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消化道微创手术:砥砺前行30年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微创技术进入我国已经30年,随着微创手术的快速发展,腹腔镜视觉系统从标清到高清,再到超高清,从二维视觉到三维视觉,再到荧光显影导航。腹腔镜手术从良性病变脏器的切除或功能修复,到恶性肿瘤的根治,再到根治基础上更多功能保护,应用范围也已普及到消化外科各专科领域。笔者回顾微创技术过去30年的发展,总结经验,展望未来,以致敬与《中华消化外科杂志》携手共进之20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序三
编辑人员丨5天前
近年来,新型免疫治疗药物的出现是肿瘤治疗领域的一个里程碑,免疫治疗日益受到重视,越来越多的肿瘤病人从中获益。然而,作为新兴治疗,尤其在肝胆肿瘤领域,免疫治疗还未达到规范化和标准化,免疫治疗领域还有很多问题亟需探讨。为进一步总结临床应用经验,《中华消化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组织汇集关于肝癌免疫治疗经验,期待共同推动学科发展,造福广大病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健康科普促进结直肠外科专业发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自《中华消化外科杂志》(以下简称杂志)创立以来,一代代专家与杂志共同成长,共同进步。在2017年11月,杂志成立第一届“中华消化外科菁英荟”,笔者有幸成为结直肠外科学组委员,在组长姚宏伟教授的带领下,围绕结直肠外科的热点开展热烈的学术讨论与思辨。时光荏苒,岁月如梭,近年来,笔者也承担了杂志的审稿工作。在审阅稿件的过程中了解同道发表的精彩研究与消化外科领域的最新进展,自己也大有裨益,收获良多,并有幸荣获2次优秀审稿专家的称号。随着杂志的飞速发展,笔者也逐渐在传媒与教育领域开辟出新的方向。不但在自媒体平台开设账号,还积极参加电视节目,力求将健康科学知识普及至普通民众中去。2021年7月第二届中华消化外科菁英荟成立大会暨第一次全体会议在重庆成功召开,笔者有幸担任传媒与教育学组组长。笔者将与所有组员一道汇集概括科普与传媒经验,向各位消化外科同道分享。在近期召开的第二届中华消化外科菁英荟传媒与教育学组第一次工作会议上,与会专家分享实践经验,畅想未来计划,得到很多新的启发。到如今,杂志已创刊20周年,衷心祝愿杂志越办越好,再创辉煌。希望健康科普促进结直肠外科专业发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三级甲等医院外科医师开设和运营自媒体平台的调查分析报告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调查全国范围内三级甲等医院外科医师开设和运营自媒体平台的现状并分析其对患者及外科医师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横断面调查研究方法。2021年11月5―30日,以《中华消化外科杂志》第二届中华消化外科菁英荟全体委员所在单位或行业协会中已开设自媒体平台的外科医师为调查对象,设计《三级甲等医院外科医师开设自媒体平台的调查研究》问卷进行调查研究。问卷通过微信方式发放,软件平台为问卷星。观察指标:(1)问卷调查结果。(2)开设自媒体平台外科医师的基本信息。(3)开设自媒体平台外科医师的日常工作量和科研背景。(4)自媒体平台相关信息。(5)开设自媒体平台对患者的影响。(6)开设自媒体平台对外科医师的影响。(7)外科医师开设自媒体平台后的感想和建议。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 x± s表示。计数资料以绝对数和百分比表示。 结果:(1)问卷调查结果。共收回完整有效问卷229份。(2)开设自媒体平台外科医师的基本信息。229位外科医师中,男195例,女34例;年龄为(40±8)岁,年龄36~45岁120例,年龄≤35岁80例,年龄>45岁29例。86.46%(198/229)外科医师来自教学医院,74.67%(171/229)来自省会城市医院。229位外科医师中,医师职称为初级职称、中级职称、副高职称、正高职称分别占17.90%(41/229)、27.51%(63/229)、37.12%(85/229)、17.47%(40/229);参加工作年限为≤5年、6~10年、11~15年、≥16年分别占19.21%(44/229)、22.27%(51/229)、26.64%(61/229)、31.88%(73/229);医师专业以肝胆胰外科(48.03%,110/229)和食管胃肠外科(14.41%,33/229)为主。229位外科医师中,开设自媒体平台初衷(多选题):52.84%(121/229)通过增加患者数量提高收入、54.15%(124/229)积累病例开展临床科研项目、64.19%(147/229)增加行业知名度获得同行认可、58.08%(133/229)增加社会知名度提升精神层面的满足感,17.90%(41/229)被动开展。(3)开设自媒体平台外科医师的日常工作量和科研背景。60.26%(138/229)外科医师每年参与线下社会公益活动1~3次,26.64%(61/229)参与次数>3次。47.60%(109/229)外科医师每周手术量为5~10台,33.19%(76/229)每周手术量>10台。以第一作者(含共同第一作者)发表高质量英文文章:38.43%(88/229)外科医师尚未发表,24.89%(57/229)已发表1~3篇,36.68%(84/229)发表>3篇。51.09%(117/229)外科医师尚未主持纵向课题(包括已结题项目),13.54%(31/229)主持过国家级项目,35.37%(81/229)主持过省部级项目。(4)自媒体平台相关信息。65.50%(150/229)外科医师开设微信公众号,55.02%(126/229)开设问诊平台,31.44%(72/229)开设抖音,21.40%(49/229)开设微信视频号,同1位外科医师可开设多种自媒体平台。35.81%(82/229)外科医师开设自媒体平台时间<1年,42.79%(98/229)开设时间为1~3年,21.40%(49/229)开设时间>3年。45.85%(105/229)外科医师>2周更新自媒体内容。63.32%(145/229)自媒体平台获得科室或医院精神支持,12.66%(29/229)获得科室或医院学科经费支持。82.53%(189/229)自媒体平台为外科医师自行运作。47.16%(108/229)自媒体平台顺利运营,50.22%(115/229)无法持续运营,2.62%(6/229)停用。60.70%(139/229)运营自媒体平台耗时<30 min/次,27.07%(62/229)耗时30~60 min/次。89.08%(204/229)自媒体平台后台可留言或咨询,52.84%(121/229)留言或咨询次数<5次,>50次占6.99%(16/229)。平均每项内容被点赞量或阅读量<100次占59.39%(136/229),100~300次占29.26%(67/229),60.26%(138/229)内容获最高点赞量或阅读量<1 000次,6.99%(16/229)>10万次。平均每项内容被转发次数<100次占74.67%(171/229),>300次占6.55%(15/229)。87.34%(200/229)自媒体平台的粉丝量<1万。自媒体受众(多选题)主要包括“相关专业小同行”“医护专业大同行”“本专业患者群体”“普通大众人群”,其占比分别为42.36%(97/229)、31.00%(71/229)、52.40%(120/229)、53.71%(123/229)。(5)开设自媒体平台对患者的影响。34.93%(80/229)外科医师认为运营自媒体平台后可增加其门诊和住院患者人数,29.69%(68/229)认为可增加其所在科室门诊和住院患者人数。75.98%(174/229)外科医师认为近期门诊或住院患者通过自媒体平台就诊比例<10%。患者依从性(多选题):运营自媒体平台6个月后,39.74%(91/229)外科医师认为住院患者的依从性显著提高,25.33%(58/229)认为门诊患者的依从性显著提高,46.29%(106/229)认为术前谈话、化疗或放疗前谈话更节省时间。(6)开设自媒体平台对外科医师的影响。20.09%(46/229)和6.55%(15/229)外科医师分别通过“长期、持续、用心做自媒体平台”和“重要的自媒体平台内容和广泛的受众”获得成功,72.49%(166/229)尚未成功。26.64%(61/229)外科医师认为开设自媒体平台有利于增加行业协会任职,22.27%(51/229)认为有利于开展多中心临床研究。54.59%(125/229)外科医师认为运营自媒体平台有利于提升自身专业知识水平,40.17%(92/229)认为可提升自身临床科研能力水平,48.91%(112/229)认为可提升带教水平。运营自媒体平台6个月后,88.65%(203/229)外科医师认为个人全部收入增加幅度<20%,47.60%(109/229)认为工作方面的成就感或愉悦感显著提升,48.91%(112/229)无停止或退出计划,7.42%(17/229)计划停止运营自媒体平台。(7)外科医师开设自媒体平台后的感想和建议。开设自媒体平台的外科医师希望得到科室、医院、行业协会、社会层面帮助分别占61.57%(141/229)、72.05%(165/229)、47.16%(108/229)、53.28%(122/229),仅9.61%(22/229)认为无需帮助。40.17%(92/229)外科医师允许自媒体平台插入商业广告,59.83%(137/229)禁止插入商业广告。选择性建议:70.74%(162/229)外科医师认为需更多不同专业医师参与,40.61%(93/229)认为需相关部门或行业协会严密监管;32.75%(75/229)认为需要斟酌。27.95%(64/229)外科医师提供了自媒体平台建设的具体建议,其中7.81%(5/64)不建议盲目尝试。结论:国内开设和运营自媒体平台的外科医师多面临工作繁忙、时间精力有限、收入增加不明显和缺少专业推广维护团队及外部支持问题。仍有较多外科医师长期、持续输出优质内容获得成功,增加患者就诊量,提升自我业务能力和行业影响力,获得职业成就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腹腔镜肝切除手术入路中国专家共识(2023版)
编辑人员丨5天前
腹腔镜肝切除术已逐步应用于肝胆外科各种疾病治疗领域。腹腔镜肝切除术的发展即是手术入路的衍化过程。医师经验、肿瘤位置、患者体型和肝脏解剖均是医师选择手术策略和技巧的影响因素。随着腔镜技术的发展,肝切除手术入路也不断更新和衍化。针对腹腔镜肝切除手术入路,国内尚未达成共识。因此,《中华消化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组织国内相关领域专家,采用德尔菲法,经过多次研讨制订《腹腔镜肝切除手术入路中国专家共识(2023版)》,旨在规范腹腔镜肝切除手术入路和适用范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中国小肠镜诊治Peutz-Jeghers综合征的专家共识意见(2022年)》解读
编辑人员丨5天前
2022年,由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小肠镜和胶囊镜学组及国家消化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上海)共同组织专家制定的《中国小肠镜诊治Peutz-Jeghers综合征的专家共识意见(2022年)》于《中华消化内镜杂志》发表。本共识是我国首部关于Peutz-Jehgers综合征(PJS)诊治的专家共识,主要从消化内镜医师的角度阐述了PJS的全生命周期诊治流程,内容涉及PJS的流行病学、遗传特征、临床表现、诊断标准、内镜治疗、外科手术、息肉监测及随访等方面。本文对共识意见制定过程中的部分背景和思考进行了阐述,并重点对PJS的小肠镜诊治方面进行了详细解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精准胃癌外科诊疗中国专家共识(2024版)
编辑人员丨5天前
胃癌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均位居我国恶性肿瘤前列,外科手术切除依然是重要的治疗手段之一。精准医学是当代医学发展的重要趋势。但是针对胃癌的精准外科诊断与治疗,国内尚未达成共识。因此,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腹腔镜与内镜外科学组、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上消化道外科医师专家工作组、《中华消化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组织国内相关领域专家,基于国内外现有的临床研究证据并结合国内实际情况,对病情评估、外科决策、手术规划、标本外科处理、生物样本库建设、围手术期辅助治疗、术后加速康复和人文关怀等精准胃癌外科诊断与治疗的若干重要问题进行多次研讨,制订《精准胃癌外科诊疗中国专家共识(2024版)》(以下简称共识)。本共识形成16条推荐意见,以供国内同行参考,旨在推广精准胃癌外科诊断与治疗理念以及指导胃癌外科临床实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2015年~2019年载文特征及被引情况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分析《中华实验外科杂志》2015年~2019年的载文特征及被引情况。方法:通过万方医学网收录的《中华实验外科杂志》2015年~2019年发表的所有文献信息,检索中国知网中国引文数据库获得上述文献于2015年~2020年被引相关数据。检索时间为2021年3月8日。运用Microsoft Excel软件,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检索出的数据汇总统计,对该刊的载文量、载文栏目、载文基金资助项目及被引、学科载文量及被引、被引文献及作者、机构、地区等进行文献分析。结果:《中华实验外科杂志》2015年~2019年主要8个栏目共载文4 499篇,期均载文量74.98;栏目以实验研究载文最多1 525篇,占33.90%,临床研究栏目载文869占19.32%。肿瘤学、外科学、泌尿科学、急救医学、神经病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消化系统疾病、中药学、心血管系统疾病等学科的的载文量较多。其中肿瘤学被引频次最高,达到4 837次,外科学被引频次3 293次;被引频次排在前10的篇均被引均超过2.50次以上,急救医学达到5.17次,外科学4.19次。基金项目资助3 577项,其中国家级(含境外)基金项目资助1 427项,省市/院校(所)基金项目资助1181项,其他基金项目资助969项,国家级基金项目占比39.89%。基金资助被引排在首位的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被引频次2 140次。共有22篇文章单篇被引≥25次,其中有7篇被引频次超过30次。载文被引频次在70次及以上的载文作者共有13名,主要来自医学院校及医院。被引论文的作者分布在3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河南省被引频次最高2 517次,其次是湖北、江苏、广东、河北等省。结论:《中华实验外科杂志》2015年~2019年载文整体质量和期刊影响力不断提升,为引领外科学发展,拓广学术传播,推动我国实验外科事业发展发挥积极的平台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关于文章《腹腔镜全内脏囊分离技术治疗腹壁疝的解剖基础与技术细节》的更正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本刊2023年第40期第3211页文章《腹腔镜全内脏囊分离技术治疗腹壁疝的解剖基础与技术细节》第3217页参考文献“[1] 庄波, 喻凯, 章志伟, 等. 内镜下全内脏囊分离技术与腹腔镜下腹腔内补片修补术在腹壁疝中的比较[J]. 温州医科大学学报, 2023, 53(1):55-59. DOI: 10.3969/j.issn.2095-9400.2023.01.009.”应为“[1]李炳根.内镜下全内脏囊分离技术:腹壁疝微创新理念[J].中华消化外科杂志,2019,18(11):1022-1026.DOI:10.3760/cma.j.issn.1673-9752.2019.11.005.”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腹腔镜胃癌根治术消化道重建相关并发症防治中国专家共识(2022版)》解读
编辑人员丨5天前
胃癌是我国最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胃癌D 2根治术是进展期胃癌的主要治疗方式。随着腹腔镜技术的进步,腹腔镜胃癌根治术在国内外逐步开展,在我国更是如火如荼地得到推广应用。对于腹腔镜胃癌根治术的适应证、淋巴结清扫范围及技巧改进等方面已有大量文献报道,也已形成了胃癌根治术的相关规范或共识。腹腔镜胃癌根治术消化道重建的并发症防治是胃外科医生关注的重点。消化道重建一旦出现并发症,会增加住院费用,延长患者住院时间,延误后续辅助治疗,甚至导致术后死亡等严重后果。因此,重视腹腔镜胃癌根治术后消化道重建技巧,减少消化道重建并发症发生,并及时发现和合理处理相关并发症,具有积极而深远的临床意义。为此,《中华胃肠外科杂志》于2022年第8期发表了《腹腔镜胃癌根治术消化道重建相关并发症防治中国专家共识(2022版)》,这对于减少消化道重建并发症的发生、及时合理地处理相关并发症,具有积极的意义和重要的参考价值。本文主要作为本《共识》的解读和补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