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虫害诱导的小麦挥发物促进异色瓢虫对麦蚜的控制作用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充分利用虫害诱导的植物挥发物对天敌的引诱作用,增强天敌对麦蚜田间控制作用,是有效开展害虫生态调控的基础.[方法]比较分析小麦受蚜虫取食对小麦挥发物的影响;检测异色瓢虫对未受损小麦、麦蚜危害小麦和顺-3-己烯乙酸酯的嗅觉反应;评估顺-3-己烯乙酸酯应用于田间后对异色瓢虫和麦蚜的影响.[结果]麦蚜取食提高了小麦挥发物顺-3-己烯乙酸酯的释放速率和相对含量;受麦蚜取食的小麦和单顺-3-己烯乙酸酯均对异色瓢虫有显著的引诱作用;顺-3-己烯乙酸酯投放到田间显著提高了异色瓢虫密度,降低了麦蚜密度.[结论]虫害诱导的植物挥发物(顺-3-己烯乙酸酯)能吸引天敌(异色瓢虫),可用于田间增强天敌对害虫的控制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非寄主植物间套作对马铃薯甲虫种群及其天敌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5
农田作物布局作为害虫生态调控的重要内容,一直是保护性生物防治的研究热点.为进一步明确马铃薯田块作物间套作种植模式对马铃薯甲虫种群动态的影响,探索马铃薯甲虫可持续防控的新思路与新方法,本研究在马铃薯甲虫发生期对马铃薯-玉米、马铃薯-向日葵、马铃薯单作3种作物间套作模式进行田间种群数量调查,分析比较不同种植模式下的马铃薯甲虫种群动态差异.结果表明:在马铃薯甲虫发生期,马铃薯单作第二代幼虫为害高峰期出现晚于两种间套作模式,第一代成虫为害高峰期早于两种间套作模式.第二代幼虫为害低峰期(8月26日-9月7日)时,马铃薯-玉米间套作幼虫量显著低于马铃薯单作(P<0.05),马铃薯-玉米间套作幼虫量显著低于马铃薯-向日葵(P<0.05),整个调查期间,马铃薯单作虫量要大于两种间套作.此外,天敌昆虫群落调查表明:间套作玉米异色瓢虫量显著高于马铃薯单作(P<0.05),间套作向日葵的草蛉、食蚜蝇虫量高于马铃薯单作.间套作向日葵或玉米对越冬代马铃薯甲虫的扩散有影响,马铃薯播种初期间套作向日葵或玉米能在一定程度上阻隔马铃薯甲虫的定殖扩散.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香梨内生拮抗细菌的筛选及对梨火疫病的生防潜力
编辑人员丨2023/8/5
该研究以健康香梨树的新鲜花器、当年生新生枝条、叶片和果实为试验材料,采用植物组织内生细菌分离法获得内生细菌菌株,培养菌落,并采用平板对峙法初筛和发酵液复筛对梨火疫病菌(Erwinia amylovora)、梢枯病菌(Pseudomonas syringae pv.syringae)和腐烂病菌(Valsa mali var.pyri)具有抑菌作用的细菌;将筛选获得的拮抗梨火疫病菌的菌株通过喷施香梨离体花序和盆栽杜梨苗测定其防病效果,以发掘内生细菌的生防资源,为探索梨树病害的生物防治途径奠定基础.结果显示:(1)从香梨枝条、叶、花和果实组织中共分离出337个内生细菌菌株,其中有14株具有明显的抑菌作用;进一步筛选出对梨火疫病菌、梢枯病菌和腐烂病菌具有抑菌作用的细菌分别有8株、9株和4株,其中ZN5、SN19和HN9菌株对梨梢枯病菌和腐烂病菌均有拮抗作用,HN89菌株对3种病原菌都具有较强的抑菌作用;共筛选出对梨火疫病菌具有抑菌作用的7个菌株(SN37、HN89、HN98、HN143、HN126、TN68、TN16)和具有竞争作用的TN50菌株.(2)内生菌株TN50预处理(喷施)对预防香梨花腐的效果显著,其防效(52.36%)与农用链霉素(60.67%)相近;HN89的防效(39.66%)其次;内生菌株TN50、HN89和SN37预处理(喷施)能够显著降低盆栽杜梨苗嫩枝的枝枯率和病情指数(P<0.05),7~15 d的平均保护性防效分别为67.20%、54.32%和45.91%,治疗性防效分别为63.88%、52.10%和36.17%.(3)结合形态特征和16S DNA序列分析,TN50、HN89和SN37菌株分别鉴定为克雷伯氏菌属(Klebsiella sp.)、类芽孢杆菌属(Paenibacillus sp.)和假单胞杆菌属(Pseudomonas sp.).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