液采供关键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确认该应急招募方案的可行性及有效性.结果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应用这套献血者应急招募方案,实践组较对照组全血采集量同比增长 14.11%(73 647.25/521 855.5),血小板采集量同比增长42.33%(28 891.47/68 250.95),初次献血者同比增长 0.33%(529/161 033),重复献血者同比增长 33.25%(3 154/9 487),400 mL献血人数增长 16.78%(32 585/194 149),各型红细胞血液库存量始终保持在 6~18 d.应急招募方案实施后,献血人群呈现年轻化、本地化、重复性、大专以上学历增多等特征和趋势.结论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无偿献血者应急招募方案可行且有效,能迅速有效提升血液招募采集能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血液核酸筛查系统在不同检测筛查模式下的乙肝检测结果分析及评价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 通过分析罗氏Cobas s 201 的血液核酸检测(NAT)结果评估其对HBV的检测效果.方法 将检测结果根据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 NAT混合检测(MP)、NAT单样本检测(ID)以及重复 NAT 单样本检测(rID)分组,分为ELISA+/NAT(ID)+、ELISA+/NAT(rID)+、ELISA-/NAT(ID)+、ELISA-/NAT(rID)+4 组进行统计分析,探讨重复NAT对反应性结果的检出是否存在差异,对于不同ELISA结果的NAT反应性标本的循环阈值(cy-cle threshold,Ct)与核酸检出率的关联性.再通过补充试验,包括其他方法学的NAT系统和化学发光血清学标志物检测,进一步分析献血者的真实感染情况.结果 766 293 份献血者标本中共有 1 691 组HBV NAT(MP)+,其中1 418组(83.86%)检出反应性结果(1 418 份HBV NAT+,7 090 份NAT-),仍有 273 组(16.14%)经重复检测仍未检出[共计 1 638 份NAT-,Ct(MP):39.49±3.62].HBV NAT+中,881 份(62.13%)ELISA+/NAT(ID)+,19 份(1.34%)ELISA+/NAT(rID)+,451 份(31.81%)ELISA-/NAT(ID)+,67 份(4.72%)ELISA-/NAT(rID)+.对于不同ELISA结果的标本,重复NAT对HBV的检出存在差异(P<0.05).各组间Ct(ID)值仅ELISA+/NAT(rID)+和 ELISA-/NAT(ID)+、ELISA+/NAT(rID)+和 ELISA-/NAT(rID)+2 组比较无差异(P>0.05),其余各组间两两比较,均有差异(P<0.05).对 228 份ELISA-/NAT(MP)+(ID)-进行补充试验,有 56 份(24.56%)经化学发光检测HBsAg+和 7 份(3.07%)经其他NAT系统检出反应性.剩余 221 份(96.93%)NAT-标本中,53 份(23.98%)HBsAg+的献血者可能存在慢性感染,40 份(18.10%)抗-HBe+和(或)抗-HBc+的献血者可能存在既往感染,其余 128 份(57.92%)均无反应性的献血者为NAT(MP)假反应性,且各组间抗-HBs含量差异较大(P<0.05).结论 重复NAT对不同反应性类别或不同血清学结果的献血者标本存在差异性检出,尤其在一定区间范围内,对于ELISA-标本进行重复NAT可明显提高检出率.Ct值可辅助评估NAT系统的稳定性和准确性.对于ELISA-/NAT(MP)+(ID)-献血者,结合其他高灵敏度的检测手段可降低病毒残余风险,保障临床用血安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对我国血站实施核酸检测后输血传播HIV残余风险度的评估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评价我国血站血液检测引入核酸扩增检测(nucleic amplification test, NAT)后输血传播HIV(transfusion transmitted HIV, TT-HIV)的残余风险度(residual risk,RR)。方法:收集中国采供血机构执业比对工作平台28家血站2017—2020年献血者数据和HIV感染标志物检测数据,利用新感染率/窗口期数学模型对2遍ELISA加1遍NAT单检或混检(2ELISA+ID-NAT/MP-NAT)和2遍ELISA加1遍NAT混检(2ELISA+MP-NAT)2种血液筛查(血筛)策略,估算在不同献血年份的初次献血者(first donor,FD)和重复献血者(repeated donor,RD)血液HIV检测的RR,经t检验统计学分析,比较2种血筛策略不同献血年份的FD和RD的TT-HIV RR的差异,同时观察2种血筛策略中各年间不同献血者HIV检测RR变化趋势。结果:2017—2020年间,2ELISA+ID-NAT/MP-NAT血筛策略中FD的RR分别为2.869/百万人/年(10 6py)、3.795/10 6py 、3.879/10 6py和2.890/10 6py,RD的RR分别为1.797/10 6py 、1.502/10 6py 、1.857/10 6py和1.483/10 6py,FD与RD的RR比较F=9.898,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ELISA+MP-NAT血筛策略中FD的RR分别为3.508/10 6py 、1.868/10 6py 、2.204/10 6py和1.765/10 6py,RD的RR分别为0.948/10 6py 、0.926/10 6py 、0.748/10 6py和0.682/10 6py,FD与RD的RR比较F=17.126, P<0.05,有统计学差异;2种血筛策略中FD之间RR比较F=3.493, P>0.05,无差异;RD之间RR比较F=24.516, P<0.05,有差异;全部献血者(total donor,TD)之间RR比较F=20.216, P<0.05,有差异。趋势图表明无论哪种血筛策略FD的RR均大于RD。 结论:我国血站血液检测引入NAT后血液传播HIV的RR显著下降。不同血筛策略对HIV检测的RR存在一定差异。不同献血人群的HIV检测RR有明显差别,RD相对于FD是HIV低风险献血人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单采血小板体外储存过程中微小RNA表达水平的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单采血小板体外储存过程中其微小RNA(miRNA)的表达水平。方法:选择2022年3月至2023年5月成都市血液中心采集的15份单采血小板为研究对象。15份单采血小板采集自15例健康状况良好,符合《血站技术操作规程》(2019版)采集要求的单采血小板献血者。血小板捐献者的中位年龄为30岁(22,40岁);男性捐献者为8例,女性为7例。将单采血小板置于恒温震荡保存箱中,温度(22±2)℃,振荡频率60 Hz条件下储存,分别于储存第1天(采集当天)、第5天和第7天的上午10点留取血小板标本3~5 mL。应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血小板常规指标,实验室pH计测定血小板pH值,流式细胞术(FCM)测定血小板CD62P表达水平,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测定miRNA-126、-145、-150、-197、-223的相对表达水平。血小板标本存储1、5、7 d时各项指标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血小板miRNA表达水平与储存时间的相关性。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成都市血液中心伦理委员会要求[批准文号:伦审(研)2020年第04号],并且于血小板捐献前与所有捐献者签署《献血者知情同意书》。结果:①随着储存时间延长,本组15份单采血小板标本的血小板压积(PCT)增大[储存1、5、7 d时分别为(0.68±0.21)%、(0.89±0.13)%、(0.99±0.17)%],大血小板比例(P-LCR)上升[储存1、5、7 d时分别为(20.5±6.0)%、(26.0±3.4)%、(30.4±2.8)%];pH值下降[储存1、5、7 d时分别为(7.2±0.1)、(7.1±0.2)、(7.0±0.2)],并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F=5.60, P=0.007; F=9.12, P=0.001; F=5.44, P=0.004);其余指标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②单采血小板标本储存1、5、7 d时,其CD62P表达水平分别为(6.3±2.9)%、(22.0±7.3)%和(38.4±12.1)%。随着储存时间延长,血小板标本的CD62P表达水平升高,并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F=36.16, P<0.001)。③本组血小板标本随着储存时间的延长,其miRNA-126、-150、-197相对表达水平增加,而miRNA-145和-223相对表达水平下降;并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F=88.58、32.64、33.59、35.42、22.91,均 P<0.001)。④本组单采血小板标本的储存时间与其miRNA-126、-150和-197的表达水平呈正相关( r=0.811、0.812、0.856,均 P<0.001),而与miRNA-145和-223的表达水平呈负相关( r=-0.720、-0.767,均 P<0.001)。 结论:单采血小板在体外储存过程中,其miRNA-126、-145、-150、-197和-223表达水平发生明显变化,尤其是miRNA197。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2014—2020年我国献血人群HIV检测情况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分析我国献血人群人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检测数据。方法:收集2014—2020年初次献血者和重复献血者的HIV检测数据,对纳入研究不同地区的16家血液中心的HIV Ag/Ab不合格率和HIV Ag/Ab合格献血者中HIV RNA不合格率及HIV-Ab确证阳性率数据统计分析。结果:初次献血者HIV Ag/Ab不合格率平均为220.56/10万(范围:207.25~250.38/10万),其中,HIV确证阳性率平均为30.54/10万(范围:64.36~403.99/10万)。重复献血者HIV Ag/Ab不合格率平均为109.96/10万(范围:92.95~133.20/10万),其中,HIV确证阳性率平均为17.00/10万(范围:30.69~267.84/10万)。在HIV Ag/Ab合格献血者中HIV RNA平均不合格率在0.46~1.02/10万。各地区献血人群中HIV感染差异明显,其中西南地区最高。结论:与初次献血者相比,重复献血者是一个HIV感染更低的人群,且HIV感染率有明显的地域差异。HIV RNA检测可以有效检出处于检测窗口期感染的献血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1994—2021年北京地区献血人群HIV感染状况回顾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了解北京地区1994—2021年献血人群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状况,分析献血者中HIV感染者的流行特征及影响因素,为献血者管理及血液安全保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通过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献血人群中HIV的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联合核酸检测(NAT)情况、第三方确证实验室蛋白免疫印迹法(WB)的检测结果以及感染者的基本人口学信息进行分析。结果:北京地区1994—2021年共计有6 450 244人次参加献血,其中初筛反应性为7 622例,经HIV确证检测后有1 553人份结果为阳性,年平均检出率为2.41/万,每年的检出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899.690, P<0.01),检出率最高为2015年(5.93/万),最低为1994年(0);对2011—2021年ELISA联合NAT检测出的3 802份初筛反应性标本进行WB确证试验,其中确证试验为阳性的合计1 191份,均为ELISA血清反应性,其中NAT(+)的有682份;感染人群性别分布主要以男性为主(95.30%);年龄以18—30岁为主(62.40%);职业以职员、工人和其它(含不详)的感染者检出率较高,共计占总感染人数的83.26%;ABO血型系统,以A、B、O型为主(89.70%),Rh血型系统以Rh阳性为主(99.25%);首次献血者的感染检出率高于重复献血者( χ2=39.587, P<0.01)。 结论:1994—2021年北京地区献血人群中HIV感染者的年检出数量受外部环境的影响较大;目前的筛查策略虽能够较合理地屏蔽HIV感染者,但本地区感染者检出率相对较高,鉴于HIV感染者的特征分布不同,应有针对性地做好后续的处理方案,以保证血液安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乙肝酶免无反应而核酸未鉴别反应性结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分析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无反应性的献血者中,初始检测反应性而后续的鉴别试验或重复试验无反应性的未鉴别反应性献血者(non-discriminated reactive,NDR)的感染状态,探讨不同核酸检测系统对HBsAg -/NDR是否存在检测差异性。 方法:对2020年1月至2022年8月献血者样本的检测结果以及反应性率进行比较,并对部分样本进行两种核酸检测系统的重复检测,分析HBsAg -/HBV DNA +献血人群特征。 结果:通过对2020年1月至2022年8月的核酸结果分析,重复核酸检测可提高HBsAg -/NDR献血者的检出,且检出率在不同的循环阈值(cycle threshold valve, Ct值)区间或不同的样本吸光度与临界值吸光度的比值(sample OD/Cutoff, S/ CO值)区间存在偏移。同时将 Ct值或 S/ CO值分组发现,在两种核酸检测系统中不同区间的检出率存在差异性(PCR: X2=108.23, P<0.001,TMA: X2=40.95, P<0.001),主要集中于 Ct值小于38.5或 S/ CO值10至15之间。并对部分HBsAg -/HBV DNA +献血人群分析发现,重复核酸检测对于不同年龄( X2=9.38, P=0.025)、献血次数( X2=22.52, P<0.001)、职业( X2=24.92, P=0.002)及文化程度( X2=10.37, P=0.016)的献血者存在显著性差异,而对于不同性别的献血者并无统计学差异( X2=9.38, P>0.05),男性(67.50%)远多于女性。 结论:不同核酸检测系统对HBsAg -/NDR献血者存在检测差异性,对于 Ct值小于38.5、或 S/ CO值为10至15之间、或献血年龄在41至50岁的献血者,可结合另一检测技术提高检出率,降低HBsAg -/NDR献血者的潜在病毒传播风险,保障临床用血安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烟台地区血液筛查乙型肝炎病毒残余风险评估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评估烟台地区经血传播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的残余风险。方法:收集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烟台市中心血站243 787例无偿献血者的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epatitis B virus surface antigen,HBsAg)以及HBV DNA的筛查数据,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HBsAg,采用发病率-窗口期模型分别评估重复献血者及初次献血者传播乙型肝炎的残余风险,其中初次献血者的发病率采用校正系数法计算。结果:2016至2019年烟台市中心血站经HBsAg筛查后重复献血者及初次献血者的乙型肝炎残余风险分别为133.861/10万人次以及566.440/10万人次,核酸筛查后重复献血者及初次献血者的乙型肝炎残余风险分别为67.156/10万人次以及284.172/10万人次。结论:烟台地区重复献血者的乙型肝炎残余风险低于初次献血者,增加核酸检测可降低HBV残余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潍坊市2007-2020年无偿献血者无过错输血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残余风险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2007-2020年潍坊市无偿献血者的无过错输血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残余风险。方法:选择2007-2020年,于山东省潍坊市中心血站参加无偿献血且完成全部献血流程的1 049 616例献血者为研究对象。献血者年龄为18~59岁;男性献血者为730 953例,女性为318 663例;首次献血者为644 937例,重复献血者(献血次数≥2次)为404 679例。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通过潍坊市中心血站献血信息系统,以集合数据的形式,收集献血者的人口学特征、血液标本检测结果、检测时间等数据。根据潍坊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反馈的HIV确证实验结果,分别计算重复和首次无偿献血者的HIV流行率。并且利用应用世界卫生组织(WHO)建议的流行率/"窗口期"输血模型法,计算献血者的无过错输血HIV感染残余风险度,用于评估无偿献血者的无过错输HIV感染残余风险。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2013年修订版《世界医学协会赫尔辛基宣言》要求。结果:①本研究1 049 616例无偿献血者的HIV流行率为0.017 3%(182/1 049 616),其中首次和重复无偿献血者的HIV流行率分别为0.028 2%(182/644 937)和0(0)。② 2007-2020年潍坊市1 049 616例无偿献血者的无过错输血HIV感染残余危险度为7.41×10 -5,并且在(0.95~10.91)×10 -6之间波动。 结论:患者输注经血站检测合格的血液,仍存在在无过错输血HIV感染残余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