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少年下颌后缩隐形前导矫治的疗效评价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评估隐形前导矫治器矫治青少年下颌后缩患者的疗效。方法:回顾性选取2017年至2021年于青岛大学附属医院正畸科经隐形前导矫治完成的下颌后缩青少年患者30例,其中男性15例,女性15例,年龄(11.6±0.9)岁。应用Pancherz分析法评估治疗前后的头影测量参数,采用配对 t检验比较矫治前后骨骼及牙齿的变化。 结果:治疗后,下颌骨颏前点前移(3.13±0.89) mm( P=0.029),长度增加(4.14±2.18)mm( P<0.001),下颌升支长增加(4.09±1.58) mm( P=0.018),下颌体长增加(4.25±2.87) mm( P=0.001),髁突位置后移(1.03±0.79) mm( P<0.001)。SNB增加(1.96±2.56)°( P<0.001),ANB减小(2.03±1.32)°( P<0.001),Wits值减小(2.90±1.72) mm( P<0.001)。上中切牙舌向倾斜(4.06±4.88)°( P<0.001);下中切牙唇向倾斜(1.23±0.40)°( P<0.001)。治疗后覆盖减小(4.31±1.43) mm( P<0.001),骨性效应占比58.7%,牙性效应占比41.3%;磨牙关系改善(3.87±0.78) mm( P<0.001),骨性效应占比65.4%、牙性效应占比34.6%。 结论:对于生长期骨性下颌后缩患者,隐形下颌前导能有效促进下颌生长发育,疗效以骨性效应为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微种植钉支抗在SUS2矫治器治疗安氏Ⅱ1类中作用的对比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通过Pancherz法对比研究微种植钉支抗在SUS2固定功能矫治器治疗安氏Ⅱ1类中的作用特点.方法:应用SUS2下颌前伸矫治器联合固定矫治器分别对24例安氏Ⅱ1类下颌后缩病例进行功能矫治,其中12例不使用微种植钉支抗,为C组,另外12例采用微种植钉增加下颌牙弓支抗,为T组,所有患者治疗6~8个月,治疗前后摄头颅侧位片,并进行Pan-cherz头影测量分析,SPSS 15.0统计学软件进行t检验.结果:2组患者治疗前后颏前点位置改变(Δpg/OLp),下颌切牙变化(Δli/OLp-Δpg/OLp)和下颌磨牙变化(Δlm/OLp-Δpg/OLp)均有统计学差异.2组覆盖明显减小,C组骨因素45.8%,牙因素54.2%,T组骨因素71.2%,牙因素28.8%.两组磨牙关系均得到改善,C组骨因素54.6%,牙因素45.4%,T组骨因素81.4%,牙因素18.6%.结论:2种方法矫治Ⅱ1类错均可促进下颌骨生长,改善覆盖和磨牙关系.Pancherz分析法分析表明,在前牙覆盖及磨牙关系的改善中,SUS2联合微种植钉支抗表现出相对更多的骨性变化.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Twin-block矫治器对骨性Ⅱ类错儿童早期矫治的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分析Twin-block矫治器治疗生长发育期骨性Ⅱ类错儿童的临床疗效,探讨其机制.方法 选择生长发育期骨性A类患者20例(男9例,女11例),进行Twin-block功能矫治.所有患者治疗前后拍摄X线头颅侧位片,应用Pancherz分析法测量患者治疗前后硬组织指标变化情况,同时,测量治疗前后的上气道线距变化,采用配对t检验检测治疗前后各指标差异.结果 Twin-block治疗前后,ss/OLP、pg/OLP明显增大,Co/OLP和前牙覆盖明显减小,Go-Me长度明显增加,磨牙关系明显改善,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参数无统计学差异.气道测量值Adl-PNS、Ad2-PNS、Mcnamara线、U-MPW、TB-TPPW治疗后均有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win-block功能矫治器能有效地改善骨性A类患者的咬关系和侧貌,可以有效增加上气道各段前后径长度,这些变化主要由髁突前移导致的下颌骨生长发育所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隐形MA与双板矫治器治疗早期骨性Ⅱ类下颌后缩错(骀)的临床疗效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对比评价隐形MA矫治器与双板矫治器治疗骨性Ⅱ类错(骀)畸形儿童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骨性Ⅱ类下颌后缩儿童患者30例,平均年龄10.5岁,分为隐形MA矫治器组(A组)、双板矫治器组(B组)各15例,测量分析治疗前(T0)后(T1)颌骨及牙变化差异.结果 骨性指标:两组矫治后SNB角增加,ANB角减小,Wits值减小,下颌骨位置Pg/OLP增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矫治后前面高比S-Go/N-Me减小,下颌平面角SN/MP、前下面高与前面高比ANS-Me/N-Me增大(P<0.05),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牙性指标:两组矫治后上切牙角U1-SN减小、下切牙角L1-MP增加,覆盖减小,磨牙关系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仅在L1-MP角间有显著差异(P<0.05).Pancherz分析法结果A组骨性效应大于B组.结论 两种矫治器均有效促进下颌骨的发育,改善颌骨间矢状不调;矫治后下颌骨出现顺时针旋转,隐形MA矫治器相较于双板矫治器旋转较小;隐形MA矫治器对前牙轴倾度的控制较好,前牙支抗的丢失较少,隐形MA矫治器矫治可获得更多骨性效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SGTB矫治器在AngleⅡ类1分类骨性错牙合畸形矫治中的临床应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通过X线头影测量,分析SGTB矫治器对生长发育高峰期AngleⅡ类1分类骨性错牙合畸形病人进行矫治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生长发育高峰期AngleⅡ类1分类错牙合畸形伴骨性下颌后缩的病例40例,随机分成2组,S组采用Ⅰ期SGTB矫治器导下颌向前联合Ⅱ期固定矫治;F组采用Ⅰ期固定矫治联合Ⅱ期Forsus矫治器导下颌向前.在治疗前、后拍摄X线头颅侧位片,利用Pancherz测量分析法进行分析,比较2组治疗前后的相关指标情况.结果:治疗前2组间病人的各指标测量数据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F组L1-MP高于S组(P<0.05).与治疗前比较,2组病人治疗后SNB、B/OLP、Pg/OLP、Pg/OLP+Co/OLP、ii/OLP、mi/OLP均增大,ANB、is/OLP、U1-NSL、is/OLP-ii/OLP、ms/OLP-mi/OLP、is/OLP-A/OLP均减小,F组L1-MP增大,S组ii/OLP-Pg/OLP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其余各指标治疗前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前牙覆盖的纠正中,S组牙性和骨性因素所占比分别为43%、57%,F组分别为56%、44%;在磨牙关系的纠正中,S组牙性和骨性因素所占比分别为39%、61%,F组分别为49%、51%,构成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GTB矫治器对AngleⅡ类1分类骨性错牙合畸形具有良好的矫治效果,且在下切牙唇倾的控制方面优于Forsus矫治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