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云南鹤庆蝙蝠洞旧石器遗址2019年度发掘报告
编辑人员丨2023/10/14
云南鹤庆蝙蝠洞旧石器遗址地处金沙江中游,是一处废弃的采石场.洞穴顶部、入口与前部受早期采石破坏严重.2019年,我们为配合基本建设对遗址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发掘区距离洞口位置约30余米.遗址地层堆积可划分为文化堆积和洞穴下部裂隙堆积两部分;其中,文化堆积厚2.3 m,包含10个小层堆积,分上与下两个文化层.本次在文化层发现部分人类化石、石制品和大量动物化石,在下部裂隙堆积中仅发现一些动物化石.遗址下文化层出土石制品数量较多,石核石器和石片石器共存;上文化层以石片石器为主.动物化石以鹿和牛为主,属于100余个个体,部分碎骨表面还分布有人工痕迹.铀系法测年显示,遗址下文化层的年代在距今18-14万年之间,上文化层顶部的年代距今约为7万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0/14
-
笼舍和洞穴两种条件下出生的幼年华南虎警戒行为比较
编辑人员丨2023/8/6
对福建梅花山华南虎繁育研究所分别在笼舍和洞穴环境条件下出生的华南虎Panthera tigris amoyensis幼虎的警戒行为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幼虎的警戒行为多样;洞穴出生的幼虎警戒性整体高于笼舍出生的幼虎;在笼舍与半散放区连通的环境中,2组幼虎组内在每个测量时间点的警戒距离与逃逸距离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警戒距离:df=18,F=5.690,P<0.001;逃逸距离:df=18,F=4.875,P<0.001),而2组幼虎之间的警戒距离与逃逸距离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警戒距离:df=1,F=7.461,P=0.072;逃逸距离:df=1,F=3.288,P=0.167);2组幼虎的警戒距离与逃逸距离随时间增加分别有不同程度的下降,2组幼虎的警戒距离与时间没有显著相关性(笼舍组:R2 =0.082 0,P=0.235,n=19;洞穴组:尺2=0.084 2,P=0.228,n=19),而逃逸距离与时间显著相关(笼舍组:R2 =0.318 5,P=0.012,n=19;洞穴组:R2 =0.304 9,P=0.014,n=19).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基于GPS追踪的大耳猬背包设计
编辑人员丨2023/8/6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动物追踪技术也得到改进,基于GPS的动物追踪器功能强大且定位精准.但对体型较小、形态及行为特殊的夜行性刺猬,如何解决设备背负及个体标记至关重要.本研究设计了一款用于大耳猬Hemiechinus auritus的GPS背包,该背包由1个GPS追踪器和人工缝制的布袋组成,用万能胶水将布袋固定到大耳猬背部,便于安放和更换GPS追踪器.2019年4月28日-5月3日追踪大耳猬17只、重捕15只,共获得有效GPS数据位点3 226个,追踪期间没有发现背包对大耳猬的正常活动、进出洞穴和体质量变化等有不利影响.此外还改进了个体标记方法.该背包设计及个体标记方法是一种简便且经济的短期监测大耳猬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北京市延庆区哺乳动物多样性、分布及影响因素
编辑人员丨2023/8/6
2017和2018年,综合样线调查法、红外相机法、样方笼捕法、洞穴调查法和访问调查法五种方法对北京市延庆区哺乳动物多样性及分布进行调查,并分析了影响其多度与分布的因素.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北京市延庆区有哺乳动物7目15科21种.从相对丰富度指数(RAI)来看,野猪(Sus scrofa)占绝对优势(28.27%),其次猪獾(Arctonyx collaris)(21.47%)、亚洲狗獾(Meles leucurus)(13.79%),最少的是山东小麝鼩(Crocidura shantungensis)和东北鼢鼠(Myospalax psilurus)仅为0.17%.从分布上来看,野猪分布最广,占全部调查网格数的84.21%;其次是猪獾和亚洲狗獾,各占73.68%;山东小麝鼩等6个物种各只在1个网格中记录到,占全部网格的5.26%.所有工作区域中,延庆区西南的松山保护区及野鸭湖保护区物种丰富度最高,东北部的水头沟和九眼楼风景区物种丰富度最低.当前威胁哺乳动物多样性的因素主要是“水源情况”和“人类活动”,为更好地保护该区域哺乳动物多样性,建议:(1)在缺水的区域进行人工引水或建立永久补水点;(2)在非保护区加强对野生动物的保护宣传,以减少旅游登山等对野生哺乳动物的干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鼠疫自然疫源地内喜马拉雅旱獭对不同饵料的选择性试验观察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通过分析喜马拉雅旱獭(Marmota himalayana)对不同饵料的喜食性,为新型灭獭药物D型肉毒毒素毒饵饵料的配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在疫源地观察确定有獭洞穴10个,每洞穴间隔100 m,每5个洞穴为1组,分为2组.布旗做好标记,在每洞穴口放置饵料梨、苹果、面包、红萝卜各250 g,12 h观察1次,并将剩余饵料称重后收回添加新饵料,连续观察10 d.结果 喜马拉雅旱獭对人工投放的饵料有喜食性和选择性,面包饵料的摄食量最高,平均每日摄食量为201 g,其次为苹果96 g、梨72.5 g、红萝卜22.5 g.结论 野生喜马拉雅旱獭不仅喜食晨露绿色植物的嫩尖,也喜食人工投放食物,食性有所改变并不单一.饵料面包可作为D型肉毒毒素毒饵配制,为下一步野外新型灭獭药物D型肉毒毒素毒饵饵料的配制提供基础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