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黑胸散白蚁对不同材料及3种处理方法偏好性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为了寻找对黑胸散白蚁具有高诱食性的物质及处理方法对其取食偏好性的影响,本研究共选取了9种材料,通过测定其嗅觉反应,筛选出选择系数>0.1的玉米杆、杨木和雪松;然后,对这3种材料分别进行了蒸煮、自然腐朽和人工接菌处理,测定其嗅觉反应并进行选择性取食量验证.结果表明,蒸煮处理可提高玉米杆和杨木对黑胸散白蚁的引诱力,但对雪松无此作用,并且蒸煮处理对选择性取食量无显著影响;腐朽处理可提高玉米杆、杨木和雪松的引诱力,但仅对玉米杆和杨木的选择性取食量存在显著影响;人工接种3种木腐菌,均可提高玉米杆对黑胸散白蚁的引诱力,且能够显著提高散白蚁对密粘褶菌玉米杆粉培养物和杨木粉培养物的选择性取食量.结果表明,玉米杆和杨木对黑胸散白蚁具有较好的引诱性,且经过腐朽处理或人工接种密粘褶菌后,可明显改善其诱食效果.因此,在研制针对黑胸散白蚁的毒饵技术时,可采用这两种诱食材料作为基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中国传统村落榉溪村白蚁危害调查及治理策略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掌握榉溪村白蚁种类及危害情况,为白蚁综合治理提供依据.方法 对不同对象分别进行全面调查或抽样调查,并对传统建筑白蚁危害等级进行评定.结果 白蚁种类为台湾乳白蚁、黄胸散白蚁和黑翅土白蚁,传统建筑白蚁危害率达23.6%,其中10幢传统建筑白蚁危害等级为Ⅰ级.结论 白蚁危害是传统村落遭受破坏的主要因素之一,应采取灭治、预防、预警等措施进行白蚁综合治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成都市植物园白蚁种类和危害现状调查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了解成都市植物园白蚁的种类组成、优势种和危害情况,为白蚁防治管理和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抽样调查和重点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并采集、鉴定白蚁标本.结果 共采集白蚁标本51号,其中45号标本为黑翅土白蚁,占标本总数的88.24%,6号标本为黑胸散白蚁,占标本总数的11.76%;共调查树木3 274棵,涉及23科31属35种,受白蚁危害的树种主要有樟、刺槐、青冈、马尾松、大叶桉、水杉、池杉、柳杉、枫香等,其危害率分别为:77.10%、72.73%、57.65%、30.25%、27.63%、27.20%、25.00%、24.21%、21.38%,而蓝桉、天竺桂、红叶李、荷花玉兰等未发现白蚁危害.调查树木总白蚁危害率为15.85%.调查还发现园内东部蚁害较集中和严重,西部蚁害较轻.结论 成都市植物园内危害树木的白蚁有黑翅土白蚁(88.24%)和黑胸散白蚁(11.76%),其中优势种为黑翅土白蚁.白蚁危害具有聚集性,但不同树种的白蚁危害率具有明显差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我国白蚁饵料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6
白蚁是我国重要的建筑物和林木害虫.在多种防治方法中,白蚁诱杀技术因其高效、安全、低毒的特点得到了广泛应用.为了开发白蚁喜好的饵料,在过去的几十年时间里,白蚁防治工作者对白蚁的食物选择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本文针对我国常见5种白蚁对不同饵料偏好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概述,以期为研发高效、广谱的新型白蚁饵料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黑胸散白蚁下唇腺的解剖和扫描电镜观察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通过研究黑胸散白蚁Reticulitermes chinensis下唇腺解剖构造及其在不同品级个体间的分化,为进一步探索口交哺和品级分化机制提供参考.[方法]通过显微解剖观察,了解黑胸散白蚁下唇腺的形态构造及其在不同品级个体间的分化;通过扫描电镜观察,了解下唇腺的结构及神经支配;通过饮水实验,研究工蚁饮水及下唇腺囊的贮水功能.[结果]黑胸散白蚁下唇腺是左右对称结构,每侧构造由一个下唇腺腺泡群、一个下唇腺囊及相关的导管组成.每侧导管分别开口于舌基部下方.蚁后的下唇腺最发达,在下唇腺大小、下唇腺囊大小、腺泡大小及腺泡数量4方面均显著高于其他品级个体;兵蚁、工蚁、有翅成虫的下唇腺也较为发达,相互之间这4个参数的差异性不显著.扫描电镜观察发现,工蚁下唇腺腺泡由主导管和分支导管相连,腺泡外侧有神经分布.黑胸散白蚁工蚁有饮水习性,获得的水贮存在下唇腺囊内.[结论]黑胸散白蚁不同品级个体间,蚁后的下唇腺最发达,有翅成虫的下唇腺也比较发达,说明蚁后除行使生殖职能外,还承担交哺育幼等职能.黑胸散白蚁工蚁有饮水习性,下唇腺囊有贮水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土壤及其孔隙度对土木两栖白蚁穿透能力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测试不同土壤及其孔隙度对台湾乳白蚁和黑胸散白蚁穿透能力的影响.方法 利用土柱穿透试验,评价台湾乳白蚁和黑胸散白蚁对4种不同来源土壤以及不同孔隙度黏土的穿透能力.结果 2种白蚁中,台湾乳白蚁的穿透能力较强;它们在黄土中穿透时间最短,分别为16和24h,而在河沙中最长,48 h的穿透率分别仅为74.80%和34.00%;在孔隙度为36.76%的黏土中,2种白蚁的穿透速度均要显著低于孔隙度为47.11%的黏土(P<0.05).结论 白蚁对黏土和壤土的穿透能力较强,而在砂土中较弱,且穿透性随着土壤孔隙度的减小而降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10%联苯菊酯微囊悬浮剂土壤和木材处理防治白蚁田间药效评价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通过田间药效试验评价10%联苯菊酯微囊悬浮剂土壤和木材处理对白蚁的防治效果.方法 农药登记用白蚁防治剂药效试验方法及评价(NY_T 1153.4-2013)第3部分:农药土壤处理预防白蚁、第4部分:农药木材处理预防白蚁.结果 土壤处理中,24个月内对照组试验箱土壤中已有蚁路或蚁被出现,经10%联苯菊酯微囊悬浮剂625 mg/L及以上试验浓度处理过的土壤,在24个月内未发现蚁路、蚁被或木块遭受白蚁蛀食的情况;木材处理中,对照组与处理组试验箱中均发现有泥路或泥被,对照组木块在24个月以内均遭白蚁蛀食,而经156 mg/L及以上浓度处理的木材,在24个月内未遭受白蚁蛀食.结论 10%联苯菊酯微囊悬浮剂处理土壤和木材预防黑胸散白蚁和黑翅土白蚁的有效浓度分别为625和156 mg/L及以上浓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成都市白蚁天敌资源——蚂蚁种类调查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部分蚂蚁种类是白蚁的重要天敌.为了探明成都市白蚁天敌——蚂蚁的常见种类及其生境,2011-2015年通过对成都市房屋建筑、园林树木、古建筑以及安装在住宅小区绿地的地下型白蚁监测装置等生境中调查白蚁与蚂蚁种类及数量,共鉴定白蚁9种,隶属于3科4属,黑胸散白蚁Reticulitermes chinensis占比最高(83.9%);蚂蚁29种,隶属于4亚科15属,中国短猛蚁Brachyponera chinensis占比最高(38.2%).相关性分析表明,黑毛蚁Lasius niger与尖唇散白蚁R.aculabialis、新中华散白蚁R.neochinensis之间,莱曼氏蚁Formica lemani与黑胸散白蚁、尖唇散白蚁之间,敏捷扁头猛蚁Pachycondyla astuta、铺道蚁Tetramorium caesputum与尖唇散白蚁之间均呈显著负相关.黑毛蚁、莱曼氏蚁、敏捷扁头猛蚁、铺道蚁的种群数量大,在白蚁生物防治中具有一定的应用潜力.鉴于蚂蚁对白蚁的控制作用受环境、人为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建议进一步加强蚂蚁对白蚁自然控制作用的系统研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江苏省南通市古建筑白蚁危害现状调查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了解和掌握南通市古建筑白蚁危害现状,加强南通市古建筑的保护.方法 采用现场普查的方法,并采取全面调查和重点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对南通市崇川、港闸、通州和经济开发区范围内43处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的古建筑进行白蚁危害现状调查.将在古建筑内和外围环境中采集的白蚁制作成标本,带回实验室进行形态学鉴定,并依据相关评定标准,对古建筑白蚁危害等级进行评定.结果 2019年3月4日至7月15日共计调查古建筑43处,发现其中25处古建筑遭受了不同程度的白蚁危害,古建筑白蚁危害率为58.1%.对采集到的白蚁标本进行鉴定,发现古建筑白蚁危害种类有1科2属3种,其中鼻白蚁科散白蚁属有2种,为黑胸散白蚁和黄胸散白蚁;鼻白蚁科乳白蚁属有1种,为台湾乳白蚁.经过统计分析,古建筑危害主要以散白蚁属为主,其中黑胸散白蚁为优势种,危害率为44.2%,明显高于黄胸散白蚁(14.0%)和台湾乳白蚁(4.7%).25处古建筑白蚁危害等级评定结果显示,白蚁危害等级Ⅰ~Ⅲ级分别占调查总数的30.2%、18.6%和9.3%,其中2处古建筑危害程度已达3级,危害较严重,亟需进行古建筑的白蚁综合治理.结论 初步掌握了南通市古建筑白蚁危害情况,为南通市古建筑白蚁防治综合治理决策和实施提供了科学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扬州地区白蚁种类调查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明确扬州地区白蚁种类组成、分布范围及危害情况.方法 2016-2018年3年时间,对扬州市白蚁种类及为害情况进行调查,并运用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手段,对采集到的359份白蚁标本进行鉴定.结果 采集到的白蚁标本隶属于2科3属6种,分别是圆唇散白蚁、黑胸散白蚁、黑翅土白蚁、尖唇散白蚁、台湾乳白蚁、黄胸散白蚁,其中圆唇散白蚁数量最多,占标本总数的41.50%,其次是黑胸散白蚁,占标本总数的29.24%.结论 通过系统调查研究,基本摸清了扬州地区白蚁种类组成、生态分布及不同生境下白蚁危害情况,将为扬州市开展白蚁综合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