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镜下幽门括约肌切开术治疗胃轻瘫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究内镜下幽门括约肌切开术(G-POEM)治疗胃轻瘫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5月至2023年9月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治疗行G-POEM的胃轻瘫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均完成核素闪烁成像、超声造影胃排空检查、胃轻瘫问卷症状指数(GCSI)评分。主要观察指标为术后1、3、6和12个月的GCSI评分,分析患者术后临床改善、技术成功率和手术并发症。结果:共纳入10例胃轻瘫患者,其中特发性1例,合并糖尿病9例,合并焦虑症4例。G-POEM的技术成功率为10/10,未出现穿孔、出血等不良事件。术后患者GCSI平均分明显下降( P<0.05)。临床成功率为7/10,术后复发率为1/10。 结论:G-POEM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内镜下治疗胃轻瘫的超级微创手术,但其长期的有效性仍需进一步探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消化内镜超级微创手术不同治疗通道的新进展
编辑人员丨1天前
超级微创是医学手术史上全新的阶段,也是未来治疗学的终极理念。其原则是基于保持人体解剖结构不变的情况下祛除疾病,核心是患者术后恢复原样,治疗前后整个身体无大差异。超级微创理念下的治疗希望达到完美无缺的程度,患者生活质量保持不变,生存时间不受该疾病影响,完全区别于目前的传统外科和微创外科以切除器官为代价的手术模式。目前对于超级微创不同治疗通道以及相关的研究并没有进行梳理。本文将对消化内镜超级微创不同治疗通道的手术新进展进行综述。超级微创的消化内镜手术通道分为4大类,包括消化管道单通道、多腔隙双通道、隧道技术通道和穿刺通道。未来的超级微创理念手术都将在这些通道内进行新的术式研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胆胰疾病的超级微创治疗
编辑人员丨1天前
随着消化内镜技术的发展,胆胰疾病的治疗正从传统手术过渡到超级微创手术(SMIS)模式。经口胆道镜和超声内镜(EUS)等技术的应用日益成熟,为SMIS的广泛开展奠定了基础,这些技术广泛应用于胆管结石、胆囊结石、胰周积液及胰胆系统肿瘤等疾病的处理;此外,保护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功能也作为SMIS手术的重要目标。本文综述了这些技术在胆胰疾病患者中的应用,评估其临床效果,并探讨未来的发展方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胃早癌超级微创非全层切除术中组织夹-牙线可变角度牵引法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牵引方法可加快胃早期肿瘤超级微创非全层切除的速度,缩短术者的学习曲线,探讨采用组织夹-牙线可变角度牵引法作为胃肠早期肿瘤经内镜非全层切除过程中的牵引方法。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纳入2022年1月至2023年6月于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开展的早期胃癌行超级微创病灶非全层切除术的18例患者,采用同级别专家进行操作,分为牵引组和非牵引组各9例,分别记录其黏膜下剥离时间(SDT)、黏膜下剥离速度(SDS)、术中固有肌层暴露、固有肌层缺损度分级(MPD)、术中出血量、整块切除、治愈性切除、手术费用及手术器械使用情况。结果:9例采用可变角度牵引法,9例未采用牵引法。两组整块切除率和治愈性切除率均为100%。牵引组SDT为28.00(21.00,34.00) min,非牵引组为56.00(40.00,85.00) 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牵引组SDS为(0.58 ± 0.21) cm 2/min,非牵引组为(0.23 ± 0.10) cm 2/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牵引组固有肌层暴露8例,非牵引组6例;牵引组术中固有肌层损伤MPD-0级8例,MPD-Ft级1例;非牵引组MPD-0级4例,MPD-Pt级1例,MPD-Ft级4例。两组术中出血量、住院费用、手术费用和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无严重不良事件发生。 结论:可变角度牵拉法加快了胃早癌非全层切除的SDT和SDS,固有肌层与黏膜层充分分离,剥离深度更深,固有肌层损伤率低,术中出血量少,未增加医疗费用,该方法可以成为超级微创手术的辅助治疗技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胃小间质瘤特征及内镜治疗必要性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直径≤1cm的胃小间质瘤是否有超级微创手术(SMIS)治疗的必要性及如何选择其术式。方法:回顾性收集2008—2023年就诊于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行SMIS治疗的直径≤1cm的胃小间质瘤患者共111例,根据内镜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和经内镜隧道下肿瘤剥离术组、内镜黏膜下挖除术组、内镜下全层切除术组,分析三组患者的一般特征及病理学特征,对比不同内镜治疗术式的差异性,随访患者术后转移情况。结果:纳入的111例患者均为极低风险胃间质瘤,多见于中老年患者,发生部位主要为胃底,多数患者免疫组织化学结果中CD 34、CD 117、DOG-1、PDGFR-a阳性及Ki-67(+ ≤5%)较为多见,三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及病理学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均未见严重并发症及复发转移。 结论:对于直径≤1 cm的胃小间质瘤患者,消化内镜超级微创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措施,创伤小,恢复快,随着消化内镜技术的逐渐发展,SMIS会越来越多地成为胃小间质瘤患者的首选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胃癌群体性筛查联合机会性筛查的初步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胃癌群体性筛查联合机会性筛查的新模式对胃癌诊治的价值。方法:利用群体性筛查联合机会性筛查进行胃癌普查。(1)群体性筛查:采用整群抽样法,2017年7月—2020年12月对威海市农村居民中的高危人群(年龄40~<70岁)进行内镜普查,必要时进行活检并送组织病理学检查。主要采集指标:进展期胃癌、早期胃癌、高级别上皮内瘤变(high grade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HGIN)的检出率。(2)机会性筛查:同步观察2017年7月—2020年12月威海市两家区县级医院机会性筛查早期胃癌检出率的变化。结果:(1)群体性筛查:2017年7月—2020年12月,首批完成8 000例胃癌筛查。进展期胃癌、早期胃癌、HGIN分别检出36、28、62例,胃癌总例数为64例,胃癌检出率、早期胃癌检出占比分别为0.80%(64/8 000)、43.75%(28/64)。早期胃癌+HGIN患者接受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者占77.78%(70/90),治愈性切除率100.00%(70/70)。(2)机会性筛查:2017年7月—2020年12月,文登区中西医结合医院机会性筛查中每年早期胃癌检出占比分别16.67%(1/6)、20.00%(3/15)、23.53%(4/17)、33.33%(6/18),乳山市人民医院机会性筛查中每年早期胃癌检出占比分别14.74%(14/95)、23.80%(60/252)、25.49%(65/255)、24.04%(50/208)。威海市医院机会性筛查早期胃癌检出占比呈逐年上升趋势。结论:在胃癌高发区,一定规模的群体性筛查可进一步带动更广泛的机会性筛查,从而提高早期胃癌检出率,该胃癌诊治新模式值得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一种新型简易内镜治疗巨大胃石症的超级微创手术2例
编辑人员丨1天前
本文报道2例中年女性患者,均以腹痛为主要表现就诊于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入院前均食用柿子。入院后行全腹CT、胃镜检查均发现胃内巨大结石形成(病例1有2枚巨大胃石,最大约5 cm×6 cm;病例2有1枚巨大胃石,约5 cm×4 cm),巨大胃石症诊断明确。由于结石巨大且质地坚硬,常规圈套器未能成功取石,本团队设计了由黄斑马导丝和圈套器套管组成的新型简易内镜,其硬度足够,可根据需求调整圈套的大小和宽度。最终在消化内镜超级微创手术下成功碎石后,通过取石网篮取出部分碎石;其余碎石留在胃内,数天后残留碎石随粪便排出。术后予以抑酸、保护胃黏膜、营养支持等对症治疗,复查内镜示无碎石残留,顺利出院。2例患者均于出院后1周随访,无肠梗阻等并发症出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听神经瘤切除术中超级微创理念的应用及拓展
编辑人员丨1天前
随着医学的发展,外科手术也经历了由传统外科手术到微创手术,再到超级微创手术(SMIS)的发展和演变。伴随之,减少手术创伤、保留并重建神经功能也逐渐成为现代听神经瘤手术的新目标。听神经瘤切除手术根据患者术前是否具有实用听力分为保听术式(包括经乙状窦后入路和经颅中窝入路)和非保听术式(传统经迷路入路)。提高保听术式的听力保存率和重建非保听术式患者的听力是目前听神经瘤手术的热点和难点。传统的迷路入路术式在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中占比最高,具有面神经保存率高、颅内并发症少的优势,但因常规切除蜗神经及迷路,术后耳蜗发生纤维化,患者将失去通过人工耳蜗植入重建听力的机会。新的改良迷路入路术式可保留耳蜗神经并有效减少耳蜗纤维化,为行人工耳蜗植入重建听力提供机会,是听神经瘤手术的又一重要突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超级微创手术治疗结直肠早癌与癌前病变的疗效评估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消化内镜超级微创手术(SMIS)在结直肠早癌与癌前病变患者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3年1—10月就诊于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及第二医学中心行消化内镜SMIS的结直肠早癌与癌前病变357例患者,其中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组168例,内镜下黏膜下层剥离术(ESD)组103例,内镜下高频电切术(EHE)组86例。比较三组患者的息肉情况、术中操作情况、治疗疗效以及经济学评价。结果:三组患者性别构成、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三组在息肉个数和早期癌变侵犯深度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而三组在息肉形态、大小分布及病理诊断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三组术中穿孔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但ESD组术中出血率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大于EMR组及EHE组[62.1%(64/103)比14.9%(25/168)和7.0%(6/86)、17.5%(18/103)比4.8%(8/168)和7.0%(6/86)]( P<0.05)。ESD组非治愈性切除率高于EMR组及EHE组[6.8%(7/103)比0.6%(1/168)、1.2%(1/86)]( χ2 = 8.82, P<0.05),三组整块切除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ESD组住院时长及手术费用高于EMR组及EHE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 结论:不同术式的SMIS均能实现较高的结直肠早癌与癌前病变的整块切除率与治愈性切除率,但术式选择应依据病变的特点进行确定。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消化内镜超级微创手术治疗上消化道同部位浅表性肿瘤合并黏膜下肿瘤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究上消化道同部位浅表性肿瘤合并黏膜下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及消化内镜超级微创手术(super 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SMIS)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21年12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9例上消化道同部位浅表性肿瘤合并黏膜下肿瘤,并经消化内镜SMIS治疗的患者资料。收集患者的基础信息、内镜诊治、病理结果及随访等资料,分析其临床病理特征,以病理为金标准评价SMIS有效性,以并发症的发生率评价SMIS的安全性。结果:9例患者中男8例、女1例,年龄为(61.6±11.7)岁,主要症状为腹痛(3例)、腹部不适(2例)、吞咽困难(1例)。其中7例患者术前诊断为浅表性肿瘤,手术过程中发现黏膜下肿瘤;术前诊断为浅表性肿瘤合并黏膜下肿瘤、黏膜下肿瘤的患者各1例。常见发病部位依次为食管3例、胃窦3例、贲门2例、胃底1例。所有病变的巴黎分型为Ⅰ型或Ⅱa及其组合类型。最常见的病理类型为早期癌合并平滑肌瘤(5例)。所有病变达到整块切除;除1例水平切缘提示低级别上皮内瘤变外,余下均得到完整切除。无出血、穿孔、感染等并发症发生。9例患者均成功进行了随访,随访时间为19~81个月,无复发或转移情况。结论:上消化道同部位浅表性肿瘤合并黏膜下肿瘤患者症状多不典型,内镜下表现多为隆起型或部分隆起型,术前诊断多为浅表性肿瘤,诊疗过程中偶然发现黏膜下肿瘤,最常见的病理类型为早期癌合并平滑肌瘤。对于这类复杂病变,消化内镜SMIS治疗是一种安全且有效的方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