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下肢活动后肌痛起病的结蛋白病患者1例的临床及遗传学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1例非典型症状起病的结蛋白病患者的临床特点与基因变异情况。方法:选取2021年2月24日于上海市静安区中心医院神经内科就诊的1例男性结蛋白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肌肉病理、肌肉MRI特点及基因变异情况。结果:患者以下肢活动后肌痛起病,逐渐出现下肢不对称肌无力、肌肉萎缩,心脏检查提示房室传导阻滞和左室舒张功能减退。肌肉MRI提示除半腱肌、缝匠肌、股薄肌、腓骨肌及腓肠肌受累外,前臂旋后肌早期出现选择性受累。肌肉活检证实为结蛋白阳性肌原纤维病病理改变。基因检测发现 DES基因第6外显子存在c.1024A>G错义变异,导致氨基酸p.N342D改变。根据美国医学遗传学与基因组学学会(ACMG)相关指南,该变异评定为可能致病性(PS4_Moderate+PM2_Supporting+PP3_Moderate+PP1)。 结论:结蛋白病有较大临床异质性,下肢运动后肌痛无力是N342D携带者少见的一种临床表型,心脏受累较为隐匿,临床中易被忽视,及时进行肌肉MRI、肌肉活检及基因检测将有助于该病的早期诊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D-氨基酸在细菌生理中的结构性能和调节功能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6
除最小的甘氨酸外,所有的氨基酸(amino acid,AA)都有手性,以D-氨基酸(DAA)或L-氨基酸(LAA)形式存在.DAA广泛存在于各类生物中,尤其是细菌.DAA虽没有参与蛋白质合成,但DAA尤其是非典型DAA在细菌生理中具有很多特殊功能.在结构性能方面,DAA是细菌细胞壁肽聚糖的重要组分,并参与组成某些非核糖体合成途径产生的生物多肽,少数细菌能产生含有D-Glu的γ-聚谷氨酸.对细胞个体而言,DAA能调节细菌表面电荷和自溶素活性,抑制细菌芽胞萌发,调节稳定期细胞壁的重塑及调节病原菌的毒力等.对细菌群落而言,DAA对生物膜的解聚和细菌生态也具有调控作用.此外,某些DAA还能直接作为营养支持某些细菌的生长,而有的DAA则具有抑菌作用.本文主要综述了DAA在细菌生理过程中发挥多项功能的研究进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细菌中D-氨基酸生物合成及调控作用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6
细菌中普遍存在L/D型氨基酸, 与L-氨基酸(L-AAs) 不同, D-氨基酸(D-AAs) 不参与蛋白质合成, 而与细胞壁肽聚糖的合成有关, 直接影响细菌细胞壁的形状、数量和强度.D-AAs在细菌表征、药物抑菌性、靶标确定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目前, 外源添加D-AAs参与肽聚糖合成的机制已有一些研究进展, 其荧光衍生物已应用于细菌可视化, 特异性探测细胞壁形成/重塑、细菌生长和细胞形态.但D-AAs如何影响细菌生长及其抗逆性的机制尚未研究清楚.对D-AAs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重点介绍D-AAs在细菌中的生物合成机制和参与细胞壁合成的机制、非典型DAAs对细菌的调控以及在细菌可视化中的应用, 并对D-AAs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CARD14基因突变致非典型幼年型毛发红糠疹一家系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分析1例非典型幼年型毛发红糠疹患儿临床资料,探讨其致病基因突变情况.方法 收集1例非典型幼年型毛发红糠疹患儿临床资料,采集先证者及其父母、100例健康对照者外周血,提取基因组DNA,采用高通量测序检测先证者皮肤病相关基因突变情况,确定基因突变位点;采用PCR-Sanger测序验证基因突变.应用ClustalX2.1软件分析8个物种(人类、家鼠、褐家鼠、黑猩猩、猕猴、狼、牛、斑马鱼)突变基因编码蛋白的保守性,应用PyMOL软件分析突变基因编码蛋白突变前、后结构变化,预测蛋白功能.结果 先证者临床表现为前额、面颊、耳廓、躯干、臀部及四肢皮肤呈鳞屑性红色斑片、斑块,呈岛屿样分布,双侧手掌、手背、足踝及足背可见红斑基础上轻度角化过度,皮纹加深,伴局部脱屑,银屑病三征阴性.入院时实验室检查显示,血小板计数388×109/L,淋巴细胞绝对值4.31×109/L,淋巴细胞百分数58.6%,血小板压积0.29%,血清特异性过敏源鸡蛋白IgE 4.00 u/mL.基因测序结果显示,先证者存在半胱天冬酶募集结构域14(caspase recruitment domain 14,CAR D1 4)基因4号外显子c.356T>C杂合错义突变,导致其编码的CARD14蛋白第119位氨基酸由甲硫氨酸变为苏氨酸(p.Met119Thr);家系中无类似病例,先证者父母及健康对照者CARD14基因均未发现突变,先证者为新发突变.8个物种CARD14蛋白第119位氨基酸位点高度保守,CARD14基因突变后CARD14蛋白结构出现变异,为致病性突变.依据先证者临床表现、家系特征、基因检测及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确诊为CARD14基因突变非典型幼年型毛发红糠疹(V型).结论 CARD14基因c.356T>C(p.Met119Thr)突变可能是该家系1例PRPV型患者的致病原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