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糖尿病黄斑水肿联合治疗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糖尿病黄斑水肿(DME)作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最具威胁视功能的主要并发症,具有难治性和反复发作的特点。目前针对DME的临床常规治疗主要包括玻璃体腔注药、黄斑区格栅样激光光凝、阈值下微脉冲激光、球旁糖皮质激素注射、玻璃体切割手术等。虽然常规治疗对部分患者有效,但持续存在的、顽固的及反复发作的DME仍然是临床亟待解决的难题。近年来临床研究发现,某些联合治疗方法优于单独治疗,既能恢复患者黄斑区解剖结构,有效减轻黄斑水肿,又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视功能,同时亦可减少治疗次数,降低总体费用等,弥补了单一治疗模式的不足,被临床寄予厚望。然而,联合治疗在临床上的应用时间较短,其安全性和长期有效性有待进一步探究。针对DME发生发展的不同机制,目前仍有新药物、新剂型、新治疗靶点处于研究和开发阶段,如具有更强的抑制血管渗漏作用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设计锚定重复序列蛋白、多生长因子抑制剂、抗炎治疗制剂和干细胞治疗等。随着对现有药物和治疗方式的联合应用,以及新药物、新治疗技术的不断提高,DME的个性化治疗将成为可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手术方式选择与预后评价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天前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RD)是视网膜脱离最常见的一种类型,是视网膜神经上皮与视网膜色素上皮的分离。手术治疗的关键是发现和封闭所有的视网膜裂孔,主要的手术方式包括巩膜扣带手术(SB)、玻璃体切割手术(PPV)以及两者联合。不同手术方式有其各自的优越性和局限性。SB在某些类型的RRD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单独使用有很高的解剖复位率和很好的视功能预后,联合PPV也是治疗较复杂RRD的重要辅助手段。玻璃体视网膜手术的高速发展促成了RRD手术从眼外到眼内转变的趋势。但值得注意的是,不同患者需要个性化设计RRD手术方式,并尽量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个性化玻璃体切割术治疗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临床效果
编辑人员丨2024/7/20
目的 观察个性化玻璃体切割术(PPV)治疗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病例研究.纳入2019年10月至2022年 11 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松江医院眼科确诊为PDR并接受PPV治疗的患者76例(86眼),分为观察组40例(46眼)和对照组36例(40眼).观察组采取个性化PPV,对照组采用传统PPV.进行12个月随访观察,比较2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重水、硅油使用率,医源性视网膜裂孔、视网膜下重水残留发生率,巩膜外加压比例,手术前后不同时间最佳矫正视力(BCVA)、眼压,术后12个月视网膜复位率以及玻璃体内再积血(PVH)、糖尿病黄斑水肿(DME)和新生血管性青光眼(NVG)等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比对照组短(P<0.05).观察组患者术中重水、硅油使用率均比对照组低(均为P<0.05).2组患者术中医源性视网膜裂孔、视网膜下重水残留发生率和行巩膜外加压比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2组患者术前、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术后12个月BCVA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 d、1周、1个月,观察组患者BCVA均优于对照组(均为P<0.05);与术前比较,术后1 d、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观察组患者BCVA均提高(均为P<0.05);对照组术后1 d、1周BCVA提高均不明显(均为P>0.05),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BCVA均提高(均为P<0.05).2组患者术后1 d、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眼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12个月,2组患者视网膜复位率以及PVH、DME和NVG等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 个性化PPV手术可以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重水、硅油使用率,提高手术效率,快速提升PDR患者视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20
-
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玻璃体切割术后高眼压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探讨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玻璃体切割术后高眼压发生率及相关因素.方法:选取2014-02/2016-02收治的110例160眼的PDR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统计术后不同分期PDR患者视力改善情况、高眼压发生率,分析手术引发高眼压的危险因素.结果:Ⅳ期、Ⅴ期、Ⅵ期PDR患者术后视力改善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共发生47眼高眼压,其中术后1~2 mo发生7眼、3~4 mo发生12眼、5~6 mo发生13眼、7~8 mo发生7眼、9~10 mo发生5眼、11~12 mo发生3眼,总发生率29.4%.患者21眼(44.7%)经常规药物治疗后,眼压得到有效控制.6眼(12.8%)再做虹膜周边切除术重塑前后房交通后眼压恢复正常.7眼(14.9%)患者放出部分气体,眼压恢复正常;6眼(12.8%)患者取出部分硅油眼压恢复正常.7眼(14.9%)患者行手术切除术配合局部糖皮质激素,眼压恢复正常.术前PDR分期、术前是否合并视网膜脱离、术中是否联合晶状体切除、术中是否眼内填充、术中是否行全视网膜光凝因素与术后高眼压发生有关(P<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术前合并视网膜脱离及术中眼内填充是引起玻璃体切割术后高眼压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合并视网膜脱离、术中联合晶状体切除、术中眼内充填、术中行全视网膜光凝与DR玻璃体切割术后高眼压相关,其中术中联合晶状体切除、术中眼内填充与PDR分期是独立危险因素.临床应结合患者实际情况给予标准化、个性化预防措施,竭力降低术后高眼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个性化舒适护理在视网膜手术术后被动体位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1/1/16
目的 探讨医护制定的个性化舒适护理在视网膜脱离手术后对病人被动体位舒适度的影响.方法 收集60例(60眼)视网膜脱离行玻璃体切割手术的病人,按入院顺序随机将其分为常规组(予常规眼科临床护理)和舒适组(在常规组基础上予个性化舒适护理),每组30例.比较2组术后24、48 h被动体位持续时间和睡眠时间,术后48 h疼痛程度和舒适程度.结果 常规组、舒适组术后24 h俯卧位持续时间分别为(12.53±3.22)、(16.63±2.77)h,俯卧位睡眠时间分别为(4.76±1.54)、(5.93±1.55)h,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48 h保持被动体位时间分别为(12.56±3.18)、(19.46±2.41)h,被动体位睡眠时间(5.30±1.39)、(6.30±1.26)h,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疼痛程度评分分别为(2.83±0.83)、(2.76±1.13)分,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9);舒适度评分分别为(5.60±1.22)、(4.46±1.13)分,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医护制定的个性化舒适护理有利于提高视网膜脱离玻璃体切割术后被动体位的舒适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1/1/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