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Ⅲ期Kümmell病截骨方式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骨质疏松症在临床越来越常见,轻度的外伤就可导致骨质疏松症患者椎体压缩性骨折,有的患者疼痛症状不明显,未予重视,逐渐发展为Kümmell病.Ⅲ期Kümmell病会给患者带来严重的腰背部疼痛和后凸畸形,部分患者需要手术矫正畸形.随着对疾病认识的深化和骨科手术技术的不断发展,Ⅲ期Kümmell病的术中截骨术式也出现了多样化,除了传统的截骨方式以外,最近很多学者报道了许多新的截骨术式,这些术式除了能达到可靠的矫形效果、确切的神经减压,还可以有效地减少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降低术中术后的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手术治疗Ⅲ期Kümmell病的安全性,为Ⅲ期Kümmell病患者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本文就Ⅲ期Kümmell病的术中截骨方式进行综述和对比分析,总结不同截骨方式的优缺点以及适用范围,以期为临床工作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椎体强化术后残余腰背痛的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分析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OVCF)椎体强化术后残余腰背痛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椎体强化手术治疗的OVCF患者的病例资料,提取性别、年龄、体质量、是否合并糖尿病、是否合并高血压、是否有脊柱外伤史、是否合并Kümmell病、手术方式、骨水泥注入量、骨水泥分布情况、是否合并术后椎体感染、术前和术后1年椎体高度压缩比、术前和术后1年椎体后凸Cobb角及术后1年是否残余腰背痛等信息.根据术后1年患者是否残余腰背痛,将纳入研究的患者分为术后残余腰背痛组和术后无残余腰背痛组.先对2组患者的相关信息进行单因素分析,再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OVCF椎体强化术后残余腰背痛的影响因素.结果:共纳入602例OVCF患者,其中术后残余腰背痛组患者52例、术后无残余腰背痛组550例.2组患者是否有脊柱外伤史、是否合并Kümmell病、骨水泥注入量、骨水泥分布情况、术后1年椎体高度压缩比、术后1年椎体后凸Cobb角比较,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16.062,P=0.000;x2=6.453,P=0.011;(3.65±0.70)mL,(4.25±0.94)mL,t=-2.249,P=0.031;x2=12.366,P=0.000;(30.93±3.97)%,(23.21±4.02)%,t=6.917,P=0.000;12.41 °±3.69°,6.82°±2.63°,t=0.065,P=0.000].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合并 Kümmell 病、骨水泥分布不理想、术后1年椎体高度压缩比偏大、术后1年椎体后凸Cobb角偏大是OVCF椎体强化术后1年仍残余腰背痛的危险因素(β=1.682,P=0.031,OR=0.153;β=0.893,P=0.047,OR=2.202;β=0.635,P=0.014,OR=0.359;β=0.721,P=0.040,OR=0.762).结论:合并Kümmell病、骨水泥分布不理想、术后椎体高度和椎体后凸畸形矫正不佳是OVCF椎体强化术后残余腰背痛的危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Kümmell病治疗面临的挑战及策略
编辑人员丨6天前
Kümmell病,又称创伤后迟发性缺血性椎体骨坏死,是临床上一种较为少见的特殊类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首次在1895年由Kümmell [1]提出。患者通常在遭受轻微外伤或无明显原因出现脊柱疼痛,在一段无症状期后,再次出现症状性且逐渐加重的背痛,并可能导致椎体塌陷和脊柱后凸畸形。由于该病症状出现缓慢且隐匿,常常导致诊断和治疗的延误。若未得到及时治疗,患者可能会遭受持续且难以缓解的腰背部疼痛,或伴有严重的神经损伤表现,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 [2]。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单侧双靶点穿刺技术联合侧开口推进器行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Kümmell病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比较单侧双靶点穿刺技术联合侧开口推进器行经皮椎体成形术(PVP)与传统PVP治疗Kümmell病的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20年1月至2022年6月郑州市骨科医院收治的40例Kümmell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1例,女29例;年龄61~95岁[(74.3±9.5)岁]。20例采用单侧双靶点穿刺技术联合侧开口推进器行PVP(观察组),20例采用传统PVP(对照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骨水泥注入量、骨水泥分布等级。术前、术后1 d及术后6个月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Cobb角和椎体前缘高度。比较两组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患者均获随访6~12个月[(9.1±2.8)个月]。观察组手术时间为(40.3±4.5)min,对照组为(38.6±3.5)min( P>0.05)。观察组骨水泥注入量为(6.5±1.3)ml,大于对照组的(5.4±1.0)ml( P<0.01)。观察组骨水泥分布等级(1级0例,2级3例,3级17例)优于对照组(1级1例,2级15例,3级4例)( P<0.01)。术前两组VAS、ODI、Cobb角、椎体前缘高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术后1 d观察组与对照组VAS分别为(1.6±0.7)分、(2.5±0.8)分,ODI分别为16.1±3.3、21.3±4.1,Cobb角分别为(18.4±2.9)°、(21.4±2.0)°,椎体前缘高度分别为(23.7±1.8)mm、(20.1±1.7)mm;术后6个月观察组与对照组VAS分别为(1.3±0.5)分、(2.3±0.9)分,ODI分别为15.0±3.8、20.8±3.9,Cobb角分别为(19.3±2.9)°、(22.4±1.7)°,椎体前缘高度分别为(23.4±1.8)mm、(19.8±1.6)mm。术后1 d和术后6个月观察组VAS、ODI、Cobb角、椎体前缘高度优于对照组( P均<0.01)。术后1 d两组VAS、ODI、Cobb角、椎体前缘高度较术前有明显改善( P均<0.01);术后6个月两组VAS、ODI、Cobb角、椎体前缘高度较术前有明显改善( P均<0.01),但与术后1 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与传统PVP比较,单侧双靶点穿刺技术联合侧开口推进器行PVP治疗Kümmell病,骨水泥注入量更充足、分布更均匀,可更有效减轻患者疼痛,改善生活质量,矫正后凸畸形及恢复椎体高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经皮后路内固定联合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Kümmell病继发节段不稳定的短期疗效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经皮后路内固定联合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Kümmell病继发节段不稳定的短期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2年1月— 2016年2月丽水市中心医院收治的18例Kümmell病继发节段不稳定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4例,女14例;年龄65~86岁[(76.0±5.5)岁]。损伤节段:T 7 1例,T 10 2例,T 11 3例,T 12 4例,L 1 6例,L 2 2例。均采用经皮后路内固定联合PVP治疗。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水泥注入量和术后住院时间。比较术前与术后及末次随访时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手术节段Cobb角和楔形角。同时观察并发症情况。 结果:患者均获随访12~28个月[(17.7±4.4)个月]。手术时间110~175 min [(137.9±21.9)min],术中出血量50~165 ml [(110.7±35.6)ml],骨水泥注入量2.5~6.0 ml [(4.7±0.9)ml],术后住院时间7~14 d [(9.4±2.3)d]。VAS术前为(7.8±1.2)分,术后1周为(3.3±0.7)分,末次随访时为(2.4±0.7)分;ODI术前为(67.3±7.3)%,术后1周为(30.5±7.5)%,末次随访时为(21.8±8.3)%;Cobb角术前(26.2±9.5)°,术后1周为(12.6±7.2)°,末次随访时为(16.7±6.2)°;楔形角术前为(21.1±6.1)°,术后1周为(8.4±4.6)°,末次随访时为(13.2±4.1)°。术后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末次随访与术后1周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末次随访时5例螺钉有轻微松动,内固定无明显移位;1例术后6个月发生远端椎体压缩骨折,再经PVP治愈。 结论:对于Kümmell病继发节段不稳定,经皮内固定联合PVP可有效恢复和维持脊柱序列,快速缓解疼痛,改善临床功能,但其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研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Kümmell病诊治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Kümmell病表现为椎体迟发性进行性塌陷,影像学特征为椎体真空裂隙征。随着对该病认识的深入,其诊治的研究越来越多。由于Kümmell病缺乏公认的诊断标准,因此关于该病的研究也受到纳入标准不一的限制。目前认为创伤后进行性加重的疼痛及典型影像学表现为相对准确的诊断标准。治疗方面,采用椎体成形术治疗Kümmell病,椎体再塌陷及骨水泥渗漏率均高,而内固定术相对椎体成形术却并未显现出优势。笔者就Kümmell病的诊断及分期与治疗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对该病有更深入及全面的认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过伸性体位复位与非复位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Kümmell病的疗效比较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过伸性体位复位与非复位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Kümmell病的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4年1月至2017年7月重庆市人民医院收治的42例单节段Kümmell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7例,女25例;年龄68~82岁[(75.7±5.7)岁]。两组患者均行PKP治疗。19例术前未采取过伸性体位复位(常规组),23例术前采取过伸性体位复位(复位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和并发症情况,以及术前、术后3 d及术后1年视觉模拟评分(VAS)、伤椎前缘高度压缩率及伤椎矢状面Cobb角。结果:患者均获随访12~14个月[(13.2±1.3)个月]。复位组手术时间较常规组显著缩短[(31.7±2.2)min ∶(43.5±2.4)min]( P<0.01)。常规组出现骨水泥椎前渗漏2例( P<0.05);两组患者均未出现感染、神经根损伤、脑脊液漏、肺栓塞及过敏性休克等并发症。常规组术前、术后3 d和术后1年的VAS分别为(8.3±1.1)分、(2.7±0.8)分、(2.0±0.5)分;复位组术前、术后3 d和术后1年的VAS分别为(8.2±1.1)分、(2.6±0.8)分、(1.8±0.5)分。两组术后VAS均较术前明显降低( P<0.01),术后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常规组术前、术后3 d和术后1年的伤椎前缘高度压缩率分别为(69.9±3.4)%、(60.7±3.8)%、(62.9±3.6)%;复位组术前、术后3 d和术后1年的伤椎前缘高度压缩率分别为(71.8±3.1)%、(51.7±3.3)%、(53.6±3.3)%。两组术后伤椎前缘高度压缩率均较术前明显降低( P<0.01),术后两个时相点组间比较,复位组的伤椎前缘高度压缩率改善优于常规组( P<0.05)。常规组术前、术后3 d和术后1年的伤椎矢状面Cobb角分别为(19.2±1.9)°、(14.9±1.7)°、(15.4±1.7)°;复位组术前、术后3 d和术后1年的伤椎矢状面Cobb角分别为(24.4±1.9)°、(11.3±1.5)°、(12.4±1.6)°。两组术后伤椎矢状面Cobb角均较术前明显减小( P<0.01),术后两个时相点组间比较,复位组的伤椎矢状面Cobb角改善优于常规组( P<0.05)。 结论:对于单节段Kümmell病患者,过伸性体位复位较非复位PKP治疗可以缩短手术时间、减少骨水泥渗漏率、提高椎体的高度恢复率及Cobb角改善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Kümmell病经皮椎体成形术骨水泥渗漏的危险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Kümmell病经皮椎体成形术骨水泥渗漏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1月至2019年6月行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的309例(351节椎体)Kümmell病患者资料,男80例,女229例;年龄(75.1±7.5)岁(范围60~94岁)。记录患者年龄、性别、症状时间、Kümmell病分期、骨折位置(胸椎、腰椎)、有无椎体皮质连续性中断、骨折形态(楔形、双凹、压缩)、骨折程度(轻度、中度、重度)、椎体后壁皮质是否突入椎管、是否发现椎基底静脉孔、穿刺方式(单侧、双侧)、骨水泥形态(团块样、海绵样)、骨水泥量、渗漏(是、否)、骨水泥渗漏类型。骨水泥渗漏类型分为:经椎基底静脉型、经骨皮质型、经椎体节段静脉型。应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临床因素与骨水泥渗漏的关系。结果:351节椎体,总渗漏发生率65.8%(231/351)。经椎基底静脉型渗漏率21.4%(75/351),经骨皮质型渗漏率37.6%(132/351),经椎体节段静脉型渗漏率22.8%(80/35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与渗漏相关的因素包括:椎体皮质连续性中断、存在椎基底静脉孔、骨水泥形态;与椎基底静脉型渗漏相关的因素包括:存在椎基底静脉孔、骨水泥形态;与骨皮质型渗漏相关的因素包括:椎体皮质连续性中断、骨水泥形态;与椎体节段静脉型渗漏相关的因素包括:存在椎基底静脉孔、骨水泥形态、骨水泥量、骨折位置。结论: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Kümmell病时发生骨水泥渗漏的危险因素包括椎体皮质连续性中断、存在椎基底静脉孔、骨水泥形态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发生Kümmell病的风险预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s,OVCFs)患者发生Kümmell病(Kümmell's disease)的风险预测指标。方法:采用1∶1频数匹配的病例对照研究设计,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6月在柳州市工人医院脊柱外科就诊并发或不并发Kümmell病的OVCFs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Kümmell病组和非Kümmell病组。详细收集患者的人口学资料、合并症及血清学指标,比较两组患者的基线特征。通过单因素分析筛选与目标变量明显相关的预测变量,并构建相关性热图评估目标变量与预测变量间的共线性,采用lasso回归模型进一步筛选潜在的预测指标,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确定Kümmell病的风险预测指标。结果:单因素分析筛选出与Kümmell病明显相关的预测变量包括年龄、骨密度、后凸Cobb角、双节段及以上椎体骨折等。Lasso回归分析确定了系数非零的关键预测指标包括年龄、骨密度、后凸Cobb角、双节段及以上椎体骨折、血小板计数(platelet count,PLT)、天冬氨酸转氨酶/谷氨酸转氨酶比值(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ST/ALT)、白蛋白(albumin,Alb)、白蛋白/球蛋白比值(albumin/globulin ratio,Alb/Glb)、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血清尿素(serum urea,UREA)、血清尿酸(serum uric acid,SUA)、纤维结合蛋白(fibrinogen,Fn)、血糖(blood glucose,BG)及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相关性分析显示ALT与AST/ALT有较高的相关性( r=0.750),PLT与Alb表现出较低相关性( r=-0.110)。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存在双节段及以上椎体骨折[ OR=2.078,95% CI(1.072,4.025), P= 0.030]、后凸Cobb角增大[ OR=1.033,95% CI(1.008,1.058), P=0.009]、ALP水平升高[ OR=1.013,95% CI(1.004,1.023), P= 0.006]、SUA水平升高[ OR=1.004,95% CI(1.000,1.007), P=0.043]、Fn水平降低[ OR=0.996,95% CI(0.992,0.999), P= 0.008]是OVCFs患者发生Kümmell病的预测指标。 结论:双节段及以上椎体骨折、后凸Cobb角增大、ALP和SUA水平升高、Fn水平降低,可作为OVCFs患者是否发展为Kümmell病的预警指标,监测这些指标对早期发现和干预有一定的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后路长、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联合经椎弓根打压植骨治疗Ⅲ期Kümmell病的疗效比较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对比后路长节段与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联合经椎弓根打压植骨治疗Ⅲ期Kümmell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2年6月至2019年6月郑州市骨科医院收治的45例Ⅲ期Kümmell病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8例,女37例;年龄58~84岁[(68.8±3.5)岁]。损伤节段:T 11 5例,T l2 18例,L 1 15例,L 2 7例。24例采用后路长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联合经伤椎椎弓根打压植骨治疗(长节段组),21例采用后路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联合经伤椎椎弓根打压植骨治疗(短节段组)。对于重度骨质疏松患者,椎弓根螺钉均采用骨水泥强化。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术前、术后2周及1年随访时,根据X线片及CT检查进一步评价植骨椎体骨性愈合及伤椎后凸Cobb角变化情况,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估腰痛程度,采用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评估腰椎功能;观察并发症情况。 结果:患者均获随访15~48个月[(31.2±2.3)个月]。两组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2周及1年,两组内后凸Cobb角、VAS及JOA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改善( P<0.01)。术后1年两组椎体内植骨愈合良好。术后2周,两组间后凸Cobb角、VAS及JOA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1年短节段组后凸Cobb角为(14.8±6.3)°,较长节段组(8.5±3.3)°显著增加( P<0.01);而两组间VAS、JOA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术后均未发生内固定物松动或断裂。 结论:对于Ⅲ期Kümmell病,后路长、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联合经椎弓根打压植骨治疗均能有效恢复椎体高度、改善患者后凸畸形及减轻功能障碍。相比短节段固定,长节段固定术后可更好地保持脊柱稳定性,预防伤椎塌陷及局部后凸Cobb角进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