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预扩张皮瓣修复瘢痕切除后创面的效果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报道预扩张皮瓣在瘢痕切除后创面修复的经验。2015年3月至2019年11月,郑州仁济医院显微整形修复外科用预扩张皮瓣进行瘢痕切除创面修复患者26例27处,其中男16例17处、女10例10处,年龄6~32岁,平均24岁。测量瘢痕需要切除面积,在瘢痕周围设计皮瓣并在皮瓣处放置合适的扩张器进行预扩张;扩张后切除瘢痕或病变组织,按照设计皮瓣修复创面,术后放置负压引流。26例患者中,预扩张皮瓣1例出现扩张器周围感染,经冲洗引流抗炎治疗后继续完成扩张,2例皮瓣转移后皮缘少许水疱,换药后愈合;其他皮瓣均血运良好无坏死、愈合后皮瓣质软、弹性好、外形满意,伤口均一期愈合。预扩张皮瓣操作简单、病程短、外观效果好、并发症少、瘢痕形成少且质地柔软、色泽良好,是修复瘢痕切除创面的理想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以胸廓内动脉穿支为蒂的预扩张胸三角皮瓣游离移植整复面部瘢痕的临床效果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行术前血管评估,选取合适的胸廓内动脉穿支并以其为蒂,行预扩张胸三角皮瓣游离移植整复面部瘢痕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观察性研究方法。2017年9月—2021年3月,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11例符合入选标准的面部瘢痕患者,其中男6例、女5例,年龄16~58(31±12)岁,瘢痕面积7 cm×5 cm~14 cm×9 cm,均采用以胸廓内动脉穿支为蒂的预扩张胸三角皮瓣游离移植整复。手术分2期或3期进行,术前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胸廓内动脉血管穿支进行评估。Ⅰ期行皮肤软组织扩张器(以下简称扩张器)置入术,于胸壁置入1个额定容量为400~600 mL的圆柱形扩张器,扩张3~4个月,注水量为扩张器额定容量的1.2~1.5倍。Ⅱ期行瘢痕切除+预扩张胸三角皮瓣游离移植术,皮瓣切取面积为9 cm×7 cm~16 cm×10 cm。将皮瓣血管蒂(胸廓内动脉肋间穿支血管)与面动静脉或者颞浅动静脉进行端端吻合,供区创面直接缝合。5例患者因皮瓣蒂部臃肿在Ⅱ期术后3~6个月行Ⅲ期皮瓣修薄术。在末次手术后6个月统计皮瓣存活、并发症发生情况,并采用塞姆斯温斯坦单丝测验评价皮瓣感觉,将皮瓣与周围正常皮肤颜色进行对比来评价色泽,采用利克特5级量表评价患者的疗效满意度。结果:末次手术后6个月,11例患者皮瓣全部存活良好。1例患者皮瓣移植术后出现静脉危象,行二次血管吻合后皮瓣成活;1例患者在Ⅰ期扩张器置入术后出现血肿,清除后未影响后续治疗;所有患者均无感染、扩张器外露等并发症发生。末次手术后6个月,患者皮瓣感觉:9例达到保护性感觉减弱及以上,1例保护性感觉缺失,1例仅存在深部触压觉;患者皮瓣色泽:3例与周围正常皮肤颜色非常接近,6例与周围正常皮肤颜色接近,2例与周围正常皮肤颜色有差异;患者的疗效满意度:2例非常满意,6例满意,2例一般满意,1例有点不满意。结论:对于大面积面部瘢痕,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行术前血管评估,选取合适的单一胸廓内动脉穿支作为血管蒂进行预扩张胸三角皮瓣游离移植整复安全有效。术后患者面部皮瓣颜色与周围正常皮肤组织接近,并可恢复部分感觉,患者对疗效的满意度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吲哚菁绿血管造影有利于全颜面部修复术中皮瓣开窗及面部器官成形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全颜面部修复仍然是当代医学的一大挑战,由于缺乏有效的可视化手段评估皮瓣血管情况及血流灌注,术中的皮瓣开窗及面部器官成形仍然面临较大风险,使得面部的立体修复受到阻碍。该文主要探讨吲哚菁绿血管造影(ICGA)在全颜面部修复术中指导皮瓣开窗及面部器官成形的作用。该团队于2018年6月—2021年6月收治了10例烧伤后全颜面部瘢痕患者(年龄为5~59岁),均采用扩张预制皮瓣行全颜面部修复,术中鼻孔、唇部及眼部的开窗及器官成形均是在采用ICGA评估皮瓣血流灌注下进行。随访结果显示患者面部外观明显改善,五官外形恢复良好。该病例研究表明ICGA可提高全颜面部修复术中皮瓣开窗的安全性,并有助于面部器官成形,可实现全颜面部修复从二维修复向三维修复的跨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四类预扩张皮瓣对面颈部亚单位病损的修复效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4类预扩张皮瓣在面颈部不同亚单位病损修复中的方案及策略。方法:2014年1月至2019年6月,西京医院整形外科采用4类预扩张皮瓣修复面颈部病损493例,男207例,女286例,年龄5~42岁;面颈部瘢痕406例,色素病变87例。病损面积1 cm×1 cm~22 cm×18 cm。将面颈部划分为:面中区、面颊区、颈区、颏区、额区、颞区、眼周区、口周区共8个区域,根据面颈部亚单位病损区域特点,选择周围可扩张皮瓣:Ⅰ类扩张额部正中皮瓣修复面中区病损;Ⅱ类扩张胸三角皮瓣修复睑裂水平以下面颊及口周区、颏颈区病损;Ⅲ类扩张颈横动脉颈段皮支皮瓣修复颈区及颏区病损;Ⅳ类头部扩张皮瓣修复额区及颞区病损,转移皮瓣的多余毛发行激光脱毛治疗。对于跨亚单位的大面积病损,多个扩张皮瓣联合应用,观察各类预扩张皮瓣的修复效果。结果:本组共493例,埋置扩张器共572个,486例有效扩张患者顺利完成扩张皮瓣对面部亚单位病损切除后的修复与重建,其余7例因扩张器感染及外露致扩张失败。486例中Ⅰ类皮瓣43例;Ⅱ类皮瓣238例;Ⅲ类皮瓣61例;Ⅳ类皮瓣107例;Ⅰ+Ⅱ类组合皮瓣6例;Ⅱ+Ⅳ类组合皮瓣31例。扩张皮瓣面积1 cm×1 cm ~27 cm×18 cm,单一皮瓣中以胸三角扩张皮瓣修复面积最大,约22 cm×12 cm;组合皮瓣以Ⅱ和Ⅳ类扩张皮瓣修复面部、颞部病损范围更大,最大约为27 cm×18 cm。术后8例皮瓣远端出现血运障碍,经加压包扎及换药处理逐渐愈合,无明显瘢痕增生。所有扩张皮瓣修复面颈部外观及功能明显改善。术后随访6个月至4年,皮瓣颜色、厚度、质地均与原部位相近,瘢痕不明显,但转移至颈部的皮瓣边缘因活动及牵拉,有42例患者头部后仰时出现瘢痕挛缩带,平视时消失。结论:对于面颈部亚单位的病损,可采用面部及周围4类预扩张皮瓣的灵活应用及组合使用,可提供超大面积的薄层皮瓣,不仅血运好,而且组织质地、色泽与受区近似,是修复面颈部病损的良好手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面部严重瘢痕挛缩患者行自体组织全面重建术的多学科护理1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树兰(杭州)医院收治1例烧伤后13年面部严重瘢痕挛缩患者,开展自体组织全面重建术,历时29个月。护理团队针对患者病情,多学科协作分期落实护理措施。一期护理重点是与患者建立连接,增强患者治疗的信心,指导患者按时来院进行扩张器的注水;二期做好皮瓣危象预见性护理干预、细致落实感染护理和康复护理。随访6个月,患者恢复良好。实施多学科协作护理方案有助于提高患者的护理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额部扩张皮瓣联合翻转瘢痕瓣修复鼻部分缺损的临床效果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额部扩张皮瓣联合翻转瘢痕瓣修复鼻部分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观察性研究方法。2012年1月—2022年1月,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26例符合入选标准的鼻部分缺损患者,其中男19例、女7例,年龄5~61岁。手术分4期进行,Ⅰ期在额部置入合适额定容量的长方形皮肤软组织扩张器(以下简称扩张器)并定期注水扩张。Ⅱ期行翻转瘢痕瓣移植重建鼻部内衬,瘢痕瓣面积较缺损面积扩大约10%;采用以缺损对侧眶上血管或滑车上血管为蒂的额部扩张皮瓣帯蒂转移修复鼻部缺损,扩张皮瓣面积较瘢痕瓣切取、翻转后的鼻部缺损面积扩大约20%。将扩张皮瓣供区直接拉拢缝合。皮瓣转移术后3周,行Ⅲ期皮瓣延迟术;延迟术后1周,行Ⅳ期皮瓣断蒂术。记录扩张器埋置个数、额定容量、注水量及扩张时间。观察患者Ⅰ期术后感染、血肿、扩张皮瓣破溃等及Ⅱ、Ⅳ期术后皮瓣血运障碍或坏死等并发症发生情况。所有患者至少随访1年,观察患者皮瓣色泽、额部供区瘢痕情况、两侧眉毛的对称度,以及鼻部外形、外鼻道通气功能。结果:26例患者共埋置26个扩张器,扩张器额定容量为100~300 mL,注水量为扩张器额定容量的1.0~1.5倍,扩张时间为2.5~4.0个月(平均3个月)。各期手术后均未出现并发症。术后随访显示,皮瓣色泽与鼻部正常皮肤相近,额部瘢痕不明显,两侧眉毛基本对称,鼻部外形较佳,外鼻道通气功能未受影响,但部分患者有鼻尖表现点下旋或者鼻尖表现点不突出的情况出现。结论:采用翻转瘢痕瓣重建鼻部内衬及预扩张后额部皮瓣重建鼻部皮肤、不联合游离软骨移植修复鼻部分缺损,术后鼻部外形较佳,且不会引起外鼻道通气功能异常。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扩张皮瓣修复口周软组织缺损时预防器官变形的效果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扩张皮瓣修复口周软组织缺损时预防器官变形的方法。方法:2015年4月至2019年12月,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面颈部整形美容一中心收治口周软组织病损患者76例(男35例,女41例,年龄3~62岁,平均24.5岁)。一期手术在邻近缺损部位埋置合适扩张器,注水扩张,二期手术将扩张皮瓣转移覆盖口周缺损创面,切除部分包膜,并将皮瓣固定于骨膜,恢复并固定口唇位置与形态,预防器官变形。结果:随访6个月至4年,皮瓣全部成活。术前轻度唇外翻5例、中度2例、重度3例,术后轻、中度患者完全矫正,重度完全矫正1例,2例改善至轻度。术前口角移位15例,术后剩余3例。口唇变形矫正20例,占80.0%。术前无口唇变形51例,术后出现轻度唇外翻1例,口角移位2例,口唇变形预防成功48例,占94.1%。结论:扩张皮瓣修复口周软组织缺损时,需多环节联合预防,可有效避免器官变形。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不固定上肢的预扩张内侧臂皮瓣整复面颈部缺损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内侧臂皮瓣在面颈部缺损整复中具有多种优势,但仍未得到充分利用,该皮瓣的主要不足是患者在皮瓣断蒂前必须保持被动固定姿势。该临床研究旨在介绍一种在不固定上肢情况下使用内侧臂皮瓣修复面颈部缺损的方法。该作者针对14例采用预扩张内侧臂皮瓣(15个)整复面颈部缺损患者的数据进行回顾性研究。采用吲哚菁绿血管造影检测穿支和评估皮瓣灌注情况,对所有皮瓣都进行转移前组织扩张。通过吲哚菁绿血管造影识别的所有穿支都在皮瓣分离过程中被直接看到。术中吲哚菁绿血管造影显示4例患者皮瓣灌注不良,结合临床观察,切除灌注不良部位。该组患者皮瓣大小为(203.9±75.2)cm 2,组织扩张后长度为20~28 cm。将内侧臂供区直接关闭或使用另一个皮瓣来覆盖该处继发创面。所有皮瓣完全成活。术后随访1~22个月,所有患者及其家属都对结果感到满意。该研究显示,在组织扩张和吲哚菁绿血管造影的帮助下使用内侧臂皮瓣整复面颈部缺损可以提供足够的组织,并且不必在手术过程中固定上肢。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供瓣区美学修复方法的探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供瓣区较佳的美学修复方法。方法:2013年1月—2018年3月,北京积水潭医院烧伤科收治120例患者,其中男94例、女26例,年龄3~60岁,清创后创面面积或瘢痕切除后创面面积为8.0 cm×3.5 cm~24.0 cm×18.0 cm。20例患者面颈部瘢痕采用扩张皮瓣修复,其中头皮瓣4例、锁骨上皮瓣8例、胸三角皮瓣4例、斜方肌肌皮瓣4例。选择理想供瓣区皮瓣修复40例患者创面,其中采用腹股沟皮瓣修复手部创面或瘢痕20例,交腹股沟皮瓣修复儿童足部皮肤缺损或瘢痕10例,大腿内、外侧皮瓣修复膝关节创面10例。采用优化皮瓣设计方法修复50例患者创面,其中接力皮瓣36例,包括股前内侧穿支皮瓣修复股前外侧游离皮瓣供区8例,髂腹股沟皮瓣或腹壁浅动脉皮瓣修复股前外侧游离皮瓣供区8例及腓动脉穿支接力皮瓣修复供瓣区20例;股前外侧游离分叶皮瓣修复9例;改良V-Y推进背阔肌肌皮瓣修复5例。异体脱细胞真皮基质联合自体刃厚皮修复10例患者供瓣区。皮瓣或肌皮瓣面积为6.0 cm×4.0 cm~30.0 cm×20.0 cm。观察术后及随访时皮瓣、肌皮瓣及皮片成活情况,供瓣区修复情况。结果:本组患者中1例采用扩张皮瓣修复患者皮瓣远端皮缘0.5 cm出现回流障碍,经换药愈合;1例采用优化皮瓣设计方法修复患者的股前内侧穿支皮瓣尖端血运障碍,经二次手术清创、重新缝合后完全愈合;其余皮瓣或肌皮瓣均存活良好。术后异体脱细胞真皮基质及自体刃厚皮成活,颜色及质地良好。随访3个月~4年,供瓣区外观良好,仅有线性瘢痕,功能恢复良好;供皮区无瘢痕增生,仅有散在色素沉着。结论:根据各种供瓣区的特点,术前进行个性化设计,通过皮瓣预扩张、选择理想供瓣区、优化皮瓣设计或采用异体脱细胞真皮基质联合自体刃厚皮修复供瓣区,在修复目标区域的同时,将供瓣区的功能及外观损伤降到最低,从而实现供瓣区美容修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预扩张颈横动脉前穿支皮瓣与预扩张胸部随意皮瓣接力整复大面积面颈部瘢痕的临床效果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应用预扩张颈横动脉前穿支皮瓣整复大面积面颈部瘢痕并用对侧预扩张胸部随意皮瓣接力修复供区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2008年5月—2018年12月,解放军总医院第四医学中心收治10例烧伤后大面积面颈部瘢痕患者,其中男8例、女2例,年龄10~55岁。Ⅰ期手术中,根据瘢痕大小将2个相同容量的皮肤软组织扩张器(额定容量为250~600 mL)分别置入胸部左、右侧后扩张皮肤,总生理盐水注入量为扩张器额定容量的2~4倍。Ⅱ期手术中,用一侧面积为12 cm×9 cm~24 cm×16 cm的预扩张颈横动脉前穿支皮瓣,修复瘢痕切除松解后形成的12 cm×8 cm~23 cm×15 cm的缺损;将对侧与前述穿支皮瓣同等面积的预扩张胸部随意皮瓣舒展,修复前述穿支皮瓣转移后形成的8 cm×6 cm~17 cm×14 cm的继发缺损。观察颈横动脉穿支探查情况、皮瓣转移与成活情况、损伤修复情况、并发症情况,随访观察供受区外观、相关功能以及患者满意度。结果:本组10例患者的颈横动脉穿支均稳定出现,全部皮瓣均无张力转移至受区并成活,面颈部损伤均成功修复,无常见并发症发生。随访6个月~8年,预扩张颈横动脉前穿支皮瓣颜色、质地与周围组织匹配,患者抬头、旋转颈部等功能较术前明显改善,第1供区移植皮瓣颜色、质地与原皮肤相匹配,手术切口遗留线性瘢痕,9例患者对供受区外观和功能恢复表示满意。结论:预扩张颈横动脉前穿支皮瓣颜色、质地与面颈部匹配良好,可修复面积大,切取该皮瓣后继发创面采用预扩张胸部随意皮瓣同期修复,胸部供区损伤减轻,该接力修复方法是大面积面颈部瘢痕整复的良好选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