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仑伐替尼致手足皮肤反应1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患者男,85岁,因手足红斑、脱屑、水疱10个月,双下肢瘀斑、脓疱伴痛4个月于2019年11月入院。患者1年前于外院诊断为肝细胞癌,2018年11月开始口服仑伐替尼8 mg/d,1个月后出现掌跖、肢端暗红斑伴脱屑,双足散在水疱、大疱,伴足跟痛。期间在当地医院诊断为"痛风"。4个月前无诱因双下肢出现散在瘀斑、少许水疱、结痂,逐渐增多,伴胀痛,行走时加剧。患者无发热、畏寒,无腹痛腹泻,无关节疼痛等。入院前1周自行外用聚维酮碘,口服泼尼松5 mg/d等治疗,未缓解。患者有高血压病史40余年,长期口服氨氯地平、厄贝沙坦,血压控制可;50年前曾患肺结核,已治愈。家族成员无类似疾病史。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巨块型肝细胞癌转化治疗后形成肿瘤-十二指肠内瘘1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患者 男性,55岁,因“发现肝脏原发性恶性肿瘤 4个月,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治疗4周”,为求进一步治疗于2021年6月29日收入我科。患者5个月前出现腹痛、腹胀,并逐渐加重,2021年2月28日于当地医院行上腹部CT检查,结果提示肝内肿块,考虑为肝癌;2021年3月1日在该院行上腹部MRI检查,提示肝内肿块,肝癌。曾被收入我院介入科,结合患者情况,如行右半肝切除,切除后余肝体积不足,发生肝功能衰竭的风险大,符合TACE联合仑伐替尼的治疗指征,遂分别于2021年3月11日、2021年4月22日、2021年5月31日于我院介入科接受TACE治疗,期间联合口服仑伐替尼。患者既往有乙肝、肝硬化病史,未正规治疗。无长期吸烟、饮酒史。患者父亲有肝癌病史。本次入院实验室检查:血红蛋白119 g/L,白细胞计数4.4×10 9/L,血小板计数212×10 9/L;甲胎蛋白498.30 μg/L,癌胚抗原1.64 μg/L,CA19-9 80.31 U/ml;ALT 10 U/L,AST 29 U/L,总胆红素8.8 μmol/L,直接胆红素8.4 μmol/L。CT检查结果显示,病灶占据肝脏5、6、7、8段,大小虽由未接受相关治疗时的11 cm×10 cm增至13 cm×11 cm,但肿瘤内部出现明显坏死,且碘油沉积充分,瘤内出现气体(图1)。术前肝功能Child-Pugh分级为A级,吲哚菁绿15 min潴留率为5.9%;拟行右半肝切除术,余肝比例预计为38%。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本期导读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前肝纤维化的诊断金标准是肝穿刺活组织检查,但其为有创性检查,应用推广受限。近年来,随着MRI新的成像技术及序列的发展,有效提高了早期肝纤维化诊断的准确性。国内33位感染与炎症放射学专业委员会相关专家、肝病临床专家及循证医学专家在总结国内外相关文献,结合循证医学证据,参照临床经验、指南及标准的方法学要求,联合推出《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MRI诊断专家共识(2023年版)》(第1009~1017页)。为了临床上更加合理、有效使用仑伐替尼,国内相关领域的多学科专家学者,根据仑伐替尼上市前后的临床实践,参考其他抗血管生成抑制剂的使用经验,经过多次讨论,形成《仑伐替尼肝癌全病程应用中国专家指导意见》(第1018~1029页)。王钲钰和韩国宏教授就《2023年AASLD实践指南:TIPS、曲张静脉栓塞、逆行性经静脉栓塞治疗曲张静脉出血》进行了摘译介绍(第1030~1034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仑伐替尼联合化疗治疗胆管癌术后的效果及其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评价仑伐替尼联合化疗治疗晚期胆管癌的临床效果及其对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2月至2020年06月于河南省肿瘤医院及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病理诊断明确的100例胆管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分为两组( n=50),对照组术后给予化疗,试验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仑伐替尼,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免疫细胞水平以及生存时间,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组间比较采用 t检验。 结果:试验组治疗前CD3 +、CD4 +、CD8 +、CD4 +/CD8 +分别是52.68±6.86、32.08±5.81、33.02±3.31、1.05±0.25,治疗后分别是63.95±8.31、43.58±6.53、41.75±6.62、1.22±0.32,对照组治疗前CD3 +、CD4 +、CD8 +、CD4 +/CD8 +分别是53.25±6.67、31.23±5.65、32.35±3.23、1.08±0.23,治疗后分别是57.87±7.21、36.23±5.86、35.67±4.89、1.17±0.28,试验组与对照组患者治疗前CD3 +、CD4 +、CD8 +、CD4 +/CD8 +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t=0.352、0.531、0.390、0.321, P均>0.05)。治疗后60 d的CD3 +、CD4 +、CD8 +、CD4 +/CD8 +水平,试验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t=10.111、10.032、11.035、11.522, P均<0.05)。试验组有效率为70%,对照组为50%,试验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χ2=4.167, P<0.05),试验组患者无进展生存期(PFS)和总生存期(OS)均高于对照组( t=9.213、10.125, 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0.372, P<0.05)。 结论:仑伐替尼联合化疗可以提高胆管癌患者辅助治疗的有效率、生存时间以及免疫功能,相对安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在接受仑伐替尼联合PD-1抗体治疗的不可切除肝细胞癌患者肝切除术前行门静脉栓塞术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究肝切除术前行门静脉栓塞术(PVE)在接受仑伐替尼联合程序性死亡蛋白-1(PD-1)抗体治疗的不可切除肝细胞癌患者中的安全性和临床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5月至2020年11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肝肿瘤外科在肝切除术前接受仑伐替尼联合PD-1抗体治疗及PVE的不可切除肝细胞癌6例患者资料,均为男性,年龄(54.6±6.2)岁,年龄范围46~63岁。每2个月(±2周)通过影像学检查并依据实体瘤临床疗效评价标准(1.1版本)评估肿瘤缓解情况和剩余肝体积。采用门诊复查和电话方式进行随访,了解患者生存和肿瘤进展情况。结果:6例患者在治疗前3例为巴塞罗那临床肝癌分期A期,3例为B期。肝切除术前,1例患者达到部分缓解,5例患者疾病稳定。6例患者行PVE及仑伐替尼联合PD-1抗体治疗前剩余肝体积百分比(29.0±8.9)%,肝切除术前末次评估剩余肝体积百分比(41.3±1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0.79, P<0.001)。5例患者行肝切除,1例患者剩余肝体积增长不足至末次评估未行肝切除。5例行肝切除的患者中1例发生肝切除术后肝衰竭(B级)和严重术后并发症(需要经皮胸腔穿刺引流的胸腔积液)。随访时间范围1.0~12.3个月,中位数4.5个月,5例肝切除患者均无瘤生存。 结论:在接受仑伐替尼联合PD-1抗体治疗的不可切除肝细胞癌患者中,肝切除术前行PVE安全可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仑伐替尼治疗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无效的中晚期肝细胞癌患者的临床观察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观察仑伐替尼治疗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治疗无效的中晚期原发性肝细胞癌患者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5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介入放射科收治的不可切除且对TACE无效(间隔4~6周、两次TACE后仍呈肿瘤进展)的中晚期原发性肝细胞癌患者36例,男30例、女6例,年龄35~76(54±10)岁。所有患者均口服仑伐替尼(体质量≥60 kg者12 mg/d;体质量<60 kg者8 mg/d)后6~8周以改良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mRECIST)评价疗效,包括疾病控制率、总生存期及无进展生存期,并记录药物相关不良反应等,此后每8周评估一次。结果:具有完整的随访资料者35例,无完全缓解病例,部分缓解2例(5.7%),稳定5例(14.3%),疾病控制率20.0%(7/35),总生存期11.5个月,无进展生存期5.3个月。24例(66.7%)患者发生不良反应,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有高血压、蛋白尿、腹胀等,因不能耐受停用者1例(2.8%)、减量者5例(13.9%)。结论:仑伐替尼对部分不可切除且对TACE无效的中晚期肝细胞癌患者有效,能延长总生存期,虽然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但多较轻且为可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术前新辅助治疗肝细胞癌完全坏死成功转化1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患者女,78岁,主因右上腹部隐痛2年余入院。2年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上腹部隐痛,于外院行腹部B超发现肝血管瘤(2.0 cm×1.4 cm),未治疗。后患者腹痛症状加重。既往丙型病毒性肝炎15年,口服抗病毒药治疗1年。查体:右上腹轻压痛。实验室检查:碱性磷酸酶205.0 U/L,γ-谷氨酰转肽酶152.0 U/L,AFP 24 005.90 ng/ml,PIVKA-Ⅱ 27 610.07 Mau/ml。腹部增强CT:肝脏S8/4段扫及两枚不规则动脉期明显强化灶,门静脉左支部分分支见充盈缺损,病灶最大截面6.8 cm×6.3 cm×5.7 cm,病灶周围见散在小结节样子灶。上腹部磁共振增强成像(普美显):肝脏S8/4段扫及两枚不规则肿块,相互融合,范围约7.6 cm×6.1 cm×5.8 cm,病灶周围见散在子灶(图1);门静脉左支腔内见充盈缺损,并延伸S3段门静脉分支内(图2)。由于患者为多发肿瘤、瘤体巨大且合并门静脉癌栓形成,经多学科协作团队讨论后行转化治疗。患者先行肝动脉化疗栓塞(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联合肝动脉灌注化疗(hepatic arterial infusion chemotherapy,HAIC)1次;10 d后开始行外放射治疗(肿瘤+门静脉癌栓;200 cGy×20 d);开始放疗4 d后加用仑伐替尼(8 mg/d口服;期间因乏力伴肌痛停药10 d,症状缓解后继续服药)联合信迪利单抗(200 mg静脉滴注,每3周1次),半个月后复查CT示病灶较前缩小伴强化程度减低,遂继续维持原方案。4个月后复查增强CT示病灶内见不规则低密度无强化坏死区,整体病变周围动脉期未见明确强化;上腹部磁共振增强成像(普美显)示增强扫描病变边缘及其内分隔见少许强化(图3),肝胆期呈低信号,原门静脉左支腔内见充盈缺损本次未见明确显示,mRECIST PR(图4);AFP 7.49 ng/ml;PIVKA-Ⅱ 16.09 Mau/ml。遂全麻下行开腹肝部分切除+胆囊切除术。病理诊断:肝细胞癌,瘤床均为肿瘤性坏死。出院后长期服用仑伐替尼,剂量同前。术后3个月外院复查CT未见肿瘤复发与转移;AFP 8.04 ng/ml。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仑伐替尼肝癌全病程应用中国专家指导意见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甲磺酸仑伐替尼是一种针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1~3、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1~4、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受体α、干细胞生长因子受体以及转染重排基因等靶点的口服酪氨酸激酶受体抑制剂。该药于2018年9月4日经我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用于治疗未接受过系统治疗的不可切除肝细胞癌患者。截至2023年2月,仑伐替尼已在我国上市4年余,积累了一系列临床研究证据。为了临床上更加合理、有效使用仑伐替尼,国内相关领域的多学科专家学者,采用德尔菲法,根据仑伐替尼上市前后的临床实践,参考其他抗血管生成抑制剂的使用经验,经过多次共同讨论,反复修改,最终形成《仑伐替尼肝癌全病程应用中国专家指导意见》,以供临床医师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子宫内膜癌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大约30%的原发子宫内膜癌(EC)为高度微卫星不稳定/高突变(MSI-H)型,13%~30%的复发性EC为MSI-H或错配修复缺陷(dMMR)型。鉴于EC中存在免疫失调,免疫检查点阻断(ICB)已成为肿瘤治疗的一种重要方法,既可用作单一疗法,也可与细胞毒化疗、其他免疫疗法或靶向治疗联合使用。在MSI-H型或dMMR型晚期EC中,PD-1抑制剂多塔利单抗和帕博利珠单抗的缓解率分别为49%和57%,而PD-L1抑制剂阿维鲁单抗和度伐利尤单抗的缓解率分别为27%和43%。在微卫星稳定(MSS)型或PD-L1阳性的晚期EC中,PD-1抑制剂纳武利尤单抗和多塔利单抗以及PD-L1抑制剂阿替利珠单抗、阿维鲁单抗、度伐利尤单抗均有一定程度的抑癌活性,缓解率为3%~23%。基于一项Ⅰb/Ⅱ期研究得到的实质性成果,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于2019年加速批准仑伐替尼联合帕博利珠单抗治疗非MSI-H型或非dMMR型、治疗后进展的晚期EC。尽管目前的研究成果意义重大,但深入理解疾病缓解和耐药的分子及免疫学驱动因素对优化下一代EC治疗研究的设计至关重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肝细胞癌靶向及免疫治疗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肝细胞癌(HCC)的靶向治疗及免疫治疗药物研发迅猛,阿替利珠单抗联合贝伐珠单抗已在国内外多个指南优先推荐作为不可切除或进展期HCC的一线标准治疗方案,信迪利单抗联合贝伐珠单抗生物类似物、阿帕替尼联合卡瑞利珠单抗、度伐利尤单抗联合替西木单抗亦被我国指南推荐作为中晚期HCC一线标准方案。局部治疗联合靶向药物索拉非尼、仑伐替尼或同时联合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显著改善预后。单药或联合方案作为围手术期新辅助治疗的研究亦取得一定进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