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含鹅膏毒肽蘑菇中毒4例和毒物鉴定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毒蘑菇的种类不同,所含有的毒素成分不一样,鹅膏菌属类蘑菇引起的急性肝损伤是我国毒蘑菇中毒致死的主要原因。食用毒蘑菇有潜伏期,临床过程中有假愈期,早期表现轻微没有引起医师足够重视,容易错过治疗时机。本文对4例患者食用含鹅膏毒肽蘑菇后的临床特点、诊治经过及鉴定过程进行分析,以期提高临床医师对毒蘑菇中毒诊治及早期种类鉴定的认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加速康复外科(ERAS)对腹腔镜胃癌手术患者术后肠功能及肠道菌群变化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研究加速康复外科(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ERAS)在腹腔镜胃癌患者术后肠道功能及肠道菌群变化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8月至2019年12月在烟台毓璜顶医院胃肠外一科、甲状腺外科接受腹腔镜胃癌根治性D2手术的患者80例。根据是否为ERAS处理分为2组( n=40):ERAS组和传统围手术期处理组。记录两组患者的术后肠鸣音出现时间、第1次排气及排便时间,抗生素相关性腹泻(AAD)及手术部位感染(SSI)的比例。收集术前、术后第1次、术后1、2周及1月的粪便,采用16S rRNA测序的方法进行肠道菌群多样性和种类的鉴定,比较围手术期肠道菌群多样性指数及益生菌(双歧杆菌及乳酸杆菌)比例的变化。 结果:ERAS组肠鸣音出现时间、第1次排气及排便时间[(16.25±6.41)h、(23.95±6.02)h、(34.95±9.34)h)]显著小于传统处理组[(22.3±6.49)h、(28.45±7.12)h、(48.1±15.64)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抗生素相关性腹泻发生比例在传统处理组(3/40)比ERAS组(1/40)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ERAS组和传统处理组术后手术部位感染(SSI)比例(1/10, 3/40),ERAS组略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围手术期肠道菌群多样性指数(Chao1及shannon指数)及益生菌(嗜酸乳杆菌和双歧杆菌)所占比例,术前两组之间无明显差异( P>0.05),术后第1次、第1周、术后2周及术后1个月,ERAS组较传统组均高( P<0.05);在术后各时间点,传统组下降较ERAS组明显,术后第1次降低值最大( P<0.05);术后随着时间的推移,肠道菌群多样性和益生菌比例逐渐回升,至术后1个月,两组均未恢复至术前肠道菌群多样性的状态及比例。 结论:加速康复外科理念(ERAS)促进了胃癌患者术后肠道早期运动功能的恢复,没有降低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发生或增加手术部位感染(SSI)的比例,维持了肠道菌群多样性的平衡和稳定。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真菌与皮肤微生物组过敏原组分诊断:患者致敏特征与主要致敏蛋白
编辑人员丨1天前
人体作为一个高度复杂的生态系统,生长着多种多样的微生物群落,其中引发过敏反应的主要为皮肤微生物组和真菌。全球真菌的种类数量大致介于60万至100万之间,在理论上,IgE介导的致敏作用可以由任何真菌物种导致。但截至目前,世界卫生组织/国际免疫学联合会(IUIS)官方数据库中只记录了113种真菌过敏原,这些过敏原源自30种不同的真菌,涵盖了42个过敏原家族。而对于皮肤微生物组,已经鉴定出14种不同的马拉色菌过敏原,这些过敏原均源自3种不同的马拉色霉菌,即毛滴虫、分枝杆菌和 M. globosa。这些过敏病患者的过敏原组分致敏谱异常复杂。本文将详细阐释欧洲过敏和临床免疫学会(EAACI)发布的《过敏原组分诊断指导建议2.0》中关于皮肤微生物组和真菌过敏的最新研究进展和临床应用。同时,整理了国内外真菌过敏原的来源、过敏原组分蛋白家族的特征、临床相关性以及诊断策略,以提升相关专业人员对过敏原组分的深刻理解。通过运用先进的过敏原组分诊断技术,旨在精准诊疗过敏患者,为研究中国人群的皮肤微生物组和真菌过敏原蛋白致敏谱奠定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内蒙古自治区采集的蚊虫标本新发现乙脑病毒和盖塔病毒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了解内蒙古自治区的吸血昆虫及其携带虫媒病毒的种类及分布,为虫媒病毒病的预防提供基础数据。方法:在自然界使用灯诱法采集蚊虫标本,形态学分类后分装编号,液氮保存。组织培养法进行病毒分离。使用多种生物学信息软件(BioEdit、MEGA等)对病毒核苷酸序列进行分子生物学特征分析。结果:2014、2017-2018年在内蒙古自治区5个县(旗)的采集点共采集到2属3种蚊虫24 240只,蠓虫17 110只。其中在淡色库蚊标本中检测到乙脑病毒基因阳性,并且获得4株可以稳定传代的病毒分离物,经分子生物学鉴定分别为盖塔病毒、浓核病毒。盖塔病毒(NMDK1813-1)E2基因遗传进化分析结果显示,与甘肃分离株(GS10-2)在同一进化分支,且有6个共同的氨基酸变异位点。结论:本研究发现的乙脑病毒和盖塔病毒均是在内蒙古蚊虫标本中新近发现的病毒,这为内蒙古地区的虫媒病毒及其传播疾病的预防及控制提供了基础数据,对内蒙古的虫媒病毒及其病毒病的预防及控制提出了新的挑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首次在山西省虫媒病毒调查中检测并分离到南定病毒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明确山西省五个地区虫媒病毒种类及其分布特征,对采集的蚊虫样本进行病毒的分离与鉴定。方法:于2020年7~9月采集当地的蚊虫标本,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蚊虫标本中的8种虫媒病毒,通过细胞培养对其进行病毒分离,使用分子生物学和生物信息学方法对病毒分离物进行鉴定和分析。结果:在121批蚊虫样本中,检测到1批乙型脑炎病毒阳性,2批库蚊黄病毒阳性以及8批南定病毒阳性。分离到7株病毒分离物,编号为:SX-YJ-Cxp-4、SX-YJ-Ars-2、SX-YJ-Cxp-1、SX-LY-Cxp-10、SX-GP-Ars-5、SX-GP-Cxp-2、SX-GP-Cxp-4,鉴定均为南定病毒,对其中一株进行全基因组测序,结果显示:山西南定病毒分离株与云南南定病毒分离株属于同一进化分支。结论:首次在山西省分离到南定病毒。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海军飞行(学)员改装体检心律失常医学鉴定的思考——海军单中心527例报告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纳入2019年12月至2021年6月在海军特色医学中心住院体检的418例海军飞行学员和109例海军飞行员,对其年龄、心律失常的种类及飞行结论等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并计算其疾病构成比。结果显示418例飞行学员改装不合格91例(21.8%),因心律失常不合格27例;109例飞行员改装不合格19例(17.4%),因心律失常不合格2例。因此,对于尚处于发育年龄的海军飞行学员分配选拔时需要动态地、发展地看鉴定指标;虽在低限附近也应综合全身情况进行医学鉴定,适当放宽至飞行员标准是非常必要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手功能状态的评估方法与装备
编辑人员丨1天前
手功能是人体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评估内容主要包括手部运动功能障碍程度、劳动能力丧失与残疾程度、以手功能障碍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某些疾病的病情、临床手术或其他治疗手段干预前后的有效性、研发各种手功能康复器具与装备的有效性及各种不同治疗手段间的疗效比较等。手功能的精准评估为医疗、康复、司法和能力鉴定等众多领域所亟需,但现有的手功能评估工具及技术较为落后、智能化程度低、种类有限,临床实用性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手功能评定需求。本文通过学习文献资料,对手功能评估的方法与装备进行介绍,为相关临床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高通量测序确定肠道病毒A71型感染致宿主细胞miRNA表达谱的改变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确定肠道病毒A71型(Enterovirus-A71,EV-A71)感染人扁桃体上皮细胞后miRNA表达谱的改变。方法:EV-A71以感染复数为1感染人扁桃体上皮细胞6 h后,采用Trizol提取总RNA,构建小RNA文库,在Illumina NextSeq 500平台进行高通量测序,处理数据后确定差异表达的已知和新型miRNA种类及其靶基因,进行基因本体和信号途径分析;使用psRNATarget预测具有潜在结合EV-A71基因组的差异表达的miRNA种类。实时定量RT-PCR检测差异表达miRNA的变化倍数。结果:通过高通量测序共鉴定61个已知差异表达的miRNA(下调21个、上调40个)和559个新型miRNA,新型miRNA具有典型的前miRNA的二级发卡结构。实时定量RT-PCR确定hsa-miR-517b-3p和hsa-miR-199a-5p的变化倍数与高通量测序结果基本一致。差异表达miRNA靶基因涉及到不同的生物学过程和信号途径。共鉴定出24个差异表达的miRNA(5个已知miRNA,19个新型miRNA)具有与EV-A71结合的潜在"种子序列"。结论:EV-A71感染人扁桃体上皮细胞后引起miRNA表达谱的显著改变,且差异表达的miRNA可能靶向结合EV-A71基因组进而调控EV-A71复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病毒性脑(膜)炎病原体诊断技术应用专家共识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病毒性脑(膜)炎是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是病毒侵袭脑实质与脑膜导致的炎症性疾病。病毒性脑(膜)炎呈世界性分布,临床以急症和重症常见,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多种病毒可导致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包括疱疹病毒、肠道病毒和虫媒病毒等,病原体鉴定仍是病毒性脑(膜)炎在临床上的主要难题。为规范、合理地应用病原体诊断技术开展脑脊液的病毒核酸检测与抗体检测,由国内病毒学、传染病学、临床医学及医学检验等领域的专家组成的专家组,经反复讨论达成本共识,主要从国内外病毒性脑(膜)炎病原种类、检测技术及检测策略等方面进行阐述,并提出针对我国病毒性脑(膜)炎病原体的检测策略和方案,以期为病毒性脑(膜)炎的临床诊断以及疾病预防控制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纳米孔测序技术在下呼吸道感染细菌性病原检测的临床应用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初步建立纳米孔16S测序技术检测下呼吸道感染细菌性病原的流程和方法,并评估其可行性。方法:收集北京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2019年7月至2020年9月就诊的33例下呼吸道感染患者的支气管肺泡灌洗液标本,进行纳米孔16S测序。采用χ2检验对16S测序结果和细菌培养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比较病原检出率以及病原种类,对纳米孔测序在病原体检测的应用进行评估。结果:33例患者的16S测序病原检出率高于传统的细菌培养[75.8%(25/33),45.5%(15/33),χ2=5.140, P<0.05]。25份纳米孔16S测序阳性样本中,共检测出16种病原体,主要包括副流感嗜血杆菌、流感嗜血杆菌、肺炎链球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琼氏不动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菌、粪肠球菌、鹑鸡肠球菌、纹带棒状杆菌、副胞内分枝杆菌、黏质沙雷菌、 Insuavis无色杆菌、默氏枸橼酸杆菌以及肺炎支原体,多于临床培养检测的6种病原体,包括副流感嗜血杆菌、鲍曼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菌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χ2=7.949, P<0.05)。纳米孔16S测序比对至种水平的序列占属水平的80.0%(60.0%,86.0%),与细菌培养结果的一致率为33.3%(11/33)。 结论:本研究建立的纳米孔16S扩增子测序流程能够从下呼吸道感染患者的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快速鉴定细菌性病原。纳米孔16S扩增子测序病原检出率高,检出病原种类多于细菌培养,且可以将多数细菌鉴定至种水平。该技术是一种非常有潜力的平台,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