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肿胀技术吸脂术中改良肿胀液麻醉的效果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探讨清醒状态下肿胀麻醉在肿胀技术吸脂中的经验总结。2018年5月至2021年5月,杭州同荣丽格医疗美容门诊要求吸脂患者560例,男7例、女553例;年龄19~50(32±3)岁。在未加镇痛剂的清醒状态下,单纯用局部肿胀麻醉进行吸脂术,对肿胀液注射方法及抽吸技巧等进行改良。532例(95.0%)患者在肿胀液注射及抽吸过程中感觉良好,有轻微不适,术后疼痛轻微、恢复快、并发症少,效果良好。该方法舒适性和安全性较好,有较好的临床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股前外侧游离皮瓣修复舌癌术后缺损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7/6
目的:探讨舌癌切除后患者采用游离皮瓣修复再造术对运动功能和语言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笔者医院2020年1月-2022年5月收治的86例舌癌切除后患者.根据患者术后创面情况采用不同的术式修复缺损,外周血管条件差、缺损组织量较大的患者采用胸大肌皮瓣修复.具备良好的外周血管状态,缺损组织量相对较小,且皮瓣可以覆盖的区域与患者舌部切除后的缺损相匹配,则选择股前外侧肌皮瓣修复.按照皮瓣修复方法分为股前外侧肌皮瓣组(43例)和胸大肌皮瓣组(43例).结果:两组患者皮瓣受区及周围均未出现炎症,舌体形状正常,全部成活,移植皮瓣颜色、质地、弹性、皮温良好.股前外侧肌皮瓣组术后恢复时间显著短于胸大肌皮瓣组(P<0.05).与术前相比,两组患者术后2个月、4个月、6个月舌肌运动评分提高(P<0.05),且股前外侧肌皮瓣组舌肌运分显著高于胸大肌皮瓣组(P<0.05).术后6个月舌根音语音清晰度(Phonetic intelligibity,PI)值、舌尖音PI值、边音PI值较同组术前均显著提高(P<0.05),且股前外侧肌皮瓣组MTF评分显著高于胸大肌皮瓣组(P<0.05).股前外侧肌皮瓣组并发症发生率(4.65%)显著低于胸大肌皮瓣组(20.9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舌癌切除后患者采用股前外侧肌皮瓣及胸大肌游离皮瓣修复再造术均可促进患者语言功能改善,但股前外侧肌游离皮瓣修复再造术在缩短术后恢复时间、改善运动功能及吞咽功能,减少并发症发生方面的效果更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6
-
误诊为脑出血的肺癌脑转移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2/3
目的 总结肺癌脑转移的临床特点,探讨以脑血管症状为首发表现的肺癌脑转移误诊原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 年10 月—2022 年1 月收治的肺癌脑转移9 例误诊病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 9 例均因急性头痛,渐进性一侧肢体活动障碍,言语不清、步态不稳,伴有呕吐、轻度意识障碍就诊;均体形消瘦,血压高,单侧肢体无力,肌张力减低.查9 例脑脊液压力增高;3 例视神经乳头炎.9 例行头颅CT检查见均匀高密度影,边界模糊,似有水肿带.初步诊断为脑出血(小量)予降颅压、脱水等对症治疗后效果不佳,转我院后经复查颅脑CT,加行胸部X线、CT检查发现左上肺有团块状影,4 例经纤维支气管镜活检、5 例经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确诊为左上肺中心型肺癌,确诊为肺癌脑转移.误诊时间9~13 d.9 例确诊后予手术切除联合术后放化疗,术后患者一般情况可,术后随访 3 个月均存活,未复发.结论 肺癌症状多样,以脑血管症状为首发表现的肺癌脑转移患者肺部症状不明显或缺如,缺乏特异性症状体征,易误诊为脑血管意外.加强临床医生对肺癌脑转移的认识,提高警惕性,对以脑血管症状为首发表现且常规治疗效果不佳的中老年患者,应考虑到转移癌的可能,进一步排查原发灶,以降低误诊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2/3
-
基于孕前体质指数的孕期适宜增重范围初步评估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以减少巨大儿的发生、降低剖宫产率和出血量及母婴并发症为目的,基于孕妇孕前体质指数(BMI)得出研究区域内人口相对应的孕期适宜的增重范围.方法 研究对象为2013年1月1日至2013年12月31日在上海市闵行区中心医院和闵行区妇幼保健院产科门诊建卡并住院分娩的孕妇,通过电子病历系统和区域电子随访系统收集孕期体重变化、妊娠相关指标和妊娠结局数据.以回顾性的研究方法,统计分析上海闵行地区人群中,基于孕前体质指数的孕期适宜增重范围.结果 上海市闵行地区的妊娠妇女巨大儿发生率为8.73%,结合三大不良妊娠结局得到新生儿适宜出生体重介于2900~3499 g之间.孕前BMI低于18.5的偏瘦型妇女孕期适宜增重范围为10~17 kg;孕前BMI介于18.5~23.9之间的正常体形的孕妇孕期适宜增重宜控制在8~15 kg;孕前BMI大于等于24的超重孕妇孕期增重最好能控制在7~15 kg之间.结论 推荐偏瘦、正常和超重孕妇的妊娠期适宜增重范围分别为10.0~17.0 kg、8.0~15.0 kg和7.0~15.0 kg.孕期增重控制在相应的适宜范围内,有利于获得最佳妊娠结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帕金森病脑深部电刺激治疗未来发展的机遇及挑战
编辑人员丨2023/8/6
帕金森病是运动障碍疾病中最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在我国60岁以上人群帕金森病患病率为113.9/10万[1] ,约200万患者,并随年龄增长而升高. 该病的主要病理学改变为黑质致密部多巴胺能神经元丢失和路易小体形成,其主要生化改变为纹状体区多巴胺递质降低,临床症状包括静止性震颤、肌强直、运动迟缓和姿势平衡障碍的运动症状及嗅觉减退、快动眼期睡眠行为异常、便秘和抑郁等非运动症状. 脑深部电刺激( DBS )是20世纪80年代发展起来的治疗运动性神经系统疾病的新方法,它能避免由破坏神经核团所引起的严重并发症,为患者后续接受其他新疗法保留了机会,也可在术后进行无创性调节,以达到最佳症状控制和最小不良反应. 可以提供给患者药物治疗外的"第二蜜月期",是继美多芭发明以来治疗帕金森病的又一里程碑式疗法. 全球DBS植入患者已超过10 万例.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为DBS治疗帕金森病提供了新的机遇及挑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新月体形成比例≥14%是IgA肾病患者肾脏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IgA肾病伴新月体形成患者临床、病理改变特征及其对肾脏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深圳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肾活检确诊为IgA肾病、并有完整随访资料患者270例.随访终点事件为患者进入终末期肾脏病或血肌酐较基线值翻倍.根据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得出新月体形成所占比例与肾脏不良预后的最佳临界点为14%,将患者分无新月体形成组;新月体比例<14%组;新月体比例≥14%组.采用Kaplan-Meier曲线和Cox回归模型法分析3组患者肾脏存活率的差异.结果 无新月体组104例(38.5%),新月体比例<14%组84例(31.1%),新月体比例≥14%组82例(31.4%).新月体比例≥14%组患者的年龄、收缩压、舒张压、24 h尿蛋白量、血尿酸、使用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抑制剂、激素及免疫抑制剂的比例均高于无新月体组及新月体比例<14%组;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Hb、血Alb低于其他两组(均P<0.05).与无新月体组及新月体比例<14%组患者相比,新月体比例≥14%组患者有球性硬化、毛细血管内增生(E1)、小管萎缩/间质纤维化(T1/2)改变的比例较高,肾组织中IgA、C3沉积程度较重(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24 h尿蛋白量、高血尿酸、低Hb、毛细血管内皮增生、小管萎缩/间质纤维化、肾组织C3沉积是新月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结果提示,新月体比例≥14%组患者肾脏存活率低于无新月体形成组及新月体比例<14%组患者(P=0.001),而无新月体组与新月体比例<14%组患者间肾脏存活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07).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提示,新月体形成比例不是影响肾脏存活率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新月体形成是IgA肾病患者肾功能进展及肾脏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伴部分新月体形成IgA肾病临床病理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探讨伴部分新月体形成的IgA肾病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情况.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比较115例伴部分新月体形成的IgA肾病患者与91例不伴新月体形成的患者临床表现、肾脏病理等方面异同.结果:(1)一般情况:伴部分新月体形成的IgA肾病患者病程短于不伴新月体形成组(P<0.05),且伴部分新月体形成组扁桃体肿大出现的比例高(P<0.05).(2)理化指标:伴部分新月体形成组血肌酐水平、IgA/C3比值显著高于不伴新月体形成组(P<0.05),eGFR、血红蛋白水平低于不伴新月体形成组(P<0.05);两组间24小时尿蛋白定量、Alb、UA、TC、TG、LDL、血清IgA、补体C3及收缩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肾脏病理:两组病理类型均以局灶增生型为最多,伴部分新月体形成组病理类型其次为局灶增生硬化型,而不伴新月体形成组其次为轻度系膜增生型(P<0.05);伴部分新月体形成组炎细胞浸润积分、肾间质纤维化积分、肾小管萎缩积分明显高于不伴有新月体组(P<0.05).结论:伴部分新月体形成的IgA肾病患者病情进展较快,基础肾功能(血肌酐、eGFR)偏差,肾小管间质病变重,提示预后不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蛛网膜下腔出血责任动脉瘤的颅脑CTA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责任动脉瘤CT血管造影(CTA)特征.方法 选取2014年1月至2018年3月间我院诊治的颅内多发动脉瘤患者30例为研究对象,共39个动脉瘤,经检测确认破裂动脉瘤30个,未破裂动脉瘤9个,比较两者CTA形态学特征.结果 破裂动脉瘤瘤颈宽、高度、长径、AR、BN和SR值均明显大于未破裂动脉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分析可见,AR、SR曲线下面积最高,分别为0.793和0.837,对应的最佳临界值则分别为1.38和1.8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AR和SR与动脉瘤破裂具有独立相关性.破裂动脉瘤中,形态不规则的比例为66.7%,明显高于未破裂动脉瘤的2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CTA下责任动脉瘤特征表现为AR和SR数值较大(临界值分别为1.38和1.84),瘤体形态不规则.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双小腿部阴虱一例
编辑人员丨2023/8/6
患者男,65岁,20余天前双小腿出现红色斑点,自觉瘙痒,皮疹逐渐增多,曾在当地按皮炎、湿疹治疗,疗效不佳,于2017年8月3日来我科就诊.患者一直家居,无外出史,所接触人员均无类似病史,有公共浴池洗浴史.皮肤科检查:双小腿毳毛粗大稠密,许多皮面与毛干上附褐黄色成虫及针头大灰白色虫卵,成虫头部多插入毛囊口(图1),周围有红晕,阴毛、头发、睫毛均无成虫及虫卵.刮取成虫于显微镜下观察,虫体体形短宽似蟹,胸部甚宽,有3对足,前端第1对足较细,远端有锯齿状边缘,后面2对足远端膨大如蟹足样钳状弯钩,腹部边缘有多处短刚毛(图2),鉴定为耻阴虱.诊断:双小腿部阴虱.治疗:嘱患者刮除双下肢体毛并焚烧,衣物煮沸,外用林旦乳膏每日3次.1周后复诊,皮疹全部消退,随访至今未见复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一株临床分离的水痘带状疱疹病毒的生物学特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研究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aricella-herpes zoster virus,VZV)临床分离株WXL株的生物学特性.方法 筛选2BS细胞培养WXL株的最佳条件,对最佳培养条件下WXL株的滴度及糖蛋白E(glycoprotein E,gE)浓度进行检测,并检测所致细胞病变(cytopathic effect,CPE)直径,检测结果与Oka株进行比较.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e,TEM)对WXL株进行病毒颗粒形态观察;通过检测其ORF22基因片段的核酸序列,对其进行基因型分型.结果 采用MOI 0.001感染2BS细胞培养WXL株时,其病毒培养液滴度最高.在此培养条件下,WXL株病毒培养液的滴度与Oka株无明显区别,但其gE浓度明显低于Oka株,同时CPE直径明显大于Oka株.WXL株病毒颗粒TEM观察到3种不同的病毒颗粒,其中,完整病毒颗粒直径约200 nm,核衣壳直径约100 nm,并呈六面体形;根据ORF22核酸序列检测结果,WXL株属于基因2型.结论 WXL株具有典型VZV野生毒株的生物学特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