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部持续冲洗联合负压封闭引流治疗主干血管损伤术后创面多重耐药菌感染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比较深部持续冲洗联合负压封闭引流(VSD)与日常规换药治疗主干血管损伤术后创面多重耐药菌感染的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15年3月至2021年12月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28例主干血管损伤术后创面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5例,女13例;年龄15~65岁[(41.8±12.9)岁]。所有患者主干血管损伤后行血管移植手术,术后微生物培养提示创面发生耐碳青霉烯革兰阴性杆菌(CRO)或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感染,无敏感抗生素。所有患者每5 d给予手术清创,14例后续治疗采用常规换药(常规换药组),14例后续治疗采用深部持续冲洗联合VSD(冲洗联合VSD组)。清创术后第1天及之后每3 d行炎症指标[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C-反应蛋白(CRP)、红细胞沉降率(ESR)、降钙素原]检测,若患者病情有变化,随时复测。每5 d留取患者标本行微生物培养。观察两组创面及感染控制情况。比较两组炎症指标降至正常时间、治疗后创面CRO或VRE培养转阴时间、换冲洗液(换药)前及换冲洗液(换药)后1,2,3 h视觉模拟评分(VAS)、创面植皮或皮瓣修复情况、吻合口瘘发生率。结果:患者均获随访12~24个月[(14.3±2.4个月)]。两组创面均无红肿、破溃及脓性分泌物,感染未复发。冲洗联合VSD组白细胞计数降至正常时间为(9.4±2.4)d,中性粒细胞为(9.6±2.8)d,CRP为(9.8±3.1)d,ESR为(12.2±3.6)d,降钙素原为(7.6±1.9)d,短于常规换药组的(15.2±3.1)d、(13.6±3.4)d、(14.2±3.9)d、(19.9±3.3)d和(12.9±4.1)d( P均<0.01)。冲洗联合VSD组创面CRO或VRE培养转阴时间为(13.9±3.1)d,低于常规换药组的(19.2±6.9)d( P<0.05)。冲洗联合VSD组换冲洗液前及换冲洗液后1,2,3 h VAS为(4.2±0.7)分、(4.1±0.9)分、(4.2±0.9)分、(4.1±0.8)分,常规换药组分别为(4.3±0.6)分、(6.9±0.7)分、(5.4±0.9)分、(4.5±0.9)分。冲洗联合VSD组换冲洗液后1,2 h VAS低于常规换药组( P均<0.01),换冲洗液前及换冲洗液后3 h VAS与常规换药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冲洗联合VSD组感染控制后5例(35.7%)创面需要植皮或皮瓣修复,少于常规换药组的11例(78.6%)( P<0.01)。冲洗联合VSD组吻合口瘘发生率为7.1%(1/14),低于常规换药组的42.9%(6/14)( P<0.05)。 结论:主干血管损伤术后创面发生多重耐药菌感染时,与常规换药相比,在不依赖抗生素的情况下,深部持续冲洗联合VSD具有感染控制快、治疗过程疼痛减轻、创面植皮或皮瓣修复率低、吻合口瘘发生率低等优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应用人脱细胞同种异体真皮基质材料修补硬脑膜缺损的随机对照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人脱细胞同种异体真皮基质材料在硬脑膜缺损修补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随机、平行对照临床研究方法,纳入2015年5月至2018年9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外科(53例)和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仁济医院神经外科(35例)收治的需行硬脑膜修复术的患者。将88例受试者随机分配至试验组(45例)和对照组(43例)。试验组采用人脱细胞异体真皮基质进行修补,对照组采用猪来源生物型硬脑膜补片进行修补。术中术者评价材料的韧性、延展性和可缝合性。术后定期住院或门诊随访患者的负压球引流量及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术后10 d、3个月及6个月复查头颅CT或MRI,观察术区硬膜外积液及皮下积液情况,以判断有无脑脊液漏。比较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术中材料的评估结果以及术后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等。结果: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等基线资料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患者比较,术后24 h负压球引流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977)。两组受试者术后伤口均为Ⅰ级愈合,均无皮下积液和脑脊液漏。至术后6个月末次影像学随访,两组患者的影像学检查均提示硬脑膜修补局部无异常信号。试验组与对照组一般不良事件发生率[62.2%(28/45)对比48.8%(21/43)]和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率[6.7%(3/45)对比4.6%(2/43)]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两组患者均未发生与人工修补材料相关的不良事件。与对照组比较,术中术者对试验组人工修补材料的韧性、延展性及可缝合性更为满意(均 P<0.05)。 结论:人脱细胞同种异体真皮基质材料在硬脑膜缺损修补术中具有较好的韧性、延展性和可缝合性,修补效果与常规硬脑膜补片相似,且不增加术后不良事件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创面修复机制研究领域的热点和演化趋势的可视化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创面修复机制研究领域的热点和演化趋势。方法:该研究为文献计量学研究。检索Web of Science数据库核心合集中建库至2023年12月26日发表的符合入选标准的与创面修复机制研究相关的英文文献,统计年度发文量及其引文量并分析变化趋势。根据前述年度发文量再次检索Web of Science数据库核心合集中该领域发文增长迅速转折年份的前5年至2023年12月31日的相关文献,统计发文总量并计算年度发文增长率,并根据年度发文量趋势线预测2024年该领域发文量。采用CiteSpace 6.2.R4软件对第2次检索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包括来源期刊、引用文献及关键词情况,探讨创面修复机制研究现状和热点的演变过程。结果:第1次检索共获取3 992篇创面修复机制研究相关文献,其中2015—2023年,年度发文量及其引文量均增加迅速。第2次检索时限设置为2011年1月1日—2023年12月31日,该时段共发文3 206篇,平均年度发文增长率为13.30%,根据该阶段的发文趋势线预测2024年该领域发文量可达500篇。第2次检索文献发表在717种期刊上,发文量排前10位的期刊[占总发文量的18.75%(601/3 206)]的研究方向主要为创伤、分子、中药药理及干细胞,主要出版国家为英国、美国等,影响因子>5的期刊有7本,属于中国科学院分区Q1区或Q2区的期刊有6本。第2次检索文献的引用文献的关键词共形成906个节点及9大聚类(Q=0.64,S=0.82)。第2次检索文献的引用文献在2006—2015年期间的主要聚类为#2基质金属蛋白酶和#3转化生长因子β 1,在2016—2023年期间的主要聚类为#1巨噬细胞极化、#4间充质干细胞、#6抗菌、#7植物提取。其中,2021—2023年期间,第2次检索文献的引用文献的聚类#1巨噬细胞极化、#4间充质干细胞、#6抗菌和#7植物提取的共现关系最为密切。对被引值、中介中心值及Sigma值排前5位的第2次检索文献的引用文献的分析显示,巨噬细胞及炎症调控对创面修复的影响、成纤维细胞对创面修复的影响以及生长因子和细胞因子对创面修复的影响是主要研究方向。第2次检索文献的关键词共形成636个节点,7个聚类:#0抗菌、#1间充质干细胞、#2细胞迁移、#3创面修复、#4外泌体、#5负压伤口治疗及#6糖尿病足溃疡(Q=0.59,S=0.80)。第2次检索文献在2016—2023年主要聚集于聚类#0抗菌、#1间充质干细胞和#4外泌体,在2015年前主要聚集于聚类#2细胞迁移和#3创面修复。第2次检索文献的关键词共形成110个突现关键词(以下简称突现词),突现强度排前10位的突现词依次为小鼠、基因表达、皮肤损伤、上皮细胞、信号通路、生物材料、外泌体、分子对接、水凝胶、巨噬细胞极化,其开始年和结束年的时限均不同。其中2021—2023年的高强度突现词为水凝胶(属于聚类#0抗菌)、外泌体(属于聚类#1间充质干细胞)、分子对接(属于聚类#0抗菌)、巨噬细胞极化(属于聚类#0抗菌)。 结论:未来,创面修复机制研究的发展仍会处于稳步阶段;该领域研究热点已经从生长因子及创面修复生理过渡到了抗菌及干细胞方向;该领域的未来研究方向可能为利用分子对接技术和网络药理学筛查促创面修复的药物并研究其深层机制、外泌体对巨噬细胞极化的调控以及水凝胶通过抗菌功效促进创面愈合的机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压疮患者皮瓣修复术后疗效不佳的影响因素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压疮患者皮瓣修复术后疗效不佳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方法。2011年1月—2021年6月,海南省人民医院收治符合入选标准的125例行皮瓣修复手术的Ⅲ、Ⅳ期压疮患者,其中男82例、女43例,年龄15~90(57±20)岁。根据术后疗效,将患者分为疗效不佳组(47例)、疗效佳组(78例)。统计2组患者年龄、性别,压疮发生的部位、分期、面积、骨外露情况,术前创面分泌物标本微生物培养情况,合并骨髓炎、糖尿病、下肢阵发性肌痉挛及大小便失禁情况,手术清创联合负压伤口疗法次数,皮瓣类型,术后卧位情况,术前白蛋白、白细胞、C反应蛋白(CRP)及血红蛋白等临床资料。对数据行独立样本 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 χ2检验。行二分类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影响125例Ⅲ、Ⅳ期压疮患者皮瓣修复术后疗效不佳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果:疗效不佳组患者发生下肢阵发性肌痉挛的比例为22/47,明显高于疗效佳组的3/78, χ2=33.83, P<0.01;疗效不佳组患者术前血红蛋白水平为(102±17)g/L,明显低于疗效佳组的(113±20)g/L( t=-3.24, P<0.01);疗效不佳组患者术前CRP水平为39.1(14.1,91.6)mg/L,明显高于疗效佳组的15.3(6.6,42.0)mg/L( Z=-3.04, P<0.01);2组患者其余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下肢阵发性肌痉挛、术前血红蛋白是压疮患者皮瓣修复术后疗效不佳的独立危险因素(比值比分别为1.03、40.69、0.97,95%置信区间分别为1.00~1.06、9.18~180.39、0.95~1.00, P<0.05或 P<0.01)。 结论:多种因素会导致压疮患者皮瓣修复手术后疗效不佳,其中年龄、下肢阵发性肌痉挛、术前血红蛋白水平是独立危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结直肠肿瘤规范化诊治的仁济经验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新冠肺炎)目前正在我国肆虐。已经证实,新冠肺炎存在明显的院内感染现象,给外科医护人员和住院患者造成严重威胁。虽然结直肠外科并不是此次抗击疫情的一线学科,但在特殊的形式下,如何最大限度地在保护患者、家属、医务工作者自身的健康以及病区和医院医疗安全的前提下,为患者提供最优质的医疗服务,保证以往临床工作的有序开展,是当下的艰巨任务。笔者参照我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结合《上海仁济医院新型冠状病毒文件汇总》的实际工作情况,总结了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形势下,如何开展结直肠外科临床工作,分享了如何在疫情防控情况下,针对结直肠肿瘤急诊患者的诊疗流程、对结直肠肿瘤的诊断和准备择期入院手术结直肠癌患者的处理、病房的防护、围手术期的管理等,更重要的是详细介绍了疑似或确诊新冠肺炎的结直肠外科患者手术及围手术期的管理,包括医务人员及手术室、手术器械的防控措施。其中特别强调的包括:(1)多学科诊疗模式(MDT)应贯穿于结直肠肿瘤整个诊疗过程,MDT成员中,除常规相科室外,呼吸科和感染科也需列入。(2)肠镜检查有可能导致患者交叉感染,对操作人员和护理人员也存在较大风险,故仅优先对于可能危及生命的急诊患者(出血、梗阻、消化道异物等)进行;若疑似新冠肺炎患者,不采取内镜下减压措施,直接拟定急诊手术治疗方案。(3)疑似或确诊新冠肺炎的结直肠外科患者应放置于隔离病室,配备单独医疗器具,在指定的独立负压(-5 Pa以下)手术间完成手术;围手术期伤口换药等使用过所有一次性物品、体液、粪便等,均按医疗废物规范进行处置。(4)参加疑似或确诊新冠肺炎的结直肠外科患者手术的医护人员应实施三级防护,术后应隔离进行"医学观察"14 d。希望能对同道有所助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自制负压吸引在耳廓次全离断撕脱伤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自制负压吸引在耳廓次全离断撕脱伤中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2017年1月至2022年2月7例耳廓次全离断撕脱伤患者的临床资料。7例患者缝合术后均使用自制简易负压引流装置行负压吸引。结果:7例患者中,1例挫伤严重局部皮肤小片坏死予红霉素眼膏局部涂抹后瘢痕愈合,其他患者一期愈合,均无明显耳廓畸形。结论:负压引流是保证耳廓次全离断撕脱伤患者血运和塑形的关键因素,自制负压吸引在耳廓次全离断撕脱伤中的应用具有方法简便、提高耳廓成活率和改善耳廓外形满意的优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下肢关节部位外伤行骨科内固定手术后切口感染创面临床治疗方法探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下肢关节部位外伤行骨科内固定手术后切口感染创面的临床治疗方法。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2014年2月—2019年12月,北京积水潭医院收治214例下肢闭合性外伤后患者,其中男143例、女71例,年龄16~65岁。患者均行骨科内固定手术,因术后切口感染形成髌骨骨折术后创面42例、胫骨平台骨折术后创面30例、跟腱断裂术后创面72 例、跟骨骨折术后创面45例、Pilon骨折术后创面 25例,其中浅表感染31例、深部感染183例。根据术后切口处创面评估情况,进行换药治疗和/或彻底清创(清创后创面面积4 cm×3 cm~11 cm×5 cm)、内固定物处理。针对彻底清创后的创面进行持续负压封闭引流(VSD),再根据切口及其周围皮肤组织情况、感染情况、缝合张力、内固定物或骨或跟腱组织外露情况,选择直接缝合+VSD治疗或者移植组织瓣修复。以创面部位及损伤情况为依据,组织瓣类型可选择逆行股前外侧穿支皮瓣、腓肠内侧动脉穿支皮瓣、腓肠肌肌皮瓣、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腓骨短肌肌瓣、胫后动脉穿支皮瓣、游离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供瓣区直接拉拢缝合或移植断层皮片修复。统计内固定物取出情况、创面修复方式、采用组织瓣类型及大小、组织瓣成活情况、创面愈合情况,随访观察感染是否复发、供受区外观及下肢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髌骨骨折术后创面患者内固定物全部去除,其中36例创面采用逆行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6例创面采用腓肠内侧动脉穿支皮瓣修复。胫骨平台骨折术后创面患者中,内固定物完全保留18例、部分取出6例、完全取出6例,创面直接缝合8例、移植腓肠肌肌皮瓣21例、移植腓肠内侧动脉穿支皮瓣1例。跟腱断裂术后创面患者中,内固定物完全保留10例、完全取出62例,创面直接缝合10例、移植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62例。跟骨骨折术后创面患者中,内固定物完全取出32例、完全保留13例,创面换药愈合5例、直接缝合5例、移植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23例、移植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联合腓骨短肌肌瓣12例。Pilon骨折术后创面患者中,内固定物部分取出5 例、完全保留 17例、完全取出3 例,创面直接缝合4例、移植胫后动脉穿支皮瓣18例、移植游离股前外侧穿支皮瓣3例。皮瓣或肌皮瓣面积为5 cm×3 cm~18 cm×8 cm,肌瓣面积为13.0 cm×1.5 cm~15.0 cm×2.5 cm。直接缝合创面都愈合;5例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及1例胫后动脉穿支皮瓣远端出现回流障碍,经换药治疗顺利愈合,其余组织瓣完全成活,创面愈合。随访5个月~5年,感染无复发;供瓣区直接缝合处遗留线性瘢痕,植皮处外观良好。3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及2例Pilon骨折患者关节活动受限,其余患者关节活动正常;跟腱断裂及跟骨骨折患者正常下地活动。跟骨骨折后创面移植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后臃肿且影响穿鞋,胫骨平台骨折术后创面移植腓肠肌肌皮瓣后臃肿,其余皮瓣修复处外观良好。结论:对于下肢关节部位外伤行骨科内固定手术后切口感染创面,应根据感染情况和创面部位进行分类治疗,通过换药治疗、彻底清创、合理处置内固定物、应用VSD后直接缝合以及组织瓣覆盖等处理,既保证感染得到控制、创面封闭,又最大限度恢复下肢功能,使得患者最大化受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暂时性腹腔关闭联合持续负压吸引在严重胰腺损伤中的应用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暂时性腹腔关闭联合持续负压吸引在严重胰腺损伤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至2020年6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八医院收治的33例严重胰腺损伤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性28例,女性5例,平均年龄43.1岁。16例手术后采用暂时性腹腔关闭联合持续负压吸引纳入联合组,17例采用直接关腹及传统引流纳入对照组。比较两组体温、心率、腹内压、住院时间以及术后并发症等。结果:两组患者术前腹内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联合组手术后3 d腹内压分别为(11.7±2.6)mmHg(1 mmHg=0.133 kPa)、(11.1±3.2)mmHg、(10.2±3.7)mmHg,均低于对照组(18.1±5.3)mmHg、(15.6±6.2)mmHg、(15.0±6.7)mmH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联合组住院总时间(29.2±17.8)d、重症监护病房住院时间(7.1±3.2)d,均少于对照组(49.5±26.3)d、(11.8±7.6)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联合组体温降低(-0.1±0.9)℃、心率降低(18.2±17.2)次/min,均高于对照组(-1.2±0.7)℃、(-5.9±17.2)次/mi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联合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8.8%(3/16),低于对照组52.9%(9/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4.164, P=0.041)。 结论:严重胰腺损伤患者手术后暂时性腹腔关闭联合持续负压吸引在控制腹腔压力、降低术后并发症、减少住院时间等方面有明显优势,值得在严重胰腺损伤中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大面积烧伤患者非典型脓毒症休克合并急性肺水肿一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2018年10月16日,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1例因工业粉尘爆燃致大面积烧伤的25岁男性。首次植皮+负压封闭引流术后4 d,患者出现了剧烈失控的炎症反应和休克征象,但若干非典型的表现对脓毒症休克的诊断产生了干扰。给予补液、广谱抗生素、血管活性药物等抢救措施后,患者病情短暂缓解,但很快复发恶化,并于当日晚间出现了急性肺水肿。最后,通过拆除双上肢负压装置并彻底换药,使病情得到了逆转。这提示大面积烧伤患者的感染诊治,需要综合分析判断,及时干预创面是遏制脓毒症加剧的关键,此外应高度警惕脓毒症患者出现肺水肿的可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皮下负压引流装置预防下消化道开放手术浅表切口手术部位感染的疗效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皮下负压引流装置在预防下消化道开放手术浅表切口手术部位感染(SSI)中的作用。方法:收集2018年10月—2020年6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行下消化道开放手术的104例患者的病例资料,并应用倾向性评分匹配(PSM)研究。收集2021年2~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行下消化道开放手术的104例患者的病例资料,并进行随机对照试验(RCT)研究。采用 χ2检验分析皮下负压引流装置与浅表切口SSI的关系,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明确浅表切口SSI的危险因素。 结果:两组研究均提示应用皮下负压引流装置的患者术后发生浅表切口SSI明显较少(PSM研究: P=0.007;RCT研究: P=0.049)。在PSM研究中,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未放置皮下负压引流装置( Puni=0.012, Pmulti=0.009)及术后吻合口漏( Puni=0.054, Pmulti=0.034)均为浅表切口SSI的独立危险因素。在RCT研究中,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未放置皮下负压引流装置( Puni=0.061, Pmulti=0.017)、高龄( Puni=0.076, Pmulti=0.032)和长切口( Puni=0.078, Pmulti=0.040)为浅表切口SSI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皮下负压引流装置可显著减少下消化道开放手术浅表切口SSI。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