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伤寒六书》再造散新论
编辑人员丨2023/8/6
再造散是助阳益气,解表散寒的方剂,笔者通过整理本方古今相关文献,并结合抄方的临床体会,对其进行论述,以飨同道.1 再造散组成及功用再造散载于明代陶节庵《伤寒六书》:"再造散……黄芪、人参、桂枝、甘草、熟附、细辛、羌活、防风、川芎、煨生姜.夏月,加黄芩、石膏,冬月,不必加."[1]原文记载该方的煎服方法:"水二锺,枣二枚,煎至一锺.槌法,再加炒芍药一撮,煎三沸,温服."再造散的药物绝大多数为温性药,大部分药物味辛、甘.本方之芍药,大部分医家认为是与桂枝合用以起调和营卫之意;而有学者[2-3]认为其应该是赤芍.与桂枝相配可使其凉血治燥不碍汗;王绵之认为补阳气之时应该和血,汗血同源,但赤芍性凉,炒用制其凉性.从组成药物看,再造散功可益气助阳,解表散寒,主治以阳气虚弱为主的病证,颇具少阴、太阳合病之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基于CCU重症病例的《伤寒六书》柴葛解肌汤方证及其在医院内感染、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等外感热病中的运用
编辑人员丨2023/8/5
柴葛解肌汤出自明代医家陶节庵的《伤寒六书·杀车槌法》,主治外感风寒,郁而化热证.柴葛解肌汤方证特征包括:在现代医学的疾病方面,可用于流行性感冒、上呼吸道感染、医院内感染等急性外感发热类疾病;在症状指征方面,主要用于头痛,眼睛疼痛,眼眶疼痛,目眩;发热,寒热往来;口干,口渴,欲冷饮,口苦,咽干;鼻干,鼻塞,流鼻涕;纳差,默默不欲饮食;项强,后背僵硬不舒;失眠,难以入睡;咳嗽咳痰;腹痛,肢体抽搐;脉微洪.研究发现,太阳、少阳、阳明三阳合病在急性外感发热类疾病中极为常见;南方与北方的外感在病机上迥然不同,北方多以三阳合病为主;三阳合病是柴葛解肌汤病机核心,其中,尤以头痛为该方辨证关键;柴葛解肌汤不仅可治疗外感疾病,针对急危重症患者住院期间出现的院内感染,同样有效;柴葛解肌汤、小柴胡汤合麻杏石甘汤、小柴胡汤合大青龙汤同为主治三阳合病的屡试屡效经典名方,但三者在指征上存在差别,不可混用、误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基于"少阳为枢"谈柴胡类方临床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3/8/5
"少阳为枢"理论出自《黄帝内经》.在《素问·阴阳离合论篇》和《灵枢·根结》篇中,关于"开阖枢"的观点,有机地把太阳、阳明、少阳联系在一起."少阳枢"之三阳、表里、阴阳、脾胃、脏腑、气机升降出入、元气运行、水液输布、相火敷布等功能特性及运行特点,构成人体枢路一体关系,起到沟通内外上下、枢转表里脏腑、调节气机、水液、相火代谢作用,进而维持人体"阴平阳秘"的生理状态.少阳为小阳,虽生机蓬勃、活力充沛,但其性柔弱,故常出现易寒、易热、易虚、易实的病理状态.《伤寒论》基于"少阳为枢"理论,提出了少阳病核心病机为少阳枢机不利,以及少阳病提纲、主症和或然症,进而创立柴胡剂,以和解少阳枢机.后世医家和注家如成无己、许叔微等,在"少阳为枢"理论上不断探索、深研和发展并提出"半表半里"学说;朱丹溪、陶节庵等依托"少阳为枢"理论发明柴胡剂合方,扩大了柴胡剂的治疗范围;李东垣、张锡纯等围绕"少阳枢为阳枢、升枢"的特点,提取柴胡剂中合理内核,使其成为构成其它方剂的有机组成部分;当代许多医家基于"少阳为枢"理论,亦在不断刷新柴胡剂的应用范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