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切片组织轮转式和平推式切片方法及应用体会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大切片组织(large-section tissue,LS)指使用大尺寸包埋盒(7.5 cm×5.0 cm×0.8 cm)将取材组织石蜡包埋后利用大尺寸切片机制成的组织切片.第一项基于LS的研究是在1906年由Cheatlel[1]发表的,他发现大多数患者在疾病晚期无法治愈时才被诊断出乳腺癌,而LS可以帮助发现微小病灶,利于早期诊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抗体药物偶联物治疗晚期实体瘤的不良反应和处理措施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新型抗体药物偶联物(ADC)是目前晚期实体瘤新药研发的热点,ADC药物在晚期乳腺癌、尿路上皮癌、胃癌等多种实体瘤治疗中具有显著疗效,但其眼毒性、肺毒性、血液学毒性、肝脏毒性等不良反应不可忽视,有效处理ADC药物的不良反应至关重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德曲妥珠单抗临床管理路径及不良反应处理中国专家共识(2024版)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德曲妥珠单抗(T-DXd)是靶向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的新一代抗体药物偶联物,具备旁观者效应。T-DXd不仅可以大幅改善HER-2阳性晚期乳腺癌患者的生存,还可以使HER-2低表达晚期乳腺癌患者从HER-2靶向治疗中获益。T-DXd已被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用于治疗HER-2阳性和HER-2低表达乳腺癌患者,未来T-DXd在临床实践中会很快被广泛应用。然而,T-DXd在临床试验中也显示出了与既往抗HER-2靶向药不同的安全性特征,如何更合理地管理T-DXd不良事件,充分发挥T-DXd疗效是当下临床亟需解决的问题。德曲妥珠单抗临床管理路径及不良反应处理共识专家组基于现有的临床循证证据和指南共识,结合临床实践经验,经过多次研讨,最终达成德曲妥珠单抗临床管理路径及不良反应处理中国专家共识(2024版)。共识内容包括T-DXd的临床使用方法、治疗前患者教育和T-DXd常见及需要关注的不良事件及管理等方面,其中T-DXd常见及需要关注的不良事件涵盖了输液相关不良事件、消化系统不良事件(恶心/呕吐、便秘、腹泻和食欲下降)、血液学不良事件(中性粒细胞减少、发热性中性粒细胞减少、贫血、血小板减少)、呼吸系统不良事件(间质性肺病/肺炎)、心血管不良事件(左心射血分数下降)、肝功能不良事件(转氨酶升高)以及其他常见不良事件(脱发、疲乏)等。共识重点介绍了各不良事件的预防、发生不良事件时的剂量调整和治疗以及对患者生活方式的建议,旨在提高临床医师对T-DXd的认识水平,为广大临床肿瘤医师提供T-DXd临床管理及不良事件处理的实践指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难治性晚期乳腺癌合并肺结核一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难治性晚期乳腺癌合并肺结核的临床表现、病理特点、治疗及预后。方法:对就诊于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甲乳外科1例难治性晚期乳腺癌合并肺结核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及治疗进行分析,回顾相关文献。结果:本例为27岁女性,发现右乳肿物半月余入院。结合肿瘤病理、免疫组化与影像学检查结果,诊断右侧浸润性乳腺癌伴骨转移(T 2N 2M 1,Luminal B),合并活动性肺结核。给予经典抗结核治疗2周后,完成4周期挽救化疗,效果不佳;使用程序性死亡蛋白-配体1(PD-L1)抗体后出现严重免疫相关不良反应,导致全身多器官功能衰竭而死亡。 结论:Luminal B型乳腺癌(ER、PR低表达)分子特征、预后与三阴型乳腺癌类似,免疫治疗可用于PD-L1阳性表达的该类型患者。免疫治疗非特异性激活免疫系统引起免疫相关不良反应,但导致患者死亡实属罕见,应引起临床医师关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晚期乳腺癌基因检测热点问题中国专家共识(2021版)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晚期乳腺癌预后较差,疾病特征复杂,后线解救治疗较为困难,但是通过选择有效的治疗方案,部分患者可以实现长期带瘤生存,获得较好的生存质量。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和基因检测技术的飞速发展,晚期乳腺癌相关研究不断深入,治疗手段不断丰富,基因靶向治疗使晚期乳腺癌患者生存期显著延长。基因检测是分子分型诊断、遗传风险预测、疗效监测、耐药提示以及治疗方案选择的重要手段,对晚期乳腺癌患者的分子病理诊断、靶向药物选择以及治疗模式优化具有重要意义。共识专家委员会基于循证医学证据,归纳晚期乳腺癌基因检测的热点问题,深入探讨晚期乳腺癌基因检测的适用人群和临床意义、不同分子分型患者的检测基因和分子标志物、循环肿瘤DNA、全外显子基因检测的应用,总结规范二代测序技术在临床中使用的注意事项,指导临床医师合理应用基因检测,为晚期乳腺癌患者提供更全面的基因检测信息,从而制定更精准的治疗策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小分子抗血管生成药物治疗晚期乳腺癌超说明书用药专家共识
编辑人员丨5天前
乳腺癌是全世界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晚期乳腺癌患者5年生存率仅为20%。晚期乳腺癌的治疗以化疗、内分泌治疗和靶向治疗为主,但经多线治疗后患者容易对药物产生耐药,特别是三阴性晚期乳腺癌。肿瘤血管生成学说认为阻断血管生成可以抑制肿瘤生长和迁移。抗血管生成类药物主要包括靶向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或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VEGFR)的生物大分子药物以及小分子VEGFR抑制剂。血管生成在乳腺癌生长和转移扩散中发挥关键作用,因此,抗血管生成治疗在晚期乳腺癌中也具有临床潜力。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于2020年颁布的《新型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指出,在尚无更好治疗手段等特殊情况下,医疗机构应当对说明书中未明确、但具有循证医学证据的药品用法进行管理。共识撰写专家组根据国内外乳腺癌研究进展,整理国内外已发表的文献及国际学术大会报道,进行分析、讨论和总结,对小分子抗血管靶向药用于晚期乳腺癌治疗的数据进行汇总,制定了小分子抗血管生成药物治疗晚期乳腺癌超说明书用药专家共识,仅供临床医师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乳腺癌的发生机制及其治疗方式
编辑人员丨5天前
乳腺癌是全世界女性肿瘤疾病中最常见的恶性肿瘤,70%~80%的早期非转移性患者可以被治愈,而晚期乳腺癌伴远处器官转移是无法治愈的。乳腺癌的组织学和分子特征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治疗决策。乳腺癌分子特征包括激活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HER 2),激活激素受体以及 BRCA突变。治疗策略因分子亚型而异,主要为局部治疗和系统治疗。近年来,系统治疗方法中免疫治疗越发得到重视。其中,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十分有效且不良反应最小。文章就乳腺癌的生物学特点、发生机制及其治疗策略进行综述,以期为乳腺癌相关研究和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吡咯替尼在乳腺癌中的应用及临床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吡咯替尼是一种新型的不可逆的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和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双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其在HER2阳性乳腺癌患者治疗中展现了卓越的临床效果,其中吡咯替尼与卡培他滨联合治疗晚期乳腺癌在国内外已得到认可。进一步探索是否存在与吡咯替尼联用效果良好的其他抗肿瘤药物、吡咯替尼能否提升早期或中期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获益等,可开发吡咯替尼的更多潜力。文章对近年吡咯替尼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哌柏西利联合内分泌药物治疗激素受体阳性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阴性晚期乳腺癌的真实世界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哌柏西利联合内分泌药物治疗激素受体(HR)阳性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阴性晚期乳腺癌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收集2018年10月至2020年11月在江苏省肿瘤医院接受哌柏西利治疗的HR阳性HER-2阴性晚期乳腺癌患者95例,总结其近期疗效、远期疗效及不良反应,主要观察指标为无进展时间(PFS),次要观察指标为客观缓解率(ORR)、疾病控制率(DCR)、临床获益率(CBR)。采用Log rank检验和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患者PFS的影响因素。结果:95例患者的ORR为29.5%(28/95),DCR为88.4%(84/95),CBR为72.6%(69/95),中位PFS为10.4个月。单因素分析显示,是否内脏转移、哌柏西利治疗线数和内分泌治疗敏感性与接受哌柏西利联合内分泌治疗后患者的PFS有关(均 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是否内脏转移、内分泌治疗敏感性是接受哌柏西利联合内分泌治疗后患者PFS的独立影响因素。与无内脏转移的患者相比,合并内脏转移患者的 HR为3.118(95% CI:1.405~7.236);与内分泌治疗敏感患者相比,内分泌治疗原发性耐药和继发性耐药患者的 HR分别为4.455(95% CI:1.380~14.385)和1.4566(95% CI:0.488~4.346)。主要不良反应为血液学毒性,主要表现为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及血小板减少,发生率分别为78.9%(75/95)、85.3%(81/95)和72.6%(69/95),3~4级发生率分别为27.4%(26/95)、51.6%(49/95)和20.0%(19/95)。 结论:哌柏西利联合内分泌药物治疗HR阳性HER-2阴性晚期乳腺癌取得了良好的疗效,不良反应可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乳腺癌新辅助治疗的PET评估
编辑人员丨5天前
乳腺癌新辅助治疗是局部晚期乳腺癌综合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包括化疗和内分泌治疗。PET能够通过早期观察肿瘤代谢变化预测新辅助治疗疗效,有望指导个体化治疗决策的制定。本文将综述PET多参数在乳腺癌新辅助治疗疗效预测中的应用现状,并结合影像组学和PET特异性分子影像探针等介绍其研究进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