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笼舍和洞穴两种条件下出生的幼年华南虎警戒行为比较
编辑人员丨2023/8/6
对福建梅花山华南虎繁育研究所分别在笼舍和洞穴环境条件下出生的华南虎Panthera tigris amoyensis幼虎的警戒行为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幼虎的警戒行为多样;洞穴出生的幼虎警戒性整体高于笼舍出生的幼虎;在笼舍与半散放区连通的环境中,2组幼虎组内在每个测量时间点的警戒距离与逃逸距离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警戒距离:df=18,F=5.690,P<0.001;逃逸距离:df=18,F=4.875,P<0.001),而2组幼虎之间的警戒距离与逃逸距离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警戒距离:df=1,F=7.461,P=0.072;逃逸距离:df=1,F=3.288,P=0.167);2组幼虎的警戒距离与逃逸距离随时间增加分别有不同程度的下降,2组幼虎的警戒距离与时间没有显著相关性(笼舍组:R2 =0.082 0,P=0.235,n=19;洞穴组:尺2=0.084 2,P=0.228,n=19),而逃逸距离与时间显著相关(笼舍组:R2 =0.318 5,P=0.012,n=19;洞穴组:R2 =0.304 9,P=0.014,n=19).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华南虎血常规两种测定方法的比较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3/8/5
通过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与人工镜检法分别对华南虎(Panthera tigris amoyensis)血常规进行分析,并对获得结果做比较分析,探究建立适合华南虎血细胞分析的方法.收集临床华南虎血液标本40份,分别使用全自动血液分析仪和人工显微镜检法对红细胞、白细胞进行计数检测,并对白细胞进行分类分析.如人工计数和仪器计数获得的数据均符合正态分布,则应用配对样本T检验比较差异性,否则应用非参数检验(两个相关样本:Wilcoxon带符号秩检验).相关性采用Spearman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表明,通过两种方法获得的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比率、嗜酸性粒细胞比率结果差异均不显著(P> 0.05);淋巴细胞比率、单核细胞比率和嗜碱性粒细胞比率,两种方法检测结果具有显著性差异(P< 0.05).红细胞计数(r=0.915)、白细胞计数(r=0.832)、淋巴细胞比率(r=0.832)、中性粒细胞比率(r=0.481)应用两种方法获得的结果相关性均较好.单核细胞比率(r=0.283)、嗜酸性粒细胞比率(r=0.309)、嗜碱性粒细胞比率(r=0.146)两种检测方法相关系数都低于0.4,且P值接近或大于0.05,呈弱相关或极弱相关.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可准确测定华南虎红细胞、白细胞数量,计数具有准确、快速、可靠的优点;然而,该法不适用于白细胞分类计数,必要时人工与仪器结合方可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本研究为实现华南虎血细胞快速准确分析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对观赏动物检测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
编辑人员丨2023/8/5
为了解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的动物贮存宿主,1984年10月作者等调查了杭州动物园71种野生动物。284份粪便中15份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阳性,阳性率5.28%。鸟类中灰椋鸟,白骨顶、小孔雀和哺乳类中花面狸、东北虎、野猪、兔狲、马鹿、羚羊及华南虎携带本菌,粪检阳性率分别为2.34%(3/128)和4.49%(7/156)。结果显示了本菌较广泛的动物宿主谱。由于这些带菌动物可经粪便排出大量细菌污染水源和环境,因此对人类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感染具有重要的流行病学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圈养华南虎春季夜间行为差异
编辑人员丨2023/8/5
2019年3—5月,采用目标动物取样法对杭州野生动物世界的7只华南虎Panthera tigris amoyensis(2雌5雄)的夜间行为进行了观测研究.结果显示,华南虎的主要夜间行为有休息(74.40% ±2.44%)、移动(9.23% ±2.23%)、舔舐(5.67% ±0.97%)和观望(4.98% ±1.29%);次要行为有翻身(4.17% ±0.80%)、取食(0.70% ±0.28%)、尿频(0.27% ±0.18%)、嗅闻(0.20% ±0.10%)、排遗(0.18% ±0.06%)、抓刨(0.13% ±0.07%)和吼叫(0.07% ±0.08%).雌雄虎翻身和观望行为的时间分配和节律都存在显著(P<0.05)或极显著的差异(P<0.01),说明雄虎还保持一定的野性,具有更高的警惕性,而雌虎的驯化程度较高.其次,雌虎的尿频时间分配极显著高于雄虎(P<0.01),说明雌虎处于发情期,自发产生性吸引的气味.总之,受圈养空间的限制和稳定的饲养环境的影响,华南虎逐渐丧失了警惕性和野性,行为多样性降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中国濒危兽类保护遗传学研究进展与展望
编辑人员丨2023/8/5
我国是全球生物多样性大国,拥有包括大熊猫、金丝猴、华南虎、麋鹿、白鱀豚等特有物种和旗舰物种在内的丰富兽类资源.近几十年来,土地利用模式转变、盗猎、环境污染、气候变化等因素使许多兽类物种面临生存威胁,导致物种遗传多样性丧失.而遗传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基本组成部分,决定了物种和种群能否长期生存.保护遗传学作为保护生物学的一大分支学科,旨在通过遗传学分析探明种群遗传变异和物种濒危的遗传学机制.近40年来,随着研究手段和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兽类保护遗传学在遗传多样性和近交水平评估、景观遗传学、生态遗传学和圈养种群遗传管理等方面都取得了重要成果.然而,未来人类社会发展可能为濒危兽类带来的威胁依然存在,高通量测序等新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则能够帮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濒危物种和种群遗传适应与濒危机制,从而实现对濒危兽类的有效管理与保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圈养华南虎的个性评估及其性别差异
编辑人员丨2023/8/5
个性研究在动物生态研究和迁地保护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华南虎(Panthera tigris amoyensis)作为最濒危的虎亚种,目前仍然缺乏对其个性特征的研究探索.本文通过个性特征主观评价法对6只圈养华南虎进行个性评估,并对比不同性别的华南虎个性特征的差异,使用新异物体测验进一步验证个性特征主观评价法的结果.最终提取得到描述圈养华南虎的个性特征的3个维度:信任-友好、好斗-统治以及好奇-适应,并发现雄性华南虎的好斗-统治显著强于雌性华南虎.本研究为华南虎的精细化饲养管理提供研究资料,并为华南虎的保育及野化放归提供数据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圈养华南虎钩端螺旋体感染情况调查
编辑人员丨2023/8/5
钩端螺旋体病(Leptospirosis)为致病性钩端螺旋体引起的人畜共患传染病,在世界范围内分布(Levett,2001),可感染鼠科、猴科和犬科等多种动物(Desvars et al.,2012).人或动物通过接触带菌动物的粪便、尿液污染的水和土壤而感染(娄银莹等,2019),可造成黄疸、急性肾功能衰竭、出血性素质和严重肺部疾病等,因血清型或地域不同,呈现不同的临床表现(McBride et al.,2005;Goldstein et al.,2006).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