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皮高黏度骨水泥椎体成形术治疗老年胸腰段椎体压缩性骨折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探讨经皮椎体高黏度骨水泥成形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胸腰段压缩性骨折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2月安徽理工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脊柱外科收治的31例老年性胸腰段压缩性骨折病人为研究对象,所有病人伤椎均为单一椎体新鲜骨折,伤椎采用经皮注入高黏度骨水泥.比较治疗前和治疗后各时间点病人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活动能力评分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比较治疗前和治疗后各时间点伤椎后凸角和前后缘高度.结果 31例伤椎骨水泥注入治疗后第2天、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椎体前缘高度[(27.07±1.93)mm、(27.01±1.96)mm、(26.94±1.89)mm、(26.95±1.89)mm、(26.92±1.92)mm]均高于术前(18.62±2.02)mm(P<0.05),后凸角[(6.96±0.86)°、(6.94±0.86)°、(6.98±0.87)°、(6.95±0.87)°、(6.99±0.81)°]均低于术前(10.59±1.19)°(P<0.05);病人术后各时间点VAS评分、活动能力评分及ODI指数均低于术前(P<0.05).结论 老年骨质疏松性胸腰段椎体新鲜压缩性骨折采用经皮椎体高黏度骨水泥成形术治疗效果明显,能有效恢复伤椎高度、纠正后凸角,明显减轻病人疼痛、提高生活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椎体强化术后残余腰背痛的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OVCF)椎体强化术后残余腰背痛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椎体强化手术治疗的OVCF患者的病例资料,提取性别、年龄、体质量、是否合并糖尿病、是否合并高血压、是否有脊柱外伤史、是否合并Kümmell病、手术方式、骨水泥注入量、骨水泥分布情况、是否合并术后椎体感染、术前和术后1年椎体高度压缩比、术前和术后1年椎体后凸Cobb角及术后1年是否残余腰背痛等信息.根据术后1年患者是否残余腰背痛,将纳入研究的患者分为术后残余腰背痛组和术后无残余腰背痛组.先对2组患者的相关信息进行单因素分析,再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OVCF椎体强化术后残余腰背痛的影响因素.结果:共纳入602例OVCF患者,其中术后残余腰背痛组患者52例、术后无残余腰背痛组550例.2组患者是否有脊柱外伤史、是否合并Kümmell病、骨水泥注入量、骨水泥分布情况、术后1年椎体高度压缩比、术后1年椎体后凸Cobb角比较,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16.062,P=0.000;x2=6.453,P=0.011;(3.65±0.70)mL,(4.25±0.94)mL,t=-2.249,P=0.031;x2=12.366,P=0.000;(30.93±3.97)%,(23.21±4.02)%,t=6.917,P=0.000;12.41 °±3.69°,6.82°±2.63°,t=0.065,P=0.000].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合并 Kümmell 病、骨水泥分布不理想、术后1年椎体高度压缩比偏大、术后1年椎体后凸Cobb角偏大是OVCF椎体强化术后1年仍残余腰背痛的危险因素(β=1.682,P=0.031,OR=0.153;β=0.893,P=0.047,OR=2.202;β=0.635,P=0.014,OR=0.359;β=0.721,P=0.040,OR=0.762).结论:合并Kümmell病、骨水泥分布不理想、术后椎体高度和椎体后凸畸形矫正不佳是OVCF椎体强化术后残余腰背痛的危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单双侧穿刺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ⅢA型急性症状性骨质疏松性腰椎骨折的疗效比较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比较单侧和双侧穿刺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 ⅢA型急性症状性骨质疏松性腰椎骨折(ASOLF)的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16年4月至2018年2月西安交通大学附属红会医院收治的117例ⅢA型ASOLF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32例,女85例;年龄60~88岁[(68.3±5.7)岁]。损伤节段:L 1 35例,L 2 38例,L 3 26例,L 4 18例。均采用PKP治疗。61例采用横突中点-关节突移行部为穿刺点(单侧穿刺组),56例采用传统的“2点”和“10点”为穿刺点(双侧穿刺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患者与术者辐射暴露量及骨水泥注入量;比较术前、术后第一天及末次随访时伤椎Cobb角、伤椎前缘高度、视觉模拟评分(VAS)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观察术中及术后并发症情况。 结果:患者均获随访24~35个月[(26.3±4.7)个月]。单侧穿刺组手术时间为(20.4±5.6)min,患者辐射暴露量为(1.08±0.44)mSv,双侧穿刺组为(37.5±9.2)min、(2.24±0.58)mSv( P均<0.01);两组术者辐射暴露量和骨水泥注入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术后第一天单侧穿刺组与双侧穿刺组伤椎Cobb角分别为(22.4±10.7)°、(23.4±11.1)°,末次随访时分别为(24.3±8.3)°、(23.5±9.5)°,较术前的(29.6±9.7)°、(30.6±12.9)°明显降低( P均<0.01)。术后第一天单侧穿刺组与双侧穿刺组伤椎前缘高度分别为(80.4±12.6)%、(78.8±11.9)%,末次随访时分别为(79.3±10.7)%、(77.4±11.2)%,较术前的(65.7±6.3)%、(66.4±9.7)%明显恢复( P均<0.01)。术后第一天单侧穿刺组与双侧穿刺组VAS分别为(2.1±0.5)分、(2.3±1.1)分,末次随访时分别为(1.9±0.8)分、(2.0±0.6)分,较术前的(7.1±0.7)分、(7.2±0.9)分明显降低( P均<0.01)。术后第一天单侧穿刺组与双侧穿刺组ODI分别为21.1±9.7、22.9±7.9,末次随访时分别为18.5±4.6、19.8±9.4,较术前的72.7±4.5、73.1±3.7明显降低( P均<0.01)。两组间上述四项指标各时相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且两组内伤椎Cobb角、伤椎前缘高度、VAS及ODI末次随访与术后第一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单侧穿刺组骨水泥渗漏13例[21%(13/61)],双侧穿刺组18例[29%(18/56)]( P<0.05)。单侧穿刺组相邻椎体骨折4例[7%(4/61)],双侧穿刺组5例[9%(5/56)]( P>0.05)。双侧穿刺组8例[14%(8/56)]出现关节突损伤引起的腰背部疼痛,经非手术治疗1个月后症状缓解,而单侧穿刺组无一例发生( P<0.01)。 结论:单侧及双侧穿刺PKP治疗ⅢA型ASOLF均可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但前者具有手术时间短、患者辐射暴露量少、骨水泥渗漏率及关节突损伤发生率低等优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腰1椎体成形术前椎弓根参数测量的应用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比较术前胸12(T12)、腰1(L1)、腰2(L2)轴位椎弓根最外缘与正中线椎体前缘交界点连线的夹角(设为椎弓根入射角α)、轴位椎弓根最外缘与横突交界点(设为C点)连水平线至椎弓根内缘交界点(设为D点)的距离(CD),探讨其对L1椎体手术中指导穿刺、骨水泥注射的优势及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1年11月于安徽医科大学附属滁州医院介入血管科确诊为L1椎体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行椎体成形术(PVP)患者91例的临床资料,测量L1椎体及其邻近椎体轴位α、CD,记录术中骨水泥注入量、骨水泥渗漏率、手术前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结果:L1轴位α为(20.43±1.61)°,CD为(5.37±1.08)mm。L1椎体单侧入路、双侧入路骨水泥渗漏率分别为35%、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6.08, P < 0.05);L1椎体单侧入路与双侧入路骨水泥注入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L1椎体双侧入路与单侧入路手术前后VA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 > 0.05)。 结论:L1椎体轴位α、CD相比于邻近椎体小,对于手术中选择穿刺路径、减少骨水泥注射渗漏有着重要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单侧双靶点穿刺技术联合侧开口推进器行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Kümmell病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比较单侧双靶点穿刺技术联合侧开口推进器行经皮椎体成形术(PVP)与传统PVP治疗Kümmell病的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20年1月至2022年6月郑州市骨科医院收治的40例Kümmell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1例,女29例;年龄61~95岁[(74.3±9.5)岁]。20例采用单侧双靶点穿刺技术联合侧开口推进器行PVP(观察组),20例采用传统PVP(对照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骨水泥注入量、骨水泥分布等级。术前、术后1 d及术后6个月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Cobb角和椎体前缘高度。比较两组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患者均获随访6~12个月[(9.1±2.8)个月]。观察组手术时间为(40.3±4.5)min,对照组为(38.6±3.5)min( P>0.05)。观察组骨水泥注入量为(6.5±1.3)ml,大于对照组的(5.4±1.0)ml( P<0.01)。观察组骨水泥分布等级(1级0例,2级3例,3级17例)优于对照组(1级1例,2级15例,3级4例)( P<0.01)。术前两组VAS、ODI、Cobb角、椎体前缘高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术后1 d观察组与对照组VAS分别为(1.6±0.7)分、(2.5±0.8)分,ODI分别为16.1±3.3、21.3±4.1,Cobb角分别为(18.4±2.9)°、(21.4±2.0)°,椎体前缘高度分别为(23.7±1.8)mm、(20.1±1.7)mm;术后6个月观察组与对照组VAS分别为(1.3±0.5)分、(2.3±0.9)分,ODI分别为15.0±3.8、20.8±3.9,Cobb角分别为(19.3±2.9)°、(22.4±1.7)°,椎体前缘高度分别为(23.4±1.8)mm、(19.8±1.6)mm。术后1 d和术后6个月观察组VAS、ODI、Cobb角、椎体前缘高度优于对照组( P均<0.01)。术后1 d两组VAS、ODI、Cobb角、椎体前缘高度较术前有明显改善( P均<0.01);术后6个月两组VAS、ODI、Cobb角、椎体前缘高度较术前有明显改善( P均<0.01),但与术后1 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与传统PVP比较,单侧双靶点穿刺技术联合侧开口推进器行PVP治疗Kümmell病,骨水泥注入量更充足、分布更均匀,可更有效减轻患者疼痛,改善生活质量,矫正后凸畸形及恢复椎体高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单、双侧入路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胸椎骨折伴肋间痛的疗效比较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比较单、双侧入路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胸椎压缩性骨折(OVCF)伴肋间痛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9月—2019年9月在徐州市中心医院63例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的OVCF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5例、女38例,年龄61~93岁。按照手术路径的不同分为单侧组36例和双侧组27例。观察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注入骨水泥量、骨水泥渗漏率、椎体高度恢复率、术后Cobb角改善程度,以及并发症情况;比较术前及术后第1天、1个月、3个月腰背部和肋间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等。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性别、伤椎分布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单侧组手术时间、注入骨水泥量均少于双侧组,分别为(31.75±6.60)、(38.96±6.77)min和(4.07±0.52)、(5.65±0.51)mL,而术后骨水泥渗漏率(27.8%,10/36)则高于双侧组(7.4%,2/2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4.242、11.863, χ 2=4.152, P值均<0.05);两组椎体高度恢复率、术后伤椎Cobb角改善程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患者术后均获随访1~3个月。两组患者术中、术后均未见明显神经、脊髓损伤,以及穿刺血肿、感染等并发症。两组患者术后各随访时间点腰背部疼痛、肋间痛VAS评分、ODI均较术前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术前、术后第1天、1个月、3个月腰背部疼痛VAS评分、ODI,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肋间痛VAS评分、ODI比较,术后第1天、1个月双侧组均低于单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术前和术后3个月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 结论:单、双侧入路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伴有肋间痛的OVCF,其止痛和恢复脊柱稳定性的效果相近,但双侧入路骨水泥渗漏率更低,术后早期缓解肋间痛更有效,是一种更加安全可靠的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行经皮椎体成形术后骨水泥渗漏危险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行经皮椎体成形术(PVP)后骨水泥渗漏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多中心大样本病例对照研究分析4所医院2018年5月至2021年10月收治的2 273例(2 689个椎体)OVCF行PVP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994例,女1 279例;年龄52~91岁[(69.1±3.1)岁]。根据是否出现骨水泥渗漏分为渗漏组(581例,604个椎体)和无渗漏组(1 692例,2 085个椎体)。记录患者性别、年龄、骨折部位、椎体压缩率、上下终板完整性、手术节段、手术入路及骨水泥注入量等指标。采用单因素分析上述指标与PVP术后骨水泥渗漏的相关性,再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明确PVP术后骨水泥渗漏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年龄、骨折部位、椎体压缩率、骨水泥注入量与PVP术后骨水泥渗漏相关( P<0.05或0.01);上下终板完整性、手术节段、手术入路与PVP术后骨水泥渗漏不相关( P均>0.05)。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胸椎骨折( OR=1.68,95% CI 1.11~2.55, P<0.05)、椎体压缩率>40%( OR=1.98,95% CI 1.29~3.02, P<0.01)、骨水泥注入量≥5.5 ml( OR=1.55,95% CI 1.07~2.26, P<0.05)与PVP术后骨水泥渗漏显著相关。 结论:胸椎骨折、椎体压缩率>40%、骨水泥注入量≥5.5 ml是OVCF行PVP术后骨水泥渗漏的独立危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老年脊柱压缩骨折患者行椎体成形术围手术期服用阿司匹林手术疗效及安全性评估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观察老年骨质疏松椎体骨折(OVF)患者行椎体成形术(VP)围手术期服用阿司匹林的安全性及对手术疗效影响。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16年1月到2020年12月北京医院骨科136例行VP治疗OVF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服用阿司匹林组(接受PVP术前服用阿司匹林,100 mg/d,并排除服用其他抗凝药物的患者)71例和未服用阿司匹林(对照组)65例患者临床资料、治疗效果、术中和术后并发症及血肿等发生情况。结果:阿司匹林组与对照组术前、术后1周、末次随访中、镇痛药物评分、活动能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阿司匹林组术前、术后1周、末次随访VAS评分为(7.12±1.33)分、(2.37±1.01)分;镇痛药物评分为(3.01±0.95)分、(1.56±0.65)分、(1.61±0.57)分;活动能力评分为(2.75±0.53)分、(1.32±0.63)分、(1.44±0.5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1)。阿司匹林组和对照组患者随访期间均未发生手术感染、大血管损伤、椎管内血肿神经脊髓压迫、肺栓塞等。阿司匹林组与对照组患者术中和术后出血量(12.0±3.5)ml比(11.0±3.6)ml( t=1.60)、单椎骨水泥注入量(4.5±1.9)ml比(4.0±1.7)ml( t=1.40)、骨水泥外溢14例(19.7%)比9(17.0%)( χ2=0.15);神经根刺激症状3例(4.2%)比1例(1.9%)( χ2=0.43);再骨折(含椎体及全身骨折)5例(7.0)比3例(5.7%)( χ2=0.10);椎管外血肿8例(11.3%)比5例(9.4%)( χ2=0.1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OVF行VP治疗患者服用阿司匹林术后疼痛评分、疼痛药物服用、活动能力较术前有明显改善。与未服用阿司匹林患者比较,手术疗效及安全性无差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经皮后路内固定联合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Kümmell病继发节段不稳定的短期疗效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经皮后路内固定联合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Kümmell病继发节段不稳定的短期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2年1月— 2016年2月丽水市中心医院收治的18例Kümmell病继发节段不稳定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4例,女14例;年龄65~86岁[(76.0±5.5)岁]。损伤节段:T 7 1例,T 10 2例,T 11 3例,T 12 4例,L 1 6例,L 2 2例。均采用经皮后路内固定联合PVP治疗。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水泥注入量和术后住院时间。比较术前与术后及末次随访时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手术节段Cobb角和楔形角。同时观察并发症情况。 结果:患者均获随访12~28个月[(17.7±4.4)个月]。手术时间110~175 min [(137.9±21.9)min],术中出血量50~165 ml [(110.7±35.6)ml],骨水泥注入量2.5~6.0 ml [(4.7±0.9)ml],术后住院时间7~14 d [(9.4±2.3)d]。VAS术前为(7.8±1.2)分,术后1周为(3.3±0.7)分,末次随访时为(2.4±0.7)分;ODI术前为(67.3±7.3)%,术后1周为(30.5±7.5)%,末次随访时为(21.8±8.3)%;Cobb角术前(26.2±9.5)°,术后1周为(12.6±7.2)°,末次随访时为(16.7±6.2)°;楔形角术前为(21.1±6.1)°,术后1周为(8.4±4.6)°,末次随访时为(13.2±4.1)°。术后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末次随访与术后1周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末次随访时5例螺钉有轻微松动,内固定无明显移位;1例术后6个月发生远端椎体压缩骨折,再经PVP治愈。 结论:对于Kümmell病继发节段不稳定,经皮内固定联合PVP可有效恢复和维持脊柱序列,快速缓解疼痛,改善临床功能,但其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研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网格定位器在腰椎椎体成形术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比较网格优化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与传统PV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5月至2019年5月北部战区总医院脊柱外科收治196例腰椎单节段行PVP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分为网格优化组(102例)和传统PVP组(94例)。网格优化组:男38例、女64例,年龄(67.3±8.5)岁,病程(2.3±1.2)d,L 1椎体59例、L 2椎体31例、L 3椎体8例、L 4椎体3例、L 5椎体1例。传统PVP组:男26例、女68例,年龄(71.5±5.6)岁,病程(2.1±1.1)d,L 1椎体52例、L 2椎体33例、L 3椎体7例、L 4椎体2例。术前按两组不同方法选择最佳穿刺点及穿刺角度,完成穿刺后置入导丝及工作通道,推入骨水泥,术毕。主要观察指标为手术时间、术中X线透视次数、骨水泥注入量、骨水泥渗漏情况,以及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伤椎前缘和伤椎中缘高度。 结果: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 >0.05),证明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术后均未出现脊髓神经损伤、切口感染、肺栓塞、死亡等严重并发症。网格优化组患者手术时间(34.8±6.5)min、透视次数(29.5±5.5)次、骨水泥注入量(5.3±2.1)ml、骨水泥渗透率3.9%(4/98)均优于传统PVP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网格优化组术后第3天、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VAS评分分别为(1.1±0.6)分、(1.0±0.3)分和(0.9±0.2)分,均优于传统PVP组( P< 0.05)。两组患者术后第3天伤椎前缘及中缘高度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但网格优化组术后3个月伤椎前缘和中缘高度分别为(1.8±0.4)mm、(1.8±0.3)mm,末次随访时分别为(1.7±0.3)mm、(1.7±0.3)mm,均优于传统PVP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0.05)。 结论:相比传统PVP手术,术前应用网格定位器进行网格优化PVP手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更安全、有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