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EEK微型皮片移植技术的研究进展及其在儿科领域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近年来儿童烧伤发病率持续升高,早期覆盖创面是治疗大面积烧伤的关键,然而儿童皮肤薄且供皮区少,容易形成瘢痕增生,如何增大皮片扩展比以及减少瘢痕增生是儿童烧伤创面修复的关键。MEEK微型皮片移植技术20世纪90年代起开始应用于临床,因其具有较高的扩展比、较短的手术时间及创面修复时间、较轻的瘢痕增生等优势,逐渐应用于烧伤创面覆盖。本文对MEEK微型皮片移植技术的临床应用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联合自体Meek微型皮片移植在大面积烧伤患者中应用的前瞻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CMSC)联合自体Meek微型皮片移植对大面积烧伤患者的效果。方法:采用前瞻性自身对照研究方法。2019年5月—2022年6月,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九〇医院收治的16例大面积烧伤患者符合入选标准,按照剔除标准剔除3例患者,最终纳入13例患者,其中男10例、女3例,年龄24~61(42±13)岁。共选择受试区20个(创面40个,大小均为10 cm×10 cm)。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每个受试区中的2个相邻创面分为涂抹含hUCMSC透明质酸凝胶的hUCMSC+凝胶组及涂抹单纯透明质酸凝胶的单纯凝胶组,每组20个创面,随后2组创面均移植扩展比例为1∶6的自体Meek微型皮片。术后2、3、4周,观察创面愈合情况并计算创面愈合率,记录创面愈合时间。术后,若创面出现脓性分泌物,则采集创面分泌物标本行微生物培养。术后3、6、12个月,采用温哥华瘢痕量表评估创面瘢痕增生情况。术后3个月,取创面组织,行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皮肤组织形态学变化,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Ki67阳性和波形蛋白阳性表达情况并统计阳性细胞数。对数据行配对样本 t检验及Bonferroni校正。 结果:术后2、3、4周,hUCMSC+凝胶组创面愈合率分别为(80±11)%、(84±12)%、(92±9)%,均明显高于单纯凝胶组的(67±18)%、(74±21)%、(84±16)%( t值分别为4.01、3.52、3.66, P<0.05)。hUCMSC+凝胶组创面愈合时间为(31±11)d,较单纯凝胶组的(36±13)d明显缩短( t=-3.68, P<0.05)。术后,相邻的2组创面分泌物标本微生物培养情况均相同,4个受试区结果为阴性,16个受试区结果为阳性。术后3、6、12个月,单纯凝胶组创面温哥华瘢痕量表评分分别为(7.8±1.9)、(6.7±2.1)、(5.4±1.6)分,均明显高于hUCMSC+凝胶组的(6.8±1.8)、(5.6±1.6)、(4.0±1.4)分( t值分别为-4.79、-4.37、-5.47, P<0.05)。术后3个月,HE染色显示,hUCMSC+凝胶组创面表皮层厚度、表皮嵴等较单纯凝胶组增加;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hUCMSC+凝胶组创面Ki67阳性细胞数较单纯凝胶组明显增加( t=4.39, P<0.05),2组创面波形蛋白阳性细胞数无明显差异( P>0.05)。 结论:将含hUCMSC的透明质酸凝胶涂抹于创面的应用方式操作方便,是一种较佳的给药途径。hUCMSC外用可促进大面积烧伤患者自体Meek微型皮片移植术区愈合,缩短创面愈合时间,减轻瘢痕增生,可能与创面表皮层厚度、表皮嵴增加和细胞增殖活跃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自体富血小板血浆联合Meek微型皮片修复严重烧伤患者四肢创面的效果及其机制的前瞻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观察自体富血小板血浆(PRP)联合Meek微型皮片修复严重烧伤患者四肢创面的效果,并探讨其机制。方法:采用前瞻性对照研究方法。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909医院烧伤整形科2016年9月—2020年1月收治16例符合入选标准的大面积深度烧伤患者(男9例、女7例,年龄18~69岁)。8例患者两侧患肢损伤程度相近,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肢分为Meek植皮+PRP组和单纯Meek植皮组;将另8例患者损伤较重一侧患肢纳入Meek植皮+PRP组,另一侧患肢纳入单纯Meek植皮组。2组患肢创面进行相应治疗。术后10 d,观察Meek微型皮片成活和融合情况,并计算皮片成活率和融合率,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Meek微型皮片基底组织形态,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Meek微型皮片基底组织微血管增生情况并计数。对数据进行配对样本 t 检验。 结果:术后10 d,Meek植皮+PRP组患肢创面较干燥,绝大部分Meek微型皮片与基底贴合牢固;单纯Meek植皮组患肢创面可见少量分泌物,小部分Meek微型皮片脱落或与基底贴合不牢固。术后10 d,Meek植皮+PRP组患肢创面皮片成活率、融合率分别为(94±3)%、(86±4)%,明显高于单纯Meek植皮组的(89±4)%、(79±4)%( t=3.633、4.229, P<0.01)。术后10 d,Meek植皮+PRP组患肢创面Meek微型皮片基底表皮与真皮连接紧密,有较多炎症细胞浸润,微血管增生活跃;单纯Meek植皮组患肢创面Meek微型皮片基底表皮与真皮连接欠紧密,真皮层下胶原纤维变性明显,炎症细胞浸润较少,微血管增生情况欠佳。术后10 d,Meek植皮+PRP组患肢创面Meek微型皮片基底组织微血管呈簇状密集分布,单纯Meek植皮组患肢创面皮片基底组织微血管呈散在、稀疏、点状分布;Meek植皮+PRP组患肢创面Meek微型皮片基底每400倍视野下的微血管数为(36±6)条,明显多于单纯Meek植皮组的(29±7)条( t=2.671, P<0.05)。 结论:自体PRP可能通过促进皮片基底微血管新生,提高严重烧伤患者四肢创面削痂后移植的Meek微型皮片的成活率和融合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微型皮片移植技术的应用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对于烧伤以及其他各种原因所致的创面,及时通过外科手术封闭开放创面是治疗的关键,其中最重要的方法是自体皮肤移植。然而,对于大面积以及长期慢性的创伤,自体皮源的缺乏使其治疗成为一项巨大的挑战。为此,临床医务工作者通过不断研究逐步发展出了微型皮片移植技术。本文对点状皮片移植术、邮票状皮片移植术、Meek植皮术以及微粒皮片移植术等相关皮肤移植技术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微粒皮和Meek微型皮片移植修复大面积深度烧伤创面临床效果的荟萃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应用荟萃分析方法系统评价微粒皮和Meek微型皮片移植修复大面积深度烧伤创面的临床效果。方法:以"Meek micrografting、burn"为检索词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数据库,以"微粒皮、Meek植皮、烧伤"为检索词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检索各数据库自建库起至2019年3月20日公开发表的有关微粒皮和Meek微型皮片移植修复大面积深度烧伤创面的随机对照试验。结局指标为首次手术后的植皮成活率、一期愈合率、手术耗时、手术治疗费用以及创面愈合时间、住院时间。采用RevMan 5.3及Stata 14.0统计软件对符合标准的研究进行荟萃分析。结果:共纳入15篇文献821例大面积深度烧伤患者,包括接受微粒皮移植治疗的微粒皮组患者410例和接受Meek微型皮片移植治疗的Meek微型皮片组患者411例。纳入的15项研究偏倚风险均不确定。与微粒皮组比较,Meek微型皮片组患者植皮成活率和一期愈合率均明显升高,相对危险度=0.76、0.66(95%置信区间=0.66~0.88、0.50~0.88, P<0.01);手术治疗费用明显降低,标准化均数差=3.19(95%置信区间=1.36~5.01, P<0.01);手术耗时、创面愈合时间和住院时间均明显缩短,标准化均数差=6.05、2.39、2.35(95%置信区间=3.66~8.44、1.43~3.35、2.03~2.68, P<0.01)。亚组分析显示,微粒皮联合异体皮移植可能是手术耗时异质性的来源。敏感性分析结果显示,手术耗时、手术治疗费用、创面愈合时间合并效应量结果稳定性好。一期愈合率和手术治疗费用存在发表偏倚( P<0.01),植皮成活率、手术耗时、创面愈合时间和住院时间不存在发表偏倚( P>0.05)。 结论:在大面积深度烧伤创面的临床治疗中,Meek微型皮片移植与微粒皮移植相比可提高植皮成活率和一期愈合率,缩短手术耗时、创面愈合时间和住院时间,降低治疗费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足底刃厚皮修复背臀部深度烧伤创面的临床效果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足底刃厚皮修复背臀部深度烧伤创面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观察性研究方法。2011年1月—2022年2月,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910医院收治98例符合入选标准的深度烧伤患者,其中男64例、女34例,年龄17~78岁,烧伤总面积35%~95%体表总面积(TBSA)。背臀部Ⅲ度烧伤面积为5%~17%TBSA,创面仅采用双足底邮票状刃厚皮修复或联合其他部位Meek微型皮片或邮票状皮片修复。根据双足底取皮次数将患者分为取1次皮组(29例)、取2次皮组(38例)、取3次皮组(21例)、取4次皮组(10例)。统计98例患者双足底每次取皮面积、每次取皮后供区愈合时间及每次取皮后7 d足底皮受区皮片成活率,69例2次及以上取足底皮患者相邻2次取皮间隔时间,4组患者双足底末次取皮后供区愈合时间和受区皮片成活率。随访观察患者足底皮受区外观、质地和瘢痕情况及双足底供区瘢痕和功能情况。对数据行单因素方差分析、Kruskal-Wallis检验、 χ2检验。 结果:98例患者双足底每次取皮面积为2.0%~4.5%[(3.4±0.6)%]TBSA、每次取皮后供区愈合时间为7~10(7.8±1.1)d、每次取皮后7 d足底皮受区皮片成活率为93%(92%,95%)。69例患者足底相邻2次取皮间隔时间为7~38(11.2±0.5)d。4组患者双足底末次取皮后供区愈合时间和受区皮片成活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88例患者随访3个月~5年,足底皮受区外观平整、质地硬实、瘢痕增生轻、抗压耐磨;其中85例患者足底供区恢复好、瘢痕不明显,仅3例患者足底非负重区遗留小片状瘢痕,但不影响行走和穿鞋袜。10例患者出院后失访。 结论:双足底可反复提供邮票状刃厚皮修复背臀部深度烧伤创面,皮片成活率高,可减轻其他部位供区压力,且抗压耐磨,术后不影响行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水动力清创系统在大面积深Ⅱ度烧伤创面清创中的应用效果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探讨水动力清创系统(简称水刀)在大面积深Ⅱ度烧伤中的清创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0月至2022年10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烧伤科收治的41例大面积深Ⅱ度烧伤患者进行回顾性队列研究,按照是否使用水刀清创分为水刀清创组(20例)和传统清创组(21例),均联合自体Meek皮片封闭创面。术后采取常规抗感染、定期换药等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术后7 d植皮存活率、手术区愈合时间,记录并计算术后降钙素原(PCT)及C反应蛋白(CRP)降低率。数据比较采用t检验、χ2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结果:水刀清创组的手术区植皮存活率为95.9%(87.7%,96.7%),高于传统清创组的83.3%(80.0%,8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748,P<0.001)。水刀清创组术后PCT降低率[(59.5±21.5)%]高于传统清创组[(26.1±3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3.839,P<0.001)。水刀清创组术后CRP降低率为55.8%(32.3%,66.8%),高于传统清创组[32.3%(15.4%,3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 =-3.170,P=0.002)。水刀清创组手术区愈合时间为(37.1±17.3)d,短于传统清创组[(48.9±4.2)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2.058,P=0.046)。结论:与传统清创术比较,水动力清创系统联合Meek皮片移植治疗大面积深Ⅱ度烧伤能更精准地清除坏死组织,减轻全身炎症反应,创造有利的植皮环境,提高植皮存活率,加快创面愈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下肢皮肤缺损自体植皮患者微型皮片类MEEK式回植术修复供皮区创面效果观察
编辑人员丨2023/9/16
目的 探讨下肢皮肤缺损自体植皮患者采用微型皮片类MEEK式回植术修复供皮区创面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因下肢皮肤缺损需接受自体植皮手术的患者4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两组供皮区均选择自体大腿外侧,供皮区修复方法观察组采用微型皮片类MEEK式回植,对照组采用邮票皮回植.比较两组供皮区创面愈合情况及完全上皮化的时间,采用温哥华瘢痕量表(VSS)评分和瘢痕评估量表(POSAS)评分评价两组术后1、3、6个月供皮区瘢痕情况.两组术后随访6个月,记录创面感染及瘢痕情况.结果 术后7 d,观察组部分凡士林纱布自行脱落,可见该处微型皮片向周围爬行生长,皮片间隙出现上皮化;对照组小部分凡士林纱布可自行脱落,渗血较多,创面愈合缓慢.观察组供皮区完全上皮化的时间及术后1、3、6个月VSS、POS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术后无感染者;对照组术后1个月出现创面感染2例,细菌培养均为金黄色葡萄球菌,予以换药治疗后好转,再次行细菌培养为阴性.术后6个月,观察组可见部分相邻皮片融合,创面平坦,无异常突起,按压时弹性接近正常皮肤,皮肤颜色较正常略深;对照组部分患者瘢痕突起明显,不易按压,颜色趋向于深棕.结论 下肢皮肤缺损自体植皮患者采用微型皮片类MEEK式回植术修复供皮区有助于加速供皮区创面愈合,减少感染及愈后瘢痕形成.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9/16
-
MEEK微型皮片移植技术的研究进展及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3/8/6
早期植皮修复创面是大面积烧伤救治的关键.MEEK微型皮片移植技术在烧伤患者的治疗中具有重要地位,该技术皮肤移植扩展比高,手术时间短,感染发生率低,修复创面时间短,单位面积修复费用低,在大面积烧伤创面修复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值得推广.但该技术也有其不足之处,并不能完全取代其他皮肤移植技术.本文对MEEK微型皮片移植技术的研究进展和临床应用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简易Meek切皮器的设计与实验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3/8/6
1958年,美国人Meek CP发明了一台可以将皮片分割成微型皮片的Meek-Wall皮刀,并将分割后的微型皮片移植于患者创面,皮片得以成活,为Meek植皮技术的问世奠定了基础[1-2].20世纪80年代后期,荷兰人Hermans和Keris对Meek植皮技术进行了改进,形成了一整套设备,包括专用取皮刀和刀片、Meek切皮机、软木盘转换载体、专用胶水、扩展和移植载体聚酰胺双绉纱,并规范了操作流程,从而使该技术逐渐广泛应用于临床[3-4].目前关于Meek植皮技术的研究主要为临床研究,动物实验甚少[5].本研究设计了一种简易Meek切皮器,可以将所取皮肤切成3 mm×3 mm的微型皮片,并将切取的微型皮片应用于大鼠全层皮肤缺损创面,取得了预期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