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麦非叶器官的光合特性及其对籽粒产量的贡献
编辑人员丨2023/8/6
以旗叶为对照,比较研究了小麦(Triticum aestivum)叶与非叶器官(穗、穗下节间、旗叶鞘)的光合生理以及对籽粒产量的贡献.结果表明:灌浆初期和中期,小麦穗下节间的叶绿素含量与旗叶差异不显著,但显著高于穗和旗叶鞘.灌浆后期,不同光合器官叶绿素含量由高到低依次为穗下节间、旗叶鞘、旗叶和穗.灌浆初期时叶片的群体光合速率占对照总群体光合的48.5%~50.0%,穗为29.5%~33.2%,穗下节间为12.2%~12.6%.灌浆中期,叶片的群体光合占比下降至42.9%~45.7%,穗提高至32.1%~34.4%.非叶光合器官中的RuBPCase和PEPCK活性在整个灌浆期都高于旗叶,且灌浆中期时穗部的PEPCK活性较灌浆初期时升高,而其他光合器官的PEPCK活性降低.穗下节间的ΦPSⅡ显著大于旗叶,穗的Fv/Fm和ΦPsⅡ均低于旗叶.穗部和叶片是籽粒产量的主要贡献者,其中,叶片的贡献为42.41%~44.97%,穗为17.77%~47.36%.研究结果将为小麦高产栽培的群体调控和品种选育提供理论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暖温带典型树种春季物候期水溶性化合物δ13C变化规律
编辑人员丨2023/8/5
为明确植物水溶性化合物δ13C(δ13Cwsc)的春季物候节律性变化规律,以我国暖温带地区典型树种油松和刺槐为研究对象,测定春季物候期两树种各器官的δ13Cwsc,探究其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油松和刺槐各器官的δ13Cwsc差异性显著.油松的新梢最大(-25.03‰±0.01‰),非光合作用器官比光合器官高0.83‰~1.8‰,两树种的地上部分普遍低于地下部分.随着物候节律推移,两树种采取不同的碳存储策略.油松在顶芽开放时所需碳源从近端老叶中获取;展叶始期老叶积累的光合产物不能满足新稍和根系生长所需碳,90%依赖于枝干碳储备;叶充分展开后新老叶光合机能恢复,逐渐补给枝干消耗的碳.刺槐在叶芽开放和展叶始期,枝干作为主要碳源向新生叶和根系传送;叶充分展开后具备光合固碳能力的成熟叶成为主要碳源.主成分分析发现,观测期气温、≥10℃积温、日照时长和太阳辐射为δ13Cwsc的主要影响因子,可解释δ13Cwsc变异的86.3%.两树种与气温、相对湿度呈显著负相关,与饱和水气压差、≥10℃积温和日照时长呈显著正相关.影响植物δ13Cwsc的主要环境因子随物候进程不断变化.本研究可为准确估算区域典型树种春季器官的碳分配格局、制定科学合理的区域森林经营策略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