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诺马苷人工抗原合成及鉴定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制备中药两色金鸡菊的活性成分黄诺马苷(Flavanomarein,FM)的人工抗原,为制备FM的单克隆抗体奠定基础.方法 利用曼尼希法将FM与多聚赖氨酸(Poly-lysine,PLL)偶联,并采用薄层色谱法进行鉴定,皮下免疫BALB/c小鼠,采用间接ELISA和间接竞争ELISA法对小鼠血清的抗体进行效价与特异性检测.结果 薄层色谱结果显示FM与PLL偶联成功;间接竞争ELISA结果显示,采用FM-PLL免疫的3号小鼠产生了抗FM的抗体(Y=-0.0372X+0.8621,R2=0.969.结论 成功合成了黄诺马苷人工抗原,为进一步研究FM的免疫学检测方法提供了实验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新疆两色金鸡菊模拟茶饮自由基清除、胰脂肪酶活性抑制及成分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考察新疆两色金鸡菊模拟茶饮水提取物清除自由基、胰脂肪酶活性抑制能力,并对其成分进行HPLC分析.方法:采用去离子纯净水煎煮两色金鸡菊获得模拟茶饮水提取物.对模拟茶饮水提取物进行DPPH、ABTS+·、·OH和NO·自由基的清除能力考察;同时考察模拟茶饮水提取物对胰脂肪酶活性抑制能力;使用HPLC法分析模拟茶饮水提取物中的主要物质成分.结果:模拟茶饮水提取物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能力(SC50)为(228.6±4.61) μg·mL-1;对ABTS+·自由基的清除能力(SC50)为(128.4±5.83) μg·mL-1;对·OH自由基的清除能力(SC50)为(22.41±1.13) μg·mL-1;对NO·自由基的清除能力(SC50)为(149.8±11.6) μg·mL-1;对胰脂肪酶活性抑制能力(IC50)为(366.4±8.12) μg·mL-1.经HPLC成分分析,模拟茶饮水提取物主要含有绿原酸、黄诺马苷、栎草亭-7-O-β-D-吡喃葡萄糖苷、马里苷、异奥卡宁和奥卡宁等成分.结论:新疆两色金鸡菊模拟茶饮水提取物具有一定的自由基清除能力,同时具有一定的抑制胰脂肪酶活性的能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两色金鸡菊HPLC特征图谱的建立及多指标成分含量测定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采用中药特征图谱技术对新疆地区11个不同产地两色金鸡菊进行分析并建立同时测定绿原酸、黄诺马苷、栎草亭-7-O-β-D-吡喃葡萄糖苷、马里苷、黄酮奥卡宁5种化学成分含量的方法.方法: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Inertsil WondaSil C18色谱柱(250 mm×4.6 mm,5μm);流动相为乙腈(A)-0.5%甲酸溶液(B),梯度洗脱;柱温:30℃;检测波长:280 nm;流速:1.0 mL/min;进样量:20 μL.结果:建立了两色金鸡菊乙醇提取物HPLC特征图谱,方法学考察结果符合相关要求,标定了13个共有峰;11批样品中有2批样品相似度<0.90,分别来自喀什乌恰县和昌吉州玛纳斯县,其余9批样品均>0.92;经对比确定5个化学成分(绿原酸、黄诺马苷、栎草亭-7-O-β-D-吡喃葡萄糖苷、马里苷、黄酮奥卡宁),并确定其含量.结论:建立的两色金鸡菊特征图谱及其中5种化学成分含量测定方法稳定、可靠,精密度高,重复性好,可为其质量控制研究提供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黄诺马苷在MDCK单层细胞模型上的转运机制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研究黄诺马苷在马丁达比犬肾上皮(MDCK)单层细胞模型上的吸收转运特性.方法:利用噻唑蓝(MTT)比色法考察黄诺马苷对MDCK细胞的毒性,使用Millicell-ERS-2型细胞电阻仪检测MDCK单层细胞模型的电阻值,考察黄诺马苷的质量浓度、给药时间以及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SGLTs)抑制剂和葡萄糖转运蛋白2(GLUT2)抑制剂对其跨膜转运的影响,采用UPLC-MS/MS测定黄诺马苷的含量,计算表观渗透系数(Papp)及外排比(ER).结果:黄诺马苷质量浓度为5.625~120 mg·L-1时对MDCK细胞无明显毒性作用,黄诺马苷在MDCK单层细胞模型上的转运具有时间、浓度依赖性,且Papp基本处于1 ×10-6~10×10-6 cm·s-1.在60 min和90 min时,与空白组相比,根皮苷组中黄诺马苷在MDCK单层细胞模型上的转运量显著减少.结论:黄诺马苷在肠道中属于中等吸收的药物,其跨膜转运机制以被动转运为主,兼有主动转运存在,且SGLTs转运体可能参与介导了黄诺马苷在MDCK单层细胞模型上的转运.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两色金鸡菊总黄酮化学成分肠道吸收特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5
考察两色金鸡菊总黄酮中化学成分在大鼠不同肠段的吸收情况,采用大鼠外翻肠囊模型,选择矢车菊素-3-O-β-D-葡萄糖苷、绿原酸、黄诺马苷、栎草亭-7-O-β-D-吡喃葡萄糖苷、异奥卡宁、马里苷和3,5-O-二咖啡酰奎宁酸7种两色金鸡菊总黄酮主要化学成分作为考察对象,评价各成分在不同肠段的吸收特性.结果 显示,两色金鸡菊总黄酮不同浓度时矢车菊素-3-O-β-D-葡萄糖苷等7种成分在各肠段的吸收均符合零级吸收速率;绿原酸、黄诺马苷、栎草亭-7-O-β-D-葡萄糖苷、异奥卡宁和3,5-O-二咖啡酰奎宁酸的吸收速率常数(砭)均随给药浓度的增加而增加(P<0.05),提示这5种成分的肠道吸收为被动扩散;而矢车菊素-3-O-β-D-葡萄糖苷和马里苷的Ka浓度依赖性较弱,可能是一种主、被动同时存在的吸收方式.不同肠道部位的吸收结果表明,回肠可能是矢车菊素-3-O-β-D-葡萄糖苷、绿原酸、黄诺马苷、栎草亭-7-O-β-D-葡萄糖苷、马里苷和3,5-O-二咖啡酰奎宁酸的主要吸收部位,空肠可能是异奥卡宁的主要吸收部位.不同肠道部位对两色金鸡菊总黄酮中各成分的吸收具有选择性,采用外翻肠囊法可以评价两色金鸡菊总黄酮中多组分的肠吸收特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