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Ⅲ型急性共同性内斜视的临床特征及手术疗效探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Ⅲ型急性共同性内斜视(AACE)的临床特征及手术疗效。方法::回顾性病例自身对照研究。收集2016年7月至2019年7月于南京医科大学附属眼科医院接受常规斜视矫正术的Ⅲ型ACCE患者31例,年龄14~39岁。收集患者发病时间、双眼的屈光度、每日近距离用眼时间及术中测得的内直肌附着点、术前与术后的斜视度、融合范围、远近立体视等资料,随访时间6~12(7.4±2.6)个月。采用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分析患者手术前后斜视度、融合范围的差异,采用传统配对卡方检验分析患者术前与术后远立体视的变化,采用增强配对卡方检验分析患者术前与术后近立体视锐度的变化。结果::31例Ⅲ型AACE患者中,高度近视3例(10%),中度近视25例(81%),低度近视2例(6%),正视1例(3%)。所有患者每日近距离用眼时间为(6~10) (7.8±1.1)h,内直肌附着点距离角膜缘的平均距离为(4.9±0.1)mm。术前患者看近(33 cm)的斜视度的中位数为35 PD,看远(6 m)的斜视度的中位数为40 PD,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3.136, P=0.002)。本研究中所有患者手术均一次成功,最后一次随访结束时,术后患者看近与看远的斜视度的中位数均为0 PD;与术前相比,术后患者看近、看远的斜视度均比术前明显减小,手术前后斜视度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Z=-4.865,均 P<0.001)。患者术前融合范围的中位数为14°,术后融合范围的中位数为19°,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3.149, P=0.002)。与术前相比,术后有16例(84%)患者恢复了远立体视,19例(95%)患者恢复了近立体视功能,术前与术后的远立体视功能( χ2=14.063, P<0.001)、近立体视功能( χ2=24.000, P=0.001)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长时间近距离工作、内直肌附着点靠前、中度近视可能是Ⅲ型ACCE发病的重要危险因素。按照常规手术量行斜视矫正术能有效改善Ⅲ型ACCE患者的斜视度、融合范围和远近立体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Ⅲ型急性共同性内斜视的发病机制及治疗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4/2/3
Ⅲ型急性共同性内斜视多发生于青春期后的近视患者中.这种类型的斜视具体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可能与近视、集合-发散失衡、过度调节、内隐斜的失代偿、异常的解剖结构及视觉中枢功能异常有关,目前的主要治疗方法包括手术、注射肉毒素、配戴三棱镜、视功能训练,本文主要就Ⅲ型急性共同性内斜视的发病机制和治疗进展展开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2/3
-
急性共同性内斜视Ⅲ型的临床特点及三棱镜矫正效果观察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分析三棱镜矫正的急性共同性内斜视(AACE)Ⅲ型患者的临床特点及三棱镜矫正后三级视功能变化、稳定性及满意度.方法:自身对照研究.AACE III型所引起复视并进行棱镜矫正患者27例,初次戴棱镜时分别予以马氏杆、同视机、Von Graefe棱镜分离行斜视度检查;同时行同视机融合范围测量;给患者试戴棱镜,以复视消除、无不适的处方量作为棱镜最终处方量.随访时间2个月~2(0.7±0.5)年,再次测量患者各指标.分析戴棱镜前后各数值的变化量,并进行满意度调查.采用配对t检验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Von Graefe棱镜分离法看远、看近斜视度分别为16.9△±7.0△、15.1△±7.5△;马氏杆测量看远、看近斜视度分别为22.6△±8.5△,16.3△±9.0△;同视机看远斜视度为18.0△±8.2△;同视机测量融合范围25.4°±8.8°;处方量6.4△±3.0△.看远棱镜分离斜视度、看近棱镜分离斜视度在配戴三棱镜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66,P=0.792;t=0.731,P=0.471);看远马氏杆斜视度、看近马氏杆斜视度配戴三棱镜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40,P=0.969;t=-0.587,P=0.562);看远同视机斜视度配戴三棱镜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23,P=0.606);融合范围配戴三棱镜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210,P=0.237);棱镜处方量配戴三棱镜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00,P=1.000).患者戴三棱镜前后均存在立体视,无明显变化.戴棱镜后患者复视消失,对配戴棱镜效果主观评价满意占11%,非常满意占89%.结论:AACEⅢ型具有发病年龄范围广、斜视度范围较大、伴有同侧复视、看远斜视度大于看近斜视度、融合功能和潜在的立体视功能的临床特点.三棱镜矫正是能消除复视,使患者有较好的满意度,不会对斜视程度、融合范围、立体视产生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