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云南巍山三鹤洞地点的石制品及年代与环境
编辑人员丨2024/8/10
云南独特的地理和气候特点为史前人类演化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通过对云南巍山云岭横断山脉南延部分发现的三鹤洞地点进行试掘,在地层中发现丰富的动物骨骼,且数量从早到晚有逐渐增多的趋势;AMS 14C测年结果表明,该地点文化层时代属于旧石器时代晚期;孢粉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域MIS 3早期以针叶林为主,含有一定量铁杉,林下生长水龙骨科和凤尾蕨等蕨类植物晚期植被仍然以针叶林为主,林下草本植物增多,气候温和湿润;对探沟内出土和地表采集的共15件石制品进行分析,表明该地点为简单的石核-石片技术体系,与华南地区旧石器时代晚期的砾石石器传统较为接近.综合分析结果表明,MIS 3阶段气候温和湿润,三鹤洞古人类活动逐渐增强,动物性食物是三鹤洞地点古人类重要的食物来源;MIS 2寒冷期人类活动中断,说明末次冰期气候波动引起的生态环境变化对古人类活动有较大影响.三鹤洞地点的发现和综合研究对于探讨旧石器时代晚期西南地区古人类的环境适应策略能提供重要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8/10
-
2022年云南宾川盆地旧石器遗址调查报告
编辑人员丨2024/8/10
2022年9-10月,云南省大理州宾川县旧石器考古调查共发现旧石器遗址33处,采集石制品417件.遗址主要分布于桑园河和炼洞河三级和四级阶地前缘.石制品类型包括石核、石片、石器和断块等,原料以石英正长斑岩为主.更新刃缘石片是石片中的一种特殊类型.石器组合中,以刃缘具有层叠状修疤且刃角较陡的基纳型刮削器为特色,其修理特征与欧洲旧石器时代中期和西亚旧石器时代早期的基纳修理技术相似.本次调查虽未发现石制品的原生地层,但通过与周边已测年的天华洞遗址的石器技术进行比较,初步判断宾川盆地调查发现的旧石器遗址的地质年代可能为晚更新世早中期,确切年代有待今后进一步开展考古发掘和测年工作.宾川盆地发现的具有基纳修理技术的石制品,对于认识该类遗存在中国境内的出现和发展模式,以及中国旧石器时代中期石器技术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等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8/10
-
天津蓟州区太子陵旧石器地点2021年发掘简报
编辑人员丨2024/8/10
太子陵旧石器地点位于天津市蓟州区境内.2005年旧石器专项调查时发现该地点,2015年进行复查,2021年进行发掘,发掘面积为50 m2,出土石制品158件.石制品原料系就地取材于遗址附近河床或基岩.石制品类型包括石核、石片、石器以及断块等.剥片采用锤击和砸击法;石器以小型为主,包括边刮器、凹缺器、尖刃器和砍砸器等,加工方向以正向居多.根据地层堆积以及石制品面貌判断,该地点属于旧石器时代中晚期阶段.另外,在该地点的第6文化层出土了 1件研磨类石器,这件具有磨光痕迹的砺石为东亚地区研磨类石器的研究提供了极为重要的线索,显示了中国北方地区在旧石器时代与欧亚大陆的紧密联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8/10
-
内蒙古阿拉善南寺峡谷旧石器遗址再调查
编辑人员丨2023/10/14
2013年对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南寺峡谷旧石器时代遗址的调查,采集到石制品33件.石制品原料均为石英岩,风化、磨蚀程度较低.初步研究显示,该遗址古人类石器技术中毛坯生产方式均采用锤击法,石制品类型包括石核、石片、断块、石器.其中石器类毛坯均为石片,根据加工类型均定为刮削器.从石器技术特征上对比,该遗址与水洞沟遗址第1、9地点石叶技术较为相似,文化面貌应属于旧石器时代晚期初段工业特点.本次发现对进一步讨论旧石器时代晚期初段古人类在西北干旱区的景观资源利用、扩散迁徙路径等具有重要学术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0/14
-
成都王家堰旧石器遗址第1地点发掘报告
编辑人员丨2023/10/14
王家堰遗址第1地点位于成都双流牧马山台地北部缓丘之上.遗址发掘出土石制品82件,包括石核、石片、断块和石器等,此外还有大量未经加工的完整砾石.石制品原料主要来自附近河滩砾石及牧马山组下部砂砾石层,以石英岩为主,附少量脉石英.石核剥片均采用硬锤法,主要为单台面石核,另有少量双台面石核.石片的尺寸变异较大,少量石片具有制作手斧等重型石器的潜力,石片台面以石皮为主.部分石片边缘可见明显的破损痕迹,可能为使用所致.石器以重型类为主,其中包括手斧和手镐等类似阿舍利技术风格的石器类型.初步光释光测年结果显示,王家堰遗址第1地点古人类活动的时间不晚于距今8.9万年.王家堰遗址第1地点的发现和发掘,拓展了成都平原地区早期人类活动的历史,为进一步了解和探索成都平原早期人类的生存策略及旧石器文化提供了重要材料.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0/14
-
蒙古国中部察干图鲁特河谷发现的旧石器时代晚期人类北部扩散路线的新证据
编辑人员丨2023/10/14
蒙古国位于中国北方和俄罗斯西伯利亚高原之间,这一独特地理位置促使它成为了自更新世以来的区域文化的联系走廊.蒙古国西南部的巴彦洪格尔省察干阿贵和奇肯阿贵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的考古研究表明,蒙古国旧石器时代早期可追溯到距今3.3~2.7万年前.本文对巴彦洪格尔省北部Galuut区TsagaanTuruut河谷6处旧石器时代遗址与遗迹进行了考古分析.结果显示,这些遗址的剥片技术主要基于盘状石核和棱柱状石叶石核,新发现的这些遗址极大地扩展了我们对蒙古国中部以及更大的中亚地区史前史的了解.对这6处遗址的石制品组合分析表明,这些遗址从旧石器时代早期到晚期具有文化的连续性,同时我们还发现了一些尖状器与大型两面器.Tsagaan-Baast谷地中从石器样本层位下出土的骨样本的14C测年结果显示,其年代不晚于距今43500年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0/14
-
云南鹤庆蝙蝠洞旧石器遗址2019年度发掘报告
编辑人员丨2023/10/14
云南鹤庆蝙蝠洞旧石器遗址地处金沙江中游,是一处废弃的采石场.洞穴顶部、入口与前部受早期采石破坏严重.2019年,我们为配合基本建设对遗址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发掘区距离洞口位置约30余米.遗址地层堆积可划分为文化堆积和洞穴下部裂隙堆积两部分;其中,文化堆积厚2.3 m,包含10个小层堆积,分上与下两个文化层.本次在文化层发现部分人类化石、石制品和大量动物化石,在下部裂隙堆积中仅发现一些动物化石.遗址下文化层出土石制品数量较多,石核石器和石片石器共存;上文化层以石片石器为主.动物化石以鹿和牛为主,属于100余个个体,部分碎骨表面还分布有人工痕迹.铀系法测年显示,遗址下文化层的年代在距今18-14万年之间,上文化层顶部的年代距今约为7万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0/14
-
安徽水阳江流域2018-2022年调查发现的石制品
编辑人员丨2023/10/14
2018-2022年,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安徽水阳江流域开展旧石器考古调查工作,新发现15处旧石器地点和采集点,复查既往发现遗址或地点6处,共获得116件石制品.石制品原料以石英岩占据统治地位,原料来源主要出自本地河漫滩上的砾石,标本表面普遍有一定程度的风化与磨蚀.石制品类型主要有石核和石片,硬锤直接锤击为主要剥片技术,较少使用两极技法剥片.石核根据剥片模式的差异可进一步分为尝试石核、砍砸器石核、盘状石核和多面体石核4类.各地点发现的石制品技术特征属于中国南方砾石石器工业.根据石制品出自网纹红土层或采集自网纹红土层地表的埋藏特点,初步推测这些地点的年代为中更新世.新发现为重新审视水阳江流域早期人类的石器技术提供了更多的考古学证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0/14
-
冀蒙交界裕民文化锛状器的制作技术
编辑人员丨2023/8/26
锛状器是旧石器时代晚期开始出现的一类特殊的打制石器类型,进入新石器时代以后,在北方森林草原交错带延续并有技术改进.十多年来,在裕民文化多个考古遗址的调查和发掘中发现了大量的锛状器,是该文化代表性的石器.本研究通过形态观察与特征测量、加工痕迹与制作技术分析、操作链重建与复制实验等手段,对裕民文化出土的锛状器进行技术观察和实验分析,还原了裕民文化锛状器的生产工艺,并结合文化背景阐释了这类石器工具在裕民文化中的技术适应意义.锛状器可分为以平直刃为特征的单面加工类型和以弧凸刃为特征的两面加工类型,这种类型划分同时具有形态和技术上的意义.结合裕民文化的石器组合来看,锛状器在形态上具有一定规范性,操作链上具有高度灵活性,与其他工具一起反映了裕民文化人群对北方森林-草原交错地带风险环境的弹性技术适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26
-
楔形细石核压制剥片技术的实验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26
楔形细石核技术是东北亚旧石器时代晚期细石叶剥片技术的典型代表,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本文参考泥河湾盆地旧石器时代晚期常见的湧别系技术,设计了细石叶剥离实验,并检验了剥片面宽度、棱脊高低、杆尖粗细和固定方式等多个变量与细石叶形态的关系,揭示了连续剥制规范细石叶的技术要素.实验结果表明,棱脊是影响细石叶形态的关键因素之一,只有利用较高的棱脊才能连续地剥取规整的产品;为了维持较高的棱脊,细石核的剥片面不宜太宽,否则棱脊将变矮,影响规则细石叶的连续生产;使用压制法剥取细石叶时,细尖压杆更能有效、稳定地利用棱脊;对楔形细石核的固定实验表明,楔状缘有用来加固石核以达稳定之目的.本次实验描述了楔形细石核剥片的多项技术细节,为今后理解考古材料中的相关发现,并为讨论细石叶技术的起源、扩散和适应等提供了有益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