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联合预测因子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内并发1型心肾综合征风险的预测价值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院内并发1型心肾综合征(CRS1)的危险因素,同时联合相关危险因素构建联合预测因子并评价其的预测价值。方法:该研究为病例对照研究。连续纳入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湖南省人民医院住院的AMI患者,根据住院期间是否并发CRS1分为CRS1组和无CRS1组。通过电子病历系统收集入选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最邻近匹配法对CRS1组和无CRS1组患者进行1∶1匹配,logistic回归模型计算评分值。将单因素分析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AMI患者并发CRS1的危险因素,通过logistic的模型方程进行转换构建联合预测因子,根据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确定联合预测因子的曲线下面积( AUC)值及最佳截断值。采用Python 3.8软件对建模样本进行十折交叉验证。 结果:该研究共纳入942例AMI患者,其中并发CRS1者113例(CRS1组),未发生CRS1者829例(无CRS1组)。将CRS1组和无CRS1组患者进行1∶1匹配后,最终匹配成功的患者两组各99例。倾向性匹配后两组患者的基线年龄、性别、心率、平均动脉压、有糖尿病史者占比、有高血压病史者占比、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者占比、心肌缺血时间以及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及β受体阻滞剂的应用情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CRS1组患者对比剂用量与无CRS1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266),两组患者心肌肌钙蛋白I(cTnI)峰值、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白细胞计数、基础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eGFR)、白蛋白及血红蛋白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基线eGFR降低以及NT-proBNP、cTnI峰值和白细胞计数升高是AMI患者并发CRS1的独立危险因素( P均<0.05)。通过对logistic的模型方程进行转换得到联合预测因子的计算公式,即L 联合= 0.031×cTnI+0.000 2×NT-proBNP-0.024×eGFR+0.254×白细胞计数,其中L 联合表示联合预测因子。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cTnI峰值、NT-proBNP、基础eGFR、白细胞计数、联合预测因子的 AUC分别为0.76、0.85、0.79、0.81、0.92( P均<0.05),联合预测因子的截断值为2.6。模型十折交叉验证后ROC曲线 AUC为0.89。 结论:基线eGFR降低以及NT-proBNP、cTnI峰值、白细胞计数升高是AMI患者院内并发CRS1的独立危险因素,联合这4种生物标志物构建的联合预测因子对AMI患者并发CRS1有良好的预测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动态学习赋能心电图评估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经皮冠脉介入术疗效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快速评估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患者经皮冠脉介入术(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后效果是临床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为此,本研究提出一种基于动态学习的心电图(Electrocardiogram,ECG)分析方法。方法:前瞻性分析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急诊科2019年4月至2020年12月诊断明确且接受成功PCI术的ACS患者203例。根据PCI术后是否存在70%及以上狭窄,分为术后不合并≥70%狭窄组( n=72)和术后合并70%以上狭窄组( n=131)。收集患者的基本临床资料,并采用 χ2检验分析计数资料, t检验和Mann-Whitney检验分析计量资料。记录患者PCI术前、术后2 h ECG,利用动态学习对其进行动力学分析生成心电动力学图(cardiodynamicsgram,CDG)。在术后不合并≥70%狭窄组中,以术前为心肌缺血,术后为非缺血,利用10次10折交叉验证训练支持向量机生成心肌缺血预测模型及CDG指标。 结果: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术后不合并≥70%狭窄组中,支持向量机心肌缺血预测模型对心肌缺血的预测准确率73.61%、敏感度84.72%。患者CDG在PCI术后由散乱转变为规整,CDG指标显著降低( P<0.001):术后不合并≥70%狭窄组中90.28%(65例)患者,术后合并70%以上狭窄患者组中79.39%(104例)患者的术后CDG指标较术前降低。 结论:本研究利用动态学习获取的CDG可直观、较为有效评估PCI术前后的心肌缺血变化,这有助于指导临床医生制定下一步的治疗方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合并垂体GH-PRL混合腺瘤的McCune-Albright综合征四例临床特征分析及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总结4例McCune-Albright综合征(MAS)合并垂体生长激素-催乳素(GH-PRL)混合腺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特点,探讨更有效的临床治疗和管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协和医院确诊的4例MAS合并垂体生长激素(GH)-催乳素(PRL)混合腺瘤患者的临床表现、生化指标、影像学特点、治疗及转归,并进行文献复习,分析外科手术及药物干预的疗效。结果:临床特点:4例患者中,3例为女性,均7岁前起病。骨纤维异常增殖症(FD)类型均为多骨型,且均累及颅面部。均有明显巨人症/肢端肥大症表现,3例出现明显的视力下降,1例视交叉明显受压。4例患者均无自发或触发泌乳。实验室检查:4例患者GH及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IGF-Ⅰ)明显升高,GH水平不被高糖抑制,血PRL均大于100 ng/ml,4例患者ALP水平明显升高,血钙、磷水平正常。影像学特点:4例患者垂体瘤均为大腺瘤,病例2、3出现单侧海绵窦包绕,病例4在第一次手术后残余肿瘤再次增大并包绕双侧海绵窦。4例患者头颅CT均显示颅面骨和颅底部多发FD。治疗与转归:4例患者均接受垂体瘤切除手术及静脉双膦酸盐治疗,并根据情况选择长效生长抑素类似物、多巴胺受体激动剂及其他对症治疗。较早诊断并起始治疗的2例患者治疗后达到部分缓解,另2例患者治疗后未缓解。结论:MAS合并GH-PRL混合腺瘤患者,起病年龄更早,更易出现视神经损害。早期诊断并给予合理的手术治疗有助于快速改善生化指标(GH、IGF-Ⅰ和PRL等),同时联合药物(生长抑素类似物和多巴胺受体激动剂)治疗,可以更好地维持生化指标正常或接近正常,最终改善患者的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电压门控钾离子通道复合物抗体相关临床综合征合并伴胸腺瘤的重症肌无力患者2例及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电压门控钾离子通道复合物(VGKCc)抗体相关临床综合征合并伴胸腺瘤的重症肌无力(MG)患者的临床特点及转归。方法:回顾分析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青岛)分别于2020年9月和12月收治的2例确诊为VGKCc抗体相关临床综合征合并伴胸腺瘤的MG患者,总结其临床及辅助检查、随访预后等资料,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复习总结。结果:例1为64岁女性,临床表现为认知障碍、精神异常和癫痫样发作,血清富亮氨酸胶质瘤失活蛋白1(LGI1)抗体阳性,明确诊断为抗LGI1脑炎,既往存在球部起病的MG,胸部CT提示胸腺瘤,入院后给予免疫治疗后症状改善。例2为67岁男性,MG诊断明确,后期出现认知功能下降、肌颤搐、自主神经症状,神经电生理可见F波后放电及肌颤搐电位,血清接触蛋白相关蛋白2抗体阳性,明确诊断为莫旺综合征合并伴胸腺瘤的MG,入院后给予免疫治疗及胸腺瘤切除等治疗,症状改善。结论:VGKCc抗体相关临床综合征合并胸腺瘤的MG患者同时存在两类疾病各自的临床特点,同时又有交叉。免疫治疗及针对胸腺瘤的治疗通常能取得较好的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婴儿气管隆突重建术麻醉管理1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患儿,女性,年龄7月22 d,体质量6 kg,身长62 cm,因"检查发现支气管畸形5月余"入院。患儿38 +4周顺产,出生时1、5 min Apgar评分分别为9、10分。患儿出生后半月因"新生儿肺炎、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呼吸衰竭、肺动脉高压、动脉导管未闭、房间隔缺损、先天性喉软骨软化病"在当地医院治疗40余天,其中呼吸机辅助呼吸15 d。住院期间胸部CT结果提示:气管隆突位置升高,右主支气管近端偏窄。因好转出院后反复呼吸道感染,至我院呼吸科住院治疗,纤维支气管镜检查结果提示"气管支气管狭窄、气管支气管软化、支气管开口异常"。考虑存在先天性支气管畸形及气管支气管软化,患儿抗感染治疗好转后转入胸外科继续治疗。入院查体:RR 32次/min,HR 134次/min,呼吸稍促,可及胸骨上吸凹,两肺呼吸音稍粗,未及干湿啰音。心音有力,心律齐,胸骨L 2,3肋间可闻及2级收缩期杂音。心脏大血管(包括气道)增强CT结果示:房间隔缺损,交叉肺动脉,肺动脉高压,右上肺静脉异位引流至奇静脉,气管隆突位置高(约平T 1,2椎体层面),形态失常,局部气管管腔明显狭窄,直径约2.7 mm×1.6 mm,右主支气管开口处仅见细线样管腔影(见图1),右肺上叶支气管开口显示不清。心脏B超结果示:房间隔中部缺损,直径7 mm,右上肺静脉走行欠清晰,交叉肺动脉。实验室检查未见明显异常,心电图正常。术前诊断为"先天性支气管畸形,肺静脉连接部分异常,房间隔缺损,先天性喉软骨发育不良"。术前2 d就术中注意事项进行多学科会诊。术前访视时患儿经鼻导管吸氧(氧流量2 L/min),呼吸稍促,无紫绀,轻微咳嗽,少许痰,ASA分级Ⅲ级,拟在全身麻醉下行"气管环状切除和隆突成形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闭环刺激对快速房性心律失常的干预作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研究旨在评估闭环刺激(closed-loop stimulation,CLS)功能对快速房性心律失常的干预作用。方法:入选2016年8月至2018年3月在中日友好医院植入CLS功能双腔起搏器的患者30例(男18例),年龄(64.3±14.7)岁,年龄范围47~89岁。简单随机法分为A组(先DDD-CLS模式后DDDR模式,每种模式3个月)和B组(先DDDR模式后DDD-CLS模式,每种模式3个月),并采取单盲、自身交叉对照原则,分别观察并比较两种模式的心房及心室起搏比例、自动模式转换(AMS)次数及持续时间和房性心动过速(房速)负荷百分比。结果:与DDDR模式相比,DDD-CLS模式下心房起搏比例更高(66.5%±11.8%对55.8%±14.0%, OR=1.30,95% CI 1.06~1.73, P=0.007)、AMS次数更少[(369±409)次对(596±761)次, OR=0.62,95% CI 0.32~0.88, P=0.025]、房速负荷更低(17.9%±3.6%对29.3%±7.3%, OR=0.61,95% CI 0.18~0.71, P=0.034)。 结论:CLS功能可能具有降低双腔心脏起搏器术后患者快速房性心律失常负荷的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机器学习和Logistic回归模型预测心脏外科术后患者发生急性肾损伤的比较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使用机器学习中极限梯度提升(XGBoost)算法构建心脏外科术后患者发生急性肾损伤(AKI)的风险预测模型,探讨心脏外科术后患者发生AKI的危险因素和保护因素。方法:纳入美国重症监护医学信息数据库Ⅲ(MIMIC-Ⅲ)中全部接受心脏外科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术后14 d内是否发生AKI分为AKI组和非AKI组,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在五折交叉验证的基础上,分别采用XGBoost和Logistic回归法建立心脏外科术后AKI预测模型,并比较两种模型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采用沙普利加和解释法(SHAP)解释XGBoost的输出模型。结果:共纳入6 912例心脏外科术后患者,其中5 681例(82.2%)在术后14 d内发生AKI,1 231例(17.8%)未发生AKI。与非AKI组相比,AKI组患者年龄更大〔岁:68.0(59.0,76.0)比62.0(52.0,71.0)〕,急诊入院及合并肥胖、糖尿病比例更高(52.4%比47.8%,9.0%比4.0%,32.0%比22.2%),生命体征指标中呼吸频率(RR)更低〔次/min:17.0(14.0,20.0)比19.0(15.0,22.0)〕,心率(HR)更慢〔次/min:80.0(67.0,89.0)比82.0(71.5,93.0)〕,血压更高〔mmHg(1 mmHg≈0.133 kPa):80.0(70.7,90.0)比78.0(70.0,88.0)〕,实验室指标中血红蛋白(Hb)、血糖、血K +、血肌酐(SCr)更高〔Hb(g/L):122.0(109.0,136.0)比120.0(106.0,135.0),血糖(mmol/L):7.3(6.1,8.9)比6.8(5.7,8.5),血K +(mmol/L):4.2(3.9,4.7)比4.2(3.8,4.6),SCr(μmol/L):88.4(70.7,106.1)比79.6(70.7,97.2)〕,白蛋白(ALB)和三酰甘油(TG)更低〔ALB(g/L):38.0(35.0,41.0)比39.0(37.0,42.0),TG(mmol/L):1.4(1.0,2.0)比1.5(1.0,2.2)〕,且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和脓毒症比例更高(30.6%比16.2%,3.3%比1.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Logistic回归预测模型中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血乳酸〔Lac;优势比( OR)=1.062,95%可信区间(95% CI)为1.030~1.100, P=0.050〕、肥胖( OR=2.234,95% CI为1.900~2.640, P<0.001)、男性( OR=0.858,95% CI为0.794~0.928, P=0.049)、伴有糖尿病( OR=1.820,95% CI为1.680~1.980, P<0.001)和急诊入院( OR=1.278,95% CI为1.190~1.380, P<0.001)。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显示,Logistic回归模型预测心脏外科术后发生AKI的AUC为0.62(95% CI为0.61~0.67)。经过网格搜索与五折交叉验证结合优化XGBoost模型参数,模型训练效果良好,没有出现过拟合或欠拟合。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XGBoost模型预测心脏外科术后发生AKI的AUC为0.77(95% CI为0.75~0.80),明显高于Logistic回归预测模型的AUC( P<0.01)。经SHAP方法处理后,XGBoost输出模型中对最终结果最重要的预测因素是年龄和ALB,其中年龄是危险因素(平均| SHAP值|为0.434),ALB是保护因素(平均| SHAP值|为0.221)。 结论:年龄是心脏外科术后患者发生AKI的重要危险因素,而ALB则是保护因素。机器学习预测心脏外科术后AKI的效能比传统Logistic回归更加优秀,能分析变量与结局间更复杂的关系,更精准地个体化预测术后AKI的发生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基于XGBoost算法的机器学习模型在早期预测重症急性胰腺炎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基于极端梯度提升(XGBoost)算法建立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早期预测机器学习模型,并探讨其预测效能。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选择2020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及苏州大学附属常熟医院收治的急性胰腺炎(AP)患者,根据病历系统与影像系统收集患者的人口学信息、病因、既往史及入院48 h内临床指标和影像学资料,并计算改良CT严重指数评分(MCTSI)、Ranson评分、急性胰腺炎严重程度床旁指数(BISAP)及急性胰腺炎风险评分(SABP)。将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及苏州大学附属常熟医院的数据集按照8 : 2随机分为训练集和验证集,基于XGBoost算法,在采用五折交叉验证、损失函数进行超参数调整的基础上构建SAP预测模型。将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的数据集作为独立的测试集,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评价XGBoost模型的预测效能,并与传统AP相关病情严重程度评分进行比较;同时对特征变量进行重要性排序,采用沙普利加和解释法(SHAP)对模型进行可视化解释。结果:最终共纳入1?183例AP患者,其中129例(10.9%)发生SAP。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和苏州大学附属常熟医院患者中,训练集786例,验证集197例;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的200例患者作为测试集。3组数据集分析均显示,进展为SAP的患者存在呼吸功能异常、凝血功能异常、肝肾功能异常、血脂代谢异常等病理表现。基于XGBoost算法构建SAP预测模型;ROC曲线分析显示,该模型预测SAP的准确度达到0.830,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927,较MCTSI、Ranson、BISAP、SABP等传统评分系统明显提高(准确度分别为0.610、0.690、0.763、0.625,AUC分别为0.689、0.631、0.875、0.770)。基于XGBoost模型的特征变量重要性分析显示,模型中权重排名前10位的指标依次为胸腔积液(0.119)、白蛋白(Alb,0.049)、三酰甘油(TG,0.036)、Ca 2+(0.034)、凝血酶原时间(PT,0.031)、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0.031)、C-反应蛋白(CRP,0.031)、血小板计数(PLT,0.030)、乳酸脱氢酶(LDH,0.029)和碱性磷酸酶(ALP,0.028),说明上述指标对于XGBoost模型预测SAP具有重要意义。基于XGBoost模型的SHAP贡献度分析显示,当患者出现胸腔积液及Alb降低时,SAP发生风险明显增加。 结论:基于机器学习XGBoost算法建立了SAP预测模型,该模型可在入院48 h内对AP患者进展为重症的风险进行预测,且具有良好的准确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内脏利什曼病继发噬血细胞综合征1例及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6天前
噬血细胞综合征是一种进展迅速的高致死性疾病,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且潜在病因多种多样,存在多学科交叉的特点。内脏利什曼病与噬血细胞综合征有相似临床表现,易误诊,且原虫感染诱发嗜血细胞综合征少见,易漏诊。本文针对1例继发性噬血细胞综合征患者,在骨髓涂片阴性情况下通过聚合酶链反应及时诊断原发病因为内脏利什曼病,经病因治疗后成功救治该危重患者,以期通过该病例提高临床医师对本病的认识,做到早诊断早治疗,改善患者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重组酶介导的等温扩增技术结合CRISPR-Cas13a蛋白检测8种境外输入性病毒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基于重组酶介导的扩增技术(recombinase aided amplification,RAA)和CRISPR (clustered regularly interspaced short palindromic repeats)-Cas13a(CRISPR-associated protein 13a)检测,建立一种快速、灵敏且特异的重要境外输入性病毒检测方法。方法:以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Japanese encephalitis virus,JEV)、黄热病毒(Yellow fever virus,YEV)、西尼罗病毒(West Nile virus,WNV)、中东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Middle East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MERS-CoV)、埃博拉病毒(Ebola virus,EBOV)、登革病毒(Dengue virus,DENV)、裂谷热病毒(Rift Valley fever virus,RVFV)、寨卡病毒(Zika virus,ZIKV)为检测对象,设计特异性RAA扩增引物和CRISPR RNA(crRNA),建立RAA扩增结合CRISPR-Cas13a蛋白检测反应,评价方法的灵敏度和特异性,使用登革热疑似临床样本进行检测,并与荧光RT-PCR技术进行比较,同时检测其余7种病毒临床模拟样本。结果:RAA扩增结合CRISPR-Cas13a蛋白检测方法能在39 ℃条件下,40~52 min内检测出8种输入性传染病病原体,灵敏度达到1~10拷贝/μl,并且这8种病原体之间无交叉反应,临床样本均可100%检测出。结论:建立的RAA扩增结合CRISPR-Cas13a蛋白检测方法能够灵敏、特异且快速地检测出8种境外输入性传染病病原体。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