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然生物材料促进创面修复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急慢性创面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和生活质量,因此创面修复是近年来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问题。随着材料学与组织工程的发展,越来越多由天然成分制备的生物材料被用于创面修复的基础研究和临床治疗,此类材料可作为创面组织再生的模板,诱导自体细胞黏附、迁移,促进细胞外基质沉积,具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该文对创面修复领域中目前研究热门的天然生物材料的特点及其应用进展作一综述,旨在为新型创面敷料及组织工程皮肤研发提供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光增强甘草酸水凝胶支架在糖尿病创面修复中的免疫调节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糖尿病患者创面中过量的M1型巨噬细胞和过度炎症反应都会影响创面的愈合进程。因此,具有免疫调节能力的水凝胶敷料在临床糖尿病创面治疗中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然而,目前具有免疫调节功能的水凝胶存在需要进行复杂的干预和成本高等不足。该研究团队开发了一种具有免疫调节特性的新型甘草酸基混合水凝胶敷料,以促进糖尿病创面的快速愈合。这种混合水凝胶由无机锌离子诱导的自组装甘草酸和光交联甲基丙烯酸丝素蛋白(SF)组成的相互渗透的聚合物网络组成,具有良好可注射性和机械强度。值得注意的是,该SF/甘草酸/锌混合水凝胶未添加任何其他物质,但可有效调节炎症微环境中的巨噬细胞极化。该具有免疫调节特性的水凝胶可安全有效地加速创面修复的3个阶段,有望成为治疗糖尿病创面的理想敷料。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具有促血管化能力的酸化丝蛋白海绵敷料的细胞相容性及该敷料对大鼠全层皮肤缺损创面愈合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酸化丝蛋白海绵敷料和甲醇化丝蛋白海绵敷料在促进创面愈合方面的机制。方法:采用实验研究方法。采用改良冻干法制备具有促血管化能力的酸化丝蛋白海绵敷料和不具备促血管化能力的甲醇化丝蛋白海绵敷料,行大体观察、扫描电镜观察内部形貌,X线衍射仪(XRD)、红外光谱仪观察二级结构,拉力机测定压缩模量。于2只3周龄雄性SD大鼠分离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并接种在上述2种丝蛋白海绵敷料上,培养1、6 d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下计数细胞。将12只8周龄雄性SD大鼠每只造成4个全层皮肤缺损创面,分为甲醇化丝蛋白组(24个创面)和酸化丝蛋白组(24个创面),并应用对应丝蛋白海绵敷料覆盖。术后3、7、10、14 d,行大体观察并记录剩余创面面积。术后3、7、14 d,收集创面及创缘组织行苏木精-伊红(HE)染色和Masson染色观察新生组织生长及胶原沉积情况,CD34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血管化情况。动物实验每组各指标各时间点样本数为6。对数据行析因设计方差分析、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独立样本 t检验、Bonferroni校正。 结果:甲醇化丝蛋白海绵敷料、酸化丝蛋白海绵敷料具有相同的成分、类似的多孔结构,孔径为300~500 μm。XRD显示,甲醇化丝蛋白海绵敷料表现出显著的结晶峰,酸化丝蛋白海绵敷料则主要由非晶结构组成。红外光谱仪显示,酸化丝蛋白海绵敷料在1 650 cm -1处出现强吸收峰,甲醇化丝蛋白海绵敷料则在1 630 cm -1处表现出强吸收峰。甲醇化丝蛋白海绵敷料的压缩模量为(23.8±1.3)kPa,明显高于酸化丝蛋白海绵敷料的(6.1±0.9)kPa, t=19.550, P<0.01。培养1 d,BMSC成功黏附在2种丝蛋白海绵敷料上,细胞未铺展开。培养6 d,BMSC铺展在2种丝蛋白海绵敷料上,其中酸化丝蛋白海绵敷料上细胞数量显著增多。术后3 d,2组创面无明显收缩;术后7 d,酸化丝蛋白组创面面积较甲醇化丝蛋白组明显缩小,创缘有新生上皮生长;术后14 d,酸化丝蛋白组创面已经基本愈合,甲醇化丝蛋白组创面干燥、收缩明显。与甲醇化丝蛋白组比较,酸化丝蛋白组术后3、7、10、14 d剩余创面面积明显缩小, t=7.782、10.620、3.707、6.830, P<0.05或 P<0.01。HE染色、Masson染色、CD34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术后3 d,酸化丝蛋白组创面新生组织长入丝蛋白海绵敷料多于甲醇化丝蛋白组,前组分泌少量胶原蛋白,后组未见胶原蛋白形成,前组向敷料内游走的血管内皮细胞数量多于后组;术后7 d,酸化丝蛋白组创面新生组织覆盖敷料孔壁面积大于甲醇化丝蛋白组,前组胶原蛋白多于后组且分布均匀,前组血管数量多于术后3 d,后组新生血管散在分布;术后14 d,酸化丝蛋白组新生组织与正常皮肤组织结构相似且形成一定厚度,甲醇化丝蛋白组新生组织已基本长入敷料内,前组胶原沉积丰富,后组胶原散在分布,前组血管分布均匀且密度明显高于后组[分别为(55.7±6.0)、(34.1±1.0)个/mm 2, t=9.042, P<0.01]。 结论:具有促血管化能力的酸化丝蛋白海绵敷料细胞相容性好,可实现创面部位血管网络的快速形成,提供较为充足血供加快新生组织长入速度、胶原沉积,从而促进创面愈合、改善愈合质量,效果优于甲醇化丝蛋白海绵敷料。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丝素蛋白生物材料在创面修复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丝素蛋白是一种天然纤维蛋白,具有生物相容性好、降解性能和力学性能可调、宿主炎症反应小、成本低、易制备等特性,是创面修复的理想基质材料。丝素蛋白可单独使用,也可将其同其他材料复合,制备成支架、水凝胶、膜、功能贴片和微针等不同材料,满足不同创面修复需求,调控创面修复过程,在皮肤组织工程中的应用研究急剧增加。同其他天然材料相比,丝素蛋白通过改善不同时期的细胞增殖、迁移和分化行为来促进组织再生和创面修复,表现出不同维度的独特优势。综合近年来丝素蛋白创面修复材料研究的进展,该文重点阐述丝素蛋白及其复合材料在创面修复中的作用机制和应用前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PTMC/PVP温控收缩性纳米纤维膜与小鼠成纤维细胞的生物相容性及其对大鼠皮肤全层缺损的修复作用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探讨温控收缩性聚三亚甲基碳酸酯(PTMC)/聚乙烯吡咯烷酮(PVP)纳米纤维膜对小鼠成纤维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及对大鼠全层皮肤缺损的修复作用,并阐明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体外实验选用小鼠成纤维L929细胞,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采用PTMC/PVP纳米纤维膜处理),CCK-8法检测2组细胞增殖活性,活/死细胞染色实验观察2组细胞中活/死细胞数量,细胞骨架染色实验观察2组细胞形态表现.体内实验选用12只6周龄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6只,建立全层皮肤缺损模型,实验组大鼠采用PTMC/PVP纳米纤维膜治疗,术后拍照观察,第0、3、6和12天时计算2组大鼠创面愈合率,术后第6和12天切取2组大鼠皮肤创面和周围组织,采用HE染色观察皮肤创面和周围组织病理形态表现,Masson三色染色观察2组大鼠皮肤创面组织中胶原蛋白沉积情况,CD3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2组大鼠皮肤创面组织中血管形成数量.结果:CCK-8实验,实验组细胞增殖活性在第1、3和5天均呈升高趋势,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活/死细胞染色实验,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细胞密度和数量无明显变化且以活细胞为主.细胞骨架染色实验,实验组和对照组细胞均呈梭形且细胞伸展.体内实验,第3、6和12天时,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大鼠创面愈合率升高(P<0.01),12 d时实验组大鼠创面愈合率为95.45%,创面基本愈合.HE染色,与对照组比较,第12天实验组大鼠创面皮肤结构更接近正常皮肤,有丰富的肉芽组织、规则的表皮结构和新血管生成.Masson三色染色,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大鼠创面组织中胶原蛋白沉积量更多.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大鼠创面组织中CD31表达增多,表明血管形成数量增加.结论:PTMC/PVP温控收缩性纳米纤维膜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且能促进大鼠皮肤全层缺损的修复,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增强基底细胞增殖活性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胸腺素β4联合水胶体敷料对深Ⅱ度烧伤大鼠创面愈合及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信号转导通路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探讨胸腺素β4(thymosin β4,Tβ4)联合水胶体敷料对深Ⅱ度烧伤大鼠早期创面愈合及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 activated protein kinase,MAPK)信号传导通路的影响.方法 选取常规适应性喂养的健康Wister雄性大鼠40只作为研究对象,随机抽取10只作为对照组,其余30只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烧伤组、Tβ4+水胶体敷料组、p38MAPK激动剂组,每组10只.除对照组外,其余大鼠均制作深Ⅱ度烧伤模型,造模成功后进行后续试验,Tβ4+水胶体敷料组给予外涂6μgTβ4+安普贴贴敷,p38MAPK激动剂组给予外涂6μgTβ4+安普贴贴敷+外涂p79350(1 μg/kg),烧伤组大鼠给予等量0.9%氯化钠溶液外涂.给药3、7、10、14 d对创面进行拍照,采用MoticMed6软件及Photoshop软件处理照片并计算各组大鼠早期创面愈合率;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创面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细胞介素10(interleukin-10,IL-10)等炎症因子水平;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everse transcription-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检测创面转化生长因子β1蛋白(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β1 protein,TGF-β1)mRNA、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mRNA表达情况;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ting,WB)检测p38MAPK信号传导通路关键蛋白p38MAPK、核因子 κB(nuclear factor κB,NF-κB)、半胱氨酸蛋白酶 3(cysteine protease 3,caspase-3)表达情况.结果 给药3、7、10、14 d后,Tβ4+水胶体敷料组的创面愈合率均高于烧伤组和p38MAPK激动剂组(P<0.05).与对照组比较,烧伤组、Tβ4+水胶体敷料组、p38MAPK激动剂组各时点TNF-α、IL-10水平均较高(P<0.05);给药后12、24、48 h,烧伤组、p38MAPK激动剂组TNF-α水平高于Tβ4+水胶体敷料料组(P<0.05),IL-10水平低于Tβ4+水胶体敷料组(P<0.05);而烧伤组、p38MAPK激动剂组各时点TNF-α、IL-10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烧伤组、Tβ4+水胶体敷料组、p38MAPK激动剂组各时间点TGF-β1 mRNA、VEGF mRNA表达均上调(P<0.05);与烧伤组比较,Tβ4+水胶体敷料组各时间点TGF-β1 mRNA表达均下调(P<0.05)、VEGF mRNA表达均上调(P<0.05);烧伤组、p38MAPK激动剂组各时间点TGF-β1 mRNA、VEGF mRNA表达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烧伤组、Tβ4+水胶体敷料组、p38MAPK激动剂组p38MAPK、NF-κB、caspase-3蛋白表达量均较高(P<0.05);与烧伤组比较,Tβ4+水胶体敷料组p38MAPK、NF-κB、caspase-3蛋白表达量均较低(P<0.05);但烧伤组、p38MAPK激动剂组p38MAPK、NF-κB、caspase-3蛋白表达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胸腺素 β4联合水胶体敷料有助于促进深Ⅱ度烧伤创面愈合,其机制可能与抑制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信号转导通路、降低炎性因子表达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3D打印多功能敷料治疗放创复合伤
编辑人员丨2024/1/6
背景:放创复合伤主要发生在肿瘤放疗和核辐射事故患者中,由于辐射破坏修复机制导致伤口愈合延迟或延长,目前仍缺乏有效的治疗策略.目的:针对放创复合伤的多种临床症状,制备抗菌、加速愈合和局部麻醉的多功能敷料.方法:以左氧氟沙星、丝素蛋白和盐酸利多卡因为原料,应用3D生物打印技术制备多功能创面敷料.①将多功能敷料分别放置于表面涂有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与铜绿假单胞菌的固定培养板上,37℃孵育过夜,检测抑菌圈直径.②将40只昆明种小鼠随机分单纯创伤组、放创模型组、治疗组、阳性药组,每组10只.放创模型组、治疗组、阳性药组小鼠全身接受60Co γ射线照射,辐射1 h后,在4组小鼠背部各制作1个直径1 cm的全层皮肤缺损创面,单纯创伤组、放创模型组创面涂抹生理盐水,阳性药组创面涂抹三乙醇胺乳膏,治疗组创面覆盖多功能敷料,每隔1 d更换敷料或换药,连续治疗14 d.创面造模后3,7,14 d,检测创面愈合率与血清白细胞介素6水平;创面造模后14 d,获取创面处皮肤组织,进行苏木精-伊红、Masson染色及细胞角蛋白14免疫组化染色.结果与结论:①3D打印多功能创面敷料具有良好的抗菌活性,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与铜绿假单胞菌的抑菌圈直径分别为(4.15±0.09),(4.18±0.23),(4.35±0.13)cm.②随着造模时间的延长,小鼠创面逐渐愈合,治疗组、阳性药组造模后3,7,14 d的创面愈合率均高于放创模型组(P<0.01,P<0.001),并且治疗组创面愈合率高于阳性药组.随着造模时间的延长,小鼠血清白细胞介素水平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治疗组造模后3,7,14 d的血清白细胞介素水平均低于放创模型组.苏木精-伊红、Masson染色显示,单纯创伤组肉芽肿组织可见炎性细胞浸润,真皮层胶原纤维排列致密;放创模型组表皮层和真皮层正常结构被破坏,可见炎性细胞浸润;治疗组可见正常皮肤黏膜组织,表皮层排列规则紧密,汗腺、毛囊和真皮层胶原纤维排列整齐规则;阳性药组表皮层排列规则紧密,汗腺、毛囊和真皮层胶原纤维排列整齐规则.细胞角蛋白14免疫组化染色显示,治疗组表皮组织厚度低于其他3组(P<0.01,P<0.001).③结果表明,3D打印多功能敷料具有局部麻醉、抗感染、促愈合多重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1/6
-
头花蓼纳米纤维功能敷料的药效评价
编辑人员丨2023/11/18
目的 评价头花蓼纳米纤维功能敷料(P-PVP-PCL)的药效.方法 利用静电纺丝技术制备P-PVP-PCL,观察其微观形貌;考察P-PVP-PCL的抑菌活性、抗氧化活性和对小鼠成纤维L929细胞存活率、黏附性及迁移率的影响.通过建立大鼠背部皮肤伤口模型,考察医用纱布敷料、空白纳米纤维敷料(PVP-PCL)和P-PVP-PCL对创面愈合率的影响,观察创面组织病变和胶原纤维沉积情况,以及创面组织中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1(CD31)阳性血管数量和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蛋白表达.结果 制得的P-PVP-PCL表面光滑,断面处可见双层结构,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埃希菌的抑制率分别为(98.88±0.66)%、(94.75±1.41)%,抗氧化活性为(83.69±1.56)%,且P-PVP-PCL组的细胞活性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和PVP-PCL组(P<0.05).与医用纱布敷料相比,P-PVP-PCL更有利于L929细胞黏附;在48 h时,该组的细胞划痕已基本愈合.与医用纱布敷料组比较,PVP-PCL组和P-PVP-PCL组的大鼠创面愈合率均显著升高(P<0.05).干预第14天时,P-PVP-PCL组创面已基本愈合,创面组织中胶原纤维排列相对整齐、密度相对均匀;CD31阳性血管数量和TGF-β蛋白表达与干预第7天比较有下降趋势,其中CD31阳性血管数量显著低于医用纱布敷料组和PVP-PCL组(P<0.05),TGF-β蛋白表达显著高于医用纱布敷料组和PVP-PCL组(P<0.05).结论 P-PVP-PCL在体外具有良好的抗菌和抗氧化活性,能够促进L929细胞的增殖、黏附和迁移;在体内能够促进大鼠伤口愈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1/18
-
生物医药工程材料胶原蛋白静电纺丝制品的应用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6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利用静电纺丝技术收集直径为纳米级或微米级的聚合物纤维以获得无纺支架.胶原蛋白静电纺丝制品具有较强的亲水性,良好的细胞相容性,并促进组织再生等胶原蛋白的生物活性,且具有比表面积大,孔隙率高,结构精细等纳米结构材料的优异性能,使其在生物医学领域的研究和应用开发受到了广泛关注.本文对静电纺丝技术的研究现状、胶原蛋白静电纺丝制品在组织工程、创伤敷料、药物传递系统等领域的最新应用进展及其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的发展方向作一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治疗深Ⅱ度烧伤的同轴静电纺丝纳米纤维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研究海藻酸钠/聚乙烯醇(polyvinyl alcohol,PVA)/壳聚糖同轴纳米纤维对大鼠深Ⅱ度烧伤模型的促愈合作用.方法 采用同轴静电纺丝技术制备由海藻酸钠/PVA/壳聚糖组成的同轴纳米纤维,扫描电镜、透射电镜、X射线衍射技术进行性质表征,体外实验考察其吸水性、抑菌性能.建立SD大鼠深Ⅱ度烧伤创面模型,随机分成模型组和同轴纳米纤维组.观察大鼠创面愈合情况、病理学改变,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创面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分化簇31 (differentiation cluster 31,CD31)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的表达,ELISA测定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和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水平.结果 同轴纳米纤维具有明显的核壳结构,吸水性好,体外抑菌作用明显.在治疗后5,14,21 d观察到炎性细胞浸润减少、胶原蛋白生成增加.与模型组比较,同轴纳米纤维组伤口愈合时间缩短,伤口愈合率高(P<0.01),炎性细胞浸润减少,胶原蛋白生成增加.同轴纳米纤维能有效促进VEGF、CD31、PCNA表达,降低炎症因子TNF-α和IL-6水平(P<0.01).结论 通过促进创面细胞增殖及胶原的合成,海藻酸钠/PVA/壳聚糖同轴纳米纤维能有效促进深Ⅱ度烧伤创口愈合,可作为一种新型治疗深Ⅱ度烧伤的外用敷料.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