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剂量分割分阶段伽玛刀治疗紧邻视路的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单中心回顾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 分析伽玛刀剂量分割分阶段策略治疗紧邻视路结构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分析2018年3月—2020年9月上海伽玛医院采用分阶段伽玛刀治疗紧邻视路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1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10例为磁共振影像学诊断,1例为经鼻蝶手术后有明确的组织病理学诊断;10例女性患者,年龄27~72岁,中位年龄40岁;肿瘤体积5.54~31.00 cm3,中位体积15.09 cm3;11例患者均完成两阶段伽玛刀治疗,2次伽玛刀间隔时间3~9个月(中位8个月);第一阶段伽玛刀处方周边剂量8~10 Gy(中位8.8 Gy),等剂量线40%~50%(中位45%);第二阶段处方周边剂量8~10 Gy(中位8.8 Gy),等剂量线40%~52%(中位46%).结果 伽玛刀治疗后随访时间25~60个月(中位40个月);第二阶段伽玛刀治疗时肿瘤体积较第一阶段缩小20.3%~85.3%(中位64.2%);随访终点所有11例患者的肿瘤均得到控制(控制率100%),分阶段伽玛刀治疗后肿瘤体积较治疗前缩小70.6%~92.5%(中位83.0%);90.9%的患者(n=10)在伽玛刀治疗后临床症状消失或改善,随访中无辐射诱导的视路损伤或其他神经功能障碍的发生.结论 剂量分割分阶段伽玛刀是紧邻视路结构的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有效安全合理的治疗策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基于光栅立体成像观察高尔夫专项训练对儿童脊柱三维结构影响的纵向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针对少年儿童高尔夫长期专项训练对脊柱三维结构可能造成的影响进行系统研究,揭示儿童脊柱生物力学适应机制,为预防高尔夫训练可能引发的潜在运动损伤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采用纵向观察设计,选取高尔夫训练中心的15名男性儿童作为研究对象.在基线(入组时)、3个月和6个月3个时间点,使用光栅成像技术采集参与者的脊柱三维图像数据,并进行动态监测和分析.结果:高尔夫训练对儿童脊柱三维结构产生一系列适应性变化,主要体现在骨盆倾斜距离、椎体平均偏移、椎体旋转角度、骨盆旋转角度和骨盆扭转角度等指标的显著变化.这些变化具有时间效应特点,表明儿童脊柱生物力学系统具有较强的适应性.结论:高尔夫训练会引起儿童脊柱三维结构的适应性变化,需要重视脊柱及骨盆生物力学平衡的维护,采取对称性训练等干预措施,以预防运动损伤、提高训练质量、延长运动生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虚拟现实技术在弱视患儿视觉训练中应用的范围综述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 对虚拟现实技术在弱视患儿视觉训练中应用的相关研究进行范围综述,为规范其应用提供参考.方法 依据范围界定审查指南,系统检索Embase、Web of Science、CINAHL、Cochrane Library、Scopus、PubMed、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中国知网中的相关研究,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3年11月1日,对纳入文献进行归纳和分析.结果 共纳入24篇文献.其中,二分法训练、视感知训练和视觉推拉模型训练为基于虚拟现实技术进行视觉训练的主要方式,通常以游戏、动画、视频影像的形式进行干预.评估指标包括视觉分辨率、最佳矫正视力、立体视、立体视敏锐度、对比敏感度、视觉诱发电位、三级视功能,以及安全性、训练依从性、接受度和满意度等.结论 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视觉训练在弱视患儿中应用安全可行,可改善患儿视力、提高训练依从性.未来可基于虚拟现实技术开发智能化视觉训练系统,并根据患儿的年龄、弱视类型和程度,构建更科学、有效的结构化视觉训练方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规范化疼痛管理模式在伽玛刀头架固定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 探讨立体定向放射治疗(stereotactic radiosurgery,SRS)时头架安装过程中减轻疼痛方法的应用效果.方法 行立体定向头部伽玛刀治疗的共261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n=130)采用传统的疼痛管理模式,包括手术当天告知伽玛刀治疗流程,头架安装时的配合,头架安装过程中的安慰等;观察组(n=131)采用规范化的疼痛管理模式,包括术前访视及疼痛评估、头架安装前的预防性用药、改进局部麻醉程序、患者的指导配合等,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对疼痛的反应.结果 通过疼痛数字评分法及两组患者心率、血压等比较,观察组患者对疼痛的反应及心率、血压的变化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在伽玛刀治疗头架安装过程中应用规范化的疼痛管理,有利于减轻患者的疼痛,减少患者的不良反应,提高护理工作满意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孤独症谱系障碍合并智力障碍患儿视功能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孤独症谱系障碍(ASD)合并智力障碍患儿的视功能及眼部疾病特点。方法:横断面研究。于2022年1至3月纳入北京市朝阳区7所特殊教育学校的292例(584只眼)ASD合并智力障碍患儿资料,其中男性235例,女性57例;年龄2~18岁。检查所有患儿主观远、近视力、近立体视、客观视力、屈光度数、眼前节和眼底。另纳入健康幼儿及学生300人作为对照,年龄2~18岁,检查主、客观视力和屈光度数。对ASD合并不同智力障碍程度患儿进行分析,视力结果转换为最小分辨角的对数进行计量分析,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的患儿数据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或Kruskal-Wallis H检验。 结果:ASD合并智力障碍患儿的584只眼中,屈光不正272只眼(47.22%),散光260只眼(45.14%),远视29只眼(5.03%),近视10只眼(1.74%),弱视危险因素47只眼(8.16%)。292例患儿中斜视20例(6.85%),色弱3例(1.03%),外眼异常4例(1.37%)。211例患儿完成了近立体视检查,其中100″及以内者54例(25.59%),200″~900″者157例(74.41%)。272只屈光不正眼中,157只眼(57.72%)需矫正而未矫正。患儿主观、客观视力分别为0.22(0.10,0.35)和0.10(0.00,0.22);不同性别的ASD合并轻度或中度智力障碍患儿远近视力、客观视力、屈光度数、近立体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不同年龄段ASD合并轻度智力障碍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H=21.453, P<0.001),合并中度智力障碍患儿主观远、近视力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3.508,-4.503; P<0.001),客观视力、屈光度数、近立体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健康儿童的主观远视力和客观视力分别为0.10(0.00,0.22)和0.00(0.00,0.10),屈光度数为0.25(-0.25,0.50)D,与ASD合并智力障碍患儿比较,主观远视力及客观视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8.527,-10.393; P<0.001),屈光度数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Z=-1.274 ,P=0.203)。 结论:ASD合并智力障碍患儿的主、客观视力均低于健康儿童,屈光不正、斜视、弱视等眼病的患病率和未矫正率均明显高于健康儿童,其所患的屈光不正中以散光为主,且矫正和治疗率较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混合现实技术在创伤骨科的应用与展望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混合现实技术是继虚拟现实技术、增强现实技术之后出现的全新数字全息影像技术。近年来,医学混合现实技术发展迅速,为医务工作者带来了新的临床诊疗模式。对于创伤骨科复杂多变的损伤情况,混合现实技术打破了数字世界与现实世界的界限,提供了全新的个体化三维立体视觉呈现方式,为临床医生提供了新的诊疗思路。本文对混合现实技术在创伤骨科的应用价值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神经病理性痛诱发小鼠睡眠障碍时丘脑-皮质谷氨酸与神经元活动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评价神经病理性痛诱发小鼠睡眠障碍时谷氨酸与丘脑-皮质神经元活动的关系。方法:SPF级健康雄性C57BL/6小鼠28只,6~8周龄,体重15~25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 n=14):假手术组(Sham组)和神经病理性痛组(CCI组)。采用结扎坐骨神经干法建立小鼠神经病理性痛模型。于造模前1 d(T 0)和造模后3、5、7、14、21 d(T 1~5)时测定术侧足机械缩足反应阈和热缩足潜伏期。T 3时植入EEG记录电极到视觉皮层,T 4时监测6 h EEG的变化,计算非快动眼睡眠时间、快动眼睡眠时间和觉醒时间占总时间的百分比。T 3时利用脑立体定位仪将微丝电极植入到丘脑腹后核(VP)和初级体感皮层(S1),T 4时采集VP和S1场电位,计算各波功率百分比,同时评价VP和S1局部场电位的相干性。T 4时处死小鼠,取脑组织,采用质子核磁共振波谱检测丘脑和皮质各脑区神经递质水平。 结果:与Sham组相比,CCI组T 1~5时机械缩足反应阈降低,热缩足潜伏期缩短,非快动眼睡眠时间百分比降低,觉醒时间百分比升高,VP区δ波功率百分比降低,VP和S1区α波功率百分比升高,VP-S1场电位的相干性在δ波(1~4 Hz)及α波(8~14 Hz)的频率范围内均增加,丘脑和皮质谷氨酸、谷氨酰胺及谷氨酸-谷氨酰胺水平升高( P<0.05)。 结论:神经病理性痛诱发小鼠睡眠障碍可能与丘脑-皮质谷氨酸水平升高,导致神经元电活动改变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急性共同性伴部分调节性内斜视3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患者1,男,5岁4个月,因"右眼突发内斜伴双眼复视2个月"于2021年3月至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眼科医院就诊。否认外伤史和全身病史。眼部检查示:双眼裸眼视力均1.0;1%阿托品凝胶散瞳验光:右眼+3.25 DS,左眼+3.25 DS/-0.50 DC×175°;双眼前节、眼底检查未见异常。主视眼为左眼。无代偿头位。角膜映光法:右眼注视=左眼注视,裸眼+30°;眼球运动正常。神经内科会诊及颅脑计算机断层扫描(CT)检查未见异常。远视全矫戴镜后内斜视减轻但未完全矫正。诊断:双眼急性共同性内斜视、部分调节性内斜视。2022年3月行斜视手术治疗,术前检查示:角膜映光法:裸眼+30°、戴镜+20°;同视机检查(10°画片):Ⅰ级斜视度裸眼+33°、戴镜+27°(自觉=他觉);Ⅱ级融合范围-2°~+4°;Ⅲ级立体视有。棱镜度检查采用三棱镜交替遮盖、马氏杆三棱镜和Base-out(BO)恢复点3种方法 [1,2],使用等腰树脂三棱镜,当斜视度大于50 △时在患者双眼前分别放置三棱镜,此时棱镜度根据三棱镜分放双眼与实际棱镜度的换算表计算 [3]。远、近斜视度均依据BO恢复点,手术设计参照Wright增量公式 [4],即手术目标量为裸眼看近和戴镜看远斜视度的平均值,见表1。术中被动牵拉试验无阻力。术后眼位及视功能检查见表2。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吲哚菁绿血管造影有利于全颜面部修复术中皮瓣开窗及面部器官成形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全颜面部修复仍然是当代医学的一大挑战,由于缺乏有效的可视化手段评估皮瓣血管情况及血流灌注,术中的皮瓣开窗及面部器官成形仍然面临较大风险,使得面部的立体修复受到阻碍。该文主要探讨吲哚菁绿血管造影(ICGA)在全颜面部修复术中指导皮瓣开窗及面部器官成形的作用。该团队于2018年6月—2021年6月收治了10例烧伤后全颜面部瘢痕患者(年龄为5~59岁),均采用扩张预制皮瓣行全颜面部修复,术中鼻孔、唇部及眼部的开窗及器官成形均是在采用ICGA评估皮瓣血流灌注下进行。随访结果显示患者面部外观明显改善,五官外形恢复良好。该病例研究表明ICGA可提高全颜面部修复术中皮瓣开窗的安全性,并有助于面部器官成形,可实现全颜面部修复从二维修复向三维修复的跨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屈光参差性弱视和屈光不正性弱视双眼抑制的定量检测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屈光参差性弱视与屈光不正性弱视的临床特征和双眼之间相互作用的差异。方法:横断面研究。收集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北京同仁眼科中心就诊的4~6岁初次诊断为屈光参差(双眼等效球镜度数差值≥1.00 D)性弱视和屈光不正性弱视患者,散瞳验光后,根据屈光状态因素进行分类,分为远视、近视、散光、远视合并散光、近视合并散光以及轻度和重度类型。采用定量方法检查每类患者的最佳矫正视力(最小分辨角对数视力)、立体视觉(对数记录)、知觉眼位、抑制度等,并进行比较。采用秩和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屈光不正性弱视45例患者,男性21例,女性24例;年龄为5.0(4.0,5.0)岁。屈光参差性弱视84例患者,男性48例,女性36例;年龄为5.0(4.0,6.0)岁。屈光参差性弱视的双眼等效球镜度数差值[2.56(1.50,4.19)D]和双眼最佳矫正视力差值[0.40(0.18,0.70)]更大,立体视觉[2.60(2.00,2.90)]更差,抑制度更重[20.0%(13.3%,40.0%)],与屈光不正性弱视[0.25(0.13,0.56)D、0.07(0.00,0.12)、2.00(2.00,2.30)、10.0%(0,23.3%)]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远视屈光参差性弱视的抑制度[30.0%(17.5%,50.0%)]和立体视觉[2.90(2.30,2.90)]与散光屈光参差性弱视[10.0%(0,20.0%)和2.00(2.00,2.30)]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重度屈光参差(双眼等效球镜度数差值>2.50 D)性弱视的抑制度[30.0%(20.0%,53.3%)]和立体视觉[2.90(2.57,2.90)]与轻度屈光参差性弱视[20.0%(0,30.0%)和2.00(2.00,2.90)]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与屈光不正性弱视比较,屈光参差性弱视的抑制度更重,立体视觉更差,双眼之间相互作用异常更严重。屈光参差度数影响双眼之间作用异常程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