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多学科协作诊治盆底肌筋膜痛综合征1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盆底肌筋膜痛综合征是因盆底肌及筋膜系统病变引起疼痛,伴触发点形成为主要表现的疾病。由于该病症状非特异,多数妇产科医师对其认识不足,易造成误诊、漏诊,且治疗棘手。本文报道1例盆底肌筋膜痛综合征患者,经规范盆底康复治疗后疼痛仍持续存在,经多学科会诊后,加行超声引导下盆底肌和骨盆外肌筋膜触发点注射治疗后疼痛明显缓解。对该类难治性患者细致且专业的体格检查可发现骨盆外肌筋膜中与盆底肌筋膜共存的触发点,这是本例治疗成功的关键,经多学科多模式联合诊治获得成功,本例的经验值得借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体外冲击波联合运动疗法治疗骨盆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观察体外冲击波联合运动疗法治疗女性骨盆肌筋膜疼痛综合征(MPPS)的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82例女性MPPS患者分为冲击波组(21例)、运动组(21例)、联合组(20例)及对照组(20例)。所有患者于每天睡前进行40 min温水浴,并每周进行3次肌电生物反馈治疗(每次治疗20 min),持续治疗4周;冲击波组在此基础上针对双侧坐骨结节内侧及梨状肌体表投影区给予冲击波治疗,能量密度为1.4~9.8 mJ/mm 2,冲击频率3~6 Hz,总冲击次数为3000次,每周治疗2次;运动组则在治疗师指导下进行运动训练,包括呼吸训练、手膝相抗训练、臀大肌激活训练及骨盆周围肌肉牵伸训练等,3次/周;联合组则给予体外冲击波治疗及运动训练,具体方法及疗程同上。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分别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女性性功能指数(FSFI)及肛门反射检查对4组患者进行疗效评定;于治疗结束1个月后随访各组患者复发率及不良反应情况。 结果:治疗后4组患者疼痛VAS评分及FSF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 P<0.05);并且冲击波组、联合组疼痛VAS评分[分别为(0.9±0.6)分和(0.3±0.5)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及运动组[分别为(1.3±0.9)分和(1.0±0.8)分],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运动组、联合组肛门反射检查阴转阳比例(分别为85.7%和75.0%)亦显著优于对照组及冲击波组(分别为45.0%和52.4%),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结束1个月后随访发现,4组患者复发率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体外冲击波联合运动训练能进一步提高女性MPPS患者康复疗效,缓解患者疼痛,提高生活质量,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模拟长航时飞行对骨盆周围肌肉肌电活动和下背部主观疼痛等级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研究模拟长航时飞行对受试者骨盆周围肌肉肌电活动和下背部主观疼痛等级的影响,探讨肌肉功能失衡是否为引起下背痛的原因,为改善相关肌肉功能预防和治疗长航时飞行引发的下背痛问题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16名男性受试者分为2组,对照组8人,未经历过下背痛;背痛组8人,有或曾经有过3个月以上下背痛史.受试者完成4h模拟长航时飞行前后,进行骨盆周围肌肉表面肌电测量,取30 s自然放松静止站立过程中相对稳定的5 s时长肌电数据,计算被测肌肉的积分肌电(iEMG)与平均功率频率(MPF)并填写视觉模拟评分(VAS)疼痛评估量表.结果 模拟长航时飞行后,下背痛组左侧阔筋膜张肌和股直肌iEMG显著提升(P<0.05);其他肌肉iEMG在实验干预前后并无显著变化(P>0.05).对照组左侧半腱肌MPF显著下降(P<0.05);其他肌肉MPF在实验干预前后并无显著性变化(P>0.05);对照组左侧阔筋膜张肌MPF显著低于下背痛组(P<0.05).模拟长航时飞行前,下背痛组下背部疼痛等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飞行后,两组受试者下背部疼痛等级均有显著提升(P<0.01),但不存在组间差异(P>0.05).结论 4h模拟长航时飞行会造成受试者表面肌肉屈髋肌(阔筋张肌和股直肌)的紧张和伸髋肌(半腱肌)的疲劳,会引起并加剧下背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