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髂骨钉棒固定治疗单侧不稳定性DenisⅠ、Ⅱ区骶骨骨折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后路髂骨钉棒固定治疗单侧不稳定性DenisⅠ、Ⅱ区骶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3月至2018年10月治疗50例单侧不稳定性DenisⅠ、Ⅱ区骶骨骨折患者资料。根据置钉及固定方式分为髂骨钉棒固定组(简称髂骨钉棒组)和机器人辅助骶髂螺钉置入组(简称骶髂螺钉组),其中髂骨钉棒组20例,男13例,女7例,年龄(41.10±14.07)岁(范围,22~76岁);骶骨骨折Denis分型,Ⅰ型5例,Ⅱ型15例;均合并骨盆前环损伤,骨盆Tile分型,B1型2例,B2型12例,C1型6例;3例合并骶神经损伤,Gibbons分级Ⅱ级。骶髂螺钉组30例,男18例,女12例;年龄(44.70±13.35)岁(范围,16~78岁);骶骨骨折Denis分型,Ⅰ型6例,Ⅱ型24例;均合并骨盆前环损伤,骨盆Tile分型,B1型2例,B2型20例,C1型8例;4例合并骶神经损伤,Gibbons分级,3例Ⅱ级,1例Ⅲ级。两组患者年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透视次数、Majeed评分比较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骨折复位质量比较采用卡方检验;骶神经损伤恢复Gibbons分级比较采用秩和检验。 结果:两组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22.8个月(范围,12~40个月)。髂骨钉棒组手术时间(41.40±7.30)min;术中出血(105.00±61.94)ml;术中透视(19.10±7.33)次;根据Mears和Velyvis影像学评价标准,9例解剖复位,10例复位满意,1例复位不满意;Majeed评分(84.25±8.29)分;术前3例GibbonsⅡ级骶神经损伤,术后2例恢复为Ⅰ级。骶髂螺钉组手术时间(18.27±5.89)min;术中出血(33.00±17.54)ml;术中透视(14.93±4.49)次;术后15例解剖复位,13例复位满意,2例复位不满意;Majeed评分(86.43±7.43)分;术前3例GibbonsⅡ级骶神经损伤,其中2例术后恢复为Ⅰ级,术前1例Ⅲ级损伤,术后恢复为Ⅱ级。与骶髂螺钉组比较,髂骨钉棒组手术时间长( t=-12.36, P<0.001)、出血量多( t=-6.04, P<0.001)、透视次数多( t=-2.50, P=0.016),以上各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术后髂骨钉棒组与骶髂螺钉组在骨折复位质量( χ 2=0.23, P=0.89)、Majeed评分( t=0.97, P=0.34)、Gibbons分级( Z=-0.224, P=0.82)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后髂骨钉棒组1例发生单侧伤口表浅感染,1例诉钉尾部不适;骶髂螺钉组1例发生S 1神经损伤。 结论:对于单侧不稳定性DenisⅠ、Ⅱ区骶骨骨折且不适合使用骶髂螺钉固定者,采用后路髂骨钉棒固定操作简单,术后疗效满意,与使用机器人辅助骶髂螺钉固定相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机器人辅助下前柱螺钉与前环内置外固定架治疗不稳定骨盆骨折的疗效比较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比较骨科机器人辅助下微创置入前柱螺钉与前环内置外固定架(INFIX)内固定治疗不稳定骨盆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18年6月至2021年12月贵州省人民医院收治的42例不稳定骨盆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5例,女17例; 年龄16~68岁[(41.8±3.2)岁]。前柱螺钉组(22例)采用骨科机器人辅助下前柱螺钉固定骨盆前环骨折;INFIX组(20例)采用INFIX固定骨盆前环骨折。骨盆后环损伤均采用闭合复位经皮骶髂螺钉内固定。比较两组骨盆前环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透视次数、患者负重时视觉模拟评分(VAS)<3分的下床活动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术后2 d按Matta评分标准评定骨盆骨折复位质量。末次随访时采用Majeed功能评分评估功能情况。观察两组术中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患者均获随访6~24个月[(11.3±0.5)个月]。前柱螺钉组骨盆前环手术时间为(33.4±2.6)min,INFIX组为(30.2±2.9)min( P>0.05)。前柱螺钉组术中出血量为(15.9±3.1)ml,INFIX组为(41.4±6.2)ml( P<0.01)。前柱螺钉组术中透视次数为(12.2±2.4)次,INFIX组为(14.7±2.5)次( P>0.05)。前柱螺钉组负重时VAS<3分的下床活动时间为(3.2±0.4)周,INFIX组为(6.6±1.2)周( P<0.01)。前柱螺钉组骨折愈合时间为(12.7±1.4)周,INFIX组为(16.2±1.9)周( P<0.01)。根据Matta评分标准:两组骨盆后环复位质量优良率均为100%;前柱螺钉组骨盆前环复位质量优16例,良6例,优良率为100%,而INFIX组优11例,良7例,可2例,优良率为90.0%( P<0.05)。末次随访时前柱螺钉组Majeed功能评分优16例,良4例,可2例,优良率为90.9%;INFIX组优10例,良6例,可4例,优良率为80.0%( P<0.05)。两组术中均未出现血管、神经、精索等重要组织损伤。前柱螺钉组术后未出现感染、精索损伤及内固定断裂等并发症。INFIX组术后发生切口脂肪液化2例,股外侧皮神经症状4例,异位骨化1例;未出现内固定断裂情况。 结论:与前环INFIX内固定比较,骨科机器人辅助下前柱螺钉治疗不稳定骨盆骨折具有出血量少、下地时间早、骨折愈合快、骨折复位质量良好、术后功能恢复满意、并发症少等优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骨盆髋臼骨折微创螺钉内固定的解剖研究及临床应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闭合复位经皮螺钉固定微创治疗具有明显的生物学和生物力学优势,可独立用于骨盆髋臼骨折的手术治疗,也可作为开放复位内固定的补充手段。骨盆髋臼骨性螺钉通道(osseous fixation pathway,OFP)是实现骨盆髋臼骨折微创治疗的解剖基础。骨盆髋臼OFP由前方、中部及后方通道三部分组成。骨盆前方OFP包括耻骨上支通道(也称髋臼前柱通道)和耻骨下支通道。耻骨上支通道主要用于治疗髋臼横形、"T"型、前柱骨折及多数耻骨上支骨折,耻骨下支通道主要用于治疗耻骨下支骨折。骨盆中部OFP包括髂前下棘至髂骨后方的LC-Ⅱ通道、臀中肌柱通道及髂嵴通道。LC-Ⅱ通道用于治疗骨盆新月样骨折、髂骨翼骨折及某些髋臼高位前柱骨折;臀中肌柱通道主要用于治疗某些髂骨骨折或髋臼骨折;髂嵴通道常用于治疗单纯髂骨翼骨折或累及髂嵴的髋臼骨折。骨盆后方OFP包括髋臼后柱通道、骶髂通道和骶骨通道。髋臼后柱通道用于治疗累及后柱的髋臼骨折。骶髂通道主要适用于:骨盆旋转或垂直不稳定型损伤;骶髂关节脱位或骨折脱位;污染相对轻微的骨盆后环开放性损伤;老年骶骨(不全)骨折;耻骨联合钢板内固定术后,骶骨骨折端残存间隙;某些创伤性脊柱骨盆分离;与髂腰内固定协同,治疗骨盆骨折伴腰骶结合部损伤等。骶骨通道主要适用于:双侧骶髂关节脱位及某些骨盆新月样骨折;双侧骶骨骨折;累及DenisⅢ区的骶骨骨折;骨质疏松性骶骨不全骨折等。目前骨盆髋臼骨折的微创治疗依然面临极大挑战,充分认识螺钉通道形态、深刻理解术中影像表现、努力提高骨折复位质量、不断积累手术操作经验,是实现骨盆髋臼骨折微创、精准治疗的有效途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经第2骶骨翼髂骨螺钉固定技术在不稳定型骨盆后环损伤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经第2骶骨翼髂骨螺钉(S 2AI)固定技术在不稳定型骨盆后环损伤治疗中的适应证,并评估该技术的可行性及其临床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9月至2020年12月期间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骨科-创伤骨科和南华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创伤骨科应用S 2AI固定技术治疗的18例不稳定型骨盆后环损伤患者资料。男8例,女10例;平均年龄为40岁(20~64岁);骨盆骨折根据Tile分型:B2型3例,C1型10例,C2型5例。合并骶神经损伤3例,根据Gibbons神经损伤分级:Ⅱ级2例,Ⅲ级1例。受伤至手术时间平均为11 d(4~21 d)。6例患者采用短节段S 1-S 2AI固定,1例患者行对侧S 1-S 2AI固定,5例患者采用腰椎骨盆固定,6例患者采用骶髂三角固定。术后应用CT根据Shillingford法评价S 2AI置入的精确性,记录患者的骨折复位质量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等。 结果:18例患者术后获平均19.8个月(12~36个月)随访。术后所有患者骨折均获骨性愈合。18例患者共置入21枚S 2AI,术中未发生神经、血管损伤等并发症,术后CT发现2枚S 2AI穿破髂骨皮质。根据Matta评分标准评定骨折复位质量:优10例,良7例,可1例。术前3例合并骶神经损伤患者术后2例Ⅱ级损伤恢复为Ⅰ级,1例Ⅲ级损伤恢复为Ⅱ级。术后2例患者出现切口部位浅表感染,无一例患者出现内固定物突出、断裂或松动等并发症。 结论:S 2AI固定技术能够灵活应用于多种类型骨盆后环损伤,可对骨盆环和腰骶结合部提供坚强固定,并发症发生率较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克氏针钝头技术联合3D打印体外导板技术微创治疗不稳定型骨盆骨折的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克氏针钝头技术联合3D打印体外导板技术微创治疗不稳定型骨盆骨折的安全性和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5月至2018年7月期间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创伤骨科采用钝头技术联合3D打印体外导板技术微创治疗的21例不稳定型骨盆骨折患者资料。男7例,女14例;年龄为19~65岁,平均43.6岁;骨盆骨折按Tile分型:B1型3例,B2型7例;C1型6例,C2型5例。记录患者的术中透视次数、手术时间、术后骨折复位质量及末次随访时骨盆功能恢复情况等。结果:21例患者术后获平均16.3个月(12~24个月)随访。21例患者共置入33枚螺钉,其中S 1螺钉15枚,S 2螺钉18枚;术中透视次数为13~27次,平均21.8次;手术时间为65~130 min,平均88.6 min。9例患者通过骨盆前方皮下内固定来稳定骨盆前环。术中无血管损伤发生。术后根据Matta评分标准评定骨折复位质量:优14例,良5例,可2例,优良率为90.5%(19/21)。末次随访时根据骨盆Majeed评分系统评定骨盆功能:优10例,良8例,可3例,优良率为85.7%(18/21)。2例患者术后出现同侧股外侧皮神经损伤症状,3个月随访时好转。随访期间无其他并发症发生。 结论:钝头克氏针技术联合3D打印体外导板技术微创治疗不稳定型骨盆骨折的疗效良好,具有术中透视次数少、手术时间短等优点,安全、有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过度入口位"透视辅助下置入骶髂关节螺钉的临床意义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在"过度入口位"透视辅助下置入骶髂关节螺钉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纳入西安交通大学附属西安红会医院骨创伤医院环骨盆病区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期间收治的47例不稳定型骨盆骨折患者。男30例,女17例;平均年龄为39.4岁(25~66岁)。骨折Tile分型:B型21例,C型26例。术前测量入口位及"过度入口位"角度,术中使用C型臂X线机透视导航结合"过度入口位"透视技术辅助置入骶髂关节螺钉。术后应用CT或O型臂X线机验证骶髂关节螺钉的位置,记录患者的螺钉置入时间、骨折复位质量、骨折愈合时间及末次随访时的骨盆功能等。结果:47例患者共置入67枚螺钉,其中56枚骶髂关节螺钉。平均每枚螺钉置入时间为19.9 min(9~31 min)。术前测量"过度入口位"角度平均为17.38°(12.1°~24.8°)。O型臂X线机或CT检查结果显示:所有骶髂关节螺钉均位于骶骨通道内,无螺钉错位、突破骨皮质进入骶管等情况发生。术后骨折复位质量根据Matta评分标准评定:优22例,良17例,可6例,差2例,优良率为83.0%(39/47)。47例患者术后获平均9.5个月(5~15个月)随访,骨折愈合时间平均为10.5周(7~16周)。末次随访时根据Mejeed评分系统评定骨盆功能:优26例,良15例,可6例,优良率为87.2%(41/47)。结论:"过度入口位"透视是一种简单、易行的术中透视技术,可清晰识别骶骨后缘界限,有效避免螺钉突破骨皮质对骶管神经造成的医源性损伤,提高骶髂关节螺钉置入的精确性和安全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骨盆前环骨折微创内固定技术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骨盆、髋臼骨折占所有骨折的3%~8%,常伴有膀胱、直肠和重要神经、血管等损伤,致死率、致残率高达18%。其治疗先后经历了非手术治疗、手术治疗、微创治疗三个发展阶段。近年来,以微创为代表的骨盆骨折内固定术式在临床上普遍开展。骨盆前环是骨盆重要的张力弓。在不稳定骨盆骨折中,骨盆前环骨折约占3/4。笔者对用于骨盆前环骨折的几种微创技术,包括内置外固定架术(INFIX)、前柱通道螺钉内固定术、耻骨联合通道螺钉内固定、前环桥接钢板内固定术等进行综述,为临床骨科医师选择治疗方法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严重骨盆骨折血管损伤早期关键有创治疗的应用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创伤后出血和相关的创伤性凝血病仍然是可预防的多器官衰竭和死亡的主要原因 [1]。严重骨盆骨折主要由高能量损伤所致,骨盆环不稳定,并常伴有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或者潜在的不稳定,总体住院病死率约为8%,入院时休克的患者住院病死率高达15% [2,3]。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机器人辅助螺钉固定治疗不稳定型骨盆环多发骨折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机器人辅助螺钉固定治疗不稳定型骨盆环多发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22年6月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中心医院创伤中心采用骨科机器人辅助螺钉固定治疗不稳定型骨盆骨折患者76例,男43例、女33例,年龄(52.53±13.68)岁(范围16~87岁),高处坠落伤43例、车祸伤22例、挤压伤及重物砸伤11例。55例伤前参加工作,21例伤前不参加工作。骨折Tile分型B型72例、C型骨折4例。机器人辅助下采用内置外架系统(internal fixator,INFIX)、前环通道螺钉、骶髂螺钉、LC-Ⅱ螺钉内固定治疗不稳定型骨盆环骨折。记录术中出血量、透视次数、手术时间、术中规划导针成功率,采用Matta标准评估骨折复位质量,采用Majeed标准评估术后骨盆功能恢复情况。结果:76例患者共150个部位接受手术,其中INFIX内固定术34个、前环通道螺钉48个、骶髂螺钉61个、LC-Ⅱ螺钉7个部位。术中出血量20(10,47.5)ml(5~300 ml)。术中透视次数(46.63±17.50)次(范围15~93次),其中INFIX内固定术(16.44±4.32)次(范围8~31次)、LC-Ⅱ螺钉(21.59±5.80)次(范围12~32次)、前环通道螺钉(29.44±11.65)次(范围12~65次)、骶髂螺钉(23.10±11.87)次(范围8~56次)。手术时间105(86,150)min(30~290 min),其中INFIX内固定术40(35,45)min(范围15~120 min)、LC-Ⅱ螺钉50(35,55)min(范围20~65 min)、前环通道螺钉70(48,120)min(范围25~240 min)、骶髂螺钉50(35,50)min(范围25~235 min)。术中规划导针成功率:INFIX内固定为100%(34/34),前环通道螺钉为58%(28/48),骶髂关节螺钉为93%(57/61),LC-Ⅱ螺钉为100%(7/7)。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46±2.26)个月(范围3~16个月),6个月内骨折均获临床愈合,平均(3.14±0.50)个月。末次随访时Matta评价,优21例、良43例、可12例,优良率84%(64/76),Majeed评分(81.82±9.14)分(范围50~92分),其中伤前参加工作(86.55±4.85)分(范围60~92分),优49例、良5例、可1例;伤前不参加工作(69.43±5.34)分(范围50~73分),优18例、良2例、可1例;总体优良率97%(74/76)。INFIX内固定术后8例发生股外侧皮神经损伤,伤后3个月复查时感觉均恢复;1例采用LC-Ⅱ螺钉患者术后发生退钉,于术后6个月骨折愈合后取出;1例采用通道螺钉患者术后发生切口感染,给予清创后感染控制。结论:机器人辅助螺钉固定治疗不稳定型骨盆环多发骨折术中出血量小、透视次数少、规划导针成功率高,骨盆骨折复位质量及术后功能满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机器人辅助微创三角固定治疗单侧不稳定性骶骨骨折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比较机器人辅助微创入路与传统切开入路三角固定治疗单侧不稳定性骶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8月至2018年2月收治并获得完整随访的24例单侧不稳定性骶骨骨折患者资料。所有患者均合并骨盆前环损伤,均为AO C1.3型骨盆骨折,术前均接受神经核磁检查明确腰骶神经未被骨折断端或骨块卡压;骨盆损伤均一期采用前后联合固定,骶骨骨折采用三角固定。根据不同手术方法分为机器人辅助微创入路组[简称机器人组,12例,男10例,女2例;年龄(36.3±1.2)岁(范围,22~56岁);Dennis骶骨骨折分型,Ⅰ型4例,Ⅱ型8例;神经损伤2例,Gibbons分级Ⅱ级1例,Ⅲ级1例]和传统后正中切开入路组[简称切开组,12例,男11例,女1例;年龄(38.2±1.6)岁(范围,19~58岁);Dennis骶骨骨折分型,Ⅰ型3例,Ⅱ型9例;神经损伤3例,Gibbons分级Ⅱ级2例,Ⅲ级1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透视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及Majeed功能评分采用 t检验,Mears和Velyvis评价、内固定置入准确度、骨折愈合率采用卡方检验,术后感染率采用Fisher精确检验,Gibbons分级变化采用秩和检验。 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21.2±3.2)个月(范围,14~36个月)。手术时间,机器人组为(100.3±14.5)min,切开组为(202.0±18.5)min;术中出血量,机器人组为(180.0±17.4)ml,切开组为(850.0±15.2)ml;术中透视时间,机器人组为(23.3±4.5)s(包括切开前机器人扫描定位图像时间);切开组为(90.0±7.7)s。Mears和Velyvis评价,机器人组解剖复位7例,满意4例,不满意1例;切开组解剖复位7例,满意4例,不满意1例;两组复位满意率均为91.7%(11/12)。两组均置入36枚螺钉,其中机器人组螺钉置入准确率100%,切开组螺钉置入准确率为77.78%(28/36)。两组骶骨骨折均愈合,愈合率100%;愈合时间,机器人组(8.5±1.9)个月,切开组(12.8±2.4)个月。Majeed评分,机器人组(86.2±3.4)分,其中优7例,良4例,可1例;切开组(84.2±2.7)分,其中优6例,良4例,可2例。机器人组术后均未出现伤口感染,切开组术后出现1例伤口深部感染,2例表浅感染,感染率为25%。Gibbons分级,机器人组1例由术前Ⅱ级恢复至术后Ⅰ级,1例Ⅲ级恢复至术后Ⅱ级;切开组2例由术前Ⅱ级恢复至术后Ⅰ级,1例Ⅲ级恢复至术后Ⅱ级。机器人组与切开组患者Gibbons分级变化、Mears和Velyvis评价、骨折愈合率、Majeed评分及术后伤口感染率无统计学差异(均 P >0.05);而在手术时间( t=14.99)、术中透视时间( t=32.13)、术中出血量( t=100.46)、内固定置入准确率( χ2=9.00)及骨折愈合时间( t=4.87)方面,机器人组均优于切开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 0.05)。 结论:机器人辅助微创入路三角固定与传统切开固定相比,具有手术时间短、透视少、出血量小、内固定置入更为准确及骨折愈合时间短等优点,可作为治疗单侧不稳定性骶骨骨折的更优选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