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脊柱-骨盆矢状面参数和腰椎前凸分布指数对短节段腰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脊柱-骨盆矢状面参数和腰椎前凸分布指数对短节段腰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adjacent segment degeneration,ASD)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9年1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常州市第二人民医院和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因腰椎退变性疾病接受后路椎间融合手术的患者234例,男102例、女132例,年龄(60.1±10.0)岁(范围41~78岁)。根据术后是否出现ASD分为ASD组和无ASD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及手术前后的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下腰椎前凸角(distal lordosis,DL)、融合节段前凸角(segmental lordosis,SL)、腰椎前凸分布指数(lordosis distribution index,LDI)和矢状面平衡(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腰椎融合术后发生ASD的独立危险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计算各独立危险因素的曲线下面积。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并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70.6±11.9)个月(范围60~121个月)。234例患者中116例术后发生ASD。ASD组与无ASD组年龄( t=2.697, P=0.008)、融合节段(χ 2=16.439, P<0.001)、术前PT( t=2.268, P=0.024)、术前LL( t=2.042, P=0.042)、术前DL( t=2.724, P=0.007)、术后DL( t=3.104, P=0.002)、术后LDI( t=2.063, P=0.040)及手术前后SVA差值( Z=2.001, P=0.045)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后LDI降低( OR=0.971, P=0.002)、双节段融合( OR=3.477, P<0.001)、手术前后SVA差值增加( OR=0.992, P=0.039)是腰椎融合术后发生ASD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显示融合节段数、术后LDI、手术前后SVA差值的曲线下面积及95% CI分别为0.633(0.561,0.704)、0.583(0.510,0.656)和0.576(0.502,0.649)。联合预测模型的曲线下面积为0.702,预测价值为中。 结论:双节段融合、术后LDI降低、手术前后SVA差值增加是腰椎融合术后发生ASD的独立危险因素,三者联合预测具有良好的预测效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改良与传统构型髂腰钉棒系统固定垂直不稳定骨盆后环脱位的生物力学特性比较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比较改良与传统构型髂腰钉棒系统固定垂直不稳定骨盆后环脱位的生物力学特性。方法:选用1名31岁健康男性志愿者的腰椎、骨盆及股骨CT图像,通过有限元方法利用三维虚拟软件建立骨盆后环脱位模型、改良与传统构型髂腰钉棒系统单侧与双侧固定模型。通过约束双侧股骨下端于L 1椎体上施加500 N纵向载荷,评估完整骨盆模型最大应力及骨盆后环脱位模型刚度,以验证模型的可靠性;模型验证完成后,沿L 1椎体曲线方向施加400 N跟随载荷模拟上部躯干力量,比较改良与传统构型髂腰钉棒系统模型骶骨最大垂直位移、最大后方位移、最大右侧位移及整体最大位移;比较内固定及骨盆的应力分布情况。 结果:(1)完整骨盆模型最大应力为22.0 MPa,骨盆后环脱位模型刚度为180.03 N/mm。(2)在骶骨最大垂直位移方面,改良与传统构型髂腰钉棒系统双侧固定基本相当;但在骶骨最大后方位移、最大右侧位移及整体最大位移方面,改良构型髂腰钉棒系统双侧固定分别为0.57 mm、0.19 mm、0.68 mm,传统构型髂腰钉棒系统双侧固定分别为1.38 mm、0.26 mm、1.41 mm,前者均明显小于后者。(3)在骶骨最大垂直位移、最大后方位移、最大右侧位移及整体最大位移方面,改良构型髂腰钉棒系统单侧固定分别为0.70 mm、0.73 mm、0.17 mm、0.88 mm,传统构型髂腰钉棒系统单侧固定分别为1.17 mm、2.21 mm、0.31 mm、2.29 mm,前者均明显小于后者。(4)改良构型髂腰钉棒系统中内固定应力主要集中在髂骨钉棒与腰椎弓根钉棒之间的连接棒上,而传统构型髂腰钉棒系统中内固定应力主要集中在髂骨钉上缘的连接棒上。在内固定最大应力方面,改良构型髂腰钉棒系统双侧固定为340.84 MPa,传统构型髂腰钉棒系统双侧固定为489.77 MPa,前者较后者减小30.4%;改良构型髂腰钉棒系统单侧固定为351.23 MPa,传统构型髂腰钉棒系统单侧固定为415.82 MPa,前者较后者减小15.5%。(5)改良与传统构型髂腰钉棒系统中骨盆应力主要集中在髂骨钉与皮质骨接触的区域。在骨盆最大应力方面,改良构型髂腰钉棒系统双侧固定为19.21 MPa,传统构型髂腰钉棒系统双侧固定为87.59 MPa,前者较后者减小78.1%;改良构型髂腰钉棒系统单侧固定为39.91 MPa,传统构型髂腰钉棒系统单侧固定为134.98 MPa,前者较后者减小70.4%。结论:与传统构型髂腰钉棒系统相比,改良构型髂腰钉棒系统能有效降低垂直不稳定骨盆后环脱位各方向位移,使内固定及骨盆的应力明显减小,具有良好的生物力学稳定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女性盆底重建手术植入物并发症登记中国专家共识
编辑人员丨4天前
随着盆底修复手术技术的革新和重建材料的发展,女性盆底重建手术中植入物的应用日益广泛,其术式包括经阴道植入网片手术(TVM)、骶骨固定术(SC)、抗尿失禁尿道中段悬吊带术(MUS)。植入物相关并发症临床并不少见,部分并发症表现严重,许多国际学术组织、国家或地区的学术组织推出了并发症诊断登记指南或规范。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妇科盆底学组,以学组专家成员为基础、同时邀请部分国内本领域专家,结合国内外最新相关文献,一同进行了深入讨论,形成了《女性盆底重建手术植入物并发症登记中国专家共识》,内容涵盖手术的登记标准、植入物并发症的登记标准[包括“类别-时间-部位(CTS)”编码分类系统及Clavien-Dindo分级]、随访及并发症登记的质量控制。必须更好地完善我国盆底重建手术(包括TVM、SC、MUS)中植入物相关并发症的登记工作。盆底重建手术涉及的人口学信息、疾病诊断与评估信息以及手术情况(包括围手术期信息、手术结局、随访情况等)均应该登记,盆底重建手术植入物并发症均应按照CTS分类和Clavien-Dindo分级进行登记,也应该注意随访及并发症登记工作的质量控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Ponte截骨联合骨桥切断和椎间隙植骨治疗僵硬性退变性脊柱侧凸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Ponte截骨联合骨桥切断和椎间隙植骨治疗僵硬性退变性脊柱侧凸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3月至2021年10月采用Ponte截骨联合骨桥切断和椎间隙松解植骨治疗僵硬性退变性脊柱侧凸的患者资料,男7例、女14例;年龄(67.6±9.1)岁(范围59~76岁)。所有患者均有顽固性腰痛伴行走受限,15例伴下肢放射性疼痛。术前站立位腰椎正侧位X线片示侧凸Cobb角为51.3°±24.1°(范围36°~61°)、腰椎前凸Cobb角为5.4°±13.6°(范围-10°~19°)。脊柱冠状面平衡(coronal balance distance,CBD)即C 7铅垂线(C 7 plumb line,C 7PL)与骶骨中垂线(center sacral vertical line,CSVL)的距离为(4.3±2.0) cm(范围0.5~6.2 cm)。矢状面平衡(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即C 7PL与S 1后上缘的距离为(5.9±3.1) cm(范围1.5~6.8 cm)。所有患者顶椎区均有巨大骨赘和骨桥,伴明显的成角和旋转畸形。仰卧位左右bending像示侧凸僵硬、活动度差。行多节段Ponte截骨,切断顶椎区骨桥,在顶椎区和滑移或半脱位节段行椎间隙松解和颗粒植骨。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和站立位脊柱全长正侧位X线片评估手术疗效和畸形改善情况。 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250±68) min范围(190~330 min),术中出血(970±260) ml(范围700~1 600 ml)。术后随访时间为(20.6±7.2)个月(范围12~36个月)。无一例患者出现内固定失效、断裂或翻修。末次随访时腰痛VAS由术前的(6.1±2.2)分降至(2.1±1.8)分( t=6.45, P<0.001),腿痛由术前的(5.5±3.4)分降至(1.2±1.0)分( t=5.56, P<0.001);ODI自术前的52.2%±22.2%降至16.4%±10.6%( t=6.67, P<0.001)。术后腰椎侧凸Cobb角为19.3°±10.5°(范围16°~29°),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5.58, P<0.001)。术后腰椎前凸Cobb角增加至34.4°±15.6°(范围27°~46°),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6.64, P<0.001)。CBD下降至(1.9±1.1) cm,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4.42, P<0.001)。SVA下降至(1.6±2.1) cm,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4.90, P<0.001)。 结论:Ponte截骨联合骨桥切断和椎间隙植骨可以改善成人僵硬性退变性脊柱侧凸的脊柱序列以及矢状面和冠状面平衡、避免椎体截骨,是治疗成人僵硬性退变性脊柱侧凸的有效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骶髂关节脱位合并同侧骶骨翼骨折分型的可信度检验及临床应用效果评价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建立骶髂关节脱位合并同侧骶骨翼骨折(SJDISWF)分型系统,并进行可信度检验及临床应用效果评价。方法:采用多中心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西安交通大学附属红会医院及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收治的20例SJDISWF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8例,女12例;年龄13~58岁[(34.7±13.2)岁]。根据伤侧骶骨移位的方向将SJDISWF患者进行分型,共分为3型:Ⅰ型骶髂关节脱位,同侧骶骨翼骨折块向前脱出呈漂浮状;Ⅱ型骶髂关节脱位,同侧骶骨翼骨折块压缩粉碎,可波及骶前孔;Ⅲ型骶髂关节脱位,同侧骶骨翼骨折端向骶管内嵌插,造成骶管内占位。依据4名观察者间隔4周的两次分型评估结果对SJDISWF分型系统进行可信度检验。根据Ⅰ、Ⅱ、Ⅲ型骨折,分别对患者行前路切开复位内固定、闭合复位内固定或后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记录术后骨折愈合情况、骨折复位质量Matta评分、术后3,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Majeed功能评分、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者间可信度Kappa值均值为0.890,观察者内可信度Kappa值均值为0.854。本研究中Ⅰ型患者12例,Ⅱ型患者7例,Ⅲ型患者1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治疗。患者均获随访6~36个月[(20.0±8.7)个月]。骨折均获临床愈合,愈合时间为8~14周[(10.2±1.7)周]。骨折复位质量Matta评分优良率:Ⅰ型83%(10/12),Ⅱ型71%(5/7),Ⅲ型0%(0/1),总优良率达75%。术后3个月Majeed功能评分为(74.6±5.2)分,术后6个月为(84.4±5.8)分( P<0.01);末次随访时Majeed功能评分优良率:Ⅰ型75%(9/12),Ⅱ型100%(7/7),Ⅲ型0%(0/1),总优良率为80%。随访过程中无一例出现股外侧皮神经或坐骨神经损伤、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骶髂关节疼痛、内固定失效或骨折复位丢失等。 结论:SJDISWF分型系统的可信度较高,依据分型对SJDISWF患者采取相应治疗方式均取得较为满意的复位固定及功能恢复效果,对临床治疗方法选择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直肠侧方膜解剖完整对盆丛神经保护的意义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ME)是治疗中下段直肠癌的标准术式,其要求在保证肿瘤根治前提下,尽可能保留肛门括约肌,性功能和排尿功能。与单纯交感神经成分损伤相比,盆丛和神经血管束(NVB)损伤对患者术后性功能障碍,特别是男性勃起功能的影响更为明显。由于腹膜反折以下直肠两侧间隙狭窄致密,难以分离,手术层面偏外容易损伤盆丛及其分支,偏内则进入直肠系膜内,因此直肠侧壁的游离一直被认为是TME的难点。本文对腹膜反折下直肠两侧间隙的膜解剖研究进展进行复习,并基于本中心研究结果,对直肠骶骨筋膜的研究进展进行论述,以期为术中盆丛神经的保护提供参考。直肠骶骨筋膜是直肠侧间隙分离时的刚性筋膜屏障,"腹下神经前筋膜-邓氏筋膜前叶移行区"与盆丛主体相互融合,需进行保留。因此,直肠侧间隙分离应首先分离直肠后方间隙,再分离直肠前方间隙,横断邓氏筋膜前叶后,即很容易找到直肠前侧方间隙,从上到下最后切断侧方的直肠骶骨筋膜,以此导向将整个侧方间隙完全分离至盆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髂骨钉棒固定治疗单侧不稳定性DenisⅠ、Ⅱ区骶骨骨折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后路髂骨钉棒固定治疗单侧不稳定性DenisⅠ、Ⅱ区骶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3月至2018年10月治疗50例单侧不稳定性DenisⅠ、Ⅱ区骶骨骨折患者资料。根据置钉及固定方式分为髂骨钉棒固定组(简称髂骨钉棒组)和机器人辅助骶髂螺钉置入组(简称骶髂螺钉组),其中髂骨钉棒组20例,男13例,女7例,年龄(41.10±14.07)岁(范围,22~76岁);骶骨骨折Denis分型,Ⅰ型5例,Ⅱ型15例;均合并骨盆前环损伤,骨盆Tile分型,B1型2例,B2型12例,C1型6例;3例合并骶神经损伤,Gibbons分级Ⅱ级。骶髂螺钉组30例,男18例,女12例;年龄(44.70±13.35)岁(范围,16~78岁);骶骨骨折Denis分型,Ⅰ型6例,Ⅱ型24例;均合并骨盆前环损伤,骨盆Tile分型,B1型2例,B2型20例,C1型8例;4例合并骶神经损伤,Gibbons分级,3例Ⅱ级,1例Ⅲ级。两组患者年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透视次数、Majeed评分比较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骨折复位质量比较采用卡方检验;骶神经损伤恢复Gibbons分级比较采用秩和检验。 结果:两组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22.8个月(范围,12~40个月)。髂骨钉棒组手术时间(41.40±7.30)min;术中出血(105.00±61.94)ml;术中透视(19.10±7.33)次;根据Mears和Velyvis影像学评价标准,9例解剖复位,10例复位满意,1例复位不满意;Majeed评分(84.25±8.29)分;术前3例GibbonsⅡ级骶神经损伤,术后2例恢复为Ⅰ级。骶髂螺钉组手术时间(18.27±5.89)min;术中出血(33.00±17.54)ml;术中透视(14.93±4.49)次;术后15例解剖复位,13例复位满意,2例复位不满意;Majeed评分(86.43±7.43)分;术前3例GibbonsⅡ级骶神经损伤,其中2例术后恢复为Ⅰ级,术前1例Ⅲ级损伤,术后恢复为Ⅱ级。与骶髂螺钉组比较,髂骨钉棒组手术时间长( t=-12.36, P<0.001)、出血量多( t=-6.04, P<0.001)、透视次数多( t=-2.50, P=0.016),以上各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术后髂骨钉棒组与骶髂螺钉组在骨折复位质量( χ 2=0.23, P=0.89)、Majeed评分( t=0.97, P=0.34)、Gibbons分级( Z=-0.224, P=0.82)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后髂骨钉棒组1例发生单侧伤口表浅感染,1例诉钉尾部不适;骶髂螺钉组1例发生S 1神经损伤。 结论:对于单侧不稳定性DenisⅠ、Ⅱ区骶骨骨折且不适合使用骶髂螺钉固定者,采用后路髂骨钉棒固定操作简单,术后疗效满意,与使用机器人辅助骶髂螺钉固定相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骶骨骨折固定后腹直肌外侧入路神经松解术治疗合并的骶丛神经损伤的效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骶骨骨折固定后腹直肌外侧入路神经松解术治疗合并的骶丛神经损伤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5月至2023年至5月期间中南大学湘雅医院骨科收治的10例骶骨骨折固定后仍合并骶丛神经损伤患者资料。男2例,女8例;年龄16.5(15.0,26.3)岁。患者受伤时明确诊断为骶骨骨折伴骶丛神经损伤,骶骨骨折Denis分型:Ⅱ区7例,Ⅲ区3例;骶丛神经损伤部位:L 4 1例,L 5 8例,S 1 7例,S 2 2例。伤后2周内均经后方入路行骨折复位内固定治疗,术后患者仍持续存在骶丛神经损伤表现,并通过CT、磁共振成像及神经肌电图明确诊断。内固定后(4.0±2.3)个月所有患者采用腹直肌外侧入路神经松解术治疗。记录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末次随访时Gibbons神经损害评分及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等。 结果:10例患者的手术时间为(112.0±21.5)min,术中出血量为(215.0±91.3)mL,住院时间为7.0(6.0,8.5)d。术中发现骶丛神经受压9例(骨折移位致神经受压牵拉6例,软组织瘢痕粘连致神经卡压3例),神经根撕脱损伤1例。术中无其他并发症发生。10例患者术后获(9.2±2.3)个月随访。末次随访时10例患者的Gibbons神经损害评分由术前3.0(3.0,3.3)分改善至1.0(1.0,2.0)分;英国医学研究理事会肌力分级由术前的0.0(0.0,1.3)级恢复至3.5(2.8,4.0)级(其中M5级1例,M4级4例,M3级4例,M2级1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对于骶骨骨折固定后仍合并的骶丛神经损伤,腹直肌外侧入路神经松解术的治疗效果良好,腹直肌外侧入路是一种有效且安全的手术入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局部进展期直肠癌新辅助调强放化疗中盆腔骨髓剂量体积参数与急性血液学不良反应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索直肠癌新辅助调强放化疗患者骨盆骨髓剂量体积参数( Vx)与急性血液学不良反应(HT)的相关性,为降低放疗相关的血液不良反应风险,优化放疗计划提供临床数据。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0月至2019年5月在贵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行新辅助同步放化疗(CCRT)的41例局部进展期直肠癌(LARC)患者。所有患者均行5野调强放疗(IMRT),计划靶区(PTV)的处方剂量为45~50.4 Gy/25~28次。放疗期间同步卡培他滨或5-氟尿嘧啶(5-FU)化疗。根据通用不良反应标准5.0 (NCI-CTC.V 5.0)评估放疗期间的急性HT。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骨盆(髋骨、骶骨、股骨)骨髓低剂量受照体积 Vx与急性HT的关系,采用广义相加模型(GAM)和分段回归分析进一步确定两者之间的非线性关系和阈值效应。 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骨盆骨髓低剂量( V5、 V10)受照总体积( TV)、髋骨骨髓受照体积( CV)与≥2度白细胞降低存在显著相关性( P<0.05)。骶骨骨髓低剂量( V5、 V10)受照体积( SV)与≥2度白细胞降低存在显著负相关( P<0.05)。阈值效应分析显示, CV10与≥2度白细胞降低存在阈值效应,阈值为575 ml, OR(95% CI)为1.85(1.08, 3.16)。 结论:在直肠癌新辅助调强放疗中,与 TV相比, CV是预测急性HT的更优指标。与急性HT相关的 CV主要集中在低剂量水平( CV5、 CV10)。本研究中的阈值( CV10=575 ml)可作为盆腔放疗中降低急性HT风险优化放疗计划的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放疗前拉伸练习对降低盆腔放疗患者位置变异性的有效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究对于盆腔放疗的患者采用放疗前的拉伸运动对改善患者位置变异性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19年5月在浙江省肿瘤医院就诊且需要接受放疗的盆腔恶性肿瘤患者278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139例,研究组在放疗前进行髋关节的拉伸与旋转运动练习,对照组则无特殊干预,通过比较两组患者的骶骨倾斜角(SSA)变化反映放疗中位置的变异性,同时通过随访比较两组患者并发症、依从性和受益程度的差异。结果:研究组每日的依从性均在95%以上,无患者报告运动困难及相关的疼痛、摔倒等不良事件;两组第1 ~ 5周SSA基线变化和日间变化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研究组每日SSA与基线SCT的变化为(0.95 ± 0.24)°(0.52°~1.33°),而对照组的变化为(2.31 ± 1.05)°(1.17° ~ 5.26°),两 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5);治疗日之间的平均差异比较显示,研究组的变化为 (0.96 ± 0.64)°(0.72°~1.28°),对照组为(2.09 ± 1.12)°(0.94°~3.2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2)。研究中由两位医师对SSA进行独立评估,使用Pearson相关分析来评估其对每位患者整体变化的相关性,结果显示两位评估者间信度为适度正相关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r=0.52, P=0.18),对照组内亦为适度正相关( r=0.59, P=0.26)。研究组患者对参与研究的受益程度评分为(7.12 ± 0.16)分。 结论:放疗前的拉伸练习能够有效降低盆腔放疗患者的位置变异性,有利于提高诊疗的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