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笑民教授治疗乳腺癌处方用药规律探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 统计和收录王笑民教授治疗乳腺癌的病案,分析王教授诊治乳腺癌的思路及处方用药经验.方法 选择2023年3月至2024年3月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肿瘤科门诊诊断明确的激素受体阳性乳腺癌术后患者,经筛选后采集数据录入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采用软件"统计报表"及"数据分析"功能进行数据挖掘,分析王教授治疗乳腺癌常用药物、性味归经、核心处方及用药规律.结果 共收集313首有效处方,涉及145味中药,出现频次排前3位分别为半枝莲、白花蛇舌草和黄芩.药物四气分布以寒、温、平为主;五味分布以甘、苦、辛常见;归经分布以肝、脾经为最多.最终得出5个药物核心组合及5首新处方,其中有重要临床意义的新处方2首.结论 王教授治疗乳腺癌术后患者主要从肝、脾入手,以疏肝健脾、清热解毒、软坚散结和引火归元治则为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基于数据挖掘和网络药理学分析刘鑫教授治疗肺结节用药规律及作用机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 基于数据挖掘和网络药理学分析刘鑫教授治疗肺结节处方用药规律及核心药物组合作用机制.方法 收集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就诊于南华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医科刘鑫教授门诊的肺结节患者198例处方,应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挖掘四气、五味、归经、核心药物组合、潜在新药物组合及新方等用药规律.采用网络药理学方法预测核心药物组合的有效成分、作用靶点和通路等作用机制.结果 198例处方中涉及163味中药,药性以温、平、寒居多,药味以甘、辛、苦居多,归经以肺经、肝经、脾经和心经为主.高频药物组合为甘草-桔梗、甘草-石上柏等,核心药物为柴胡、生地黄、川牛膝、当归、红花、桃仁、赤芍、桔梗、枳壳、川芎、甘草、浙贝母、桑白皮、石见穿和石上柏,得到潜在新药物组合10个、新处方5个.网络药理学分析显示,核心药物组合治疗肺结节有效成分为槲皮素、山柰酚等,通过作用TP53、Akt1、JUN等靶点,调控AGE-RAGE、TNF、IL-17、HIF-1、PI3K-Akt、FoxO等信号通路起作用.结论 刘鑫教授治疗肺结节以活血化瘀、疏肝理气、化痰散结和温肺化饮为主,兼以健脾益肾,体现其基于"龙虎回环"理论、"从肝论治"肺结节的学术特点,得出潜在新的药物组合及新方,为临床治疗肺结节提供新的思路,其核心药物组合治疗肺结节潜在靶点和作用机制主要参与炎症反应、血管生成、细胞增殖与凋亡等生物学过程,为进一步作用机制研究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基于国家专利的中药复方调治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用药规律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 通过数据挖掘方法分析国家专利中药复方,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用药规律,为临床选方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在国家知识产权局官方网站的中国专利公布公告界面,检索中药复方治疗DVT的专利,检索时间为数据库建立至2024年3月.采用Excel进行频数统计,采用SPSS Modeler 18.0软件和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 2.5)分别进行关联规则、系统聚类分析,总结高频中药,分析复方四气、五味和归经分布,挖掘核心中药组合.结果 共纳入25项专利,涉及128种中药,出现频次较高的前3位单味药分别是当归、红花和三七;四气以温为主,五味以苦、辛、甘为主,归经以肝、心、脾经居多.关联规则中常用药对有红花-当归、当归-三七,常用角药有红花-桃仁-当归、红花-当归-三七;将相关度设为9,惩罚度设为4,得到15组3药的核心组合;采用熵层次聚类算法,获得新方聚类组合共10组;再次聚类后,得到5个治疗下肢DVT的新处方.结论 中药复方治疗DVT多以活血、通络、除湿为治疗原则,治病求本,标本兼顾.通过探索隐性规律,得到治疗DVT新处方,为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临证指南医案》湿阻型脾胃病处方用药规律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究《临证指南医案》中叶天士治疗湿阻型脾胃病的用药思路。方法:收集《临证指南医案》治疗病位在脾胃、病证为"湿"的医案所涉及的内服方剂,采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系统(V 2.5)对用药进行频次、性味、归经统计、关联规则分析及复杂系统熵聚类分析。结果:共纳入处方162首,涉及中药155味,使用频次较高的有茯苓、厚朴、陈皮、白术、泽泻;药物四气以温、寒、平为主,五味以苦、甘、辛为主,主要归脾、胃、肺经。关联网络中核心药物为白术、泽泻、猪苓、茯苓、厚朴、陈皮、人参、黄芩、黄连。药物间关联度分析中,2味药组合106个,3味药组合19个,4味药组合1个,关联系数大于0.03的药对有15个,如"升麻-葛根""白术-桂枝""苦杏仁-栀子"等。基于复杂熵聚类分析可提取核心组合5对,如"白芍-黄连-莲子"和"黄芩-黄连-茯苓",得到新方组合5个,分别具有清热燥湿、升阳胜湿、理气化湿、温阳祛湿、清热利湿的功效。结论:《临证指南医案》中叶天士治疗湿阻型脾胃病,注重调畅气机、分消走泄,常用宣肺化湿、升阳胜湿、行气导湿、芳香化湿、温阳祛湿、苦辛泄湿、渗淡利湿、清热利湿等治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基于数据挖掘的中药复方专利治疗血管性痴呆用药规律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运用数据挖掘方法分析血管性痴呆(VD)复方专利用药规律。方法:检索国家知识产权局中国专利公布公告网站及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建库至2022年3月31日发布的治疗VD的中药复方专利,采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进行频次统计、聚类分析和关联分析,探讨用药规律。结果:共纳入复方专利154个,涉及中药227味,应用最多的中药为石菖蒲(44次,28.57%),常用药对有丹参-石菖蒲(17次,11.03%)等,用药药性多属温,药味多属甘,归经以肝经为主;关联规则置信度较高的有“山萸肉-石菖蒲”(0.90)、“山萸肉-熟地黄”(0.90),基于复杂网络得出核心药物有“熟地黄-肉苁蓉-山萸肉”等14组,通过熵聚类分析提取新处方有“熟地黄、肉苁蓉、山萸肉、天冬”等7组。结论:中药复方专利治疗VD以补益亏虚、活血化瘀、祛痰化湿、祛风通络、开窍醒神为主,可为临床实践和新药研发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挖掘分析中医药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组方用药规律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运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新冠肺炎)治疗的用药规律和组方原则。方法:收集2021年1月至3月河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医疗队支援河北省新冠定点医院期间收治且临床确诊为普通型新冠肺炎患者和无症状感染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临床症状、中药用药频次和处方信息等,将信息资料录入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数据的挖掘与分析通过该软件的集成关联规则及复杂熵聚类等分析方法实现,包括对每味药物使用频次、药物归经和性味以及组方规律的分析,同时衍化出新处方。结果:共纳入564例患者(即564张处方),涉及中药200味,其中普通型新冠肺炎357例,无症状感染207例。普通型新冠肺炎患者的女性比例较高,高发年龄段为51~70岁;无症状感染者性别则无明显差别,高发年龄段为1~20岁。大部分患者以头重、咳嗽为主要临床表现,其次为低热、咳痰,两种类型患者的主要舌苔和脉象相似。普通型新冠肺炎患者所用中药频次从高到低依次为甘草(326次)、茯苓(264次)、半夏(263次)、杏仁(236次)、黄芩(229次)、石膏(205次)、藿香(201次)、陈皮(194次)、麻黄(184次)、柴胡(163次),无症状感染者则为黄芩(174次)、甘草(142次)、神曲(137次)、藿香(127次)、半夏(114次)、柴胡(100次)、厚朴(91次)、苍术(89次)、赤芍(84次)、黄芪(83次)。两种类型患者用药均以温、寒、平药物为主,性味以辛、苦、甘为主,用药归经均以肺、脾、胃为主,高频药物组方均以化浊解毒药物为主。同时衍化出用于普通型新冠肺炎的新处方7张,用于无症状感染者的新处方4张。结论:浊毒疫戾是新冠肺炎发生发展的基本病因,化浊解毒为基本治则;在此基础上,对于普通型新冠肺炎患者应同时兼顾解表、清热、化痰、止咳药等对症治疗,对于无症状感染者的治疗则应更侧重于扶正祛邪。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基于UPOINT系统的袁少英辨治慢性前列腺炎用药规律挖掘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挖掘袁少英教授辨治慢性前列腺炎(chronic prostatitis,CP)的用药规律,探讨CP中医证型与UPOINT系统分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袁教授治疗CP疗效肯定的中药内服方,运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统计中医证型频次、UPOINT系统各分型频次、药物频次、四气五味归经频次,根据复杂系统熵聚类获得UPOINT系统中各分型的中医证型及中药。结果:共纳入处方123首,涉及中医证型9个,其中出现频次排名前五的是湿热瘀阻证、气滞血瘀证、肾虚血瘀证、湿热下注证、肝郁肾虚证,其中,湿热瘀阻证患者以U分型(排尿症状)及I分型(感染症状)为主,肝郁肾虚证患者以P分型(心理症状)及N分型(神经症状)为主,气滞血瘀证患者以O分型(器官特异症状)及T分型(盆底肌疼痛)为主;涉及中药123味,使用频次排名前五为失笑散(五灵脂+蒲黄)、延胡索、甘草、野葡萄根、丹参,以活血化瘀药、清热药与补虚药为主;归经以肝、脾、肾经为主;药性以寒、平多见,药味以苦、甘、辛多见。U分型以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类中药为主,使用频次排名前三的中药为野葡萄根、蛇莓、甘草;P分型以疏肝解郁、活血补肾类中药为主,使用频次排名前三的中药为柴胡、甘草、白芍;O分型以行气活血、通络止痛类中药为主,使用频次排名前三的中药为失笑散、延胡索、川牛膝;I分型以清热活血、利湿通淋类中药为主,使用频次排名前三的中药为野葡萄根、失笑散、甘草;N分型以疏肝通络、活血补肾类中药为主,使用频次排名前三的中药为柴胡、三棱、丹参;T分型以活血止痛、补益肝肾类中药为主,使用频次排名前三的中药为延胡索、失笑散、丹参。结论:袁少英教授治疗CP常以"行气-活血-逐瘀"为主轴,注重调理肝脾肾三经,采用行气逐瘀止痛、清热利湿通络为主线的治法。UPOINT系统与中医证型间可能存在一定的关系,还需进一步研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240例患者中医药治疗用药特点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分析上海地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新冠肺炎)各分型中药处方用药特点。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20年1月20日至4月20日复旦大学附属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收治的240例新冠肺炎确诊患者,分析其入院的首次中药处方信息。240例患者中,轻型19例,普通型199例,重型16例,危重型6例。采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分析新冠肺炎患者中药处方中药物的使用频率、性味归经、组合规律及核心组合。结果:240张中药处方共涉及194味中药。各型新冠肺炎处方中,四气均以“寒”为主,轻型、普通型、重型、危重型使用频率分别为46.02%(104/226)、46.31%(1 230/2 656)、37.06%(146/394)、39.24%(31/79);其五味以“苦”味为主,轻型、普通型、重型、危重型使用频率分别为36.53%(122/332)、37.33%(1 445/3 857)、35.96%(205/564)、33.62%(39/113);各分型处方“苦”“寒”中药以黄芩使用频率最高。所用药物涉及归经主要为肺、胃、脾经为主。轻型及普通型药物组合出现频率最高的2组中药为均为“黄芩、甘草”“陈皮、甘草”。轻型患者处方共197个药物组合模式,125条中药关联规则,涉及13味中药 ;普通型共92个药物组合模式,38条中药关联规则,涉及19味中药;重型处方共62个药物组合模式,46条中药关联规则,涉及17味中药;危重型处方共80个药物组合模式,10条中药关联规则,包含涉及12味中药。结论:各型新冠肺炎用药以“苦”“寒”为主,可从用药角度进一步验证上海地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以“湿热”病邪为主。新冠肺炎各分型中药配伍思路有所不同。结合中医理论及方剂,将分型用药关联规则进行分析,可对临床医师学习新冠肺炎中医分型用药提供借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不同证型外感咳嗽治疗中药处方用药规律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分析中医药治疗外感寒、热及外寒内热型咳嗽用药特点,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通过查阅中医古籍、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Wanfang Data)、维普生物医学数据库(VIP)等平台检索筛选中药治疗风寒袭肺、风热犯肺和外寒内热型咳嗽的处方,使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分析3类证型处方中药的药物频次、性味归经、关联规则分析.结果 风寒袭肺型咳嗽共包含处方263条,184味中药,其中使用频次较高的有甘草、杏仁、麻黄、桔梗、半夏、陈皮等中药.风热犯肺型咳嗽共包含处方314条,217味中药,其中使用频次较高的有甘草、杏仁、桔梗、黄芩、麻黄、桑白皮等药物.外寒内热型咳嗽共包含处方102条,有128味中药,其中使用频次较高的有甘草、杏仁、麻黄、黄芩、半夏、桔梗等药物.结论 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治疗3类证型咳嗽多以解表药、止咳化痰药、理气药为主,药性多温、平,药味辛、甘,归入肺、脾经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数据挖掘分析古今方剂中茯苓-桂枝药对配伍规律及临床延伸探讨
编辑人员丨3周前
目的 探讨茯苓-桂枝药对在古今方剂中的用药规律.方法 检索《中医方剂大辞典》中含"茯苓-桂枝"的方剂,运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对四气五味、归经、主治疾病进行统计;对归经、四气、五味的分布进行统计、制图;对剂量与主治、中药与靶点进行网络关联;对高频中药进行聚类分析.应用网络药理学方法分析茯苓-桂枝的成分、靶点、作用通路.结果 纳入 161首含茯苓-桂枝的方剂,涉及195 味中药.其主治疾病以痰饮类病和水心病最多.药物性味以温、甘为主,归脾经、肺经和心经最多.前 30 味高频药物多为甘温补益药、辛散行气药.关联规则分析发现在不同主治疾病中以苓桂剂为核心的中药组合.聚类分析得到 4 类新的药物组合.茯苓常用剂量为10~30 g,桂枝常用剂量为10~15 g.通路富集显示茯苓、桂枝靶点基因主要富集在脂质与动脉粥样硬化、GPCR配体结合、钙离子信号通道、Toll样受体、IL-17 信号通路上.结论 含茯苓-桂枝的方剂以治疗水液代谢失常相关疾病(痰饮类病、水心病)为主,可温阳利水、燥湿化痰、通阳降逆,可能通过干预心血管系统与炎症通路发挥治疗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