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肺胀谈《中医内科学》教学思路
编辑人员丨1周前
《中医内科学》是中医临床教学当中非常重要的一门课程,是核心课程,而肺胀又是中医内科学肺系疾病的非常重要的一节,对于整个肺系疾病知识点的学习和理解都有很大的帮助,同时对了解中医学理论与诊疗体系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笔者根据多年《中医内科学》的临床教学经验和思路,将肺胀的教学重点和难点进行总结,希冀对探索《中医内科学》教学模式和方法的改革与发展提供指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行动学习法在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内科学见习教学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行动学习法在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内科学见习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21年12月在成都市温江区人民医院内科见习的成都中医药大学临床医学专业70名学生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试验组35人和对照组35人,试验组学生采用行动学习法,对照组学生采用传统教学,见习结束后比较两组学生的理论考试成绩、教学效果和教学方法满意度。采用 t检验及卡方检验进行组间比较。 结果:试验组学生理论考试成绩高于对照组学生[(87.25±7.77)分比(74.58±9.85)分];试验组学生对提升自主学习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知识理解掌握、团队协作能力、问题分析能力和带教方法感到满意的学生人数高于对照组,分别为33人(94.3%)比20人(57.1%)、32人(91.4%)比22人(62.9%)、34人(97.1%)比27人(77.1%)、32人(91.4%)比22人(62.9%)、33人(94.3%)比24人(68.6%)和33人(94.3%)比25人(71.4%),其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行动学习法有助于提高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对内科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并得到学生的认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超星平台的临床课程线上课堂教学的应用效果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基于超星平台的临床课程线上课堂教学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蚌埠医学院2016-2018级学生(大学二年级至四年级)为主要调查人群,对14门课程的线上、线下教学效果进行分析,分析同一专业不同年级2018/2019学年第2学期(线下组)与2019/2020学年第2学期(线上组)学生期末成绩,并对比分析成绩。结果:学生能够熟练使用超星平台,第2、4周末时学生比例均在95%左右;学生能够逐渐适应线上教学活动,第4周末时学生比例达90%左右。线上组耳鼻咽喉科学、妇产科学、皮肤性病学、神经病学、外科总论学、中医学、急诊医学、内科学成绩均高于线下组[(91.670±4.839)分比(71.310±7.402)分、(79.440±13.320)分比(73.740±8.595)分、(82.380±7.473)分比(76.720±9.489)分、(88.280±6.695)分比(78.020±9.644)分、(88.050±5.162)分比(74.760±10.440)分、(88.410±4.710)分比(70.570±8.354)分、(79.550±6.560)分比(79.140±5.491)分、(81.760±6.294)分比(69.040±7.242)分, t=35.913、7.614、9.975、14.880、20.715、17.466、7.736、27.420,均 P<0.05],但两组肿瘤学、传染病学、系统外科学、眼科学、诊断学、儿科学成绩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75.600±6.430)分比(74.070±7.562)分、(85.340±7.941)分比(76.190±6.124)分、(79.520±7.685)分比(63.810±7.375)分、(82.060±8.376)分比(77.850±6.358)分、(90.540±6.718)分比(73.860±7.585)分、(88.650±6.599)分比(77.380±6.009)分, t=8.175、16.814、35.119、3.161、22.230、18.220,均 P>0.05]。 结论:基于超星平台的临床课程线上课堂教学改革经实践后效果较好,学生课程学习成绩显著提高,同时提升了教师教学效率,丰富了教学资源,促进了教育公平,为今后实施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提供了重要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内科学"三明治教学法"教学流程合理性评价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评价"内科学"教学中采用"三明治教学法"教学流程的合理性,验证其"组间交叉学习讨论"环节存在的必要性。方法:将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学专业学生33名,随机分为控制组(用标准三明治流程授课)和对照组(用简化的三明治流程授课),课后采用DREEM量表测定两组学生对教学环境体验的评价,进行组间比较。结果:控制组DREEM量表总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控制组学术知觉分量表总分高于对照组,其中"我对通过今年的考试充满信心"等3项优于对照组( P<0.05);其他知觉维度的分量表总分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但控制组在"在临床教学过程中,气氛很和谐"等9项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三明治教学法"可为学生创设积极、有效的支持性教育环境,其交叉讨论环节可促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有助于增加学生学术自信与学习成就感,有助于创建和谐师生及学习伙伴之间的关系,营造轻松愉快的教学气氛,使学生获得更好的学习环境体验,此教学环节不可或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风湿免疫病学发展史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苏格拉底时期,就有对风湿病系统的记录。我国最早关于"风湿"的记载来自《黄帝内经》。中医中药治疗风湿免疫病也起到重要的作用。风湿病长期被认为是疑难和罕见杂症,现在已经认识到风湿病是常见慢性系统性疾病,对风湿免疫病学的基础与临床研究不断深入,风湿免疫病学已成为内科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专科之一。本文对世界风湿免疫病学的起源做了一个初步的梳理,希望能帮助广大读者进一步认识这门学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中医“治未病”理念在高血压住院患者健康管理中的应用效果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基于中医“治未病”理念在内科住院患者健康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德清县中医院2019年6月至2020年8月住院治疗的高血压患者160例,按照护理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80例,2019年6-12月住院患者接受常规护理,2020年1-8月患者接受中医“治未病”理念开展健康管理。对比两组健康管理效果。结果:干预后,观察组体质量指数[(24.12±1.76)kg/m 2]、腰围[(83.78±6.01)cm]均小于对照组[(25.25±2.47)kg/m 2,(88.76±8.55)c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5.220、5.018,均 P<0.05);观察组甘油三酯[(1.41±0.19)mmol/L]、总胆固醇[(4.63±0.47)mmol/L]均低于对照组[(1.62±0.41)mmol/L,(5.17±0.91)mmol/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4.029、5.118,均 P<0.05);观察组舒张压[(75.01±3.03)mmHg]、收缩压[(120.13±6.02)mmHg]均低于对照组[(81.12±5.22)mmHg,(123.19±9.03)mmH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4.028、4.339,均 P<0.05)。 结论:基于中医“治未病”理念应用在内科高血压住院患者中有助于改善患者健康状态,能够辅助降低血脂、血压,提升患者健康管理能力,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中医高校本科生急诊学教学现状初步调查研究
编辑人员丨2周前
目的 调查中医高校急诊学教学现状.方法 自2023年5月至2023年7月在全国范围内选择22所中医高校(其中2所为综合医科大学的中医学院),定向发放了调查问卷《中医高校急诊教学概况调查研究》,将问卷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问卷回收率、有效率、受访者积极系数为100%;22位受访者中级职称9名(40.91%)、高级职称13名(59.09%);工作年限5~10年者9名(40.91%);工作年限<5年者2名(9.09%);工作年限>10年者11名(50%);来自于急诊重症中心(指急诊与ICU为一个科室)的受访者7名(31.82%),来自于急诊科的受访者10名(45.45%),来自于独立ICU的受访者2名(9.09%),来自于其他科室的受访者3名(13.64%);受访者所在单位设置中医教研室的比例为72.73%;受访者所在单位开设本科生急诊课程的比例为95.45%.在21家开设本科生急诊课程的单位中使用国家规划教材《中医急诊学》的占比80.95%,使用西医教材《急诊与灾难医学》的占比9.52%,使用西医教材《急诊医学》占比4.76%,使用《中西医结合急诊内科学》占比4.76%;对于本科生中医急诊学教学最主要的目标的回答,54.55%的受访者认为是"掌握常见急症的处理",45.45%的受访者认为是"掌握中医急救理念".结论 中医高校本科生的急诊学教学已经普遍开展,但中医急诊教研室的建设尚存在滞后现象,教材选择与核心教学目标的制定仍然存在较大分歧,中医高校本科生的急诊教学工作有必要进一步规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周前
-
中医治疗血液病名家学术观点撷菁Ⅳ
编辑人员丨2024/7/20
为更好地传承与发展名老中医学术思想,中华中医药学会血液病分会、中华中医药学会血液病创新研究与转化平台对陶淑春、顾振东、吴志奎、虞荣喜、周仲瑛5 位教授的学术思想与临床诊疗经验进行总结.其中,陶淑春教授遵循病机,结合脏腑及部位诊治,在临证中重视活血化瘀法的应用;顾振东教授创立急性白血病辨证体系并总结脉证规律,提倡中西医结合治疗本病;吴志奎教授提出地中海贫血的病机及治法,应用益髓生血颗粒治疗本病,取得较好疗效;虞荣喜教授提出白血病的中医辨证体系,实现中西医结合治疗本病;周仲瑛教授完善中医内科学辨证论治体系,创立中医病机辨证学说,应用"瘀热"学说及"癌毒论"治疗血液病.本研究的目的是培养和提高中医血液病学后备人才的能力、推动学科建设,同时,为中医药事业的传承与发展提供宝贵的财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20
-
以"虚实三态理论"构建急危重症中医辨治体系
编辑人员丨2024/6/15
急危重症病种多样、患者病情危重、证候复杂、变化迅速,有其固有的疾病演变规律.本文提出,中医辨证不同于中医内科学辨证体系,姜良铎教授、刘清泉教授依据多年治疗急危重症的临床经验概括其核心病机为"正气虚于一时,邪气暴胜而突发",进而总结提炼出一种适用于中医药治疗急危重症的辨治体系——"虚态-实态-虚实互存态"的"虚实三态理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15
-
基于数据挖掘的中药归经特点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4/27
目的:通过数据挖掘分析应用较为广泛的454味中药归经特点,为临床应用中药提供数据支持和参考.方法:以《中药学》收纳中药名称为主题词收录中药,建立一级数据库,采用Microsoft Office Excel 365、SPSS Clementine 12.0、IBM SPSS Statistics 21统计软件将符合纳入标准的中药及其归经进行频次分析;以《中医内科学》五脏疾病为条目,整理选用代表方剂常用药物,建立二级数据库,运用关联规则分析、应用剂量分析和系统聚类分析的方法.结果:《中药学》符合纳入标准的中药共收录454味,频次排前3的归经分别为肝经(18.29%)、肺经(15.94%)和胃经(14.43%).治疗五脏病同时符合纳入标准的中药共249味,高频药物频次≥24次,共25味,甘草(93次)、茯苓(86次)、陈皮(68次)、当归(67次)、半夏(64次)、白术(61次)的用药频次居多.关联规则分析有37组药物组合置信度=100%,其中白术-黄连(补虚药-清热药)、陈皮-半夏-当归(理气药-化痰止咳平喘药-补虚药)支持度最高,均大于39%.系统聚类分析结果得出6类新的药物组合.治五脏病药物在12条经脉中以入肝经(18.23%)和肺经(15.89%)占比居多,即药用部位多以肝脏和肺脏为主.结论:中药归经理论作为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源于临床实践,反过来可指导组方用药,对临床选择用药有着重要指导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