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健康科普促进结直肠外科专业发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自《中华消化外科杂志》(以下简称杂志)创立以来,一代代专家与杂志共同成长,共同进步。在2017年11月,杂志成立第一届“中华消化外科菁英荟”,笔者有幸成为结直肠外科学组委员,在组长姚宏伟教授的带领下,围绕结直肠外科的热点开展热烈的学术讨论与思辨。时光荏苒,岁月如梭,近年来,笔者也承担了杂志的审稿工作。在审阅稿件的过程中了解同道发表的精彩研究与消化外科领域的最新进展,自己也大有裨益,收获良多,并有幸荣获2次优秀审稿专家的称号。随着杂志的飞速发展,笔者也逐渐在传媒与教育领域开辟出新的方向。不但在自媒体平台开设账号,还积极参加电视节目,力求将健康科学知识普及至普通民众中去。2021年7月第二届中华消化外科菁英荟成立大会暨第一次全体会议在重庆成功召开,笔者有幸担任传媒与教育学组组长。笔者将与所有组员一道汇集概括科普与传媒经验,向各位消化外科同道分享。在近期召开的第二届中华消化外科菁英荟传媒与教育学组第一次工作会议上,与会专家分享实践经验,畅想未来计划,得到很多新的启发。到如今,杂志已创刊20周年,衷心祝愿杂志越办越好,再创辉煌。希望健康科普促进结直肠外科专业发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三级甲等医院外科医师开设和运营自媒体平台的调查分析报告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调查全国范围内三级甲等医院外科医师开设和运营自媒体平台的现状并分析其对患者及外科医师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横断面调查研究方法。2021年11月5―30日,以《中华消化外科杂志》第二届中华消化外科菁英荟全体委员所在单位或行业协会中已开设自媒体平台的外科医师为调查对象,设计《三级甲等医院外科医师开设自媒体平台的调查研究》问卷进行调查研究。问卷通过微信方式发放,软件平台为问卷星。观察指标:(1)问卷调查结果。(2)开设自媒体平台外科医师的基本信息。(3)开设自媒体平台外科医师的日常工作量和科研背景。(4)自媒体平台相关信息。(5)开设自媒体平台对患者的影响。(6)开设自媒体平台对外科医师的影响。(7)外科医师开设自媒体平台后的感想和建议。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 x± s表示。计数资料以绝对数和百分比表示。 结果:(1)问卷调查结果。共收回完整有效问卷229份。(2)开设自媒体平台外科医师的基本信息。229位外科医师中,男195例,女34例;年龄为(40±8)岁,年龄36~45岁120例,年龄≤35岁80例,年龄>45岁29例。86.46%(198/229)外科医师来自教学医院,74.67%(171/229)来自省会城市医院。229位外科医师中,医师职称为初级职称、中级职称、副高职称、正高职称分别占17.90%(41/229)、27.51%(63/229)、37.12%(85/229)、17.47%(40/229);参加工作年限为≤5年、6~10年、11~15年、≥16年分别占19.21%(44/229)、22.27%(51/229)、26.64%(61/229)、31.88%(73/229);医师专业以肝胆胰外科(48.03%,110/229)和食管胃肠外科(14.41%,33/229)为主。229位外科医师中,开设自媒体平台初衷(多选题):52.84%(121/229)通过增加患者数量提高收入、54.15%(124/229)积累病例开展临床科研项目、64.19%(147/229)增加行业知名度获得同行认可、58.08%(133/229)增加社会知名度提升精神层面的满足感,17.90%(41/229)被动开展。(3)开设自媒体平台外科医师的日常工作量和科研背景。60.26%(138/229)外科医师每年参与线下社会公益活动1~3次,26.64%(61/229)参与次数>3次。47.60%(109/229)外科医师每周手术量为5~10台,33.19%(76/229)每周手术量>10台。以第一作者(含共同第一作者)发表高质量英文文章:38.43%(88/229)外科医师尚未发表,24.89%(57/229)已发表1~3篇,36.68%(84/229)发表>3篇。51.09%(117/229)外科医师尚未主持纵向课题(包括已结题项目),13.54%(31/229)主持过国家级项目,35.37%(81/229)主持过省部级项目。(4)自媒体平台相关信息。65.50%(150/229)外科医师开设微信公众号,55.02%(126/229)开设问诊平台,31.44%(72/229)开设抖音,21.40%(49/229)开设微信视频号,同1位外科医师可开设多种自媒体平台。35.81%(82/229)外科医师开设自媒体平台时间<1年,42.79%(98/229)开设时间为1~3年,21.40%(49/229)开设时间>3年。45.85%(105/229)外科医师>2周更新自媒体内容。63.32%(145/229)自媒体平台获得科室或医院精神支持,12.66%(29/229)获得科室或医院学科经费支持。82.53%(189/229)自媒体平台为外科医师自行运作。47.16%(108/229)自媒体平台顺利运营,50.22%(115/229)无法持续运营,2.62%(6/229)停用。60.70%(139/229)运营自媒体平台耗时<30 min/次,27.07%(62/229)耗时30~60 min/次。89.08%(204/229)自媒体平台后台可留言或咨询,52.84%(121/229)留言或咨询次数<5次,>50次占6.99%(16/229)。平均每项内容被点赞量或阅读量<100次占59.39%(136/229),100~300次占29.26%(67/229),60.26%(138/229)内容获最高点赞量或阅读量<1 000次,6.99%(16/229)>10万次。平均每项内容被转发次数<100次占74.67%(171/229),>300次占6.55%(15/229)。87.34%(200/229)自媒体平台的粉丝量<1万。自媒体受众(多选题)主要包括“相关专业小同行”“医护专业大同行”“本专业患者群体”“普通大众人群”,其占比分别为42.36%(97/229)、31.00%(71/229)、52.40%(120/229)、53.71%(123/229)。(5)开设自媒体平台对患者的影响。34.93%(80/229)外科医师认为运营自媒体平台后可增加其门诊和住院患者人数,29.69%(68/229)认为可增加其所在科室门诊和住院患者人数。75.98%(174/229)外科医师认为近期门诊或住院患者通过自媒体平台就诊比例<10%。患者依从性(多选题):运营自媒体平台6个月后,39.74%(91/229)外科医师认为住院患者的依从性显著提高,25.33%(58/229)认为门诊患者的依从性显著提高,46.29%(106/229)认为术前谈话、化疗或放疗前谈话更节省时间。(6)开设自媒体平台对外科医师的影响。20.09%(46/229)和6.55%(15/229)外科医师分别通过“长期、持续、用心做自媒体平台”和“重要的自媒体平台内容和广泛的受众”获得成功,72.49%(166/229)尚未成功。26.64%(61/229)外科医师认为开设自媒体平台有利于增加行业协会任职,22.27%(51/229)认为有利于开展多中心临床研究。54.59%(125/229)外科医师认为运营自媒体平台有利于提升自身专业知识水平,40.17%(92/229)认为可提升自身临床科研能力水平,48.91%(112/229)认为可提升带教水平。运营自媒体平台6个月后,88.65%(203/229)外科医师认为个人全部收入增加幅度<20%,47.60%(109/229)认为工作方面的成就感或愉悦感显著提升,48.91%(112/229)无停止或退出计划,7.42%(17/229)计划停止运营自媒体平台。(7)外科医师开设自媒体平台后的感想和建议。开设自媒体平台的外科医师希望得到科室、医院、行业协会、社会层面帮助分别占61.57%(141/229)、72.05%(165/229)、47.16%(108/229)、53.28%(122/229),仅9.61%(22/229)认为无需帮助。40.17%(92/229)外科医师允许自媒体平台插入商业广告,59.83%(137/229)禁止插入商业广告。选择性建议:70.74%(162/229)外科医师认为需更多不同专业医师参与,40.61%(93/229)认为需相关部门或行业协会严密监管;32.75%(75/229)认为需要斟酌。27.95%(64/229)外科医师提供了自媒体平台建设的具体建议,其中7.81%(5/64)不建议盲目尝试。结论:国内开设和运营自媒体平台的外科医师多面临工作繁忙、时间精力有限、收入增加不明显和缺少专业推广维护团队及外部支持问题。仍有较多外科医师长期、持续输出优质内容获得成功,增加患者就诊量,提升自我业务能力和行业影响力,获得职业成就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胆囊癌根治性目的切除术达到教科书式结局对远期预后影响的全国多中心队列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胆囊癌根治性目的切除术后达到肝脏外科中教科书式结局(TOLS)对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收集2014年1月至2021年1月中华消化外科菁英荟胆道外科学组全国多中心数据库15家医学中心收治的824例胆囊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男285例,女539例;年龄为(62±11)岁。根据TOLS评价标准,将患者分为达到TOLS和未达到TOLS。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 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 M( Q1, Q3)表示,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以绝对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 χ2检验。等级资料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和绘制生存曲线,Log-rank检验进行生存分析。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分析采用COX逐步回归模型向后Wald法。 结果:(1)TOLS情况。824例行胆囊癌根治性目的切除术患者中,510例达到TOLS,314例未达到TOLS。(2)随访情况。824例行胆囊癌根治性目的切除术患者,排除出院后90 d内死亡的112例,712例患者纳入生存分析。510例达到TOLS患者的中位随访时间为22.1(11.4,30.1)个月,中位总生存时间为47.6(30.6,64.6)个月,5年总生存率为47.5%。202例未达到TOLS患者的中位随访时间为14.0(6.8,25.5)个月,中位总生存时间为24.3(20.0,28.6)个月,5年总生存率为21.0%。两者总生存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 =58.491, P<0.05)。(3)影响患者生存情况的因素分析。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TOLS、癌胚抗原、CA19-9、肿瘤分化程度为低分化、第八版美国癌症联合委员会(AJCC)T2期、第八版AJCC T3期和T4期、第八版AJCC N1期、第八版AJCC N2期、辅助治疗是胆囊癌根治性目的切除术后患者总生存时间的独立影响因素(风险比=0.452,1.479,1.373,1.612,1.455,1.481,1.835,1.978,0.538,95%可信区间为0.352~0.581,1.141~1.964,1.052~1.791,1.259~2.063,1.102~1.920,1.022~2.147,1.380~2.441,1.342~2.915,0.382~0.758, P<0.05)。 结论:达到TOLS的胆囊癌根治性目的切除术患者能够获得更好的远期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第二届中华消化外科菁英荟第二次全体会议纪要
编辑人员丨6天前
2023年7月21日,第二届中华消化外科菁英荟(以下简称菁英荟)第二次全体会议在重庆成功召开。本次会议以“第十二届中国消化外科学术会议”为契机,回顾第二届菁英荟自2021年7月成立以来的成绩,展望临床科研的发展与规划。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学术交流平台开拓胃肠外科学术研究新局面
编辑人员丨6天前
《中华消化外科杂志》自2002年创刊以来,不断开拓创新,逐步发展成为国内顶尖科技类期刊,为推动我国消化外科事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期刊始终坚持“着重提高,兼顾普及”的办刊方针,高度重视期刊内容质量,成为广大外科医师的良师益友。打造优质学术交流平台,促进学科创新,构建百家争鸣的学术氛围,创办菁英荟,为青年才俊施展才华提供广阔舞台,青年学者也在此平台上合作创新,为杂志注入无限活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中华消化外科杂志》微信公众平台更新上线
编辑人员丨3周前
《中华消化外科杂志》微信公众平台将本着高效、便捷、低耗服务消化外科同道为宗旨,及时发布《中华消化外科杂志》每期刊发文稿,第一时间更新消化外科领域学术动态.《中华消化外科杂志》小程序"消化菁英荟"及时发布本刊最新资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周前
-
《中华消化外科杂志》微信公众平台更新上线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中华消化外科杂志》微信公众平台将本着高效、便捷、低耗服务消化外科同道为宗旨,及时发布《中华消化外科杂志》每期刊发文稿,第一时间更新消化外科领域学术动态.《中华消化外科杂志》小程序"消化菁英荟"及时发布本刊最新资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第二届"中华消化外科菁英荟"成员名单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食管外科学组名誉组长:谭黎杰组长:李志刚副组长:戴 亮 赵恩昊成 员:戴 亮 弓 磊 郭旭峰 冷雪峰 李 斌李志刚 林招贤 孙海波 谭黎杰 汪 灏王 枫 王 镇 王晓娜 杨 弘 杨浩贤游 宾 袁 勇 赵恩昊 郑 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中华消化外科杂志》微信公众平台更新上线
编辑人员丨2024/4/27
《中华消化外科杂志》微信公众平台将本着高效、便捷、低耗服务消化外科同道为宗旨,及时发布《中华消化外科杂志》每期刊发文稿,第一时间更新消化外科领域学术动态.《中华消化外科杂志》小程序"消化菁英荟"及时发布本刊最新资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第二届中华消化外科菁英荟第二次全体会议纪要
编辑人员丨2023/10/28
2023年7月21日,第二届中华消化外科菁英荟(以下简称菁英荟)第二次全体会议在重庆成功召开.本次会议以"第十二届中国消化外科学术会议"为契机,回顾第二届菁英荟自2021年7月成立以来的成绩,展望临床科研的发展与规划.本刊总编辑、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董家鸿教授,中华医学会杂志社刘冰副社长出席会议,指导专家(按姓氏汉语拼音排序):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陈敏教授、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陈亚进教授、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胡祥教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姜洪池教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李辉教授、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李强教授、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李国新教授、中国人民解放军中部战区总医院卢绮萍教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苗毅教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秦新裕教授、吉林大学第一医院所剑教授、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唐健雄教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杨尹默教授、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张雷达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郑民华教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0/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