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替奈普酶在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置管溶栓术辅助治疗中的临床效果观察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观察替奈普酶在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置管溶栓术(CDT)辅助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收集徐州市中心医院血管外科2022年1月至2023年6月收治的104例急性下肢DVT患者的临床资料行回顾性分析.基于不同的疗法将患者归为联合组(50例)和尿激酶组(54例).评价2组患者术后静脉通畅评分、静脉通畅率、患肢消肿率、血栓清除分级、尿激酶用量、溶栓时间、住院时间及并发症等指标.结果 联合组术后静脉通畅评分小于尿激酶组,术后静脉通畅率、患肢消肿率均大于尿激酶组[(1.6±1.0)分比(2.3±1.1)分、(79±13)%比(68±15)%、(73±12)%比(66±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组血栓清除分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患者尿激酶用量、溶栓时间、住院时间少于/短于尿激酶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单纯使用尿激酶相比,替奈普酶辅助尿激酶进行CDT治疗急性下肢DVT,可减少尿激酶用量、缩短溶栓时间和住院时间,近期溶栓效果肯定且操作简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HAT评分与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联合预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后有症状颅内出血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溶栓后出血(hemorrhage after thrombolysis, HAT)评分与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 to lymphocyte ratio, NLR)联合预测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 AIS)患者静脉溶栓后有症状颅内出血(symptomatic intracranial hemorrhage, sICH)的价值。方法:回顾性纳入2016年1月至2021年12月期间在天津市泰达医院接受阿替普酶静脉溶栓的连续AIS患者。sICH定义为静脉溶栓后头颅CT显示颅内任何部位出血,且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 NIHSS)评分较基线增加≥4分或出现提示临床加重的表现。应用单变量分析比较sICH组与非sICH组基线资料。采用二分类多变量 logistic回归模型确定sICH的独立影响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ROC)曲线评估HAT评分与NLR联合预测sICH的价值。 结果:共纳入429例AIS患者。单变量分析显示,sICH组与非sICH组之间的心房颤动、收缩压、NLR、HAT评分和NIHS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5)。多变量分析显示,校正心房颤动和收缩压后,NLR[优势比(odds ratio, OR)1.405,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 CI)1.193~2.958]、HAT评分( OR 1.512,95% CI 1.207~3.169)和NIHSS评分( OR 1.221,95% CI 1.082~2.634)与sICH存在显著独立相关性。ROC曲线显示,HAT评分、NLR及其二者联合预测sICH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19(95% CI 0.609~0.832)、0.723(95% CI 0.618~0.835)和0.854(95% CI 0.765~0.931),二者联合预测的ROC曲线下面积显著大于单独预测( P分别为0.029和0.032),其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74.1%和83.5%。 结论:HAT评分与NLR联合预测AIS患者静脉溶栓后sICH的价值较高,具有临床应用潜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血管内机械血栓切除术联合持续窦内溶栓治疗严重出血性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病例系列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血管内机械血栓切除术(endovascular mechanical thrombectomy, EMT)联合静脉窦内持续溶栓治疗严重出血性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erebral venous sinus thrombosis, CVST)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3月至2020年2月在北京天坛医院接受EMT联合窦内持续尿激酶溶栓治疗的连续5例严重出血性CVST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结果:5例患者平均年龄39岁(范围19~65岁);男性2例,女性3例;3例有明确发病危险因素。4例患者有2个以上静脉窦受累,共10支CVST受累血管,受累静脉窦血栓负荷大、病灶体积大,临床表现重。EMT前平均肝素抗凝治疗时间为2.3 d(范围0.5~7 d),窦内溶栓平均持续时间为64 h(范围30~95 h)。治疗后8支血管再通,其中1支完全再通,7支部分再通。实现血管再通的4例患者长期临床转归良好(改良Rankin量表评分:3个月时0~2分,1年时0~1分)。1例患者未能实现血管再通,并因颅内高压行去骨瓣减压术,1年后遗留偏身瘫痪。5例患者均未发生手术相关并发症。结论:EMT联合持续静脉窦内溶栓治疗是严重出血性CVST患者的潜在治疗手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血压调控对静脉溶栓治疗脑梗死患者预后影响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血压调控对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杭州市富阳区第一人民医院2017年9月至2019年6月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60例的临床资料,依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A、B两组,每组30例。A组采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rt-PA)静脉溶栓治疗,B组采用rt-PA静脉溶栓联合降压治疗,共治疗2个疗程(14 d)。随访3个月,比较两组血压、脑血流变化及预后。结果:治疗后24 h,A组血压、脑血流与B组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B组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2分1例(3.3%)、颅内出血0例(0.0%),均显著低于A组的12例(40.0%)、6例(20.0%),组间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29.897、19.573,均 P<0.05)。B组总有效率为96.7%(29/30),高于A组的86.67%(26/30),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21.302, P<0.05)。 结论:血压调控对静脉溶栓治疗的脑梗死患者的预后有显著影响,静脉溶栓治疗中的24 h内的血压监测,是血压调控的最佳时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再灌注治疗后出血性转化风险的预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再灌注治疗(包括静脉溶栓和血管内治疗)是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有效治疗方法。作为再灌注治疗后的常见并发症,出血性转化与患者转归不良密切相关。早期通过临床特征、影像学和血液生物标志物进行评估可预测出血性转化风险,从而更好地指导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再灌注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弥散加权成像与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不匹配的静脉溶栓在醒后卒中患者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基于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 DWI)与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fluid-attenuated inversion recovery, FLAIR)不匹配的静脉溶栓在醒后卒中患者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纳入2019年7月至2021年6月在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卒中中心接受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根据发现症状的时间分为醒后卒中组与非醒后卒中组,记录并比较两组人口统计学和基线临床资料。有效性终点为发病后90 d时应用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 mRS)评估的临床转归,0~2分定义为转归良好,>2分定义为转归不良。主要安全性终点为有症状颅内出血(symptomatic intracranial hemorrhage, sICH);次要安全性终点为发病后90 d内死亡。应用多变量 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转归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果:共纳入256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男性155例(60.5%),年龄(63.0±8.53)岁,发现症状至静脉溶栓的中位时间为130.5 min,中位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 NIHSS)评分为7分。48例(18.7%)为WUS,208例(81.3%)为非WUS;186例(72.7%)转归良好,70例(27.3%)转归不良。醒后卒中组与非醒后卒中组90 d转归良好率(79.2%对71.2%; χ2=1.260, P =0.262)、sICH发生率(4.2%对5.3%; χ2=0.102, P =0.750)以及90 d病死率(2.1%对3.4%; χ2=0.000, P =1.00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转归不良组基线NIHSS评分、发现症状至静脉溶栓时间以及心源性栓塞的患者构成比均显著高于转归良好组( P均<0.05)。多变量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基线NIHSS评分(优势比1.670,95%置信区间1.453~1.919; P<0.001)以及发现症状到静脉溶栓时间(优势比1.007,95%置信区间1.000~1.015; P=0.043)是患者转归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DWI-FLAIR不匹配的醒后卒中患者接受静脉溶栓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与时间窗内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相当。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肝纤维化-4指数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后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预测价值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肝纤维化程度与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 AIS)患者静脉溶栓后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arly neurological deterioration, END)的相关性及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纳入2018年1月至2023年3月在南京江北医院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AIS患者。应用肝纤维化-4指数(fibrosis-4 index, FIB-4)评估患者肝纤维化程度,FIB-4 ≥ 2.67定义为严重肝纤维化。END定义为静脉溶栓后24 h内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较基线时增加≥ 4分。通过单变量分析和多变量 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END的相关因素。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ROC)曲线分析FIB-4对END的预测价值。 结果:共纳入313例患者,184例(58.8%)为男性,年龄(64.8 ± 11.8)岁,中位基线NIHSS评分为6分(四分位数间距:4~9分),中位FIB-4为1.76(四分位数间距:1.28~2.56),45例(14.4%)发生END。多变量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校正其他混杂因素后,FIB-4较高与END显著独立相关(优势比2.121,95%置信区间1.422~3.162; P=0.001)。ROC曲线分析显示,FIB-4对END具有较高的预测价值(曲线下面积0.689,95%置信区间0.595~0.784; P=0.001)。FIB-4的最佳截断值为1.82,其预测END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71.1%和54.9%。 结论:FIB-4对AIS患者静脉溶栓后END具有较高的预测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和甘油三酯-葡萄糖指数预测非糖尿病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后早期神经功能无改善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lymphocyte ratio, NLR)以及甘油三酯-葡萄糖(triglyceride-glucose, TyG)指数对非糖尿病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 AIS)患者静脉溶栓后早期神经功能无改善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纳入2023年1月至2023年12月在蚌埠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非糖尿病AIS患者。收集人口统计学和基线临床资料。早期神经功能改善(early neurological improvement, ENI)定义为静脉溶栓后24 h内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 NIHSS)评分下降≥8分或降至0~1分。应用多变量 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AIS患者静脉溶栓后ENI的独立影响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ROC)曲线评价NLR以及TyG指数对早期神经功能无改善的预测价值。 结果:共纳入122例非糖尿病AIS患者,男性90例(73.8%),年龄(64.43±9.59)岁,37例(30.3%)实现ENI。多变量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基线NIHSS评分[优势比(odds ratio, OR)1.110,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 CI)1.007~1.224; P=0.036]、NLR( OR 1.199,95% CI 1.001~1.437; P=0.048)以及TyG指数( OR 2.069,95% CI 1.009~4.244; P=0.047)较高是早期神经功能无改善的独立预测因素。ROC曲线分析显示,NLR预测早期神经功能无改善的曲线下面积为0.682(95% CI 0.581~0.783; P=0.001),最佳截断值为3.44,特异性和敏感性分别为75.7%和57.6%;TyG指数预测早期神经功能无改善的曲线下面积为0.648(95% CI 0.539~0.757; P=0.009),最佳截断值为8.785,特异性和敏感性分别为62.2%和74.1%。 结论:NLR和TyG指数对非糖尿病AIS患者静脉溶栓后早期神经功能无改善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平均血小板体积预测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早期神经功能恶化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平均血小板体积(mean platelet volume, MPV)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后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arly neurological deterioration, END)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纳入2016年9月至2019年12月在江苏省中医院神经内科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入院后即刻采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MPV水平。END定义为入院7 d内任意一次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 NIHSS)评分较基线增加≥ 2分。采用单变量分析比较END组与非END组间基线资料的差异,同时采用多变量 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END的独立危险因素。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 ROC)曲线评估MPV对END的预测价值。 结果:共纳入103例患者,年龄(68.0±13.3)岁,男性80例(77.7%)。END组28例(27.2%),非END组75例(71.8%)。END组缺血性心脏病比例(28.6%对9.3%; χ2=6.065, P=0.014)、基线NIHSS评分[8.5(4.0~16.5)分对5.0(3.0~11.0)分; Z=2.198, P=0.028]、有症状颅内出血比例(1.9%对0%; χ2=5.463, P=0.019)、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2.9(2.2~3.4)mmol/L对2.4(1.8~3.1)mmol/L; Z=2.165, P=0.030]、高敏C反应蛋白[7.0(1.2~36.0)mg/L对2.1(1.0~6.0)mg/L; Z=2.159, P=0.031]及MPV水平[(10.4±1.3)fl对(9.5±1.2)fl; t=2.771, P=0.007]均显著高于非END组。多变量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在校正混杂因素后,MPV较大是END的独立预测因素(优势比1.668,95%可信区间1.079~2.579; P=0.021)。ROC曲线分析显示,MPV对END具有一定预测价值(曲线下面积0.653,95%可信区间0.533~0.774)。其最佳截断值为10.2 fl,此时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57.4%和70.3%。 结论:基线MPV较大对急性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后END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替罗非班联合静脉溶栓治疗老年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后早期联合替罗非班治疗老年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前瞻性纳入2018年1月至2020年5月期间在青岛市黄岛区中医医院神经内科接受阿替普酶静脉溶栓的老年(60~75岁)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按是否联合替罗非班分为替罗非班组和非替罗非班组。替罗非班组在静脉溶栓后2 h启用静脉泵入替罗非班,首先0.4 μg/(kg·min)持续30 min,然后0.1 μg/(kg·min)持续24 h。有效性终点包括治疗后7 d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 NIHSS)评分和发病后90 d时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 mRS)评分,0~2分定义为转归良好,>2分定义为转归不良。安全性终点包括出血性转化发生率、有症状颅内出血发生率以及发病后90 d内病死率。结果:共纳入124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中位年龄68岁(范围60~75岁),男性73例(58.9%),女性51例(41.1%)。替罗非班组62例(50%),非替罗非班组62例(50%)。中位基线NIHSS评分14分,共7例发生出血性转化(5.6%),其中2例为有症状颅内出血(1.6%)。发病后90 d随访显示,68例(54.8%)转归良好,56例(45.2%)转归不良,其中4例(3.2%)死亡。替罗非班组治疗后7 d时NIHSS评分[(5.52±4.79)分对(7.35±3.80)分; t=2.357, P=0.020]、90 d时转归良好率(64.5%对45.2%; χ2=4.689, P=0.030)均显著优于非替罗非班组,而出血性转化发生率(4.8%对6.5%; P=1.000)、有症状颅内出血发生率(1.6%对1.6%; P=1.000)以及90 d病死率(3.2%对3.2%; P=1.000)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老年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后早期联合替罗非班治疗能够显著提高疗效和改善转归,而且不会增高出血性转化、有症状颅内出血以及死亡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