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工智能规划联合计算机导航手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重度复合畸形1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患者 男性,33岁,因“强直性脊柱炎20年,双侧髋关节强直、脊柱侧后凸10年”于2021年4月20日入院。患者13岁确诊强直性脊柱炎,10年前进展至以双侧髋关节屈曲位强直和脊柱侧后凸融合为特征的“剃刀背”畸形,并丧失竖直站立外观和双髋关节活动能力,行走能力严重受限,无法平视和仰卧。腰椎及双侧髋关节活动度丧失,双侧膝关节活动度0°~130°,双侧踝关节背伸20°,跖屈45°,行走时主要为双足跖跗关节和双踝关节屈伸活动。影像学检查:脊柱全长正、侧位片可见典型竹节样改变。冠状位、矢状位严重失平衡,顶椎位于L 1~2椎间盘,上端椎位于T 10,下端椎位于L 4。骨盆前后位X线片示双侧骶髂关节间隙破坏(4级),骨盆极度后倾,双侧髋关节融合于屈曲45°,右侧外旋25°,左侧内旋30°(图1)。实验室检查:白细胞计数7.84×10 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57.6%,血红蛋白161 g/L,C反应蛋白12.2 mg/L,红细胞沉降率2 mm/1 h,人类白细胞抗原B27(+),类风湿因子(-),抗核抗体谱(-)。诊断:强直性脊柱炎(终末期),脊柱侧凸后凸畸形并骨性融合,双侧髋关节破坏并骨性融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Halo重力牵引在伴神经损害的严重上胸段角状后凸畸形矫形术前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严重上胸段角状后凸畸形伴神经损害患者术前Halo重力牵引+脊柱后路矫形内固定术的矫形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9年12月行术前Halo重力牵引+脊柱后路矫形内固定术治疗的严重上胸段角状后凸畸形伴神经损害患者16例,男11例,女5例;年龄(12.9±5.6)岁(范围6~27岁)。牵引后、手术后及末次随访时拍摄站立位全脊柱正侧位X线片,测量矢状面局部后凸Cobb角及冠状面侧凸Cobb角评估畸形改善情况。以美国脊柱损伤协会(American Spinal Injury Association,ASIA)神经功能分级评估牵引前、牵引后、手术后以及末次随访时的神经功能,记录Halo重力牵引的并发症、围手术期及术后并发症。结果:16例患者术前局部后凸Cobb角96.1°±16.0°(范围71°~128°),侧凸Cobb角75.5°±20.5°(范围40°~107°)。术前脊髓功能ASIA分级B级1例、C级6例、D级9例;牵引后局部后凸Cobb角矫正率为32.8%±15.0%(范围18.0%~65.9%),侧凸Cobb角矫正率为22.9%±8.0%(范围14.1%~38.6%),ASIA评分改善至D级4例、E级12例;手术后局部后凸Cobb角矫正率为45.4%±14.9%(范围29.0%~69.0%)、侧凸Cobb角矫正率为33.6%±8.6%(范围23.3%~49.3%)。术后随访时间为(35.6±14.2)个月(范围24~72个月),末次随访时无明显矫正丢失,ASIA评分E级15例、C级1例。术中均未发生神经电生理监测不良事件。1例术后出现一过性臂丛神经麻木、2例术后出现近端椎板钩脱钩。1例术前ASIA分级为C级者术后即刻改善为E级,术后4年随访时再次出现神经功能损害加重(C级)。结论:术前Halo重力牵引可改善严重上胸段角状后凸畸形伴神经损害患者的神经功能状态并矫正脊柱侧后凸畸形,辅助脊柱后路矫形内固定术,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治疗策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术前磁共振不同脊髓形态分型脊柱畸形三柱截骨矫形术后神经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比较不同术前顶椎区MRI脊髓形态分型的严重胸椎侧后凸畸形患者行三柱截骨矫形术的神经并发症发生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8月至2018年8月于南京鼓楼医院行手术治疗的胸椎侧后凸畸形患者共112例的临床资料。其中男52例,女60例,年龄13.5岁(9.0~38.5岁)。测量的影像学参数包括顶椎区脊髓形态分型、主弯侧凸Cobb角、冠状面平衡(C 7PL-CSVL)、最大后凸Cobb角(GK)、矢状面偏移(SVA)。利用Frankel分级分组并评估各组术前、术后及随访时的神经功能状态。 结果:112例患者术前顶椎区脊髓形态分型为Ⅰ型8例(7.1%)、Ⅱ型58例(51.8%)、Ⅲ型46例(41.1%)。所有患者的末次随访时间为(28.5±3.4)个月。与术前相比,3组患者术后主弯侧凸Cobb角、C 7PL-CSVL、GK、SVA均有显著矫正,手术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末次随访时与术后即刻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均无矫正丢失。3例术前脊髓形态为Ⅱ型的患者术后出现新发神经损害,Frankel分级均为D级;6例术前脊髓形态为Ⅲ型的患者术后出现新发神经损害,Frankel分级为C级1例、D级5例;3例术前脊髓形态为Ⅲ型的患者出现已有神经功能损害加重,Frankel分级均由术前的D级加重至C级。脊髓形态为Ⅲ型的患者术后新发神经损害或已有神经损害加重的发生率比Ⅱ型患者更高(19.6%比5.2%, P=0.037)。 结论:术前MRI脊髓形态分型与严重胸椎侧后凸畸形患者三柱截骨矫形神经并发症具有一定关联,术前脊髓形态为Ⅲ型的患者术后神经并发症的发生率更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经骶2骶髂螺钉固定治疗伴严重骨盆倾斜的成人神经肌源性脊柱侧后凸畸形的中期疗效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经第2骶椎骶髂螺钉(second sacral alar-iliac, S 2AI)固定治疗伴严重骨盆倾斜的成人神经肌源性脊柱侧后凸的临床疗效和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共11例接受S 2AI固定技术治疗伴严重骨盆倾斜的成人神经肌源性脊柱侧凸患者的病历资料,男6例,女5例;年龄为(39.6±12.7)岁(范围18~55岁)。脊髓灰质炎8例,脊肌萎缩症2例,肌营养不良1例。均接受后路脊柱矫形内固定术治疗,术中均采用S 2AI螺钉进行骨盆固定。主要的影像学观察指标为侧凸Cobb角、脊柱骨盆倾斜角(spinal pelvic obliquity,SPO)、局部后凸角(regional kyphosis,RK)、矢状面平衡(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初诊及末次随访时均采用脊柱侧凸研究学会问卷(Scoliosis Research Society,SRS-22)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估生活质量,并记录并发症发生情况。计量资料(11例患者总体的侧凸Cobb角、SPO、RK和SVA)术前、术后、术后1年及末次随访时的比较采用方差分析(Friedman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者采用配对样本非参数检验(Wilcoxon检验)进行两两比较。SRS-22评分和ODI的比较采用重复测量 t检验。 结果:11例患者随访时间为(62.4±10.8)个月(范围48~83个月)。术前侧凸Cobb角为98.0°±24.0°,术后改善至60.7°±20.8°,较术前有明显改善( Z=3.015, P=0.003),矫正率为57.2%±17.7%;术后1年Cobb角为62.8°±23.6°,末次随访时为61.6°±21.7°,与术后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Z=0.294, P=0.797; Z=0.603, P=0.594),随访期间未见明显矫形丢失。SPO术前为37.0°±11.8°,术后纠正至21.5°±11.6°,与术前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2.934, P=0.003);术后1年为23.2°±10.1°,末次随访时为21.1°±8.6°,与术后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Z=0.690, P=0.519; Z=0.000, P=1.000),随访期间无明显矫正丢失。RK术前为46.8°±23.6°,术后矫正至18.6°±1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4.364, P<0.001);术后1年为18.9°±11.4°,末次随访时为19.5°±9.8°,与术后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Z=0.074, P=0.945; Z=0.271, P=0.838),随访期间维持良好。SVA手术前后及末次随访时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所有患者术中均无神经电生理监护信号的改变或丢失。1例患者发生切口感染,行清创手术后好转;1例患者发生腰背部剧烈疼痛,保守治疗后好转;随访期间1例患者因断棒行翻修手术。 结论:S 2AI固定技术治疗伴严重骨盆倾斜的成人神经肌源性脊柱侧凸可获得满意的矫形效果,中期随访矫形效果维持良好,且并发症发生率较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双枚经第2骶椎骶髂螺钉固定技术在严重脊柱侧后凸畸形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在严重脊柱侧后凸畸形患者后路矫形术中,采取单侧或双侧双枚经第2骶椎骶髂螺钉(second sacral alar-iliac,S2AI)固定技术的适应证,并且探究此技术的可行性并评估其临床疗效及并发症情况。方法:收集2014年1月至2019年12月共11例应用双S2AI固定技术进行后路脊柱矫形融合术的患者的病例资料,男5例,女6例;年龄(28.8±16.8)岁(范围12~60岁)。所有患者术前、术后均拍摄全脊柱正位、侧位X线片以及全脊柱CT,根据Gertzbein & Robbins评分法评价螺钉置入的精确性,测量术前、术后以及末次随访时的侧凸Cobb角,冠状面平衡(coronal balance,CB),脊柱骨盆倾斜角(spinal pelvic obliquity,SPO),局部后凸角(regional kyphosis,RK),探究描述患者采取双S2AI固定技术的原因,并且比较患者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的影像学差异及疗效评价差异。结果:11例中9例患严重脊柱侧后凸畸形伴骨盆倾斜,另外2例为既往脊柱术后医源性后凸畸形患者。11例患者术后随访(11.6±8.5)个月(范围6~30个月)。7例患者单侧置入双S2AI螺钉,4例双侧置入双S2AI螺钉,3例患者联合置入髂骨螺钉(iliac screw,IS)或髂骶螺钉(iliac sacral screw,ISS)。共置入35枚螺钉,术后CT示30枚为A级,5枚为B级,螺钉位置均良好,术前侧凸Cobb角87.2°(5.3°,150.5°),CB为13.6 mm(2.2 mm,91.7 mm),SPO为30.7°(0.6°,57.5°),RK为27.6°(14.2°,128.3°);术后即刻侧凸Cobb角25.4°(4.9°,84.1°),CB为8.2 mm(3.1 mm,63.2 mm),SPO为12.1°(0.9°,27.0°),RK为8.4°(4.1°,57.8°)。术后矢状面和冠状面的失衡均得到改善;末次随访矢状面以及冠状面的形态有较好的维持。11例术中均无SEP以及MEP信号改变或者丢失,随访中1例患者出现伤口深部感染,伤口愈合不良。余患者术后以及随访过程中无明显断棒断钉,螺钉松动等。结论:需行骨盆固定的患者若存在以下三种情况:①胸腰椎大段椎体无法置钉,但需保持植入物密度;②行序贯矫形的手术策略时单枚S2AI螺钉的置入无法有效的分散腰骶部的应力;③行复杂腰骶部畸形翻修手术时需要获取牢固内固定时,运用同侧双枚S2AI固定技术是一种好的选择,可提供坚强固定,有效地矫正畸形,并且并发症发生率较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三柱与后柱截骨矫正Ⅰ型神经纤维瘤病伴萎缩性脊柱侧后凸畸形的疗效比较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比较Ⅰ型神经纤维瘤病伴萎缩性脊柱侧后凸畸形(dystrophic kyphoscoliosis secondary to neurofibromatosis type 1, DKS-NF1)患者矫形术中采用后柱截骨与三柱截骨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6月至2021年9月南京鼓楼医院84例接受手术治疗的DKS-NF1患者的病历资料,男60例、女24例,年龄(17.7±6.9)岁(范围5~44岁),单弯50例、双弯18例、三弯16例,后凸位于胸段42例、胸腰段31例、腰段11例。接受单纯后路或前后联合入路手术,根据术中截骨方式分为后柱截骨组(74例)和三柱截骨组(10例)。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及末次随访时的影像学参数(包括后凸Cobb角、侧凸Cobb角、冠状面平衡、矢状面平衡),根据手术前后及末次随访时的矫形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评估临床疗效。结果:后柱截骨组患者年龄(15.8±4.8)岁,小于三柱截骨组的(29.4±10.2)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7.088, P<0.001);术前Halo重力牵引率为35%(26/74),三柱截骨组为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27)。三柱截骨组后凸顶椎均位于胸腰段和腰段,胸腰段和腰段的占比高于后柱截骨组(32/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后柱截骨组和三柱截骨组术前后凸Cobb角分别为73.8°±20.9°和63.1°±21.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1.506, P=0.136);术后分别矫正至43.1°±20.9°和21.1°±22.8°,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3.066, P=0.003);后柱截骨组矫正率为43.7%±19.6%,小于三柱截骨组的84.1%±78.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3.677, P<0.001);末次随访时分别维持在46.5°±20.9°和24.6°±2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3.016, P=0.003)。后柱截骨组和三柱截骨组患者主弯Cobb角分别由术前83.0°±29.0°和66.3°±17.7°( t=1.766, P=0.081)矫正至术后50.6°±20.8°和40.8°±15.6°( t=1.436, P=0.155),矫正率分别为38.3%±16.6%和39.3%±12.7%( t=0.191, P=0.849),末次随访时分别维持在52.3°±20.5°和43.1°±18.2°( t=1.339, P=0.185)。三柱截骨组多棒系统的应用占比为80%(8/10),高于后柱截骨组的27%(20/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11.124, P=0.002)。三柱截骨组置钉和钩的密度为72.0%±11.3%,高于后柱截骨组的61.4%±1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173, P=0.033)。后柱截骨组总体并发症发生率为12%(9/74),三柱截骨组为20%(2/1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613)。 结论:三柱截骨术用于矫正成人DKS-NF1患者的侧后凸畸形,而后柱截骨术主要用于年轻患者。多数患者采用单纯后路手术行后柱截骨或结合前路补充性融合即可达到矫形目的。对严重侧后凸畸形患者,术前Halo重力牵引有助于术中畸形的进一步矫正。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顶椎区脊髓形态分型Ⅲ型的严重脊柱侧后凸畸形术前牵引对手术安全性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Halo重力牵引对术前顶椎区脊髓形态分型为Ⅲ型的严重脊柱侧后凸畸形患者影像学的改善效果及手术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2月至2021年6月南京鼓楼医院收治术前脊髓形态分型为Ⅲ型的47例严重侧后凸畸形患者的病历资料,男18例、女29例;年龄(22.5±12.8)岁(范围9~60岁)。接受Ⅰ期Halo重力牵引、Ⅱ期脊柱后路矫形内固定术治疗,牵引时间为(7.4±3.9)周(范围4~16周)。影像学参数包括牵引前后及手术后即刻的侧凸Cobb角、冠状面平衡[C 7铅垂线至骶骨中垂线的距离(C 7 plumb line and center sacral vertical line,C 7PL-CSVL)]、矢状面最大后凸Cobb角及矢状面平衡(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计算牵引后矫正率和手术后矫正率。采用Frankel分级评估手术前后的神经功能状态。 结果:47例患者Halo重力牵引及矫形内固定手术均顺利完成。牵引前侧凸Cobb角为116.0°±17.5°,Halo重力牵引后改善至87.9°±16.5°( t=9.10, P<0.001),牵引后矫正率为22.4%±10.3%;手术后改善至69.1°±21.0°( t=15.19, P<0.001),手术后矫正率为41.3%±14.5%。牵引前C 7PL-CSVL为(35.7±16.9) mm,手术后改善至(22.0±13.7) mm( t=13.75, P<0.001),手术后矫正率为39.9%±15.5%。牵引前后凸Cobb角为110.9°±22.1°,Halo重力牵引后改善至84.1°±19.9°( t=8.84, P<0.001),牵引后矫正率为23.7%±8.9%;手术后改善至65.3°±19.3°( t=10.63, P<0.001),手术后矫正率为40.1%±20.7%。牵引前SVA为(43.8±19.5) mm,手术后改善至(21.1±14.9) mm( t=10.32, P<0.001),手术后矫正率为53.1%±27.0%。14例患者牵引前存在下肢神经损害症状,8例于Halo重力牵引后神经功能明显改善,3例患者于手术后神经功能改善,余3例治疗过程中神经功能无明显改善。所有患者Halo重力牵引及手术后均未出现原有神经损害加重或出现新发神经损害。 结论:术前顶椎区脊髓形态分型为Ⅲ型的严重脊柱侧后凸畸形患者术前行Halo重力牵引可有效矫正畸形、改善神经功能、提高脊髓对矫形手术的耐受性及降低术中发生医源性神经损害的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三柱截骨区优先矫形技术治疗严重脊柱侧后凸畸形的疗效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三柱截骨区优先矫形技术治疗严重脊柱侧后凸畸形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6月至2020年4月接受后路三柱截骨并应用三柱截骨区优先矫形技术治疗的18例重度脊柱侧后凸畸形患者资料,男7例、女11例,年龄(47.6±15.9)岁(范围23~69岁)。评估术前、术后以及术后1年的影像学资料,测量主弯Cobb角、全脊柱最大后凸Cobb角(global kyphosis,GK)、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冠状面顶椎偏移距离(apex vertebral translation,AVT)、冠状面躯干偏移距离即C 7铅垂线至骶骨中垂线的距离(distance between C 7 plumb line and center sacral vertical line,C 7PL-CSVL)和矢状面躯干偏移距离(sagittal vertebral axis,SVA)。 结果:手术时间为(401.9±68.9) min、术中出血量为(2418.8±736.9) ml,固定(11.2±3.8)个节段(范围5~16个节段),术中神经监测均无信号异常,未发生截骨面脱位。18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2.7±2.3)个月(范围9~24个月)。术前主弯Cobb角为65.0°±16.4°,术后降至41.6°±14.1°,矫正率为36.6%±13.1%;术后1年时为41.4°±14.3°,与术后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GK术前为65.5°±20.8°,术后降至28.1°±13.8°,矫正率为57.8%±17.8%;术后1年时为29.3°±14.2°,与术后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手术前后C 7PL-CSVL、SVA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F=0.449, P=0.642; F=3.519, P=0.058)。术后4例患者出现暂时性下肢麻木症状(术前无神经症状),于术后半年随访时症状消失。随访期间均未出现断钉、断棒等内固定并发症。 结论:三柱截骨区优先矫形技术在治疗重度脊柱侧后凸畸形中可获得较好的局部矫形效果,且在平均1年的随访中无明显丢失;能够有效避免截骨面不稳脱位和大量出血,同时简化了手术步骤,降低上棒难度,且并未延长手术时间;神经系统并发症及内固定失败的发生率较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基于CT三维重建技术的严重僵硬脊柱侧后凸畸形患者头盆环牵引后肺功能的评估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极重度僵硬性脊柱侧后凸畸形的外科治疗,一直是脊柱外科领域的难题。此中心通过使用头盆环牵引(HPT)技术,治疗了一系列极重度僵硬性脊柱侧后凸畸形,这部分患者在治疗前通常合并严重的通气功能障碍,通过一段时间的HPT治疗,以及矫形手术治疗,肺功能相关指标(PFTs)都有显著的改善,本研究通过三维CT重建技术(3D-CT)对这部分患者的PFTs进行了评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3D打印预置钉道模型辅助置钉治疗单发性完全分节型先天性半椎体的临床疗效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3D打印预置钉道模型在单发性完全分节型先天性半椎体切除术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8月至2019年1月河南省人民医院脊柱脊髓外科收治的13例单发性完全分节型先天性半椎体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男5例,女8例;年龄5~14岁,平均9.9岁。病变位置在T 9 3例、T 10 2例、T 11 5例、T 12 1例、L 1 2例。术中使用3D打印预置钉道模型辅助置入椎弓根螺钉,通过术后CT评估置钉的准确性。所有患儿术前、术后常规拍摄站立位脊柱全长正侧位X线片,测量冠状面及矢状面Cobb角,术后及随访时计算脊柱侧、后凸矫正率。术前、术后及随访时脊柱侧、后凸Cobb角的比较采用单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 结果:13例患儿共置入椎弓根螺钉85枚,置钉准确率为95.3%。手术时间(216.9±28.3) min;出血量(478.5±132.6) mL。术前侧凸Cobb角为(57.1±12.7)°,术后为(12.7±4.7)°,矫正率为(78.4±5.9)%,末次随访时为(14.2±7.0)°;术前后凸Cobb角为(46.2±8.4)°,术后为(13.2±4.4)°,矫正率为(72.6±7.0)%,末次随访为(14.0±3.4)°。患儿均未出现严重血管及神经损伤等并发症。术后随访12.3个月(6~18个月),随访期间未见明显角度丢失。术后与末次随访时,侧、后凸角度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术后侧、后凸角度与末次随访时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在单发性完全分节型先天性半椎体切除术过程中,3D打印预置钉道模型可提高螺钉置入的精准性,改善脊柱侧后凸畸形的矫形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