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少年不同垂直骨面型上下颌牙槽骨皮质骨厚度及密度的差异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通过螺旋CT扫描探讨青少年不同垂直骨面型上下颌骨皮质骨厚度和密度的变化规律。方法:针对上下颌前后临床常用微型种植体植入位置,测量距离牙槽嵴顶4~6 mm范围内皮质骨厚度和CT值。分析不同面型间皮质骨厚度和密度间差异。结果:除下颌后部皮质骨厚度在不同垂直骨面型间无显著区别外,均表现为高角患者皮质骨厚度和密度显著低于均角及低角患者。结论:青少年高角患者上下颌前部皮质骨厚度较低,上颌后部皮质骨密度较低,低角患者下颌后部皮质骨密度较大,应引起临床医生的注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应用超亲水种植体早期负重修复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研究应用一种超亲水种植体早期负重修复1年后的临床效果,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纳入2017年7月至2019年1月就诊于杭州口腔医院(平海院区)VIP诊室的41例牙列缺损患者,男性20例,女性21例,年龄(52.3±13.1)岁,共植入74枚超亲水种植体,其中上颌27枚,下颌47枚。所有患者均无需行骨增量或软组织移植术,采用Thommen系统配套种植工具行常规种植,上颌于种植体植入后4周取模,6周负重,下颌于植入后2周取模,4周负重。种植体植入、取模和负重前均利用共振频率分析仪测量种植体稳定系数(implant stability quotient,ISQ)。取模即刻、负重即刻及负重1年后分别拍摄根尖X线片,测量并记录种植体近远中边缘骨水平的变化。结果:所有种植体在负重修复前均未出现生物学并发症,种植体存留率为100%(74/74)。2例下颌位点的种植体在术后2周时ISQ值低于65,延期取模修复。其余72枚种植体在植入时的ISQ值(75.22±4.32)与取模时(75.13±4.2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负重即刻ISQ值(76.46±3.73)显著大于取模时ISQ值( P<0.05)。72枚早期负重修复的种植体在负重后1年复查,均未发生松动脱落,种植体存留率为100%(72/72)。X线片测量评估显示,早期负重修复1年后72枚种植体近中边缘骨吸收为(0.18±0.06) mm,其中下颌[(0.17±0.06) mm]与上颌[(0.19±0.06) 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早期负重修复1年后72枚种植体远中边缘骨吸收为(0.17±0.05)mm,其中下颌[(0.17±0.06)mm]与上颌[(0.16±0.05)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在本临床研究有限的范围内,证实超亲水种植体早期负重是一种安全可行的治疗方案,长期负重后的种植体边缘骨吸收情况有待进一步观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自主式口腔种植机器人手术系统动物体内种植精度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评价自主式口腔种植机器人手术系统(Autonomous Dental Implant Robotic System, ADIR)在动物口内进行种植手术的准确性。方法:选择9只中华田园犬(3岁,性别不限),拔除下颌双侧前磨牙,制作牙列缺损模型。每只犬下颌骨每侧缺牙区各植入2枚种植体,分别由ADIR(机器人组)和1名有丰富种植手术经验的副主任医师使用数字化全程导板(导板组)完成,每组18枚。术后评价种植体实际植入位置与规划位置的偏差,包括颈部、根部和角度偏差;测量种植体初期稳定性,比较机器人组与导板组差异。结果:ADIR能顺利在全身麻醉动物口内完成种植体植入。机器人组种植体颈部偏差[ M( Q)]为0.269(0.152) mm、根部偏差为0.254(0.218) mm、角度偏差为0.989°(0.517°),均显著小于导板组[颈部偏差为0.910(0.872) mm、根部偏差为1.179(1.176) mm、角度偏差为4.209°(5.208°)]( P<0.05)。两组种植体初期稳定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本课题组研发的ADIR在动物口内进行种植体手术的准确性优于数字化全程导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全牙弓种植固定修复体组织面菌斑附着及患者口腔清洁状况的横断面研究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观察全牙弓种植固定修复患者修复体组织面菌斑附着情况及口腔清洁状况,探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纳入2012年1月至2020年9月于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医院种植科就诊并完成全牙弓种植固定修复的患者28例[男性17例,女性11例;年龄(63.0±10.8)岁;修复体共40件,上颌18件,下颌22件],在永久修复满6个月后复诊时对修复体组织面进行菌斑染色并拍照,评价软垢指数,使用ImageJ软件分析菌斑面积百分比,记录修复体组织面清洁状况及患者口内清洁情况,调查患者义齿清洁习惯和满意度,比较义齿不同清洁习惯分组间菌斑附着的差异。结果:40件全牙弓种植固定修复体组织面软垢指数为3.28±0.75,菌斑面积百分比为(51.6±19.0)%;下颌修复体软垢指数(3.50±0.80)和菌斑面积百分比[(58.7±20.4)%]均显著大于上颌修复体[分别为3.00±0.59和(43.0±13.1)%]( P<0.05),下颌修复体前牙区舌侧有牙石附着;修复体组织面清洁间隙处菌斑附着较其他部位更多。义齿不同清洁习惯分组间菌斑面积百分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满意度调查结果显示清洁项目满意度得分较低。 结论:全牙弓种植固定修复患者修复体清洁不良,下颌修复体更甚,特别是下颌前牙区;未见义齿不同清洁习惯对菌斑附着的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采用实时导航技术进行跨下牙槽神经种植手术一例
编辑人员丨3天前
临床常见下颌后牙缺失后垂直骨高度严重不足的患者,如何在避免损伤下牙槽神经的同时进行微创精准的种植手术非常关键。现报道1例采用实时导航技术对下颌后牙区牙槽骨严重吸收垂直距离不足患者进行跨下牙槽神经种植的病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全牙弓种植即刻修复225例患者的长期临床效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通过追踪随访全牙弓种植即刻修复患者,评价全牙弓种植即刻修复的长期临床效果,并分析修复体并发症的影响因素。方法:纳入2008年4月至2018年12月在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医院种植科行全牙弓种植即刻修复治疗的273例患者,采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记录患者的性别、年龄、居住地、修复颌位、对颌牙列情况、种植体数目、直径、长度、基台高度、基台角度,对种植体存留率、种植体边缘骨吸收、术后并发症进行归纳和评估,并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临时修复体并发症影响因素的分析。结果:随访225例全牙弓种植即刻修复患者,男性126例,女性99例,年龄为(57.3±11.0)岁,共计288个颌位,1 260枚种植体,随访时间(5.04±3.08)年。种植体1年累积存留率为98.0%(1 235/1 260)。48枚种植体出现脱落或折断而失败,分布于27例患者的28个单颌中,其中上颌39枚,下颌9枚,上颌种植体失败风险[7.2%(39/541)]显著高于下颌[1.3%(9/719)]( P<0.01)。第1和5年种植体边缘骨吸收分别为(0.7±0.2)和(1.1±0.3) mm。即刻修复体戴用期间53.3%(120/225)的患者发生机械并发症,其中44例(45个单颌)发生修复螺丝或基台松动,2例(2个单颌)修复螺丝或基台折断,99例(112个单颌)人工牙或基托折裂。即刻修复体戴用6~8个月内机械并发症的发生概率较大,更换终末修复体后发生概率变小。Cox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前牙区使用17°角度基台与修复体机械并发症显著相关(风险比=1.797, P=0.002)。 结论:全牙弓种植即刻修复治疗长期临床效果可预测;临时修复体机械并发症发生率较高;前牙区17°角度基台的使用可能增加螺丝或基台松动的风险,全牙弓种植即刻修复患者定期复查是必要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游离腓骨瓣移植修复151例下颌骨放射性骨坏死缺损的效果评价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游离腓骨瓣修复下颌骨放射性骨坏死(osteoradionecrosis,ORN)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05年8月至2020年9月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口腔颌面外科收治的151例下颌骨ORN行游离腓骨瓣修复患者,其中男性109例,女性42例,年龄(54.1±10.1)岁(31~85岁)。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皮瓣存活率及术后功能等评价手术疗效。正态分布数据用“ xˉ±s”表示,非正态分布数据用“ M( QR)”表示,采用χ2检验进行差异分析。 结果:151例患者中,因鼻咽癌放疗造成的下颌骨ORN占79.5%(120/151);出现下颌骨ORN平均时间为放疗后5(6)年。受区吻合动脉以面动脉[57.2%(87/152)]和甲状腺上动脉[32.9%(50/152)]为主,二者皮瓣的坏死率[分别为10.3%(9/87)和10.0%(5/5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949)。受区吻合静脉以颈外静脉[48.4%(135/279)]和面总静脉[26.5%(74/279)]为主;其中25例(16.6%)吻合1条静脉,126例(83.4%)吻合2条静脉,二者的皮瓣坏死率[分别为20.0%(5/25)和7.1%(9/12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100)。97例(64.2%)患者以腓骨肌皮-筋膜复合瓣修复颌面软硬组织缺损;13例(8.6%)行数字化虚拟手术设计修复,其中5例同期种植牙修复。术后17例(11.3%)患者发生下呼吸道感染;3例(2.0%)出现上呼吸道梗阻。术后皮瓣成活率为90.1%(136/151),21例(13.9%)出现皮瓣血管危象,33例(21.9%)出现颌面部创口延期愈合。随访3~24个月,110例(76.9%)患者口腔内外无瘘口,118例(82.5%)患者术后开口度改善≥0.5 cm,135例(94.4%)患者疼痛得到缓解,97例(67.8%)患者可正常饮食或进食半流质、软食,137例(95.8%)患者对治疗效果满意或基本满意。 结论:游离腓骨瓣是修复下颌骨ORN缺损的有效手段,术前血管评估有助于受区血管的选择,面动脉和甲状腺上动脉、颈外静脉和面总静脉可作为主要受区血管。腓骨肌皮-筋膜复合瓣修复利于口内外瘘口关闭,数字化技术可更精确恢复颌面部外形,并改善患者咬合及咀嚼功能,提高下颌骨ORN患者生命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引导骨再生对下颌后牙种植体边缘骨吸收影响的十年回顾性队列研究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通过临床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引导骨再生(guided bone regeneration,GBR)对下颌后牙种植体边缘骨吸收的影响,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08年10月至2011年6月就诊于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种植科进行下颌后牙种植修复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是否进行GBR以及种植时间分为对照组(未植骨)、植骨同期种植组和植骨延期种植组。于最终修复后即刻和10年随访时拍摄的X线片上测量种植体近远中边缘骨高度,计算边缘骨吸收。修复后10年复查种植体改良菌斑指数、改良龈沟出血指数、探诊深度和龈乳头高度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对照组、植骨同期种植组和植骨延期种植组分别随访到26、32、13例患者,58、76、26枚种植体;随访时年龄分别为(46.5±9.9)、(45.5±10.7)、(58.3±6.4)岁,随访时间分别为(11.2±0.7)、(11.1±0.8)、(11.1±0.9)年;种植体10年存留率分别为100%(58/58)、100%(76/76)、100%(26/26);边缘骨吸收分别为(0.91±0.28)、(0.84±0.27)、(1.01±0.27)mm,植骨同期种植组与植骨延期种植组边缘骨吸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但两组与对照组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3组改良菌斑指数、改良龈沟出血指数、探诊深度和龈乳头高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下颌后牙区使用自体血混合颗粒状骨粉的GBR同期或延期种植对种植体边缘骨吸收的长期影响与未植骨者一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双层皮质骨片夹层植骨技术对上前牙重度骨缺损患者成骨效果的长期临床观察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评价双层皮质骨片夹层植骨技术对恢复美学区三维骨缺损患者的安全性及长期效果。方法:回顾性研究2007年1月至2015年12月就诊于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医院第四门诊部,并使用双层皮质骨片夹层植骨技术完成上前牙区三维骨重建患者24例,男性13例,女性11例,年龄(37.8±13.4)岁(20~54岁)。将取自患者下颌外斜线的自体骨块片切成2块皮质骨片,分别固定于唇、腭侧恢复缺损骨壁,两骨片间充填自体碎骨,整个植骨区域覆盖异体胶原骨或骨粉和胶原膜。测量骨增量前骨缺损大小及骨增量后的重建尺寸,种植体植入时植骨区域的体积变化,统计骨块成活率、种植体存留率及相应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共纳入24例患者(35个位点),随访(7.1±1.9)年。自体骨的成活率100%(24/24),种植体存留率100%(35/35)。水平向和垂直向的骨增量分别为(6.47±2.46)和(5.01±1.12) mm,吸收率分别为9.0%和10.9%。其中1例在随访9年时发生植体周黏膜炎,其余种植修复体唇侧龈缘稳定。共12牙位修复后5年后锥形束CT显示,种植体唇侧骨板厚度>1.5 mm。结论:应用双层皮质骨片夹层植骨技术重建三维骨缺损安全有效,联合使用异体骨胶原或骨粉和胶原膜可进一步减少骨吸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200例口腔患者下颌颊棚区骨斜面坡度的锥形束CT研究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通过锥形束CT测量下颌颊棚区骨斜面坡度,为口腔种植支抗钉在下颌后牙区植入位置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口腔科的成人患者200例,拍摄采集其下颌骨颊棚区锥形束CT影像,分别测量下颌第一磨牙近中根、下颌第一磨牙远中根、下颌第一磨牙和第二磨牙之间、下颌第二磨牙近中根和下颌第二磨牙远中根冠状测量面上的颊棚区骨斜面坡度,并对左右侧、性别和各冠状测量面间进行比较。结果:从近中至远中5个测量平面的颊棚区骨斜面坡度分别为76.08±8.52°、68.16±9.37°、58.04±10.17°、49.16±11.09°和39.81±12.53°。不同的测量平面两两比较示下颌第一磨牙和第二磨牙之间至下颌第二磨牙近中根变化最明显。同一受试者左右侧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位于下颌第一磨牙颊侧的颊棚区的坡度较大,第二磨牙区域坡度较小。左右侧颊棚区坡度存在差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