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腰椎淋巴瘤误诊为结核1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现报道1例青年男性,既往确诊艾滋病,未行抗病毒治疗,本次因腰痛就诊,初步诊断为腰椎结核,经抗结核治疗后效果不佳,其间脊髓压迫症状加重,存在臀部皮肤压疮,经计算机断层成像引导下腰椎穿刺活检病理及椎体组织宏基因组学二代测序未见异常。进一步至外院在全身麻醉下行后路胸腰椎固定+椎管减压术,术后腰椎穿刺病理报告提示腰椎B细胞淋巴瘤,患者最终因呼吸衰竭死亡。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寰枢侧方关节撑开结合关节重塑技术治疗颅底凹陷合并寰枢椎脱位的临床疗效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观察寰枢侧方关节间撑开结合关节重塑技术治疗颅底凹陷合并寰枢椎脱位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0月至2021年9月首都医科大学三博脑科医院脊髓脊柱中心诊治的12例颅底凹陷合并寰枢椎脱位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合并寰枕融合,斜坡枢椎角度均减小。术中均行关节间撑开松解侧方关节,再进行关节重塑,调整关节面的倾斜角度;然后置入融合器,使寰椎向上及向后方旋转移动,并进行固定。所有患者采用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评估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测量手术前后寰齿间距、齿状突超过钱氏线的距离、斜坡枢椎角度及延髓脊髓角度的变化,评估寰枢椎复位及齿状突成角移位的矫正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成功重塑关节面并置入螺钉,均行枕骨-枢椎内固定。手术时长为(191.7±46.9)min,术中出血量为(182.5±69.3)ml,无一例患者发生椎动脉及硬脊膜损伤。术后1周内,颈椎CT显示12例患者的寰枢椎脱位均获得复位,其中齿状突超过钱氏线的距离由术前的(10.0±3.5)mm减少至术后的(4.2±2.3)mm,寰齿间距由术前的(6.7±2.1)mm减少至术后的(1.4±0.8)mm;颈椎MRI显示,所有患者的齿状突成角移位均得到矫正,其中斜坡枢椎角度由术前的(136.9±5.1)°增加至术后的(150.2±3.5 )°,延髓脊髓角度由术前的(129.8±5.5)°增加至术后的(146.5±4.3)°。上述数据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1)。术后影像学显示1例患者出现C 1下关节面塌陷,但无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出现。随访时间为(17.8±4.5)个月(12~25个月)。末次影像学随访,所有患者齿状突下移均保持矫正,可见寰枢侧方关节间骨性融合;未发生螺钉拔出、融合器移位等情况。末次临床随访,JOA评分由术前的(11.8±2.3)分提高至术后的(15.1±1.2 )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结论:寰枢侧方关节撑开结合关节重塑技术可有效增加斜坡枢椎角度及延髓脊髓角度,减轻脑干腹侧压迫,有助于寰枢椎脱位的复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长期随访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通过弥散张量成像(DTI)技术测定脊髓型颈椎病(CSM)患者颈脊髓最大压迫节段(MCL)的弥散信号,分析术前至术后5年的DTI参数同患者临床功能评分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前瞻性的研究方法分析北京朝阳医院2014年2月至2020年2月37例手术治疗的CSM患者临床资料,使用DTI对MCL进行研究。比较颈椎前路间盘切除融合术(ACDF)术前至术后5年CSM患者弥散指标变化[各向异性(FA)]和患者临床功能评分,包括改良日本骨科协会评分(mJOA)、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在每个随访点采集相关数据,并观察MRI T 2加权像(T 2WI)中是否可观测到脊髓髓内高信号。对比术前和术后随访节点的变化,并分析FA值和临床功能评分的相关性。 结果:最终37例患者纳入研究,年龄(55±10)岁,男14例,女23例。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髓性症状改善明显。术后3个月mJOA相较术前平均改善(2.62±1.41)分( P<0.001),FA值平均改善(0.14±0.11)( P<0.01),且mJOA和FA值在术前及术后两年各随访节点相互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在MCL节段,术前及术后FA值和mJOA评分呈正相关( rs=0.770、0.729,均 P<0.01)。mJOA同NDI和VAS之间无相关性(均 P>0.05)。 结论:DTI可敏感地反映脊髓功能的改善,可作为预测及评价CSM脊髓功能障碍状态的重要工具。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高压氧治疗在骨科相关疾病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随着高压氧(HBO)医学的发展,HBO疗法在临床疾病方面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国内外大量研究显示,HBO在骨科领域应用广泛,对开放性骨创伤、软组织挤压伤、骨折及骨折后骨愈合不良、骨坏死、断肢再植术后、皮瓣移植、骨髓炎、脊髓及周围神经损伤、脊髓压迫症、关节运动损伤、骨放射性损伤等均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笔者主要从HBO疗效确定的骨科相关疾病如挤压伤(CI)、骨筋膜室综合征(SMCS)、糖尿病足、皮瓣移植、骨髓炎、股骨头坏死(ONFH)、脊髓损伤(SCI)等进行综合阐述,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伴脊髓压迫1例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提高对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伴脊髓压迫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3月深圳市儿童医院收治的1例儿童ALL伴脊髓压迫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儿为女性,9岁7个月,急性起病,因背痛及面色苍白入院,骨髓涂片示原始幼稚淋巴细胞0.82,流式细胞学:可见异常幼稚B淋巴细胞群,占有核细胞57.5%,融合基因:BCR-ABL(p210)阳性;骨髓染色体核型:46,XX,t(3;9;22)(p25;q34;q11)[20];诊断为费城染色体阳性ALL。予CCCG-ALL 2020方案化疗,第6天出现截瘫表现,外科手术治疗效果不佳,诱导化疗期间出现严重肺炎、泌尿系感染等并发症,治疗第35天家属放弃治疗。结论:ALL伴脊髓压迫较罕见,大部分早期表现为背痛和(或)双下肢无力,通过核磁共振可确诊,目前缺乏有效的标准治疗方案,早期予三联鞘内注射、大剂量甲氨蝶呤联合阿糖胞苷化疗能改善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相关性血管炎的中枢神经系统受累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相关性血管炎(AAV)是一类主要累及毛细血管、小动静脉的寡或无免疫复合物沉积的坏死性血管炎。中枢神经系统损害是其临床表现之一,甚至部分患者以此为首发表现。其发病机制为颅内血管炎和来源于颅内或邻近组织的炎性肉芽组织压迫。中枢神经系统受累表现形式多样,常见症状为头痛,可累及脑血管、脑膜、垂体、下丘脑、脊髓等。中枢神经系统受累时大部分患者接受激素联合环磷酰胺方案诱导缓解。本文复习国内外相关文献,对AAV相关中枢神经系统表现做一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老年脊柱压缩骨折患者行椎体成形术围手术期服用阿司匹林手术疗效及安全性评估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观察老年骨质疏松椎体骨折(OVF)患者行椎体成形术(VP)围手术期服用阿司匹林的安全性及对手术疗效影响。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16年1月到2020年12月北京医院骨科136例行VP治疗OVF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服用阿司匹林组(接受PVP术前服用阿司匹林,100 mg/d,并排除服用其他抗凝药物的患者)71例和未服用阿司匹林(对照组)65例患者临床资料、治疗效果、术中和术后并发症及血肿等发生情况。结果:阿司匹林组与对照组术前、术后1周、末次随访中、镇痛药物评分、活动能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阿司匹林组术前、术后1周、末次随访VAS评分为(7.12±1.33)分、(2.37±1.01)分;镇痛药物评分为(3.01±0.95)分、(1.56±0.65)分、(1.61±0.57)分;活动能力评分为(2.75±0.53)分、(1.32±0.63)分、(1.44±0.5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1)。阿司匹林组和对照组患者随访期间均未发生手术感染、大血管损伤、椎管内血肿神经脊髓压迫、肺栓塞等。阿司匹林组与对照组患者术中和术后出血量(12.0±3.5)ml比(11.0±3.6)ml( t=1.60)、单椎骨水泥注入量(4.5±1.9)ml比(4.0±1.7)ml( t=1.40)、骨水泥外溢14例(19.7%)比9(17.0%)( χ2=0.15);神经根刺激症状3例(4.2%)比1例(1.9%)( χ2=0.43);再骨折(含椎体及全身骨折)5例(7.0)比3例(5.7%)( χ2=0.10);椎管外血肿8例(11.3%)比5例(9.4%)( χ2=0.1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OVF行VP治疗患者服用阿司匹林术后疼痛评分、疼痛药物服用、活动能力较术前有明显改善。与未服用阿司匹林患者比较,手术疗效及安全性无差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以脊髓压迫为首发症状的腰大肌非霍奇金淋巴瘤一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通过病例资料回顾及文献复习,提高临床医生对以脊髓压迫症为首发表现的非霍奇金淋巴瘤的认识。方法:报道1例以脊髓压迫症为首发表现的腰大肌非霍奇金淋巴瘤病例,总结临床特征及诊疗经过,复习相关文献。结果:该患者以脊髓病为首发症状,腰大肌穿刺活检组织病理确诊为非霍奇金淋巴瘤,PET-CT示L 3-S 1椎管多处转移,明确诊断后给予"R-CHOP"方案化疗,患者症状有所改善。 结论:腰大肌非霍奇金淋巴瘤髓内转移罕见,临床工作中应仔细鉴别,早期诊断及治疗,减少疾病的致残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SRS-SchwabⅥ级截骨术联合卫星棒技术治疗严重脊柱角状后凸畸形的短期疗效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SRS-Schwab Ⅵ级截骨术联合卫星棒技术治疗严重脊柱角状后凸畸形的影像学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6月至2021年6月于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接受SRS-Schwab Ⅵ级截骨术联合卫星棒技术治疗的19例严重脊柱角状后凸畸形患者的资料,男8例、女13例,年龄(39.7±11.2)岁(范围23~58岁)。病因学包括先天性脊柱后凸畸形8例、结核性脊柱后凸畸形11例。影像学测量参数包括最大后凸Cobb角(global kyphosis,GK)、胸椎后凸角(thoracic kyphosis,TK)、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矢状面平衡(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骨盆倾斜角(pelvic-tilt,PT)、骨盆入射角(pelvicincidence,PI)和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等。应用脊柱侧凸研究学会-22简明量表调查问卷(Scoliosis Research Society questionnaires-22,SRS-22)评估临床疗效。采用美国脊柱损伤协会(American Spinal Injury Association,ASIA)脊髓损伤分级评估术前及末次随访时的脊髓神经功能。结果:19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为(414.5±65.8)min,术中出血量为(2 995.3±1 357.6)ml,截骨节段数为(2.4±0.6)个,融合节段数为(11.0±1.7)个。随访时间为(24.9±9.5)个月。术前、术后第5天及末次随访时GK( F=658.56, P<0.001)、SVA( F=18.86, P<0.001)、LL( F=180.73, P<0.001)、TK( F=166.12, P<0.001)、PT( F=14.68, P<0.001)、SS( F=6.03, P=0.005)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而PI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F=0.29, P=0.750)。术前GK为107.3°±8.9°,术后第5天改善至39.8°±12.8°( t= 25.59, P<0.001),矫正度数为67.6°±11.5°,矫正率为63.2%±10.1%;末次随访时GK为35.4°±11.6°,与术后第5天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3.09, P=0.006)。术前SVA为(38.2±18.7)mm,术后第5天改善至(18.3±10.1)mm( t=4.59, P<0.001);末次随访时为(16.4±10.6)mm,与术后第5天相比无明显矫正丢失( t= 0.83, P=0.419),稳定于正平衡状态。末次随访时SRS-22量表评分的功能维度为(3.8±0.3)分和自我形象维度为(3.9±0.2)分,均高于术前水平(3.5±0.5)分和(2.9±0.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7例患者术中出现神经电生理监测不良事件,但术后未见新发神经损害;1例患者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无异常,但术后因脊髓周围血肿压迫发生神经损害。6例患者末次随访时发生近端交界性后凸。随访期间均未发生内固定失败并发症。 结论:SRS-Schwab Ⅵ级截骨术用于严重脊柱角状后凸畸形患者可以获得满意的畸形矫正效果,术后短期随访畸形矫正维持良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前路或后路手术治疗颅底凹陷症伴寰枢椎脱位的影像学复位效果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评估前路或后路手术治疗颅底凹陷症合并寰枢椎脱位的影像学复位效果。方法:收集2009至2021年在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接受单纯前路或后路手术治疗颅底凹陷合并寰枢椎脱位50例患者的资料,男16例、女34例;年龄(45.04±11.78)岁(范围18~65岁)。于侧位X线片、CT矢状面重建及MRI T2WI测量手术前后寰枢关节间隙高度、寰枢关节夹角、寰枢关节位移、Claus高度、寰齿前间距、椎管储备间隙、延髓脊髓角、C 0~C 2 Cobb角和C 2~C 7 Cobb角。前路与后路手术患者各参数比较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 结果:前路手术组25例,男7例、女18例,年龄为(45.24±9.86)岁,随访时间为(6.48±3.14)个月(范围3~14.5个月);后路手术组25例,男9例、女16例,年龄为(44.72±14.06)岁,随访时间为(7.04±2.87)个月(范围3~16个月),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和随访时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患者术后Claus高度、寰齿前间距、椎管储备间隙、延髓脊髓角较术前均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而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前路手术组寰枢关节间隙高度、寰枢关节夹角较术前增大,寰枢关节位移减小,但后路手术组仅寰枢关节间隙高度较术前增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前路手术组术后C 0~C 2 Cobb角(36.54°±11.13°)较术前(16.08°±9.36°)增大,而C 2~C 7 Cobb角(13.21°±10.23°)较术前(22.96°±11.07°)减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后路手术组术后C 0~C 2 Cobb角(18.50°±10.95°)与术前(18.37°±11.42°)无变化,C 2~C 7 Cobb角(17.13°±14.89°)较术前(20.22°±16.64°)略减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末次随访时各参数与术后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前路或后路手术均可改善颅底凹陷症合并寰枢椎脱位患者的脊髓压迫,前路手术行寰枢关节间隙的撑开复位更为充分,但上颈椎前凸角度过度增大将导致下颈椎前凸减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