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玻璃体腔药物注射治疗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NAION)是常见的中老年急性视神经病变,以视盘水肿伴视野缺损为主要特征。目前NAION尚无标准治疗方案,治疗重点在于控制全身疾病及其他危险因素、减轻视盘水肿、营养神经、改善微循环等。近年来,玻璃体腔药物注射作为新的治疗手段应用于NAION治疗,其能使药物快速到达眼内靶组织,并维持较高浓度,增加疗效的同时不引起严重的全身并发症。本文主要对玻璃体腔注射抗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曲安奈德、促红细胞生成素等治疗NAION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治疗对视网膜静脉阻塞合并黄斑水肿患眼脉络膜厚度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观察玻璃体腔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药物治疗对视网膜静脉阻塞(RVO)合并黄斑水肿(ME)患眼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SFCT)的影响。方法:前瞻性临床研究。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于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眼科检查确诊的单眼RVO-ME患者59例59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31例31只眼,女性28例28只眼;平均年龄(57.4±10.3)岁。病程5 d~ 1个月,均为初次发病者。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BRVO)35只眼(BRVO-ME组),非缺血型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CRVO)24只眼(CRVO-ME组)。所有患眼均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频域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BCVA检查采用国际标准视力表进行,统计时换算为最小分辨角对数(logMAR)视力。采用德国Carl Zeiss公司Cirrus HD-OCT 5000仪测量患眼黄斑中心凹厚度(CMT)及双眼SFCT。所有患眼均行玻璃体腔注射抗VEGF药物治疗。治疗后随访时间6个月,对比观察治疗前及治疗后2周,1、3、6个月患眼BCVA、CMT、SFCT变化,以及与治疗相关的并发症发生情况。治疗前及治疗后不同时间BCVA、CMT、SFCT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不同时间点差异的两两比较采用最小显著差法 t检验。 结果:治疗前,RVO-ME患眼平均logMAR BCVA、CMT分别为0.92±0.46、(604.71±169.35)μm。治疗后2周,1、3、6个月,患眼BCVA较治疗前明显改善,CMT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55.664、59.518, P<0.05)。治疗前,RVO-ME患者患眼、对侧健康眼平均SFCT分别为(306.3±65.8)、(241.3±59.8)μm;患眼SFCT较对侧健康眼明显增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5.772, P<0.05 )。治疗后2周,1、3、6个月,患眼平均SFCT分别为(267.7±81.4)、(252.3±57.3)、(239.2± 46.5 )、(240.6±48.3)μm;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不同时间SFCT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 924.341, P<0.001)。CRVO-ME组、BRVO-ME组患眼治疗后2周,1、3、6个月SFCT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所有患眼随访期间均未发生眼内炎、白内障进展和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等并发症。 结论:病程短、初次发病的RVO-ME患眼SFCT增厚;抗VEGF药物治疗可有效降低患眼SFCT,改善ME,提高BCVA。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急性视网膜坏死综合征患者继发视网膜脱离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分析急性视网膜坏死综合征(ARN)患者继发视网膜脱离(RD)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收集2013年3月至2021年4月于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青岛眼科医院收治的首诊为ARN且未伴有RD患者57例64眼,其中男36例40眼,女21例24眼;平均年龄(51.72±9.73)岁。所有患者均行抗病毒药物及抗炎药物的局部点眼及全身静脉滴注和口服,并根据患者病情及意愿行玻璃体腔注射更昔洛韦注射剂。根据1年随访过程中是否发生RD分为RD组和无RD组,其中RD组23例23眼,占35.94%,发生时间为发病后27~160 d,平均45(30,83)d。评估前房炎症反应程度并分级,通过九方位彩色眼底照相拼图或免扩瞳超广角激光扫描检眼镜检查并结合荧光素眼底造影评估视网膜坏死灶累及范围,将视网膜出血形态分为无或仅有少许散在小片状出血、范围>1个视盘直径(PD)的视网膜片状出血和霜枝样视网膜出血3种类型。纳入基线因素包括性别、年龄、病程等;纳入眼部因素包括视力、眼压、眼前节炎症反应、视网膜出血、视网膜坏死灶侵袭程度与范围等,治疗因素包括全身抗病毒药物治疗时间,玻璃体腔注射抗病毒药物与否和频次作为自变量,RD是否发生作为因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排除严重玻璃体混浊4眼,在其余60眼眼底图像分析中,坏死灶累及视网膜范围达到1~4个象限的眼数分别为14、9、17和20眼,坏死灶侵袭仅累及3区、2区和1区眼数分别为13、23和24眼;治疗前,26眼有霜枝样视网膜出血,占43.33%;25眼存在范围>1 PD视网膜片状出血,占41.67%。与无RD组相比,RD组病程更长,基线视力更差,坏死灶范围更大,侵袭区域接近黄斑区患眼更多,出现霜枝样视网膜出血患眼更多,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2个组初诊时年龄、眼压、眼前节炎症反应、静脉注射抗病毒药物治疗时间,玻璃体腔注射抗病毒药物与否及频次等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霜枝样视网膜出血是RD的危险因素(比值比=9.14,95%置信区间:1.10~82.44, P=0.049)。 结论:霜枝样视网膜出血是ARN患眼继发RD的危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治疗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临床疗效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观察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治疗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选择2015年2月至2016年5月在郑州市第二人民医院和登封市妇幼保健院行ROP筛查并诊断为急进性后极部早产儿视网膜病变(AP-ROP)、阈值期ROP或阈值前期1型ROP的患儿26例(52眼)。其中Ⅰ区病变17例,Ⅱ区病变9例。所有患儿在确诊后24 h内玻璃体腔注射10 mg/ml康柏西普0.025 ml(含康柏西普0.25 mg)。随访时间为21~49(31.2±12.5)周。病情复发或对康柏西普治疗无反应者,给予重复康柏西普注射或激光光凝治疗。随访期间观察患儿视网膜血管变化情况以及眼部或全身不良反应。结果::52眼中,经单次康柏西普治疗有效为46眼(88%),病变完全消退,视网膜血管发育至Ⅲ区。重复康柏西普注射治疗2眼,占4%;经补充激光光凝治疗4眼,占8%。3眼病变复发,占所有患眼的6%,纤维增生膜持续加重,发生视网膜脱离行玻璃体切割术,2眼术后视网膜完全复位,1眼术后视网膜部分复位,包括AP-ROP 1眼,阈值期ROP 2眼,均为Ⅱ区病变,复发时间为10~17(13.2±1.8)周。所有患儿随访期间均未发生局部及全身不良反应。结论::康柏西普注射治疗ROP患儿安全有效。部分治疗无反应者,需手术联合激光光凝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治疗对视网膜静脉阻塞黄斑水肿患者视网膜毛细血管影响的研究现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玻璃体腔注射抗VEGF药物是目前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RVO)黄斑水肿的主要手段,其能明显抑制新生血管,减轻水肿,提高患者视力。但VEGF是血管内皮细胞的存活因子,其是否会导致视网膜缺血进展以及是否对视网膜毛细血管产生影响值得临床关注。就目前来看,大多学者认为,从拱环形态改变以及浅层、深层视网膜毛细血管层量化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面积、视网膜无灌注区大小及黄斑区视网膜血流密度等方面观察,抗VEGF药物治疗RVO黄斑水肿并不会加重视网膜毛细血管的闭塞。并且,这些指标的变化可能与患者需要治疗的次数、视力预后等有一定的关系。今后随着OCT血管成像的逐渐普及以及抗VEGF药物治疗次数和时间的延长,期待更大样本、更长随访时间的研究深入分析抗VEGF药物治疗对RVO黄斑水肿患者视网膜毛细血管的确切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康柏西普辅助治疗青少年型Coats病远期疗效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观察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IVC)辅助治疗青少年型Coats病的远期疗效。方法: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2015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眼科检查确诊的青少年型Coats病患者40例40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37例,女性3例;均为单眼发病。年龄55.00(44.75,81.25)个月。2B、3A、3B、4期分别为5、15、19、1只眼。眼底检查均可见视网膜异常血管、广泛视网膜下液(SRF,3期及以上)或黄斑区大范围渗出及水肿(2B期)。患眼均行超广角眼底彩色照相、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检查。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检查31只眼。BCVA检查采用标准对数视力表进行,并转换为最小分辨角对数(logMAR)视力记录。患眼均行IVC联合视网膜激光光凝等治疗。IVC注射中位数4(1,5)次。治疗后随访时间59.00(52.50,63.00)个月,观察患眼BCVA、视网膜异常血管闭锁、SRF吸收以及眼部和全身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末次随访时,行BCVA检查的31只眼中,BCVA提高、稳定、下降分别为13(32.5%,13/40)、12(30.0%,12/40)、6(15.0%,6/40)只眼。治疗前后不同分期患眼平均logMAR BCV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Z=-0.56、-1.80、-0.84, P>0.05)。所有患眼视网膜异常血管均部分或完全闭锁,SRF减少或完全吸收。其中,治愈、改善分别为28(70.0%,28/40)、12(30.0%,12/40)只眼;无眼球摘除者。发生玻璃体视网膜纤维化19只眼(47.5%,19/40);牵拉性视网膜脱离8只眼(20.0%,8/40);并发性白内障15只眼(37.5%,15/40)。随访期间均未出现与IVC治疗相关的眼部及全身并发症。 结论:IVC联合视网膜激光光凝等其他方法治疗可稳定或提高多数青少年型Coats病患眼视力,促进SRF吸收;IVC是一种远期安全且有效的辅助治疗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地塞米松玻璃体腔植入剂对难治性视网膜静脉阻塞继发黄斑水肿的疗效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评估地塞米松玻璃体腔植入剂Ozurdex治疗难治性视网膜静脉阻塞(RVO)继发黄斑水肿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采用系列病例观察研究,纳入2016年3月至2019年9月在北京爱尔英智眼科医院确诊为难治性RVO继发黄斑水肿并采用玻璃体腔注射Ozurdex治疗的患者21例21眼,所有患者病程≥3个月,至少经过2次抗VEGF药物治疗后黄斑水肿仍反复发作,视力无明显提高或进一步下降。所有患眼均行玻璃体腔注射Ozurdex,均于注射前,注射后1、2、3、6个月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和眼压测量,同时采用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测量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RT)。随诊期间,对于黄斑水肿复发或疗效不佳者,根据患者自身情况考虑玻璃体腔再次注射Ozurdex或雷珠单抗治疗,同时观察眼部不良反应及全身并发症情况。结果:Ozurdex注射后共随访6个月,注射后1、2、3、6个月平均CRT分别为(295.76±49.19)、(280.33±39.44)、(321.29±73.46)和(300.29±75.10)μm,均明显低于注射前的(458.52±174.61)μ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注射前后各时间点BCVA总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F=1.975, P>0.05)。6个月随访期间共10眼黄斑水肿复发,复发时间为首次注射后2~6个月,平均(4.1±1.5)个月,其中8眼再次注射Ozurdex治疗后末次随访CRT较复发时下降,BCVA较复发时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5.254, P=0.001; t=4.277, P=0.004)。随访期间眼压升高为最常见的不良反应,Ozurdex注射后2个月患者眼压明显高于注射前基线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随访期间3眼眼压≥25 mmHg,占14.3%,通过局部应用降眼压药物均得到控制。所有患者均未出现玻璃体积血、视网膜脱离、眼内炎等严重不良反应或全身并发症。 结论:对于难治性RVO继发黄斑水肿患者,单次Ozurdex注射可带来长达4~6个月的显著解剖学改善并维持患者基线视力,对于复发患者,再次注射Ozurdex依然有效,其短期不良反应主要为眼压升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LncRNA Tsix在NMDA诱导小鼠视网膜兴奋性毒性模型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研究不同剂量N-甲基-D-天冬氨酸(NMDA)溶液对小鼠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s)的损伤作用,并检测新型长链非编码RNA(lncRNA)Tsix在小鼠视网膜兴奋性毒性模型中的表达水平及其对视网膜和RGCs的保护作用。方法:选取7~8周龄C57B6/J小鼠105只,采用随机数表法将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2 mmol/L NMDA组、10 mmol/L NMDA组、20 mmol/L NMDA组和40 mmol/L NMDA组,每组21只。正常对照组小鼠右眼玻璃体腔内注入1 μl氯化钠溶液,不同剂量NMDA组分别注射相应剂量的NMDA溶液各1 μl。1周后,分别采用光相干断层扫描(OCT)、苏木精-伊红染色、视网膜铺片和免疫荧光染色法分析不同剂量NMDA组视网膜各层厚度、神经节细胞层(GCL)细胞数量和RGCs数量。采用RNAscope原位杂交技术检测不同剂量NMDA组GCL中lncRNA Tsix的表达。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不同剂量NMDA组 Tsix基因的转录本水平。 结果:OCT结果显示,2、10、20和40 mmol/L NMDA组视网膜全层厚度分别为(255.00±6.63)、(252.40±6.41)、(248.67±6.20)和(229.11±10.37)μm,较正常对照组的(269.60±20.01)μm明显变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苏木精-伊红染色结果显示,正常对照组小鼠GCL细胞排列均匀、紧密,呈单层,细胞核大而圆,NMDA注射后细胞出现体积不均和空泡,有核固缩现象。各剂量NMDA组GCL细胞数量随NMDA剂量的增加而显著降低,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当NMDA浓度增至20 mmol/L时,GCL的细胞数量减少至正常对照组的一半。视网膜铺片结果提示,β3-微管蛋白阳性RGCs细胞数量随NMDA剂量的增加显著降低,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10 mmol/L NMDA组RGCs数量减少至正常对照组的一半。RNAscope结果显示,lncRNA Tsix主要在GCL细胞的细胞质中表达,且随着NMDA剂量的增加,表达lncRNA Tsix的阳性细胞率显著降低,各组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13.670, P<0.01)。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验证Tsix随NMDA剂量的增加表达趋势与RNAscope结果一致。 结论:NMDA对视网膜厚度和RGCs的损伤呈剂量依赖性,小鼠视网膜lncRNA Tsix的表达主要集中在GCL细胞的细胞质,且转录本水平随着NMDA剂量的增加而降低,对RGCs发挥保护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阿柏西普治疗渗出型老年性黄斑变性合并视网膜色素上皮脱离的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观察玻璃体腔注射阿柏西普(IVA)治疗渗出型老年性黄斑变性(wAMD)合并RPE脱离(PED)的疗效。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于解放军中部战区总医院眼科检查确诊的wAMD合并PED患者27例32只眼(整体组)纳入研究。所有患眼均行IVA治疗。起始负荷剂量2.0 mg,每月注射1次,连续2个月,经评估按需给药。根据治疗后2个月PED最大高度(PEDH)将整体组分为应答组、部分应答组,分别为20 (62.50%)、12 (37.50%)只眼。应答:PEDH较治疗前下降≥25%;部分应答:PEDH下降<25%。采用日本Topcon公司3D-OCT 2000仪对黄斑中心凹进行扫描。测量PEDH、PED面积(PEDA)、PED体积(PEDV )、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MT)。应答组、部分应答组患眼BCVA、CMT、PEDH、PEDA、PEDV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t=-0.791、-0.488、-0.900、-1.130、-0.400 , P=0.435、0.630、0.380、0.270、0.690 )。观察治疗前及治疗后1、2、4、6个月各组BCVA、PEDH、PEDA、PEDV、CMT变化。治疗前后BCVA及PED相关指标、CMT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 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不同时间整体组、应答组、部分应答组患眼BCVA、CMT、PEDH、PEDA、PEDV均有不同程度改善。其中,整体组、应答组患眼所有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FBCVA=5.871、3.798 , P=0.001、0.019; FCMT=24.526、14.109, P=0.000、0.001; FPEDH=12.569、12.091, P=0.000、0.000; FPEDA=7.534、6.286, P=0.000、0.000 ; FPEDV=5.139、4.104 , P=0.004、0.014 );部分应答组患眼PED相关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FPEDH=3.210, P=0.054; FPEDA=1.913, P=0.183; FPEDV=3.500, P=0.051),BCVA、CM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BCVA=3.033 , P=0.027; FCMT=11.140, P=0.001 )。治疗后2个月,整体组PEDH下降幅度<25%、25%~<50%、50%~<75%、≥75%者分别为12 (37.50%)、8 (25.00%)、9 (28.13%)、3 (9.38%)只眼,其中PED完全消退1只眼(3.13% );治疗后6个月,分别为13 (40.23%)、5 (15.63% )7 (21.88%)、7 (21.88%)只眼,其中PED完全消退4只眼(12.50% )。 结论:阿柏西普治疗wAMD合并PED短期内可恢复其解剖学指标,提高视功能;按需治疗阶段的PED疗效与负荷剂量阶段的疗效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西藏拉萨地区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治疗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继发黄斑水肿的初步结果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观察并初步评价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药物治疗西藏拉萨地区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BRVO)继发黄斑水肿(ME)患眼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2018年9月至2022年1月于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眼科检查确诊的BRVO继发ME患者41例41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21例21只眼,女性20例20只眼;中位年龄53(31,75)岁。合并高血压病者24例(58.8%,24/41)。患眼均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眼压、眼底彩色照相、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BCVA检查采用国际标准对数视力表进行,统计时换算为最小分辨角对数(logMAR)视力;OCT仪测量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MT)。所有患眼均行玻璃体腔注射抗VEGF药物治疗,每一个月1次,其中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IVR)、康柏西普(IVC)分别为23例23只眼(56.1%,23/41)、18例18只眼(43.9%,18/41),并据此分组。两组患者年龄( Z=-0.447)、性别构成( Z=-0.485)、logMAR BCVA( t=-1.591)、眼压( t=-0.167)、CMT( t=-1.29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随访时间89(35,198)d;IVR组、IVC组随访时间分别为85(35,185)、120(43,263)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Z=-1.289, P>0.05)。随访时采用基线时相同设备和方法行相关检查,对比观察基线及末次随访时患眼BCVA、眼压、CMT变化以及新发心脑血管性事件。基线与末次随访时logMAR BCVA、眼压、CMT比较采用Student t检验;IVR组、IVC组组间注药次数、随访时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 结果:基线时,患眼logMAR BCVA、眼压、CMT分别为0.852±0.431、(12.5±2.5) mm Hg(1 mm Hg=0.133 kPa)、(578.1±191.1)μm。末次随访时,患眼抗VEGF药物治疗次数为(2.7±1.2)次;logMAR BCVA、CMT分别为0.488±0.366、(207.4±108.7)μm,其中CMT仍>250 μm者14只眼(34.1%,14/41)。与基线时比较,BCVA( t=4.129)、CMT( t=-0.713)均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IVR组、IVC组注药次数分别为(2.6±0.9)、(3.0±1.5)次;两组患眼注药次数( t=-1.275)、logMAR BCVA( t=-0.492)、眼压( t=0.351)、CMT( t=-1.783)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随访期间所有患者均未发生新发高血压、心脑血管事件;末次随访时,未见与治疗方式和药物相关的眼部并发症发生。 结论:短期抗VEGF药物治疗可改善西藏拉萨地区的BRVO继发ME患眼的视力并减轻ME;雷珠单抗、康柏西普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相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