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肢力线不良解剖危险因素与非接触性前交叉韧带损伤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前交叉韧带(ACL)是维持人体活动的重要组织之一,下肢力线不良会导致运动中非接触性ACL损伤.导致下肢力线不良的解剖因素包括骨性因素与非骨性因素,骨性因素主要包括胫骨因素、股骨髁因素、股骨近端及髌骨与足踝因素等,非骨性因素主要包括神经型因素、股骨机械轴周围因素、胫骨机械轴周围因素等.运动导致的非接触性ACL损伤大多由于下肢生物力线不良而影响膝关节正常负重,造成ACL力学环境异常,而ACL损伤修复或重建术后移植物失效的病例中也存在下肢力线不良的情况.因此,在临床中准确评估并纠正下肢力线不良,对于预防非接触性ACL损伤和ACL重建术后移植物失效有着重要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Ilizarov支架和单边支架治疗胫骨节段性骨缺损伴软组织缺损的疗效比较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使用Ilizarov支架与单边支架进行开放骨搬移治疗胫骨节段性骨缺损伴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08年8月— 2016年8月天津医院收治并获得完整随访的32例胫骨节段性骨缺损伴软组织缺损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22例,女10例;年龄22~64岁,平均36.7岁。19例使用Ilizarov支架(Ilizarov组),平均骨缺损长度7.9 cm,平均软组织缺损面积41.4 cm 2。13例使用单边支架(单边支架组),平均骨缺损长度7.8 cm,平均软组织缺损面积39.2 cm 2。比较两组骨折愈合情况、创面愈合时间、放射学骨矿化指数、外固定指数、Ilizarov技术研究与应用学会(ASAMI)骨及下肢功能评价结果及并发症发生率等。 结果:患者均获随访24~60个月[(32.6±1.3)个月]。骨折均获骨性愈合。Ilizarov组和单边支架组的创面愈合时间分别为(2.7±2.3)d和(2.4±1.8)d( P>0.05)。Ilizarov组骨矿化指数为(43.4±8.7)d/cm,单边支架组为(45.8±10.4)d/cm( P>0.05)。Ilizarov组和单边支架组的外固定指数分别为(52.6±8.9)d/cm和(58.7±12.9)d/cm( P<0.05)。ASAMI骨评价结果:Ilizarov组优10例,良6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84%;单边支架组优6例,良4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77%( P>0.05)。ASAMI下肢功能评价结果:Ilizarov组优8例,良7例,可3例,差1例,优良率79%;单边支架组优6,良3例,可3例,差1例,优良率69%( P>0.05)。Ilizarov组术后轴向偏移发生率为0,单边支架组为23%( P<0.05),Ilizarov组和单边支架组分别各有1例发生再骨折( P>0.05)。Ilizarov组和单边支架组分别有5例和1例发生针道感染( P>0.05)。 结论:采用Ilizarov支架和单边支架进行开放骨搬移治疗胫骨节段性骨缺损伴软组织缺损均可以获得较大创面与骨缺损的同时修复,但Ilizarov支架生物力学性能更优,更便于术后力线不良的纠正。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下肢力线的测量及其在全膝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机器人辅助全膝关节置换术的安全性及有效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机器人辅助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2021年8月至2022年3月收集六家医院因膝关节炎性疾病接受机器人辅助TKA治疗的69例患者资料,男24例、女45例,年龄(52±6)岁(范围46~72岁),包括膝关节骨关节炎53例、类风湿关节炎10例、创伤性关节炎6例。术前提取患者的CT数据并通过机器人系统设计个性化的假体摆位方案,确定假体尺寸、下肢力线及股骨和胫骨截骨量;术中根据假体摆位方案由机器人控制截骨模板完成截骨,测量术中截骨量与术前规划截骨量以验证机器人辅助TKA的截骨准确性。术后根据X线片测量冠状面的股骨远端外侧角、胫骨近端内侧角和髋-膝-踝角;术后3个月采用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Keen Society score,KSS),包括KSS膝评分和功能评分,评价术后疗效。结果:69例患者手术时间为(97.3±2.3) min(范围80~110 min),出血量为(320.0±6.2) ml(范围300~350 ml)。膝关节活动度由术前的82.2°±1.1°提高至术后119.7°±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7.65, P<0.001);下肢力线由术前的160.9°±0.5°改善至术后的178.0°±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32.03, P<0.001)。KSS膝评分由术前的(54.8±0.7)分提高至术后3个月的(85.0±0.5)分,KSS功能评分由术前的(56.5±0.7)分提高至术后的(85.9±0.4)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35.45、36.58,均 P<0.001)。术中股骨与胫骨截骨量与术前规划相比截骨误差在2 mm以内的患者比例为:胫骨平台外侧97%,胫骨平台内侧100%,股骨远端外侧100%,股骨远端内侧99%,股骨后髁外侧93%,股骨后髁内侧100%;术后正位X线片测量角度误差在3°以内的患者比例为:股骨远端外侧角为100.0%,胫骨近端内侧角为100.0%,髋-膝-踝角为100%。除1例术后伤口发生脂肪液化外,所有患者均无其他并发症发生。 结论:采用机器人辅助TKA假体安装准确、术后下肢力线恢复良好,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膝关节炎性疾病的手术方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一期全膝关节置换对伴有股骨侧关节外畸形的膝骨关节炎的临床效果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一期关节内代偿截骨的全膝关节置换术(TKA)在伴有股骨侧关节外畸形(EAD)的膝骨关节炎(KOA)患者中的应用及其疗效。方法:系统回顾2014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伤科接受一期TKA的9例合并有股骨侧EAD的终末期KOA患者的资料。其中男3例,女6例;平均年龄56岁(19~77岁);单纯冠状面畸形5例(内翻10°~27°,平均18.2°),单纯矢状面畸形3例(向后成角15°~35°,平均22.6°),冠状面与矢状面联合畸形1例(内翻16°,向后成角31°);血友病发育不良1例,骨折畸形愈合8例。比较术前及术后患侧膝关节下肢力线、关节活动度(ROM)和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HSS)的差异。结果:术后随访时间25~47个月,平均33.2个月,机械轴角度由术前的12.4°±4.1°恢复至末次随访的1.4°±0.9°( t=7.954, P<0.01),HSS由术前的28±14提高到87±7( t=-11.174, P=0.013),ROM由56°±22°增加至99°±8°( t=-5.480, P=0.010)。期间无关节不稳、感染、骨折、腓总神经损伤和早期假体松动等并发症。 结论:对于伴有股骨侧EAD的KOA患者,关节内代偿截骨与同期TKA能有效恢复患肢的机械轴线,获得满意的关节功能。通过术前测量、软组织评估和3D打印等系列措施,可提高手术精准度、降低手术难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上行性或下行性胫骨内侧开放楔形截骨术对髌骨高度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观察上行性或下行性胫骨内侧开放楔形截骨术对髌骨高度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5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77例胫骨内侧开放楔形截骨术治疗膝内翻畸形并内侧间室骨关节炎患者资料,男36例,女41例;年龄(59.4±10.5)岁(范围45~70岁);上行性截骨51例,下行性截骨26例。测量手术前后双下肢负重位全长X线片的下肢力线参数,膝内翻畸形矫正角度,并采用Insall-Salvati index(ISI)、Caton-Deschamps index(CDI)及Blackburne-Peel Index(BPI)3种方法动态测量髌骨高度变化,并对上行性组和下行性组进行对比。结果:77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20.6个月(范围12~60个月)。51例上行性截骨内翻矫正度数为10.43°±2.67°;26例下行性截骨内翻矫正度数为11.16°±2.80°。术后6个月CDI法测量上行性截骨髌骨高度下降约8.1%,采用ISI法测量有2例髌骨降低明显(髌骨高度降低10%即为髌骨降低明显),CDI、BPI法测量有7例髌骨降低明显;下行性截骨髌骨高度下降约4.5%(CDI法),采用ISI、CDI、BPI三种测量方法均无髌骨明显降低;上行性组与下行性组比较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101, P=0.040)。内翻矫正10°及以下的上行性截骨22例,髌骨高度下降6.9%(CDI法),ISI法测量无髌骨明显降低,CDI、BPI法测量有1例髌骨降低明显;内翻矫正10°以上的上行性截骨例数29例,髌骨高度下降10.4%(CDI法),ISI法测量有2例髌骨降低明显,CDI、BPI法测量有6例髌骨降低明显;上行性组与下行性组比较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310, P=0.028)。 结论:上行性胫骨内侧开放楔形截骨术后髌骨降低程度与内翻矫正度数为正相关;下行性胫骨内侧开放楔形截骨术对髌骨高度无明显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单纯内固定或假体翻修治疗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骨折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分析单纯内固定和假体翻修治疗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22年1月就诊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骨科的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发生假体周围骨折患者35例(35膝),男13例、女22例,年龄(71.4±4.1)岁(范围62~81岁)。左膝19例,右膝16例。RorabeckⅡ型20例、RorabeckⅢ型15例。初次置换均使用固定平台后稳定型膝关节假体,以骨水泥固定。RorabeckⅡ型患者接受单纯内固定治疗(内固定组),Rorabeck Ⅲ型患者接受更换假体翻修术(翻修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HSS)评分、膝关节活动度范围(range of motion,ROM)、下肢力线矫正情况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并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5.2±3.6)年(范围1~12年)。术中失血量为(680±102) ml(范围420~1 100ml)。内固定组手术时间为(105±17) min,小于翻修组的(140±21) 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5.450, P<0.001)。术中无一例出现神经、血管损伤等并发症。内固定组术后5例下肢力线不满意(与正常值偏差>3°),翻修组下肢力线均满意,两组下肢力线满意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7)。内固定组骨折愈合时间、末次随访时膝关节ROM及HSS评分分别为(5.1±1.3)个月、86°±5°、(84±5)分,翻修组为(4.8±1.5)个月、83°±6°、(82±4)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翻修组1例术后确诊为假体周围感染,病原菌培养提示为白色念珠菌,反复出现膝前窦道和髌骨外露,进而发展为骨髓炎,于翻修后1年行大腿中段截肢术。 结论:假体稳定性是决定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骨折治疗方案的重要参考,对假体未松动患者行坚强的内固定术、对假体松动的患者采取更换假体的翻修术,均可获得良好的膝关节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骨小梁金属Cone重建膝关节翻修术中干骺端骨缺损的临床疗效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膝关节翻修术中应用骨小梁金属Cone重建干骺端骨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7月至2023年8月于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膝关节翻修术中应用骨小梁金属Cone重建干骺端骨缺损患者46例(47膝)的病历资料,男12例、女34例,年龄为(68.65±9.09)岁(范围41~83岁),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为(27.20±4.50)kg/m 2(范围19.5~36.0 kg/m 2)。股骨侧及胫骨侧骨缺损安德森骨科研究所(Anderson orthopedic research institute,AORI)分型为T2B型20侧、T3型16侧、F2B型11侧、F3型17侧,64侧共置入骨小梁金属Cone 67个。临床评价指标包括膝关节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及美国膝关节学会评分(Knee Society score,KSS)。拍摄双下肢全长X线片和膝关节正侧位X线片,测量患肢膝关节胫股角(femorotibial angle,FTA),观察膝关节力线的改善情况及骨小梁金属Cone骨长入程度,记录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46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46.22±26.55)个月(范围6~103个月)。KSS膝评分由术前(29.22±19.79)分提高至术后3个月的(72.46±6.55)分,末次随访为(88.22±6.0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258.118, P<0.001);KSS功能评分由术前(7.65±8.21)分提高至术后3个月的(40.00±9.49)分,末次随访为(56.30±6.1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354.711, P<0.001)。VAS评分由术前(5.35±1.50)分降低至术后3个月的(1.91±0.59)分,末次随访为(0.28±0.5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300.934, P<0.001);ROM由术前67.72°±34.62°改善至术后3个月的80.33°±10.51°,末次随访为85.33°±9.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7.798, P<0.001)。FTA由术前179.24°±10.30°改善至出院时的174.61°±2.11°,末次随访为174.39°±1.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9.123, P<0.001)。末次随访时64个骨小梁金属Cone(95.5%,64/67) X线片提示有良好的骨长入,未见假体周围骨溶解,假体均牢固固定。1例患者术后第20天发生股骨干中段骨折,次日行股骨记忆合金环抱钢板内固定术,术后6个月复查骨折线已完全闭合,可扶助行器行走;其余患者均无假体周围感染、松动、脱位及周围骨折等并发症。 结论:膝关节翻修术中应用骨小梁金属Cone可有效重建严重的干骺端骨缺损,加强膝关节假体的稳定性,重建相对正常的膝关节下肢力线,Cone内骨长入趋势良好,膝关节功能明显改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个性化术前规划结合不同固定方式治疗下肢多平面畸形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个性化术前规划结合不同固定方式治疗下肢复杂多平面畸形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到2019年5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4例下肢复杂多平面畸形的患者资料。男1例,女3例;年龄12~65岁,平均28.8岁。所有患者术前行薄层(1 mm)CT扫描,通过CT数据进行个性化术前规划和模拟,并用3D打印技术制作手术导板,为术中提供截骨导向。记录患者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骨折愈合时间、患者手术前后Lysholm评分、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膝关节功能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等。结果:手术时间平均160.0 min。术中透视次数平均5.0次。所有患者术后获平均8.8个月随访。骨折愈合时间平均6.3个月。术前、术后Lysholm评分平均分别为55.8、80.5分,术前、术后HSS评分平均分别为61.0、80.8分,术前、术后VAS评分平均分别为3.8、1.0分。术中依据手术导板做到了精准截骨,导板在应用过程中未出现变形、断裂等问题。随访期间所有患者下肢全长X线片显示力线良好,无畸形复发,未发生感染、内固定物断裂、截骨延期愈合或不愈合等并发症。结论:对于下肢多平面畸形的患者,术前进行个性化手术规划,可以准确计算出截骨的相关参数,并借助3D打印的截骨导板结合不同的内固定方式,做到精准矫形,术后获得良好的疗效,保证了手术的安全性、精准性和高效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非脱位过伸型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特征及治疗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索非脱位过伸型胫骨平台骨折的流行病学特点、临床特征、治疗策略及临床结果。方法:收集收集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共25例非脱位过伸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资料,其中男12例,女13例,年龄(51±15)岁(范围:27~79岁)。损伤原因:车祸18例,重物砸伤2例,摔伤5例。胫骨平台骨折Schatzker分型:Ⅱ型4例,Ⅳ型5例,Ⅴ型13例,Ⅵ型3例;三柱理论分型:单纯外侧柱4例,单纯内侧柱5例,内侧柱+外侧柱7例,三柱9例。25例后倾角术前-5.2°±4.2°(范围:-10°~0°)。术前MR检查示合并膝关节内侧副韧带(medial collateral ligament,MCL)损伤5例,合并膝关节后外侧结构复合体(posterolateral complex,PLC)损伤3例,合并PLC+膝关节后交叉韧带(posterior cruciate ligament,PCL)损伤2例,合并半月板损伤10例。合并韧带损伤患者胫骨平台后倾角改变均>10°,其中5例患者后倾角改变>15°,5例患者后倾角改变>10°,而后倾角改变<10°患者无合并韧带损伤;合并韧带损伤患者单纯外侧柱或内侧柱骨折患者6例,内侧柱+外侧柱骨折患者2例,三柱骨折患者2例。结果:25例随访时间16.4个月(范围:12~24个月)。手术时间(124±33)min(范围:65~180 min),出血量(106±48)ml(范围:20~200 ml)。所有患者均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方式进行治疗,根据骨折特点进行针对性关节面复位及下肢力线纠正,固定钢板偏前方放置固定骨折块。术后骨折复位评价:解剖复位20例,复位良好5例(关节面塌陷2~5 mm),骨折复位优良率100%。内固定方式:单纯外侧钢板4例,单纯内侧钢板2例,内侧+外侧钢板治疗15例,内侧钢板+外侧铆钉1例,内侧钢板+后方螺钉1例,外侧钢板+腓骨螺钉1例,内外侧钢板+外侧铆钉1例。8例术中进行了半月板修复,其中内侧5例,外侧3例。所有患者末次随访时获得骨性愈合,骨折愈合时间3~6个月(平均3.3个月)。术后Rasmussen评分(24.9±3.5)分(范围:18~29分),术后膝关节活动度118°±9°(范围:90°~130°)。2例出现术后伤口表浅感染。结论:非脱位过伸型胫骨平台骨折主要影像学特征为胫骨平台后倾角改变,单纯前内侧柱/前外侧柱损伤时易合并"对角线"损伤,胫骨平台后倾角改变>10°时易合并周围韧带损伤;通过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恢复关节面平整及下肢力线,修复韧带软组织结构,重建膝关节稳定性,可取得满意的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