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路枕骨髁螺钉钢板系统的生物力学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通过对前路枕骨髁螺钉钢板系统在枕颈融合中的生物力学研究,来探讨该技术应用于单纯前路枕颈融合手术的可行性。方法:选取6具颈椎标本,男4具,女2具,死亡年龄(49±8)岁。对标本进行软组织剥离建立正常模型组,切除正常模型寰椎前弓、部分寰椎侧块、齿状突、齿突尖韧带、翼状韧带、寰椎横韧带,破坏关节囊,制作枕颈不稳模型,前路斜坡螺钉置钉建立斜坡螺钉固定模型,随后在原标本采用前路枕骨髁螺钉置钉建立枕骨髁螺钉固定模型。分别给予4组模型1.5 N·m的前屈、后伸、侧弯、旋转力矩,测量标本C 0-C 1与C 0-C 2的活动度(ROM)。最后进行拔出力试验,比较单双皮质固定对螺钉抗拔出力的影响。 结果:在C 0-C 1节段,斜坡螺钉组的前屈、后伸、侧弯及旋转活动度分别为6.46°±0.85°、5.14°±0.76°、2.73°±0.36°、1.12°±0.41°,枕骨髁螺钉组的活动度分别为5.92°±0.90°、4.16°±1.06°、2.86°±0.50°、1.05°±0.27°;在C 0-C 2节段,斜坡螺钉组的活动度分别为9.55°±1.99°、10.46°±2.03°、6.90°±1.29°、13.51°±1.37°,枕骨髁螺钉组的活动度分别为8.14°±1.38°、9.53°±1.55°、4.75°±1.06°、7.90°±1.68°,枕骨髁螺钉组较斜坡螺钉组的侧弯及旋转ROM明显下降,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均 P<0.05)。单皮质固定的枕骨髁螺钉最大拔出力为(408±28)N,双皮质固定最大拔出力为(439±33)N,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前路枕骨髁螺钉钢板系统能够提供有效的生物力学稳定性,且在抗侧弯和抗旋转性能上比前路斜坡螺钉更具优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导航下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老年人骶髂复合体损伤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导航下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老年人骶髂复合体损伤的临床疗效及注意事项. 方法 2015年3月至2016年5月,我院采用导航下经皮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21例老年骶髂复合体损伤患者,其中男14例,女7例;年龄60~73岁,平均(63.5±3.7)岁;车祸伤15例,高处坠落伤5例,其他伤1例.骨盆骨折按Tile分型:B型8例,其中B2型2例,B3型6例;C型13例,其中C1型5例,C2型6例,C3型2例.记录术中观察指标、置钉神经、血管损伤情况,术后应用Matta放射学评定标准评价骨折的复位质量,末次随访时采用Majeed评分标准进行骨盆功能评定. 结果 21例老年患者在导航辅助下共置入30枚空心螺钉,每枚螺钉置入时间为36~45 min,平均(40.5±4.7) min,术中置入每枚螺钉出血10~20 ml;术后复查发现1例患者螺钉穿出S1椎体前缘骨皮质,1例患者螺钉尾部垫圈陷入髂骨外板,未突破髂骨内板,但2例患者术后均无并发症;其余螺钉位置均良好,无神经、血管损伤及其他并发症出现.术后复位质量依据Matta放射学评定:优14例,良5例,可2例,差0例,优良率为90.5%.19例老年患者术后获得7~13个月,平均(10.3±2.1)个月随访,其中1例患者术后3个月复查时发现双侧骶髂关节螺钉向外侧脱出约5 mm,但在后期随访中患者功能良好,螺钉无继续脱出;余18例患者末次随访时复查骨盆X线片、CT结果显示骨折愈合良好,无螺钉脱出、断裂及松动情况发生,同时依据Majeed标准对骨盆功能进行评定:优9例,良10例,优良率为90.5%. 结论 导航下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老年性骶髂复合体损伤具有创伤小,置钉精确、安全、固定有效等特点,但老年人骨质较为疏松,在置钉过程中应注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两种改良Goel技术治疗颅底凹陷症稳定性的有限元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应用有限元分析评价C2双皮质椎板螺钉和C2椎弓根螺钉联合关节内Cage在寰枢固定中的生物力学差异.方法 采集1名35岁正常男性上颈椎(C0~2) CT数据,通过Mimics 10.01和Abaqus6.11软件建立C0~2节段三维有限元完整模型并进行有效性验证.在失稳模型上分别建立后路C1侧块螺钉+Cage+C2双皮质椎板螺钉组成的钉棒系统模型(C1 lateral mass screw+Cage+bicortical C2 laminar screw,C1L+Cage+BC2L)、后路C1侧块螺钉+Cage+C2椎弓根螺钉组成的钉棒系统模型(C1lateral mass screw+Cage+C2pedicle screw,C1L+Cage+C2P).在枕骨髁上施加40 N轴向压力模拟头颅重力,同时在枕骨上施加1.5 Nm力矩使模型产生前屈、后伸、侧弯、旋转运动,记录C1L+Cage+BC2L组及C1L+Cage+C2P组的应力云图及应力峰值,计算C1~2节段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 结果 在任何工况下C1L+Cage+BC2L组和C1L+Cage+C2P组的C1~2节段ROM差异均小于0.1°,且两组内固定所有螺钉的应力分布和应力峰值无明显差异.在后伸工况下两组内固定Cage内植骨应力最小,存在明显应力遮挡,尤其是C1L+Cage+C2P组.结论 对于BI的治疗,C1L+Cage+BC2L内固定系统的稳定性与C1L+Cage+C2P相当,与C2P技术相比,BC2L技术简单、易行,同时能有效避免椎动脉和脊髓的损伤.为了避免内固定失效和应力遮挡,术后患者应避免颈部后伸运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新型3D打印导板辅助颈椎前路双侧椎弓根置钉的安全及可行性
编辑人员丨2023/8/5
背景:下颈椎前路椎弓根螺钉固定技术可通过前方入路实现颈椎坚强固定,具有较大的应用前景.但该技术操作难度大、风险高,目前尚未得到广泛应用.目的:改良设计一种用于下颈椎双侧前路椎弓根螺钉置钉的3D打印导板,探讨其辅助颈椎前路椎弓根螺钉置钉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选取6具正常成人颈椎标本,男女各3具,行薄层CT扫描后将影像数据以DICOM格式导入Mimics17.0软件,三维重建后模拟设计出C3-C7双侧颈椎前路椎弓根螺钉钉道导孔,再以颈椎椎体前面、椎体上面前1/2及双侧钩突关节面前1/2骨性结构为标志,反向增厚设计生成导孔基座,形成颈椎前路椎弓根螺钉置钉导板.经3D打印得到导板实体后,在导板辅助下行C3-C7双侧颈椎前路椎弓根螺钉置钉.将置钉后的颈椎标本再次行CT扫描,通过CT断面影像评价置钉准确性.同时利用Mimics17.0软件比较实际钉道与模拟钉道在横断面的内、外偏移角度(α1、α2)差异及其在矢状面的上、下偏移角度(β1、β2)差异.结果 与结论:①双侧共计60枚颈椎前路椎弓根螺钉均顺利置入,其中57枚完全位于椎弓根皮质内,判定为0级,准确率95.0%;另外3枚破出椎弓根皮质,其中1级2枚(3.3%),2级1枚(1.7%);②真实钉道与模拟钉道相比,其横断面内、外偏移角分别为(0.867±0.787)°、(0.783±0.792)°,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矢状面上、下偏移角分别为(1.362±1.380)°、(1.314±1.300)°,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③提示在设计得到的3D打印导板辅助下可顺利完成下颈椎双侧前路椎弓根螺钉置钉,且具有良好的置钉安全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