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接受仑伐替尼联合PD-1抗体治疗的不可切除肝细胞癌患者肝切除术前行门静脉栓塞术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究肝切除术前行门静脉栓塞术(PVE)在接受仑伐替尼联合程序性死亡蛋白-1(PD-1)抗体治疗的不可切除肝细胞癌患者中的安全性和临床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5月至2020年11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肝肿瘤外科在肝切除术前接受仑伐替尼联合PD-1抗体治疗及PVE的不可切除肝细胞癌6例患者资料,均为男性,年龄(54.6±6.2)岁,年龄范围46~63岁。每2个月(±2周)通过影像学检查并依据实体瘤临床疗效评价标准(1.1版本)评估肿瘤缓解情况和剩余肝体积。采用门诊复查和电话方式进行随访,了解患者生存和肿瘤进展情况。结果:6例患者在治疗前3例为巴塞罗那临床肝癌分期A期,3例为B期。肝切除术前,1例患者达到部分缓解,5例患者疾病稳定。6例患者行PVE及仑伐替尼联合PD-1抗体治疗前剩余肝体积百分比(29.0±8.9)%,肝切除术前末次评估剩余肝体积百分比(41.3±1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0.79, P<0.001)。5例患者行肝切除,1例患者剩余肝体积增长不足至末次评估未行肝切除。5例行肝切除的患者中1例发生肝切除术后肝衰竭(B级)和严重术后并发症(需要经皮胸腔穿刺引流的胸腔积液)。随访时间范围1.0~12.3个月,中位数4.5个月,5例肝切除患者均无瘤生存。 结论:在接受仑伐替尼联合PD-1抗体治疗的不可切除肝细胞癌患者中,肝切除术前行PVE安全可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儿童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合并严重高脂血症及肠坏死1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患儿女,9岁,以“多饮、多尿、精神欠佳2个月,加重半天”于2021年9月10日入西安市儿童医院儿童内分泌科。2个月前患儿无明显诱因出现多饮、多尿,每天饮水量约2 500 mL,尿7~8次/d,每次尿量约400~500 mL,食欲增加,体质量较前减轻。同时伴有乏力,睡眠增多,双下肢浮肿,无昏迷、抽搐及意识障碍,无发热、咳嗽,无呕吐、腹泻,无腹痛,曾就诊当地中医诊所,诊断为“脾胃虚、气血不足”予口服中药调理治疗2个月,效果欠佳。6 h前患儿精神反应差,意识障碍进行性加重,伴深大呼吸,全身乏力明显,就诊于我院急诊。急查血糖:31.3 mmol/L;尿常规:葡萄糖(+++),酮体(+++),隐血(++);血气分析:pH 7.06,二氧化碳分压(PCO 2)6 mmHg(1 mmHg=0.133 kPa),氧分压(PO 2)143 mmHg,血清钠(Na +)127 mmol/L,血清钾(K +)2. 5 mmol/L,血清钙(Ca 2+)1.31 mmol/L,碳酸氢盐(HCO 3-)< 3 mmol/L,剩余碱(BE)未测出。给予0.9%氯化钠注射液360 mL(20 mL/kg)后以“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收入内分泌科。患儿自发病后,食欲增加,尿量增加。近2 d无大便,2个月内体质量下降3 kg。既往史:2个月前因“急性扁桃体炎"于当地医院查尿常规:葡萄糖(++++),蛋白质(+),酮体(+++),未特殊处理、未规律复查。否认“肝炎、结核”等传染病史及接触史,否认过敏、手术及外伤史。无糖尿病家族史。入院查体:体温36.3 ℃,呼吸32次/min,脉搏124次/min,血压104/56 mmHg,体质量18 kg,嗜睡,反应差,深大呼吸,营养不良貌,口周略苍白,面色口唇欠红润,重度脱水貌。皮肤弹性差。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啰音。心音有力,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腹胀,拒按,肝脾触诊不满意,肠鸣音2次/min。双足踝及胫前轻度凹陷性浮肿。双手足及小腿下2/3温度低,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5 s。初步诊断: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入内分泌科后给予补液(1/2张无糖液体)、胰岛素(0.1 U·kg -1·h -1)静脉泵入等治疗。入院后急查血气分析:pH 7.01,PCO 2 9 mmHg,PO 2 140 mmHg,Na + 132 mmol/L,K + 1.8 mmol/L,HCO 3- < 3 mmol/L,BE未测出,监测血糖28 mmol/L,入院治疗1 h后患儿呼吸急促、费力,张口呼吸,不能平卧,意识障碍进行性加重,格拉斯哥评分10分,病情危重,转入儿童重症医学科。查体:意识不清,格拉斯哥评分8分,嗜睡,反应差,深大呼吸,营养不良貌,面色口唇欠红润,重度脱水貌。皮肤弹性差。腹膨隆,叩诊鼓音,拒按,肠鸣音2次/min。双足踝及胫前轻度凹陷性浮肿。双手足及小腿下2/3温度降低,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5 s。复查血糖27 mmol/L,甘油三酯162 mmol/L,胆固醇21.6 mmol/L,凝血因乳糜血测不出。转入后予无创辅助通气,但呼吸困难进行性加重,遂予气管插管,有创呼吸机辅助通气,同时予补液(1/2张无糖液体),胰岛素(0.1 U·kg -1·h -1)静脉泵入,同时血浆置换(置换血浆量900 mL)治疗,10 h后该患儿血糖降至19 mmol/L,仍呈嗜睡状,轻度脱水貌,无明显深大呼吸,面色口唇欠红润,四肢末梢稍暖,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3 s;继续补液及胰岛素泵入治疗;但1 h后,患儿意识障碍加重,呈昏睡状,腹胀加重,肠鸣音消失,四肢发绀,四肢末梢凉,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5 s,血压波动于50/30 mmHg~60/40 mmHg,血气分析pH 6.81,HCO 3- 2.3 mmol/L,BE-32.8 mmol/L,酸中毒无好转,考虑存在脓毒性休克,肠穿孔可能,立即给予0.9%氯化钠注射液扩容,去甲肾上腺素升压,美罗培南、万古霉素抗感染等治疗,胃肠减压引出黄绿色含粪汁液体,急查腹部B超提示肠淤张;腹部CT提示小肠多发肠壁积气,伴门静脉积气,腹腔积液。考虑肠管坏死伴穿孔可能性大,急请普外科会诊,急诊行剖腹探查术,术中发现距回盲部约20 cm肠管及距离曲氏韧带有约10 cm肠管颜色尚可,其余肠管均已发黑伴多处穿孔,切除坏死肠管,予空肠造瘘,肠腔置16号橡胶引流管,术后禁饮食,引流管及瘘口可引出大量墨绿色分泌物,术后继续行持续床旁血液净化治疗,于术后第2天行第2次血浆置换(置换量900 mL),术后第5天撤离有创呼吸机。患儿静脉用胰岛素静泵下血糖控制尚可,5 d后开始间断予温水鼻饲,逐渐过渡为配方奶。住院第11天患儿诉下腹胀、伤口疼痛,伴发热,体温最高39.0 ℃,且易反复,查体下腹部皮肤可有握雪感,考虑皮下积气。第12天,腹部皮下积气减少,左侧腹壁出现红肿热痛,考虑腹壁感染,予拔除肠腔引流管,腹壁缝线拆除,造瘘袋贴于腹壁切口周围皮肤,保持引流通畅,伤口周围涂抹氧化锌软膏保护皮肤,治疗上继续禁食、胃肠减压,小剂量胰岛素,补液,静脉营养,美罗培南联合万古霉素抗感染。动态监测血糖、血脂,均正常;经抗感染治疗后患儿逐渐体温正常,精神反应好转,于住院第20天转入内分泌科继续静脉营养治疗,住院70 d后,患儿腹部切口愈合好,行造瘘口闭合术,术后肠道恢复良好,逐渐过度肠内营养联合静脉营养,住院90 d,好转出院。随访半年,患儿精神反应好,营养状态中等,持续静脉营养及部分肠内营养中。血糖控制良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肝胆外科围手术期患者营养管理审查指标制订及障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开展肝胆外科围手术期患者营养管理的循证护理实践,根据最佳证据制订审查指标,分析障碍因素,为证据应用临床提供参考。方法:按照"6S"证据模型,自上而下检索Cochrane Library、澳大利亚JBI循证卫生保健中心数据库、美国指南网、英国国家医疗保健优化研究所、英国医学杂志、PubMed、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库。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1年9月30日。通过系统检索、评价、汇总证据,确定肝胆外科围手术期患者营养管理循证护理审查方案并进行现状审查,分析影响因素,制订行动策略。结果:本研究共纳入14条最佳证据,制订审查指标16条,其中1条指标执行率为85%,其余指标执行率为0~55%。障碍因素:医护层面缺乏相关知识;临床工作量增加导致医护人员存在抵触心理;制度、流程、量化工具、仪器设备缺乏;领导力不足等。结论:循证护理证据与临床实践存在较大差距,应结合临床专业人员的判断和基线审查结果进行障碍因素分析并制订行动策略,促进证据有效转化。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三种肝叶增生技术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外科手术切除是肝癌患者获得长期生存的重要手段之一。然而大部分肝癌患者确诊时已为中晚期,失去手术治疗的机会。针对这部分失去手术机会的患者,有外科医生提出了计划性肝切除的理念即有计划地降低肿瘤分期、增加剩余肝体积(FLR),从而达到提高手术安全性,延长患者生存期的目的。对于前期评估或/和治疗后FLR不足的患者,肝叶增生是计划性肝切除的重要环节,通过各种手段在较短的时间内有效增加FLR。门静脉结扎术和门静脉栓塞术、联合肝脏离断和门静脉结扎的二步肝切除术、肝静脉剥夺术是三种主要的肝叶增生技术。本文针对这三种肝叶增生技术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肝细胞移植治疗α-1抗胰蛋白酶缺乏症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α-1抗胰蛋白酶缺乏症是一种常染色体共显性遗传性疾病,以血液中低水平的α-1抗胰蛋白酶为标志,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年轻患者的肺气肿和急/慢性肝损伤甚至肝癌等,治疗方法包括对症治疗和α-1抗胰蛋白酶的补充,但无法阻止肝脏纤维化的进展。目前国内已有10余例该疾病的报道,但是对该疾病的认识仍然不足,生物治疗药物空白。现就肝细胞移植治疗该疾病的研究进展进行介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肝动脉插管化疗栓塞联合选择性门静脉栓塞后手术切除治疗大肝癌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观察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初步探讨经导管肝动脉栓塞化疗(TACE)联合选择性门静脉栓塞(SPVE)后手术切除治疗大肝癌的可行性、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收集解放军总医院第六医学中心肝胆外科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完成的17例TACE联合SPVE治疗的大肝癌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性15例,女性2例,年龄(59.17±10.30)岁。分析患者SPVE后与TACE后谷丙转氨酶水平、联合栓塞1个月后肿瘤反应、手术切除患者术后生存情况。结果:17例患者中,SPVE术后第1、3天的谷丙转氨酶水平显著高于TACE术后[第1天:191.4(30.5~1 966.4)IU/L比125.3(35.7 L~846.2)IU/L,第3天:298.5(24.6~1 334.2)IU/L比208.6(21.6~775.6)IU/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联合栓塞术后1个月,肿瘤长径5~10 cm的6例患者中,完全缓解2例(33.3%),部分缓解3例(50.0%),病情稳定1例(16.6%);肿瘤长径>10 cm的11例患者中,完全缓解1例(9.1%),部分缓解4例(36.4%),病情稳定5例(45.5%),病情进展1例(9.1%)。最终11例患者接受了手术评估,治疗前中位残余肝体积329.5(284.9~365.7)ml,经联合栓塞后术前中位残余肝体积415.6(354.7~718.8)ml,中位增生比例28.1%(14.1%~51.3%)。8例患者最终接受了手术切除,围手术期无死亡,中位无瘤生存时间17(7~42)个月,中位生存时间27(7~42)个月。 结论:对于残余肝体积不足的大肝癌患者,术前TACE联合SPVE对控制肿瘤进展、促进残肝增生、提高手术切除率及改善预后具有一定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巨块型肝细胞癌转化治疗后形成肿瘤-十二指肠内瘘1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患者 男性,55岁,因“发现肝脏原发性恶性肿瘤 4个月,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治疗4周”,为求进一步治疗于2021年6月29日收入我科。患者5个月前出现腹痛、腹胀,并逐渐加重,2021年2月28日于当地医院行上腹部CT检查,结果提示肝内肿块,考虑为肝癌;2021年3月1日在该院行上腹部MRI检查,提示肝内肿块,肝癌。曾被收入我院介入科,结合患者情况,如行右半肝切除,切除后余肝体积不足,发生肝功能衰竭的风险大,符合TACE联合仑伐替尼的治疗指征,遂分别于2021年3月11日、2021年4月22日、2021年5月31日于我院介入科接受TACE治疗,期间联合口服仑伐替尼。患者既往有乙肝、肝硬化病史,未正规治疗。无长期吸烟、饮酒史。患者父亲有肝癌病史。本次入院实验室检查:血红蛋白119 g/L,白细胞计数4.4×10 9/L,血小板计数212×10 9/L;甲胎蛋白498.30 μg/L,癌胚抗原1.64 μg/L,CA19-9 80.31 U/ml;ALT 10 U/L,AST 29 U/L,总胆红素8.8 μmol/L,直接胆红素8.4 μmol/L。CT检查结果显示,病灶占据肝脏5、6、7、8段,大小虽由未接受相关治疗时的11 cm×10 cm增至13 cm×11 cm,但肿瘤内部出现明显坏死,且碘油沉积充分,瘤内出现气体(图1)。术前肝功能Child-Pugh分级为A级,吲哚菁绿15 min潴留率为5.9%;拟行右半肝切除术,余肝比例预计为38%。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肝癌转化治疗策略
编辑人员丨1周前
以外科为主导的综合治疗是肝癌诊疗的重要共识。肝切除术、肝移植术是肝癌患者获得长期生存的重要手段。随着肝脏外科技术的发展,肝脏手术已无禁区。转化治疗为初始不可切除肝癌患者带来了手术根治的希望。本文对剩余肝体积不足肝癌的转化治疗、肿瘤学不可切除中晚期肝癌的降期转化治疗、转化后手术时机选择等问题进行探讨,并就形成肝癌转化治疗的规范进行展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射频消融辅助的ALPPS在剩余肝体积不足肝癌患者中的应用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射频消融辅助的联合肝脏离断和门静脉结扎的二步肝切除术(RALPPS)在剩余肝体积(FLR)不足肝癌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14年6月至2020年7月在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RALPPS的29例肝癌患者资料,其中男性25例,女性4例,年龄(46.6±9.9)岁。按是否成功行二期手术分为二期组(完成二期手术, n=18)和一期组(仅完成一期手术, n=11)。比较两组FLR、FLR占标准肝体积百分比(即FLR百分比)、FLR增长率、术后肝功能、一期手术时间、射频消融时间、手术并发症等。 结果:29例患者一期术前FLR百分比为(30.0±7.0)%,18例(62.1%)患者完成二期手术。一期手术后二期组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为519.0(362.9,696.0)U/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391.8(297.2,591.1)U/L,优于一期组931.0(711.7,1 131.9)U/L、851.3(426.6,888.0)U/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两组一期术前FLR、一期术前FLR百分比、一期手术时间、一期手术出血量、射频消融时间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二期组两次手术间隔(21.6±6.7)d,二期术前FLR(623.2±101.8)cm 3、FLR百分比(49.0±7.0)%,FLR增长率(19.0±5.0)%。一期组术后发生并发症11例(100.0%),Clavien-Dindo Ⅲb级及以上7例(63.6%)。二期组一期手术后发生并发症18例(100.0%),无Ⅲb级及以上并发症。11例未行二期手术的原因有一期术后肝功能差和FLR不足4例、肿瘤进展6例、死亡1例。 结论:RALPPS是FLR不足肝癌患者的一种治疗选择,治疗效果尚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肝细胞癌转化治疗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随着治疗方式的多元化和多学科联合诊断与治疗的规范化,综合运用经肝动脉插管治疗、放射治疗、靶向治疗等方法使中晚期肝细胞癌实现降期,或通过门静脉栓塞、联合肝脏分隔和门静脉结扎使剩余肝脏快速增生,以及常规行抗病毒和保肝治疗,让不同比例的中晚期或剩余肝脏储备不足的肝细胞癌能够成功转化为可切除肝细胞癌。这将成为提高肝细胞癌诊断水平的重要措施和肝细胞癌临床研究的热点。因此,笔者对肝细胞癌转化治疗的内涵、相应策略和进展进行深入阐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