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消化道支气管源性囊肿临床误诊3例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本组3例消化道支气管源性囊肿分别位于食管、胃底及十二指肠,其中男2例,女1例,年龄47~58岁。临床上发生于食管的1例表现为烧心不适、偶有阵发性隐痛,发生于胃肠道的2例无特殊表现,均在查体中发现。术前2例误诊为黏膜下平滑肌瘤,1例误诊为左肾上腺肿瘤。3例均行手术治疗,病变最大径0.3~5.5 cm。术后恢复良好,随访至今无复发及转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X连锁Alport综合征伴食管平滑肌瘤1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患儿 女,13岁,因“血尿9年余,胃代食管术后贫血1年”就诊东部战区总医院儿科。患儿9年余前出现血尿,通过皮肤活检诊断X连锁Alport综合征,1年前出现进食哽咽,于外院行食管病损切除+食管良性肿瘤切除+胃代食管术,组织病理提示平滑肌瘤,术后出现血红蛋白降低。患儿贫血貌,此次入院进一步完善基因检测发现COL4A5基因外显子1杂合缺失及COL4A6基因外显子1-2杂合缺失,变异来源于母亲。结合患儿临床表现及基因结果,该患儿最终诊断为X连锁Alport综合征伴食管平滑肌瘤、胃代食管术后、缺铁性贫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消化内镜超级微创手术治疗上消化道同部位浅表性肿瘤合并黏膜下肿瘤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究上消化道同部位浅表性肿瘤合并黏膜下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及消化内镜超级微创手术(super 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SMIS)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21年12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9例上消化道同部位浅表性肿瘤合并黏膜下肿瘤,并经消化内镜SMIS治疗的患者资料。收集患者的基础信息、内镜诊治、病理结果及随访等资料,分析其临床病理特征,以病理为金标准评价SMIS有效性,以并发症的发生率评价SMIS的安全性。结果:9例患者中男8例、女1例,年龄为(61.6±11.7)岁,主要症状为腹痛(3例)、腹部不适(2例)、吞咽困难(1例)。其中7例患者术前诊断为浅表性肿瘤,手术过程中发现黏膜下肿瘤;术前诊断为浅表性肿瘤合并黏膜下肿瘤、黏膜下肿瘤的患者各1例。常见发病部位依次为食管3例、胃窦3例、贲门2例、胃底1例。所有病变的巴黎分型为Ⅰ型或Ⅱa及其组合类型。最常见的病理类型为早期癌合并平滑肌瘤(5例)。所有病变达到整块切除;除1例水平切缘提示低级别上皮内瘤变外,余下均得到完整切除。无出血、穿孔、感染等并发症发生。9例患者均成功进行了随访,随访时间为19~81个月,无复发或转移情况。结论:上消化道同部位浅表性肿瘤合并黏膜下肿瘤患者症状多不典型,内镜下表现多为隆起型或部分隆起型,术前诊断多为浅表性肿瘤,诊疗过程中偶然发现黏膜下肿瘤,最常见的病理类型为早期癌合并平滑肌瘤。对于这类复杂病变,消化内镜SMIS治疗是一种安全且有效的方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人性化护理在食管平滑肌瘤患者电视胸腔镜手术中的应用及对患者呼吸动力学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人性化护理在食管平滑肌瘤患者电视胸腔镜手术中的应用及对患者呼吸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取该院2017年10月至2018年10月收治的食管平滑肌瘤患者12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60例。对照组应用常规护理,研究组采用人性化护理,对比两组患者干预效果。结果:研究组患者各项评价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呼吸动力学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在食管平滑肌瘤患者电视胸腔镜手术中使用人性化护理方式效果显著,能够降低胃管留置时间和胸腔闭式引流管留置时间,缩短住院时间,提高护理质量,改善呼吸动力学指标,创伤小、安全性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腹腔镜食管胃吻合肌瓣成形术对于直径>5 cm食管胃结合部肿瘤近端胃切除术后消化道重建安全可行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腹腔镜辅助食管胃吻合肌瓣成形术(Kamikawa吻合)在治疗肿瘤最大径>5 cm的食管胃结合部(EGJ)平滑肌瘤或胃肠间质瘤近端胃切除术后消化道重建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采用描述性病例系列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广东省中医院胃肠外科2017年9月至2019年3月期间,收治并施行腹腔镜辅助近端胃切除术和Kamikawa吻合的EGJ平滑肌瘤和胃肠间质瘤病例资料。肿瘤均侵犯贲门齿状线,且最大径>5 cm;排除需急诊手术和合并有严重心肺疾病患者后,共4例患者纳入本研究,男性3例,女性1例,年龄29~49岁。患者接受腹腔镜辅助近端胃切除术后,把残胃提出腹腔外,距残胃前壁近端3~4 cm处亚甲蓝标记"H"形,并沿"H"形切开胃壁浆肌层,沿纵行切开线向两侧分离黏膜下层和肌层之间的间隙,制作浆肌瓣;将残胃放回腹腔,腹腔镜下将"H"形上边与食管后壁距断端4~5 cm处间断缝合4针;切开食管残端,在"H"形的下边切开黏膜下层和黏膜层,进入胃腔;腹腔镜下将食管断端后壁与残胃黏膜层和黏膜下层连续缝合,食管断端前壁与残胃全层连续缝合,将胃前壁浆肌瓣缝合包埋食管,完成消化道重建。观察患者术中并发症和术后反流性食管炎和吻合口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4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中转开腹。手术中位时间为239(192~261)min,Kamikawa吻合中位时间为149(102~163)min,术中中位出血量为35(20~200)ml。4例患者均术后第1天拔除腹腔引流管和胃管,并恢复流质饮食,术后住院中位时间为6(6~8)d。术后病理提示,3例平滑肌瘤,1例胃肠间质瘤。术后无吻合口漏及狭窄等并发症,未观察到反流症状。术后中位随访时间22(11~29)个月,4例患者复查胃镜均未见反流性食管炎。结论:对于>5 cm的EGJ平滑肌瘤或胃肠间质瘤,近端胃切除术后应用腹腔镜辅助Kamikawa吻合进行消化道重建,安全可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食管巨大平滑肌瘤内镜下开窗剥离术治疗一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食管平滑肌瘤是食管良性肿瘤之一,随着瘤体不断增大,可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其治疗从外科手术逐步发展至内镜下微创治疗。本文报道1例巨大食管平滑肌瘤行开窗式内镜黏膜下剥离术,瘤体完整切除,患者预后良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机器人食管平滑肌瘤摘除术初步经验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探讨机器人食管平滑肌瘤摘除术手术方法及其疗效和安全性,选取2017年5月至2020年6月北部战区总医院胸外科收治的食管平滑肌瘤患者11例,行机器人食管平滑肌瘤摘除术;收集术中失血量、手术时间、胸腔引流量、术后住院时间、并发症及随访资料。全组11例食管平滑肌瘤均在机器人下完整切除,无食管黏膜损伤,无中转开胸,术后随访无远期并发症,无肿瘤复发。机器人食管平滑肌瘤切除术创伤小,安全有效,是治疗食管平滑肌瘤的一种有效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食管内镜黏膜切除术的护理配合以及标本管理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食管隆起病变行内镜黏膜切除术(EMR)的护理技术配合及标本管理对策。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收集2017年3—11月因食管隆起性病变在江苏省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的17例患者资料,对手术配合及切除活体标本的管理进行归纳总结。结果:17例患者行EMR病灶完整切除,其中3例患者术中渗血较多,予电凝止血及钛夹缝合。无穿孔及术后出血等并发症。术后的活体标本均完整收回,病理诊断结果为息肉样瘤变6例,平滑肌瘤11例。患者均痊愈出院。结论:在食管EMR术中有效的护理措施,有利于内镜护理配合的持续改进,提高EMR手术成功率,保证医疗护理安全,值得临床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白光内镜和超声内镜的上消化道间质瘤与平滑肌瘤鉴别预测模型的建立和验证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间质瘤与平滑肌瘤在白光内镜和超声内镜下的图像特征,构建列线图模型并进行验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8月1日至2022年12月1日于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超声内镜检查的224例间质瘤和平滑肌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将224例患者分为建模组145例(包括78例间质瘤、67例平滑肌瘤)和验证组79例(包括41例间质瘤、38例平滑肌瘤)。筛选患者的基础资料、白光内镜和超声内镜参数,建立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并绘制列线图,使用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OC)的曲线下面积(AUC)评估模型的检验效能,用校准曲线评估预测概率与观测概率的一致性,并与低年资医师(主治医师)、高年资医师(副主任医师)鉴别诊断结果进行比较;采用决策曲线分析评估模型的净收益。统计学方法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和卡方检验。 结果:白光内镜下,建模组间质瘤与平滑肌瘤病变位置[食管:0比56.7%(38/67);贲门区:11.5%(9/78)比13.4%(9/67);胃:88.5%(69/78)比29.9%(20/67)]、肿瘤形态[球形或类球形:80.8%(63/78)比28.4%(19/67);梭形:19.2%(15/78)比71.6%(48/67)]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64.51、46.37,均 P<0.001)。超声内镜下,间质瘤患者病灶起源于固有肌层、边界模糊、内部高回声灶占比均高于平滑肌瘤患者[96.2%(75/78)比62.7%(42/67)、53.8%(42/78)比13.4%(9/67)、35.9%(28/78)比10.4%(7/6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25.91、25.82、12.75,均 P<0.001)。根据logistic回归模型,将年龄、肿瘤形态、病灶起源、边界清晰度、高回声灶作为预测指标,建立列线图模型。在建模组中,列线图模型诊断间质瘤和平滑肌瘤的准确度分别为89.7%和83.6%。在验证组中,列线图模型与高年资医师鉴别间质瘤和平滑肌瘤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均高于低年资医师(90.2%、87.8%比82.9%,81.6%、84.2%比78.9%,86.1%、86.1%比81.0%),且列线图模型与高年资医师鉴别间质瘤与平滑肌瘤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度相当。列线图模型在建模组和验证组的AUC分别为0.932(95%置信区间0.891~0.974)、0.916(95%置信区间0.854~0.978)。校准曲线提示模型预测概率和观测概率的一致性良好,决策曲线分析提示模型有良好的临床净收益。 结论:选取年龄、肿瘤形态、病灶起源、边界清晰度、高回声灶为指标建立的上消化道间质瘤与平滑肌瘤鉴别预测模型具有较好的检验效能、区分度、预测一致性和临床净收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保留功能的胃贲门区黏膜下肿瘤微创化治疗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胃贲门区黏膜下肿瘤检出率逐年上升,多数为良性或者交界性肿瘤,其中平滑肌瘤、胃肠间质瘤较为常见。贲门区的功能保留与食管胃结合部区域的解剖结构密切相关,其中防止食管反流这一功能的评价主要通过上消化道造影、胃镜、CT和食管下段括约肌压力测定等方法直接或间接评价。这个特殊解剖部位的肿瘤,淋巴结转移风险很低,遵循无瘤原则,通常只需完整切除肿瘤即可。本文旨在介绍胃贲门区黏膜下肿瘤功能保留的微创化治疗方法,包括单纯内镜下治疗、内镜和腹腔镜联合手术及完全腹腔镜手术。这些治疗方法要根据肿瘤位置、大小、形态、生长方式(胃腔内或外)及手术团队水平等情况进行个体化的选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